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樓氏起源及歷史

賀樓姓圖騰_賀樓氏圖騰

賀樓姓圖騰(賀樓氏圖騰)

  賀樓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hè lóu(ㄏㄜˋ ㄌㄡˊ)。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漠北古鮮卑族宇文部分支賀樓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或以居邑名稱為氏。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後,鮮卑族賀樓氏族眾,皆改為漢姓樓氏鮮卑族賀樓氏族眾,皆改為漢姓樓氏,亦有改婁氏者。婁氏,亦有改為漢姓賀氏者。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漠北古鮮卑族宇文部分支賀樓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或以居邑名稱為氏。

  賀樓氏,亦稱賀婁氏。在姓氏學家姚薇元所著《北朝胡姓考》中記載:“<官氏志>:‘賀樓氏後改為樓氏’。<姓解>二引<志>,辨證十九,並同。<廣韻>、<姓纂>及<氏族略>,賀樓皆作賀婁。樓、婁同音,譯言無定字。賀摟改樓,<姓纂>賀婁氏下雲:之證‘賀婁氏,代人,本居漠北,以國為氏。孝文改為樓氏。後魏鎮西大將軍廣陵王賀婁伏蓮。’”

  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又接著記載:“‘樓伏連,代人也,世為酋帥,年十三襲父爵,領部落。太祖初,從破賀蘭部,又從平中山,以功賜安邑侯。世祖卽位,進為廣陵公。世祖徵蠕蠕,伏連留鎮京師,進爵為王。加鎮西大將軍,出鎮統萬。’據此可知<姓纂>賀樓伏蓮,卽<魏書>樓伏連。代郡樓氏本賀樓氏,此其證。<姓纂>雲,’本居漠北,以國為氏。’<魏書·伏連傳>雲:‘世為酋帥,年十三,領部落。’可知賀樓本漠北一部落之號,歸魏後以部為氏,孝文太和時改為樓氏。據伏連傳,伏連自太祖初至世祖時,迭建功勳,進爵廣陵王。長子真,從世祖征伐有功,徙湘東公。次子大拔,賜爵永平侯,高祖初為中都大官。孫侄輩亦皆顯貴。故代郡樓氏,洵如官氏志所云,‘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者也。後魏樓勃此外世祖時有將軍樓勃,高祖時有都將樓龍兒,當皆系代郡樓氏。等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鉅鹿公賀婁子幹,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魏末復舊本,太子舍人賀婁積,裨將賀婁餘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

  從上述記載中看,賀樓,或稱賀婁,是古代漠北的一個地名,位於祁連山與古黃河故道之間,本書大體考證其位置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南五十五公里處的大馬營一帶。賀樓氏,就是遊牧於古代賀樓地區的古鮮卑族宇文部的一個分支,以賀樓地名為部族名稱,該部族人因以為姓氏,稱賀樓氏,或賀婁氏,後在漢、唐之際演變發展為庫莫奚族,簡稱奚族。

  按: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遷都洛陽以後,即開始著手進行第二次政治改革,其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1.改鮮卑服裝為漢服: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農曆12月甲子,拓拔宏在洛陽宮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這是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的具體執行措施。

  2.官吏一律使用漢語:

  拓拔宏規定,此後禁用鮮卑語,並稱鮮卑語為“北語”,漢語為“正音”。拓拔宏詔曰:“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三十歲以上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說漢語,三十歲以下的鮮卑官吏在朝廷上則要立即改說漢語。如有說鮮卑語者,降爵罷官,故意抗旨說鮮卑語者,殺無赦。

  3.重新確定籍貫:

  所有隨北魏王朝遷往洛陽的鮮卑族人,以及御下氐、羌、党項等族,一律要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回平城(今山西大同,)。

  4.改鮮卑姓氏為漢姓:

  鮮卑族姓氏皆改漢姓,所改之漢姓,以音近於原鮮卑姓者為準。拓拔宏以鮮卑拓跋部本氏為首姓,拓拔氏改漢姓元氏,是為最高的門第等級,為皇族。

  皇族以下,第一位為鮮卑族姓丘穆陵氏,改漢姓穆氏;第二位為鮮卑族姓步六孤氏,改漢姓陸氏;第三位為匈奴族姓賀賴氏,改漢姓賀氏;第四位為鮮卑姓獨孤氏,改漢姓劉氏;第五位為庫莫奚族姓賀樓氏,改漢姓樓氏;第六位為鮮卑族姓勿忸於氏,改漢姓於氏;第七位為庫莫奚族姓紇奚氏,改漢姓嵇氏;第八位為鮮卑族姓尉遲氏,改漢姓尉氏。

  拒改漢姓者,或偷用鮮卑、氐、羌、党項等族原姓者,先罰降等級,後殺除當族。自此,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以身作則,改姓名為元宏。

  5.確定門閥等級:

  拓跋氏以外,其他八姓貴族的社會地位,相等同於當時北方最高門第的崔氏、盧氏、鄭氏、王氏四姓。

  其他等級稍低一些的鮮卑貴族、氐族貴族、羌族貴族、党項貴族等,其姓氏亦均改為漢姓,其等第與漢族一般士族相當。

  6.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

  元宏還積極鼓勵鮮卑的皇族和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聯姻,由是加強與漢族士族地主階級的聯合,和御下漢族與鮮卑族之間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積極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後,鮮卑族賀樓氏族眾,皆改為漢姓樓氏,亦有改婁氏者。後在東西魏時期此族又復舊姓。進入唐朝時期後,鮮卑族人的大部分逐漸融合入漢族之中,賀樓氏族眾仍然改為漢姓樓氏、婁氏,亦有改為漢姓賀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早先居於中原地區被契丹族和後來被女真族同化者,多數在金國被蒙古族滅亡後也加入了漢族共同體,今中國大陸許多省份都有稱作“賀樓”的地名,就是庫莫奚族人對其集居處所的命名,以紀念遠古的祖先賀樓部。而在金國末期居住中國東北地區的庫莫奚族人,有相當一部分融入了蒙古族,一部分融入女真族,還有一部分則融入了高麗族,後成為朝鮮族人,稱作“희칟”,即賀樓人。

【郡望堂號】

  郡望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朝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東陽郡:即古縉州,後稱婺州。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賀蘭
下一姓氏: 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