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爾羅特氏起源及歷史

郭爾羅特姓圖騰_郭爾羅特氏圖騰

郭爾羅特姓圖騰(郭爾羅特氏圖騰)

  郭爾羅特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guō ěr luó tè(ㄍㄨㄛ ㄦˇ ㄌㄨㄛˊ ㄊㄜˋ),滿語為Gorlote Hala。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察哈爾蒙古郭爾羅特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特氏多有冠漢姓為郭氏、魯氏、孟氏、高氏、查氏、沛氏等。

【得姓始祖】

  迷薛兒·豁羅剌思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清時期察哈爾蒙古郭爾羅特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滿漢名臣傳》記載:蒙古族郭爾羅特氏,即郭爾羅斯氏,亦稱豁羅剌思氏、火魯剌思氏、瑚拉巴斯氏,在宋、遼、金時期,當整個蒙古高原分為尼魯溫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有一子,名叫迷薛兒·豁羅剌思,他後來組建了豁羅剌思氏族,其後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一個分支。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漢文史料中分別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郭爾羅斯”等予以記載,但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則以“豁羅剌思”明確該氏族的名稱。

  當孛兒只斤·鐵木真興起的歷史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後來又反過來支援和參加了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當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後,在分封領地的時候,將豁羅剌思部的首領豁羅剌思·哈布圖哈薩爾分封於大興安嶺西麓,之後,豁羅剌思部改稱郭爾羅斯部,漢史亦記載其為郭爾羅特部、火魯剌思部。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郭爾羅斯部隨同整個孛兒只斤氏族遷徙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遊牧。到了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四年(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郭爾羅斯·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郭爾羅斯·布木巴帶領部分部眾隨科爾泥部首領奧巴依附於後金政權。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郭爾羅斯·布木巴受封為札薩克鎮國公,掌郭爾羅斯前旗。九年之後的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郭爾羅斯·哈布圖哈薩爾的後裔郭爾羅斯·回穆帶別一部分郭爾羅斯部眾歸後金,受封為札薩克輔國公,領郭爾羅斯後旗。

  整個郭爾羅斯部總體上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布林噶蘇臺(今河北承德)。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te Hala或Gorlos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特氏多有冠漢姓為郭氏、魯氏、孟氏、高氏、查氏、沛氏等。

【遷徙分佈】

  郭爾羅特氏(郭爾羅斯氏)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族姓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所冠漢姓多是郭氏、少部分族人冠漢姓為魯氏、孟氏、高氏、查氏、沛氏等,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以察哈爾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察哈爾: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以察哈爾蒙古族命名,宋、元兩朝時期稱察哈爾路,歸屬察哈爾萬戶所轄,其時地域包括河北、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區,主體地域為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察哈爾建省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治所在張家口(時稱張家口廳,原名張垣)。張自忠將軍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在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而是叫“張垣特區”。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有六個旗和十一個縣,即張北、多倫、沽源、商都、寶昌、康保、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察哈爾成為一個省,興和、陶林、集寧、豐鎮和涼城劃入綏遠省,並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劃入以下十縣:宣化、赤城、萬全、懷來、蔚縣、陽原、龍關、延慶、懷安、涿鹿,全部的旗隸屬於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省自1937~1945年被日寇佔領併成為德穆楚克棟魯普領導的日控制區蒙疆的一部分。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由馮玉祥將軍和吉鴻昌將軍在張家口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1952年,察哈爾省廢設,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也有部分地區劃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堂號

  察哈爾堂:以望立堂,亦稱張垣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郭琿
下一姓氏: 郭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