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羅氏氏起源及歷史

郭羅氏姓圖騰_郭羅氏氏圖騰

郭羅氏姓圖騰(郭羅氏氏圖騰)

  郭羅氏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guō luó(ㄍㄨㄛㄖㄨㄣˊ),滿語為Gulo Hala。漢族郭羅氏源出郭、羅二氏聯姻合姓,滿族郭羅氏源出女真郭囉氏部落。漢族郭羅氏在明朝中葉以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郭、羅氏者,也有繼續沿稱郭羅氏複姓者。滿族郭羅氏在清中葉以後大多冠漢姓為國氏、郭氏、羅氏、李氏等。

【得姓始祖】

  羅道汜:字友富,元朝時期時內閣大學士羅卿之子。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湖北孝感西門外龍井社(今湖北孝感西開發區羅家八壪郭家砦),落業於郭榮家,併入贅郭家。羅道汜入贅後,隨郭榮之軍籍姓氏,承郭氏名冊,後領郭氏運糧軍船事。自此,羅道汜既承郭氏,亦繼羅氏。其後便以“郭羅”二姓並行為氏。自此,該族子孫既可繼始祖父姓為“羅”,亦可隨始祖母姓為“郭”,該族之宗譜即為郭羅氏宗譜,羅道汜即為該支郭羅氏複姓宗族的開基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妘姓,出自元朝時期時內閣大學士羅卿之子羅道汜,屬於合姓為氏。

  羅卿,為元朝時期時內閣大學士,原籍江西。

  元末明初,因受全國性紅巾軍起義抗元的戰亂影響,羅卿脫離元朝政府,流落入湖廣地區麻城,再遷祈水永樂裡隱居。

  羅卿生有四子,其第一、二、三子皆徙於四川永勝一帶(今四川樂山金口河),其後不詳。惟其第四子羅道汜,字友富,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湖北孝感西門外龍井社(今湖北孝感西開發區羅家八壪郭家砦),落業於郭榮家,併入贅郭家。

  郭榮,為當時的明朝衛運軍船戶,軍船在湖北黃州,為衛運軍第二班。郭榮時為正旗丁(漕執行船指揮)。

  羅道汜入贅後,隨郭榮之軍籍姓氏,承郭氏名冊,後領郭氏運糧軍船事。自此,羅道汜既承郭氏,亦繼羅氏。其後便以“郭羅”二姓並行為氏。自此,該族子孫既可繼始祖父姓為“羅”,亦可隨始祖母姓為“郭”,該族之宗譜即為郭羅氏宗譜,羅道汜即為該支郭羅氏複姓宗族的開基始祖。

  按中華漢民族的道統習俗,該支郭羅氏始祖羅道汜入贅郭家後,其後裔理應從郭氏,但其後裔永不忘“羅”,遂創造了“郭羅氏”複姓,從此以“郭羅”二姓並行之法傳承羅氏。

  明朝中葉以後,郭羅氏一族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郭、羅氏者,有繼續沿稱郭羅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古倫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郭羅氏,亦稱郭囉氏、國羅氏,源出明朝女真古倫氏部落,以部為氏,滿語為Gulo Hala,漢義“國、部落”,世居長白山區的沾河(今吉林松源)、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

  明朝時期,女真郭囉氏曾一度冠以漢姓為“李氏”。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郭羅氏大多冠漢姓為國氏、郭氏、羅氏、李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郭羅氏複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漢族郭羅氏源出郭、羅二氏聯姻合姓,滿族郭羅氏源出女真郭囉氏部落,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在一千九百八十八個名冊姓氏之外,以孝感(南郡、江夏、安陸、安州、德安、漢陽)、遼東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孝感市、大悟縣,上海市,廣東省珠海市,北京市,臺灣省,加拿大等地,均有郭羅氏以及分衍的郭氏、羅氏、李氏、國氏族群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孝感郡:亦稱南郡、江夏郡、安陸郡、安州、德安府、漢陽府。即今湖北省孝感市一帶地區。孝感歷史源遠流長。今孝感市境內各縣市區,夏、商時代為古荊州之地。周王朝時期為楚、鄖、貳、軫等諸侯國割據地,且貳國、軫國、鄖國均建都於此。秦超時期屬南郡。漢朝以後屬荊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後屬安陸郡。唐朝時期屬安州。宋朝以後屬德安府。清朝時期分屬德安府、漢陽府。民國時期分屬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區。孝感作為地市級的建制行政區,設定於1949年5月。當時,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孝感專區,在禮山縣(今湖北大悟)河口鎮成立了中共湖北省孝感地方委員會(簡稱孝感地委)、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簡稱孝感專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孝感軍分割槽。

  7月,地委、專署和軍分割槽機關遷入孝感縣城。文化大革命期間,孝感專區改稱孝感地區。1993年6月,撤銷孝感地區,成立地級孝感市。從設定孝感專區到現在,其轄區經歷了八次變更:1951年6月以前,孝感專署轄孝感、禮山、應山、安陸、雲夢、應城、黃陂、黃安(今湖北紅安)、隨縣(今湖北隨州)等九縣。6月以後,原屬沔陽專署管轄的漢川、漢陽兩縣劃歸孝感專署,同時設立應城礦區人民政府(縣級),此時,專署所轄縣級政府十二個。

  1952年1月,大冶專署撤銷,原屬大冶管轄的咸寧、武昌、蒲圻、嘉魚、崇陽、通山、通城等江南7縣劃歸孝感專署管轄。6月,隨縣劃歸襄陽專署。

  9月,黃安劃歸黃岡專署,同時改禮山縣為大悟縣。1953年5月,撤銷應城礦區政府,以後直到1959年11月孝感專署撤銷,所屬諸縣併入武漢市時為止,孝感專署一直管轄江南、江北共16縣。在歸屬武漢市管轄期間,曾於1960年8月將安陸與雲夢、咸寧與蒲圻、武昌與嘉魚、崇陽與通城合併為安陸、咸寧、武昌、崇陽等四縣,原十六縣併為十二縣。1961年5月,地市分治,復設孝感專署,武漢市將上述十二縣歸還孝感。12月,專署將所轄十二縣仍按併入武漢市以前的16縣恢復原建制。1965年7月,將撤銷大冶專署時劃歸孝感的江南七縣劃出,交新設定的咸寧專署管轄,孝感專署管轄原江北九縣。1966年8月,孝感專員公署改名為東風專員公署。1968年1月,成立東風地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3月東風地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孝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5年12月,漢陽縣劃屬武漢市。

  1978年10月,撤銷地區革命委員會,建立湖北省孝感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撤銷孝感縣,設定縣級孝感市,同時將黃陂縣劃歸武漢市。

  1986年6月,撤銷應城縣,設定應城市。

  1987年9月,撤銷安陸縣,設定安陸市。

  1988年10月,撤銷應山縣,設定廣水市。

  1993年6月撤銷孝感地區,設立地級孝感市,同時撤銷原縣級孝感市,設立縣級孝南區和孝昌縣。撤地建市以後,新設立的地級孝感市實行以市帶縣的行政管理體制,直轄孝南區,管轄孝昌、大悟、雲夢、漢川等四個縣,代管廣水、安陸、應城等三個縣級市。

  1997年3月,撤銷漢川縣,設定漢川市。2000年8月,廣水市劃歸新成立的地級隨州市代管。此後,孝感市轄區沒有改變。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孝感堂:以望立堂,亦稱南郡堂、江夏堂、安陸堂、安州堂、德安堂、漢陽堂等。

  遼東堂:以望立堂。

  雍睦堂:郭羅氏宗族總祠堂號。郭羅氏第十八世祖叫郭羅炳坤,根據漢史記載,有郭嶲字宏文者,七世同堂,家門雍睦,犬豕同眠,雞鵲同巢,人以為義感。該支郭羅氏宗族亦為一族大丁眾,團結和睦之大家庭,是此,該族總祠即應以“雍睦堂”命名之。

  字輩

  湖北孝感、大悟、黃土坡郭羅氏字輩:“功崇業廣本立德明家安國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壽忠義禮文繼述有志瑞啟長春”。

【楹聯典故】

  (暫缺)

  湖北孝感郭羅氏

  根據郭羅氏歷代譜牒記載。始祖羅卿公,原籍江西,為元朝時期時內閣大學士,元末明初,因遭紅巾軍起義戰亂,流落入湖廣麻城,再遷祈水之永樂裡隱居,並遺詩一首,敘其源流:“平地干戈鬧若蛙,紅巾趕散各天涯。湖庥太祖麒麟種,永合綦江丹桂花。一姓易為三兩姓,數家分出幾千家。吾今提筆留與後,惟願兒孫讀五車。”

  羅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於蜀之永勝,其後不詳。惟第四子羅道汜,字友富,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湖北孝感西門外龍井社(今湖北孝感西開發區羅家八壪郭家砦),落業於郭榮家,併入郭家贅。郭榮為明朝衛運軍船戶,軍船在湖北黃州,為衛運軍第二班。郭榮為正旗丁。羅道汜入贅後,隨郭氏軍姓,承郭氏名冊,領郭氏運糧軍船事。

  自此,羅道汜既承郭氏,亦繼羅氏,亦即郭羅二姓並行稱郭羅氏,自羅道汜開始。從此,該族子孫,既可繼始祖父姓為“羅”,亦可隨始祖母姓為“郭”,該族之宗譜即為郭羅氏宗譜,羅道汜即為該支郭羅氏宗族之開基祖。

  該支郭羅氏後裔,聽聞《中華羅氏通譜》編纂的資訊後,認祖歸宗的願望強烈,再三提出入譜的要求。《中華羅氏通譜》編委認為,該支系始祖羅道汜,入郭家贅,按中華民族習慣後裔理應從郭氏,但其後裔永不忘“羅”,創造了“郭羅氏”複姓,而用“郭羅”二姓並行之法傳承“羅氏”。經慎重研究,同意將該支系編入《中華羅氏通譜》。

  羅道汜亦生四子,長子郭羅必亮,次子郭羅必宣,三子郭羅必高,四子郭羅必文,分為四份(房)。

  郭羅必亮居高埠潭,後徙居羅家河壪,為上份。

  郭羅必宣居廣陽坡,即今羅家坡壪,為三份。

  郭羅必文居河壪為四份。郭羅必文傳七葉遂以不祀。

  郭羅必亮、郭羅必宣、郭羅必高三家輪當軍伍。代不乏人,歷時五百三十餘年,直至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漕運不通,軍事始廢,軍轉為民。以上即該族只水源。

  羅道汜自明朝洪武年間入湖北孝感以來,六百三十餘年,四大支系,相傳二十六代。聚居點多在孝邑。上份有羅家河壪。中份有羅家坡,羅家砦,老新集,上下羅家壪。三份有羅家八壪,郭家大塘壪等。其分支有:河南之桐柏支,雲夢之羅家臺,廣水沙河,泥河,高廟;大悟之大新店,郭家榜,三里城;湖北之棗陽,襄陽,仙桃;孝感之城南羅家臺,城北之黃土坡等十幾個支系。

  全族宗譜,至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第九世祖郭羅士魁僅擬抄本。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十七世祖業郭羅儒、第十八世祖郭羅炳坤始事修譜。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十九世祖郭羅本珩、郭羅雲門公再次續修。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歲次丙子,郭羅立朝第三次續修。

  時至1992年清明節,郭羅立珈與羅德平主修第四次續修,由三十四人組成理事會,分工理事,籌集資金,蒐集舊譜,走訪調查,清查整理。為了尊重歷史,以便後裔考據,對老譜首卷中的原序,續序,詩詞,圖例,傳記,凡例,族規,族約。雍睦堂記,軍民變更記等內容,保持原載,單獨成籍,編為首卷。對未入譜者,造冊登記,全部入譜。歷時一年譜成,於1993年清明節迎譜入戶。

  1995年冬,郭羅氏大悟支系入譜歸宗。

  2001年冬,郭羅氏黃土坡支系入譜歸宗。

  至此,全族宗譜第四次續修完成。在譜人數一萬五千二百五十二人,全套共三十二卷,總譜三十二套,四大份支譜四十二套,分支譜二套。每套分為首卷原序,卷一總序,譜圖(世緒圖)三大部分。

  該族自郭羅汜以下,至第十四世而無字派。至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一次修譜時,由第十七世祖郭羅長榮始三十二字派,並從十五世起派命名。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二次宗譜續修時,第十九祖郭羅雲門對原三十二字略加修改後,一直沿用至今。

  該族宗祠,有“雍睦堂”總祠。始建於清咸豐庚申年間(公元1856年),位於龍井社龍井廟近側,即今之郭家大塘壪北飛機場南端。其“雍睦”之名,乃第十八世祖郭羅炳坤,根據漢史記載,有郭嶲字宏文者,七世同堂,家門雍睦,犬豕同眠,雞鵲同巢,人以為義感。該支郭羅氏宗族,亦為一族大丁眾,團結和睦之大家庭,是此,該族總祠即應以“雍睦堂”命名之。且書於譜,並於戊子冬迎接新譜入祠,延續香火近百年。後於日寇侵華時擴建軍用機場,該祠被強行拆毀。

  另有上份郭羅氏宗祠,大悟郭羅氏宗祠,郭家榜支祠,現皆已無存。

  始祖羅道汜逝世後,墓葬郭家砦南細墳。始祖母逝世後,墓葬潘家牆垣東。因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公妣原墓址,早已公路橫貫,高樓林立,孫等不忘木本水源之思,今奠基於羅家河南端,原上份祠堂舊址,築假冢以祭祀,並刻有碑銘,以追念先祖,亦留告後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郭爾本
下一姓氏: 郭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