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氏起源及歷史

於姓圖騰_於氏圖騰

於姓圖騰(於氏圖騰)

    于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八位姓氏,在山東和東北最有影響。當今于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49%,總人口大約在600餘萬。

於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於。”又說:“烏,孝鳥也,象形。”這就是說:以能反哺的孝鳥,俗稱老鴉或老鴰,在喂小鳥時發出的聲,稱為“烏”。甲骨文中的“烏”字形像一隻鳥首,體黑不顯眼。孔子解釋“烏”是張口呼氣的聲音。因為它有助於呼氣,有如人發語詞嗚呼,所以借為嘆詞。而“於”為“烏”的古文,古時呼與籲、乎與於,形同義也同,與於一樣,都為助字或語氣詞。於是,古文中烏、乎、於、於相通。
    據此,古代於氏族就是於氏族,以烏鳥為原始圖騰,為東夷族鳥夷的一分支。於氏族因為發明一種陶器飯盂又稱盂氏族,居住的地方稱為於地,因築起了城牆而稱為邘,最終發展建立了國家,並出現了姓氏。

于姓的起源與演變:
    構成當代漢族于姓主要有兩大支:子姓和姬姓。
    第一支系出子姓。商朝時,盂器皿是當時生活中必需品,河南睢縣一帶生活著一支擅長製作盂器皿的部落,稱為盂部落,也稱為於方,即在甲骨文的、辭中所屢見的盂方。到了商朝後期,盂方為商所滅,商王武丁之子封為於侯,後遷移到今河南沁縣西北。《皇王大紀》記載,商末“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南宮适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於翟,免黎侯歸國自省”。於侯也稱邘侯。周初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於侯子孫分別北遷於河南濮陽東南和山西盂縣。這是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于姓人群,於氏至少也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
    第二支系出姬姓。周成王封二弟邗叔於舊於地,即今河南睢縣,後又遷到河南沁縣西北。侯爵,史稱姬姓於國。姬姓於國,國小勢弱,在周平王東遷洛陽後,於國被鄭國所滅。子孫遂以於為姓。當代于姓多自稱為周武王的後裔。姬姓於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于姓的子孫,幾千年中一直活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戰國後期,于姓已經遷移到山東,在山東郯城的一支後裔隨鮮卑族拓跋鄰部遷徙到代地,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西北一帶,改姓萬紐於氏,在北魏時復隨鮮卑人南遷,進入河南,北魏孝文帝時又改為于姓。組成於姓第三支的成分為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包括漢朝匈奴入的於氏、北魏西域于闐國人的於氏、清朝滿洲八旗姓尼瑪哈氏部落。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也逐漸同化成漢族。在明朝以後,于姓在東方得到穩定的發展,尤其在山東和東北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歷史上于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于姓大約有1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5%,姓氏排位僅居第一百零三位。當時子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於姓總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四川、浙江,這四省于姓大約佔全國於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湖南、河北、山西、廣西、湖北、江西、江蘇等,其他地區缺少資料。全國形成了以魯豫、四川、浙江為中心的三大塊于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于姓大約有2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4%,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增長率。當時于姓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河北,這三省于姓總人口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佈於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東仍為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40%。宋元明期間,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部和東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于姓分佈特點。

當代于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于姓的人口已達到600餘萬,為全國第三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於姓人口由22萬激增到600餘萬,增長了27倍之多,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目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黑龍江、遼寧、吉林四省,大約佔于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河北、河南、內蒙古,這三省又集中了19%的于姓人口。山東仍為當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總人口的19%,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山東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國形成了以山東東部和黑龍江東端為中心的兩大於姓聚居區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輻射,逐漸減少,長江以北多於姓,長江以南少於姓。在近500年當中,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的流動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的移民。
    于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38)表明:于姓是北方常見的姓氏之一。在山東東部、內蒙古東北部、黑吉、遼寧東部,于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5.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43%的于姓人群。在山東大部、遼寧西部、河北東北、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大部、京津、江蘇北部、陝西西端、甘肅南部和中西部、寧夏,于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6%—1.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1.3%,居住了大約22%的于姓人群。

于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于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東海兩個。于姓除與郡望同名外。還有忠肅堂號。“忠肅”堂號出自明朝大臣于謙。于謙任兵部尚書時,北方強鄰瓦刺進犯邊境大同,明英宗被俘。當時有大臣建議遷都,于謙反對放棄北京,認為為避免瓦剌用英宗要挾中原,另立新帝,抵抗侵略。于謙擁立英宗之弟景帝即位,並擊退瓦剌,接回英宗。不料,英宗歸來並復帝位,聽信讒言殺了于謙,成千古冤案。後來得以平反昭雪,諡“忠肅”。

楹聯 于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救時宰相;當代清官。
        瀛州望重;廷尉門高。
        德卜門高;威隆節鉞。
        妙選瀛州;勤勞土木。
        青史標廣德貞;紅葉作良謀和。

家訓格言   於氏家訓以清于成龍的《治家規範》為最著名。于成龍,清山西離石人,清初從科舉進士,官一直做到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在任期間整飭吏治,平叛安民,清廉有節,時稱“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龍的家教成功在於宗旨明確,他認為“一家有教,一國觀感”,才能興“仁讓”,所以,他主張把孝敬父母的傳統“孝”道,應當作為百行的根本,並進而提出了“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宜謙,不可驕傲”、“立身貴高,不可同流合汙”、“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詐,鬼禍災生”、“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等處世之道。其家訓均以傳統倫理為綱,所言四十二條,事不煩大小,理唯求明晰,治家之道盡括其中。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于姓歷代名人85名,佔總名人數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零一位;于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24%,排在並列第八十八位;于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于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25%,排在並列第八十位。
    有3000多年曆史的于姓,嶄露頭角的名人是始於漢朝丞相西平侯於定國,以善於決獄而名聞天下。歷代于姓重要人物還有:東漢方士于吉;三國時魏國名將於禁;唐朝時任宰相的于姓就有三:太宗時于志寧,德宗時於頔,懿宗時於琮;明朝民族英雄、社稷之臣于謙,文學家于慎行;清朝“清官第一”的兩江總督于成龍,大臣于敏中;民國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于學忠;當代文字學家於省吾,臺灣輔仁大學校長於斌。

于姓血型:
    于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1.5%,A型佔28.1%,B型佔30.8%,AB型佔9.6%。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