媯氏起源及歷史

媯姓圖騰_媯氏圖騰

媯姓圖騰(媯氏圖騰)

  媯姓是中華最古老的一個姓氏,讀音作guī(ㄍㄨㄟ)。來源於上古時期,是上古的八大姓之一。出自上古高辛氏後裔堯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媯姓是陳姓與胡姓、田姓等舜裔姓氏的源頭之一。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五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堯帝:史書記載說:“堯帝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媯,就是媯水(今山西永濟)之稱,汭,就是水邊。有虞氏興起於燕山一帶,虞是其部落圖騰。虞,屬於虎的一種,有虞氏聚居於燕山周圍的媯水,轄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為氏,姓媯。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高辛氏後裔堯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

  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堯帝。

  當堯還是個平民的時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領十分欣賞他的才幹,於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並讓他居住於媯水之邊。媯水,發源於今山西省永濟縣南部歷山,向西流入黃河。另有一處媯水,發源於今北京延慶縣東南軍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懷來縣,注入永定河。堯所居之媯水,為源於山西永濟歷山的媯汭河。

  媯姓為黃帝支系有虞氏的後裔,帝舜為黃帝曾孫顓頊的六世孫,他繼帝堯之後,登上了中原地區黃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領之位,躋至五帝的行列,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之一。

  按史籍《帝王世紀》的記載,上古帝王世系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慄陸→驪連→赫胥→尊盧→渾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史書記載說:“堯帝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媯,就是媯水(今山西永濟)之稱,汭,就是水邊。有虞氏興起於燕山一帶,虞是其部落圖騰。虞,屬於虎的一種,有虞氏聚居於燕山周圍的媯水,轄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為氏,姓媯。

  媯姓之顯則肇始於虞舜時期。待堯將帝位傳到舜以後,舜帝的後代便以堯帝封邑居住的地名作為姓氏,稱媯姓,成為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八大始姓之一。

  舜之子為商均,商均在大禹執政時被封於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還保留著商均墓村)。商均之後為虞思,虞思封於商(今陝西商縣)。舜的另一支後裔虞遂定居虞鄉(今山西永濟),後受封於遂國。商滅夏時,又移封於陳地(今河南宛丘)。

  西周初期,虞思的後裔遏父,又稱瘀父、閼父,他繼承了先祖製陶的手藝,做陶的本領首屈一指,因此獲得周人垂青,擔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姬昌後來還特意將長女太姬許配給遏父之子媯滿。

  周武王滅商之後,分封黃帝、唐堯、虞舜之後,以備三恪。

  媯滿,是帝舜三十二代孫,為舜裔的嫡脈,因此受封於陳地(今河南淮陽,其時轄地在河南開封以東至安徽亳縣以北,都城在宛丘),奉帝舜之祀,建立起又一個陳國,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陳國,轄地規模也比前者有了明顯的擴大,從此被歷史奉為正朔,延續了虞舜的一脈香火。

  媯滿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諡號為“胡公”,故而媯滿又被後世稱為胡公滿、陳胡公滿。公是爵位,胡為諡號。胡公滿的後裔又有以祖輩諡號為氏者,從而發展成為胡氏的一支。

  媯滿在中國姓氏史上功不可沒,率先奠定了陳、胡、袁、田、齊、王、孫等等許多姓氏的發展根基。

  按:

  上古八姓為:姜、姬、媯、姒、贏、姞、姚、妘。

  這上古八姓的共同點,就是姓氏字的構字部首都是“女”,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表徵。在本書中,絕大多數姓氏都被本書冠以“氏”,很少有被稱作“姓”者,但這八個姓氏加之子姓、已姓等,皆被鄭重地稱為“姓”而不是“氏”。

【遷徙分佈】

  媯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一百五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以吳興、南郡為郡望。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

  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於今天陝西省的南端薄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關於虞舜的家世,史籍《史記》中的記載是:舜的七世祖名昌意,昌意的兒子為顓頊,顓頊子為窮蟬,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瞽叟的兒子就是舜。而在史籍《呂梁碑》中的記載則與《史記》大同小異:“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按照史籍《左傳》的記載,這兩種說法都沒錯,顓頊和幕都是虞舜的先祖。

  虞舜家族為什麼後來又姓媯呢?

  據史籍《史記·陳杞世家》中的記載: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他,把自已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南,它從歷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虞舜的後代便以所居住的媯水名稱為姓,為媯姓。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姓氏不下萬種之多,而在古代,每個姓氏的形成都有自己特殊的緣由。有的以封國為姓,有的以所居之地為姓,有的以所居次第為姓,有的以官為姓,有的以封爵為姓,有的以所從事的職業為姓。此外,還有以吉德為姓,以凶德為姓,以事件為姓,以諡號為姓等等。媯姓則是以地為姓。

  但是,媯姓是從舜居媯汭開始的嗎?

  在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關於舜的這樣一個故事: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後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後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後,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隻大竹笠護衛著自己,從倉廩上跳下。巨大的竹笠像鳥的兩個翅膀,使舜穩穩地落在地上,平安地躲過此難。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舜居媯汭是和父親及繼母住在一起的,換句話說,瞽叟也居住在媯汭,按照以地為姓的原則,媯姓不應是從舜居媯汭開始,而應該從舜的父親瞽叟開始。關於這一點,西漢人孔安國就明確熱指出:“瞽叟姓媯”。這是可信的。

  舜從堯那裡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展。到了商朝末期,由於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係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姓流域的媯姓與周國密切的最典型事例就是歷史上“虞、芮觀周”的故事。“虞、芮”就是當初舜家族活動生息的地方。據說在商朝末期,虞、芮之人發生了爭執,久久不能解決。他們聽說周國的姬昌是個仁德之君,便到周國請求他們給解決。當他們進入周國時,意外地發現這裡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你爭我奪,人們互相禮讓,蔚然成風。虞、芮之人感到非常慚愧,他們說:“我們的爭執行為,是周人認為恥辱的事情。我們把這不光彩的事情告訴周王,是自取其辱啊!”便沒有見周王就回去了。

  在虞國的商均的後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物件有三種人,一個是先聖先賢之後;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後;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聖先賢,神農、黃帝、堯、禹的後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後裔媯姓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十代,換了十五位君主,到了陳宣公杵臼時,國內發生了一次動亂。趁宣公即位後立禦寇為太子。後來,趁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趁宣公喜愛。陳宣公又打算讓款作自已的繼承人,於是便殺掉了太子禦寇。

  太子禦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禦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於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職說:“我這個亡命寄身之人,您能收容我就是很大的恩惠了,不敢再當高位。”於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關於為什麼陳完讓自己姓了田,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陳完到齊國後“始食菜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還有的說陳完奔齊,“以陳田二字聲相近,遂以為田氏”。也有的說陳完到了齊國後,“不欲稱本國故號,故改陳字為田氏”。不管怎麼說,陳完把自己的姓氏改作了“田”,而這次改姓,成了媯姓後裔的王姓在其發展源頭上的最後一個醒目的標誌。

  田完雖然謝絕齊桓公給予的高位,但田完家族似乎被註定了要在齊國身居高位。在田完入齊約一百七十年以後,田完的的後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用大斗出、小鬥收的辦法籠絡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

  果然,在齊景公死後,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援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後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

  又過了一百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此時,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一百多年了。

  在戰國時期,田氏統治下的齊國經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八代君主一百八十四年以後,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贏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捲進了統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建在亡國後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

  項羽稱霸僅四年,就被劉邦徹底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了。然而這短短數年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後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南 郡:歷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被廢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郢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晉有南太守;

  漢封始睦侯。

  ——上聯指晉朝時期的餘杭人媯昆,官南郡太守,曾被彈劾入獄,其子當時只有十六歲,冒著生命危險闖進公堂,要求奏理。下聯指東漢時期的媯昌,封始睦侯。

  七言通用聯

  女中丈夫稱巾幗;

  為人師表號楷模。

  ——媯姓的“媯”字析字聯。

  正義凜凜少年膽;

  文質彬彬尚書郎。

  ——上聯指媯昆之子。下聯指東漢媯皓,媯昌之子,官尚書郎。

  【典故軼事】

  上古八大姓——媯

  瞭解中國的姓氏文化,我們首先從“姓”這個字說起,“姓”有“女”和“生”這兩個字組成,可以瞭解姓的起源必然與女性有關,事實上姓氏早在母系社會時期便已經形成。流傳最廣的上古姓氏有八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古八大姓”。上古八大姓分別是: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現在的眾多姓氏都是由此演變發展而來。

  媯汭五姓

  在中華姓氏中,姚、虞、陳、胡、田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姚、虞、陳、胡、田為“媯汭五姓”。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世界舜裔聯誼會)總部設在香港,是陳、姚、孫、王、胡、袁、虞、田、陸、車等十多姓聯宗的國際性宗親聯誼組織,自1982年起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行國際大會。前身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1982年8月間,由香 港至孝篤親公所發起,在香港舉行首屆世界至考篤親舜裔聯誼年會,決定籌組世界至孝篤親公所。1986年5月15日(農曆四月初七)為舜帝誕行4377週年紀念日,在臺灣舉行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擴大大會。加強聯絡,促進世界大同,發揚異姓同宗舜裔宗親聯誼精神。決定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辦聯誼大會;在每屆聯誼會所在地設秘書處為聯絡中心,負責處理會務。1992年10月,在吉隆坡舉行第9屆世界至孝篤親舜裔聯誼大會,決定易名為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並接納由馬來西亞陳氏宗親總會為聯誼會制訂的會徽、會旗和會歌首屆世界舜裔國際大會於。1982年在香港舉行,盛況空前。之後分別由臺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美洲各地輪流主辦。1999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聯誼會第13屆國際大會在河南長葛縣隆重舉行,這是該組織首次回到祖國故土認祖歸宗。如今已舉辦了10多屆,影響很大。 天下舜裔,姓氏各異,但同根源,血脈相連。

  媯姓諸氏

  陳姓

  漢族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胡姓

  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媯滿受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有陳國,侯爵,胡公滿因此又稱陳胡公、虞胡公。據史籍《元和姓纂》等史籍記載,胡公滿是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孫,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發將長女大姬嫁給他,成為周武王的東床快婿,並賜封為陳侯。媯滿在高壽而逝後諡號為“胡公”(“胡”古意“長壽”),稱胡公滿。

  陳國自媯滿於公元前1045年開國,至公元前479年,共傳二十四王,歷五百六十六年。其國王族後裔及國人多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胡氏,世代相傳。

  袁姓

  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

  田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媯滿之後媯完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于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田氏。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陸姓

  齊宣王小兒子通被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因以為氏。陸姓的源頭有:媯姓。

  車姓

  出自媯姓。據《元和姓纂》、《漢書》所載,舜後田氏之裔,漢丞相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氏。

  王姓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佔姓

  春秋時期齊國田無宇有兒子叫田書,字子佔,史稱公子佔書,佔書生子良堅,子良堅之子以王父字子佔為氏。故佔姓為春秋媯氏的後代,屬以祖字為姓。

  滿姓

西周初,周文王打敗商國以後,將舜的後裔胡公滿封在陳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春秋時期陳國被楚國打敗,陳國滅亡。陳國的子孫於是將開國元首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姓作滿,同時也有的以國名為姓,姓作陳的。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