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氏起源及歷史

芶姓圖騰_芶氏圖騰

芶姓圖騰(芶氏圖騰)

  芶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gōu(ㄍㄡ)。源於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芶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三位。

【得姓始祖】

  勾芒(重):遠古帝王少昊氏之子,死後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間植物的生老病死,號稱勾芒。重的後代中有用他的神職官名“勾芒”之“勾”作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後裔加上“艸”為部首,稱芶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山海經》、《路史》等記載,“古有困民之國,勾姓,為此姓之始。”

  勾,又寫作“句”,其姓最早見於古籍《山海經》中的記載。

  相傳,遠古帝王少昊氏的一個兒子名重,死後被封為木正,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間植物的生老病死,號稱勾芒。重的後代中有用他的神職官名“勾芒”之“勾”作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後裔加上“艸”為部首,稱芶氏。

  與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到了南宋初期,為避南宋高宗皇帝趙構之名諱,只得有人將“勾氏”改為“句氏”,有人則加“艸”字頭改為“苟氏、芶氏”,有人則加“釒”旁改為“鉤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遠古時期

  芶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春秋時,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佈於晉、楚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衛國人大將軍芶變、吳國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師趙國人芶況等見諸史冊,表明芶姓已分佈於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後裔勾姓散居分佈於巴、蜀、吳、越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越國人大夫勾如、衛國人孔子門生勾井疆、楚國人(將軍)宕渠侯勾博學等見諸史冊,表明姓已分佈於越、吳、衛、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秦漢朝時期

  西漢時,芶姓已繁衍壯大於河內郡,河內郡人芶賓(西漢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個二婚婦女名李親,其婦帶來一女名王政君,後貴為漢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異父弟芶參飛黃騰達,極為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芶氏聲望。東漢初,隗純降漢,其將芶宇與純徒弘農(今河南靈寶),在此之前的新莽時期,有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芶諫見諸史冊,此兩人的出現為芶姓西河郡聲望做了很好的開筆,表明在此際芶姓已分佈於黃河中下游諸多省份。

  晉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

  西晉河內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權重及其弟芶純青州太守見諸史冊,他兩兄弟的出現極大的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與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另有其他芶姓還曾長期昌盛于山西離石、河南洛陽一代。另外還有前秦國之丞相,東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堅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衛將軍芶芪、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輔等人的出現,更加壯大了芶氏的聲望。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為避免戰火及滅族而隨中原各姓氏而陸續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定居淮河秦嶺一線以南,史稱中原芶氏第一次南遷。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芶姓除入遷山東外,還南徒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時期,鮮卑族改來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陽(此支苟氏有部分後裔後又於苟旁加反文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於當地的芶姓相融合,極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隋唐時期

  唐末五代時,芶姓有避戰火進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宋元時代時期

  宋朝時,芶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宋元兩代,華中、華南、西南之地出現了更多的芶姓。

  明清時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為洪洞大愧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甘肅、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時,芶姓大約有1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為芶姓第一大省,佔芶姓總人口的一半。

  明末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遷於今重慶、四川。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有山東之芶姓入遷遼寧撫順以及黑吉兩省。

  分佈

  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第八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三位,望出建寧。

  今雲南省的曲靖市宣威縣,四川省的古藺地區、邛崍市、成都市、閬中市,貴州省的遵義市、金沙縣巖孔鎮,重慶市,北京市等地,均有芶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建寧郡:亦稱益州郡、五尺道、味縣、寧州、即曲靖市。曲靖在歷史上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秦、漢時期的“五尺道”是最早開闢出的雲南”內引外聯“之通道,秦朝時期設益州郡。西漢五朝時期己在曲靖設定味縣。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他派人入南荒,始知秦拓五尺道至西洱河而止於洱河口。張騫表奏漢武帝,以甸為滇,稱西洱河為滇池,始於此。時莊有後人張仁果,為人忠厚,性慈,知其賢,立仁果為白王,以白崖(今彌渡紅巖)為都。後傳六王,改國號為建寧,遷都澄江(今祥雲、賓川二縣境)。至漢朝,位為大鬼主雍奪。三國時期的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殺雍,封龍佑那為建寧王,賜姓張,立鐵柱於建寧城,並立碑標記,並在蜀漢建興三年秋改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移治至味縣(今雲南曲靖)。西晉王朝時期設為寧州,曲靖成為全國十九個州之一,其時轄地在今祥雲、賓川縣境內。之後的五百年內,曲靖一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曲靖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撤地設市。

  堂號

  建寧堂:以望立堂,亦稱益州堂、寧州堂、曲靖堂。

  字輩

  雲南會澤芶氏字輩:“文章華國振良才賢能廣孝義傳家遠韜書延繼長勤敏啟韶元安泰迎禎祥萬堂福榮壽瑞庭吉慶昌偉業承先澤盛世久寧康堯舜光新宇浩德定明邦”。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公祖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