詭諸氏起源及歷史

詭諸姓圖騰_詭諸氏圖騰

詭諸姓圖騰(詭諸氏圖騰)

  詭諸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guǐ zhū(ㄍㄨㄟˇㄓㄨ)。源出有二:一是出自東周大夫夷詭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詭諸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後詭諸氏分衍為單姓詭氏、諸氏、夷氏等,其詭諸氏複姓不再。

【得姓始祖】

  夷詭諸:東周大夫,《左傳·莊十六年》中記載:“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但夷詭諸自認為是東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並未報答蒍國。於是蒍國惱怒起來,就又對晉武公說:“與我伐夷而取其地!”於是晉武公再次出兵征伐夷邑,殺了夷詭諸而取其采邑,從此該地成為晉邑。失邑後的夷詭諸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詭諸”為姓氏者,稱複姓詭諸氏。詭諸氏大多尊奉夷詭諸為得姓始祖。

  姬詭諸(晉獻公):(?—前651年),姬姓,名詭諸,晉武公之子,春秋時期的晉國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領詭諸而得名。即位後用士蒍之計,盡滅富氏子弟及桓莊之族,鞏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聲望。攻滅驪戎、耿、霍、魏等國,擊敗狄戎,復採納荀息假道伐虢之計,消滅強敵虞、虢,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即位後,其弟弟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晉懷公姬圉的後裔,就以祖父晉獻公的名字“詭諸”為姓氏,稱複姓詭諸氏。該支詭諸氏僅尊奉晉獻公姬詭諸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大夫夷詭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周釐王四年(晉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晉武公姬稱以曲沃伯取代晉文侯的子孫,“以一軍為晉侯”後,乘周大夫子國之亂,出兵征伐東周王室大夫夷詭諸的采地夷邑(今安徽亳州城父),還俘虜了周大夫夷詭諸。經東周王朝另一位與姬稱關係很好的大夫蒍國說情,晉武公就放了夷詭諸。

  《左傳·莊十六年》中記載:“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但夷詭諸自認為是東周上大夫,地位崇高,因此並未報答蒍國。於是蒍國惱怒起來,就又對晉武公說:“與我伐夷而取其地!”

  於是晉武公再次出兵征伐夷邑,殺了夷詭諸而取其采邑,從此該地成為晉邑。當時居於夷邑的周公忌父姬宰孔只得逃亡到虢國(今河南三門峽)。

  到了周襄王姬鄭時期(晉獻公姬詭諸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晉國內亂,晉獻公之子姬奚齊、姬卓子相繼被大臣裡克、邳鄭所弒。於是周襄王就派周公忌父、王子黨與齊國的隰朋相會,立晉獻公二子姬夷吾為晉君,即晉惠公。

  晉惠公感激周王室的冊立之恩,遂將夷邑歸還給東周王朝,周襄王就以周公忌父為夷邑的新君主。

  失邑後的夷詭諸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詭諸”為姓氏者,稱複姓詭諸氏,後又省文簡為單姓詭氏、諸氏;亦有以失邑名稱為姓氏,稱夷氏。

  詭諸氏大多尊奉夷詭諸為得姓始祖,其姓氏正確讀音作guǐ(ㄍㄨㄟˇ)。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詭諸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詭諸,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國君主晉獻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76~前651年,春秋時期晉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間曾滅虞、虢等諸小國,擴充了晉國疆域。

  晉獻公又五個兒子:姬重耳、姬夷吾、姬申生、姬奚齊、姬卓子,其嫡長子公子重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即後來雖然比侄兒晉懷公還要晚作國君,卻是春秋霸主的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其弟弟晉惠公姬夷吾之子、晉懷公姬圉的後裔,就以祖父晉獻公的名字“詭諸”為姓氏,稱複姓詭諸氏,後又分衍為詭氏、諸氏。

  該支詭諸氏僅尊奉晉獻公姬詭諸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周王室大夫姬詭諸(夷詭諸)後代之詭諸氏合譜。

【遷徙分佈】

  詭諸氏複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後分衍為單姓詭氏、諸氏、夷氏等,其詭諸氏複姓不再,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如今人口非常稀少,皆以城父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城父縣:春秋時期陳國夷邑。漢朝時期置城父縣。南朝宋國改置浚儀縣。隋朝時期復為城父。五代時期南梁國為避朱全忠父諱,改名為焦夷,後又改焦夷為夷父。後唐初期恢復城父縣名。明朝初期廢黜。城父縣故城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今名城父村。

  堂號

  城父堂:以望立堂,亦稱焦夷堂、夷父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晉獻公墓

  位於絳縣南樊槐泉村東嶺。墓高百尺,無祠孤寢,墓形似無柄之木鐸。他是春秋時晉國武公之子,名詭諸,始建都維(山西絳縣)。

  獻公初娶賈氏為妻,無子。繼娶齊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後再娶二女於戎,生重耳、夷吾。在討伐驪戎的戰爭中獲驪姬,生奚齊。獻公寵愛驪姬,常聽其讒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達到讓奚齊繼位的目的。獻公在位二十六年。獻公歿後,因其生前昏庸無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彈惡。獻公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軼事】

  1: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援。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藉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透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2:獻公變法改革,令國家版圖擴張三倍,卻被罵為沉迷女色的昏君

  晉獻公原是春秋時期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假道伐虢”這個成語,就是出自他連滅虢、虞兩國的高超戰略。在他的在位時期,晉國版圖擴張到此前的三倍,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強國。

  然而,也因為他廢長立幼,逼死太子申生,立自己寵愛的驪姬所生幼子為儲,並導致了他死之後,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等諸公子爭位多年,還遭致秦國多次干預,一直被歷代史家批評為年老昏聵之舉,延緩了晉國圖謀天下霸權的時間。

  然而,能如晉獻公這般,以英雄事蹟寫進史書的古人,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笨蛋。後人從事後諸葛亮角度,眼裡公認的昏招,要麼是根本沒有更好的選擇,要麼則是當事人另有考慮。

  春秋時期,歷代國君除卻繼位的新君外,其餘沒有國君繼承權的旁支後裔,即所謂“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職務,也是輔佐君主的重要臣僚。

  而出身公室的晉武公,歷經數十年戰爭,殺死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三任晉國國君,得到周王室認可,成為正式的晉國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莊伯的未竟之志。在奪取政權後,為防止他人效仿,杜絕後患,晉武公更將居於翼城的原晉國公族後裔盡數誅滅,以屍山血海鋪就了自己子孫的君權之路。

  晉武公死後,其子晉獻公即位,此時晉國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莊公、晉武公這三代的旁系子孫,即所謂“桓莊之族”,晉獻公即位八年,羽翼豐滿後,突然發難,將他們盡數誅殺,從此徹底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為起用其他異姓人才,如士蒍、荀息、裡克等人,為卿、大夫。這在當時春秋各國,屬於一次與眾不同的人才制度變革。在其他國家幾乎都仰賴公族執政,任人唯親時,晉國率先實現任人唯賢,得以廣納天下才智,國力日盛。

  當晉獻公八年,誅滅公室親族,開始圖謀霸業之時,太子申生已經成年,而且多次領兵出征獲勝,在朝野素有賢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這樣一個太子,已經成為國家上下一致公認的第二權力中心,和晉獻公這樣的雄略之君正是水火不容。他們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權力的天平上更無足輕重。

  所以晉獻公十二年,驪姬剛剛生下幼子奚齊的同年,晉獻公就讓申生、重耳、夷吾這三個成年兒子分別居外,申生駐守曲沃,重耳駐守蒲邑,夷吾駐守屈邑,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實際上已經無形中否定了申生的繼承人資格。

  強幹弱枝,弱公族剪枝葉,防止今後再有”曲沃代翼“這樣的本末倒置之事,讓國家陷入諸公子的爭位困擾與內耗,這是晉武公、晉獻公這兩代英主不惜殺戮親族、血流成河、也要堅持到底的既定國策。因此晉獻公此時便已動了殺機,只怕也有類似”鄭伯克段於鄢”的考慮。

  短暫的”一國三公“局面,只是晉獻公希望引誘這幾個兒子因為不能繼承國家不滿,而主動起兵謀反,最好再拉上幾個親近他們的大夫、卿士一起參與,便可在有生之年,一勞永逸地將他們盡數剷除,為幼子奚齊將來順利即位,鋪平道路。

  而晉獻公選定了幼子奚齊作為繼承人,也不僅僅是出於對他生母驪姬的寵愛,而更多是基於等到奚齊長大成人、自己年紀也行將就木,不至於再發生父子爭權之事的考慮。此時晉獻公的心理,早已昭然若揭,當時亦有許多明眼人看得分明,包括他的心腹士蒍、裡克等重臣。

  晉獻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殺,晉獻公二十二年,出兵討伐蒲邑,重耳逃亡翟國,次年,屈邑失守,夷吾也逃亡梁國了。也就在重耳逃亡的同一年,晉獻公完成“假道伐虢”大計,吞滅了虢國這個從周平王、周攜王”兩王並立“時起,就和晉國敵對百年的勁敵,令國家疆土又擴張一倍,如果從他即位時算起,就是在二十年裡,把疆土擴張了三倍。從此晉國全據河東,有”表裡山河“之勢,觀其整場戰爭才略智謀,又哪裡像一個年老昏聵、耽於女色之人呢?

  晉獻公最大的失策,在於沒料到自己會死那麼早,僅僅滅掉虢國四年之後,就遺憾壽終了。而此時奚齊年僅十四歲,驪姬妹妹生下的悼子更只有一歲。國無長君,重耳、夷吾這兩個成年公子逃亡在外,諸大臣人心不寧。

  晉獻公將新君奚齊託付給大臣荀息,而昔日支援太子申生、痛恨驪姬母子的大臣裡克,聯合三公子餘黨發難。荀息雖然忠直,卻是一屆文臣,不及裡克久經沙場,軍中舊部眾多,一呼百應。最終,裡克連殺奚齊、悼子,逼死荀息,擁立夷吾為新君,是為晉惠公。然而裡克連弒兩君、總攬大權,亦遭晉惠公忌憚,不免於死。

  事實上,晉獻公就與後來和他同樣諡號的秦獻公一樣,都是被過於出色的兒子(晉文公、秦孝公)掩蓋了自己功名的一代雄主。他死後晉國的一度內亂,源於天不假年,沒有等到自己中意的幼子長大接班,就先死去了,是為人算不如天算。

晉國在春秋時期百年霸業真正的奠基者,並非名列”春秋五霸“的晉文公,而正是史書中那個被掩袖工讒,狐媚惑主的驪姬所迷惑,聽其讒言,殺害子嗣的年老”昏君“。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