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氏起源及歷史

淮姓圖騰_淮氏圖騰

淮姓圖騰(淮氏圖騰)

  淮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uái(ㄏㄨㄞˊ)。其源有五:一是出自夏、商、周王朝時期歷代的伏羲氏後裔淮夷族巫祝,屬於以氏族稱謂為氏;二是出自古代淮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戰國時期燕國鉅燕,屬於以氏族稱謂為氏;四是出自漢朝淮南王劉安後裔,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五是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沙陀突厥族汪古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淮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第九百七十四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徐偃王、箕淮、劉安。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字子孺,是西周時期徐國第32代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為睢寧縣古邳鎮)。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淮氏一族以徐偃王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夏、商、周王朝時期歷代的伏羲氏後裔淮夷族巫祝,屬於以氏族稱謂為氏。

  據史籍《逸周書·王會解》中的記載:“成周之會,墠上張赤帟陰羽,天子南面立,絻無繁露,朝服,八十物縉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絻,亦無繁露,朝服,七十物,縉笏,旁天子而立於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尹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縉笏。為諸侯之有疾病者,阼階之南,祝淮氏、榮氏,次之慓瓚,次之皆西面,彌宗旁之。為諸侯有疾病者之醫藥所居。”

  阼階,就是朝堂大殿東面的站階。站階,是王朝臣子們上朝時被指定排站的地方。

  西周王朝滅亡之後,在東周王朝重新建立之時,眾臣在成周(西周東都,東周王都,又稱洛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排班,站在阼階靠南者,是周王朝的精神象徵——巫者、廟祝。其中的淮氏,為當時的淮夷族人,也就是周王朝的巫祝(男巫師),可見淮夷族人在周王朝中的政治地位一直是相當高的。

  清朝著名學者張澍(公元1776~1847年)在《姓苑》中分析:“當指水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

  祝淮氏,就是在周王朝中擔任巫祝職務的淮夷族人,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氏族稱謂為姓氏者,稱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

  淮夷族,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是最早融合於華夏族共同形成漢民族的氏族群體,也就是與華夏族並立的“夷族”,其在夏、商王朝時期稱之為“夷”,西周時期,將其分為東夷和淮夷兩個組成部分,最後在春秋時期徹底融入漢族。

  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認為:“夷族,是東方的夷族和西方的華夏族兩個文化系統的交替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

  著名歷史學家徐旭生在1943年所撰寫《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認為:“遠古的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與南蠻三大集團,是構成中華民族的主體,太昊是東夷集團的代表。”

  著名的國學大師、北京大學的翦伯贊經考證後也在《中國史綱》中說:“中華民族早期的大融合,主要是以三個部族為核心的,他們是黃帝族、炎帝族和夷族。”

  近有學者認為,稱夷族為“羲黃子孫”,比稱作“炎黃子孫”更恰當。

  太昊,即伏羲氏,為六千四百餘年前曾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首領,他帶領部落由甘肅天水遷至淮水以北的淮陽。之後,淮水流域乃至中國東部的以鳥、馬、虎等為圖騰的部落來歸,伏羲氏融合了諸多氏族圖騰,最終形成了以“龍”為圖騰的東夷氏族,龍便是由虎頭、鷹爪、牛耳、馬臉、鹿角、魚鱗、蝦鬚和蛇身所組成的,其中,淮夷族人先祖的圖騰就是“虎”。太昊伏羲氏定都於淮陽(古淮陰,今江蘇楚州淮城鎮),隔著淮水與淮陰遙遙相望。

  伏羲氏為“百王先”,他在古書中為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之先、五帝(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之首。中國古代史學家早就考證出,太昊伏羲的第十五代後裔是炎帝神農氏,神農氏之後五百年才有黃帝。

  太昊伏羲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他首創了八卦,造書契,發明網,制琴、壎,制定婚娶的禮儀,並以“龍”命官名,把人民帶進了文明社會,因此被稱為“人文始祖”。他所創的八卦不但是中華科學“數、理、象”理論的集大成,也在公元十七世紀為西方“數學二進位制”及計算機的發明作了啟迪。

  臺灣學者李田井甚至認為,炎帝的事蹟在史書中無多,而且還有黃帝屢次敗績於炎帝的記載,故而,說中華民族是“羲黃子孫”,比說“炎黃子孫”更為恰當、貼切。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淮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淮水,是自古以來非常著名的一條河流,即流淌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今淮河,源出今河南省南陽市桐柏山脈的大復山,一直向東南,在洪澤湖以下為分三路下洩:主流透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匯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全長約一千公里,流域達十八萬七千平方公里;另一支流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匯入黃海;第三支流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流入大海。

  整個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湖北五省,由於歷史上黃河曾奪淮入海,現淮河分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廢黃河以南為淮河水系,以北為沂沭泗水系。整個淮河流域多年的平均徑流量為六百二十一億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四百五十三億立方米,沂沭泗水系一百六十八億立方米。

  淮河流域自古以來就養育了無數的中華子孫,創造了不朽的淮河文明。早在周定王姬瑜七年(公元前600年)以前,人們在支流淠河和東淝河之間窪地周圍就開始圈堤蓄水,開創了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經歷代維修擴建,堤周長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間變化。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四年(吳王姬夫差九年,公元前486年),吳國首先挖通了著名的邗溝渠,開通了淮河與長江之間的航運。周敬王三十八年(晉定公姬午二十九年,公元前482年),晉國在與楚過爭霸過程中,魏氏家又開通了著名的鴻溝渠,由淮河支流泗水經古濟水到達黃河。到了隋煬帝楊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修建了著名的通濟渠,從黃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中華民族兒女的淮河流域建築的這些古運河,在溝通南北交通的歷史上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淮河流域生息繁衍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淮水之名魏姓氏者,稱淮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但據傳其最早以淮水為氏的,是西周初期的東夷民族的一個分支徐淮夷,在周穆王粉碎徐淮夷首領徐偃王發動的大規模叛亂之後,即產生了淮氏一族,以徐偃王為得姓始祖。後有族人輾轉遷播至雲貴高原,在漢朝時期的夜郎國中屢有出現。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燕國鉅燕,屬於以氏族稱謂為氏。

  智淮氏,高麗文為“지회씨”,為箕氏朝鮮的國民姓氏,其來源於戰國時期燕國遺民,在古朝鮮分為邵燕、鉅燕二部。

  智淮氏出於鉅燕,鉅燕,即巨燕,指今山東北部地區,古屬燕國。

  箕氏朝鮮第四十一代王箕淮執政時期,正值秦末漢興,劉邦、項羽二人逐鹿於中原,史稱“楚漢相爭”時期。中原齊、趙及燕地之民數萬口因避戰亂而亡命於準(箕氏朝鮮),箕準闢其西地予以安置。“鉅燕”,就是指秦漢之際避亂於源於箕氏朝鮮的山東燕國移民。

  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漢燕王盧綰反漢,漢以樊噲、周勃伐燕,燕王盧綰亡命匈奴。時有燕國人衛滿,乘盧綰亡命之機,聚黨千餘人,東渡浿水(今朝鮮大同江)投奔箕氏朝鮮。

  衛滿到箕氏朝鮮後,建議箕準開放其西界接納中原亡命之人,以為朝鮮之屏藩。箕準採納了衛滿的建議,並拜衛滿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命守西界。

  後來,衛滿謊稱有十路漢軍來伐,求入內宿衛,箕準稀哩糊塗地同意,開門輯虎,之後衛滿聯合黨羽反叛箕準,箕准入海逃至韓地,自號韓王。箕氏朝鮮至此亡。衛滿佔據箕氏朝鮮後,以故燕、趙、齊諸國亡者,舉衛滿為王,立都於王險城,史稱衛滿朝鮮。

  大漢王朝版定天下之後,遼東太守即約衛滿為外臣,負責“保塞外蠻夷,毋使盜邊;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到漢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原衛氏朝鮮的穢君南閭歸降漢王朝,率二十八萬人隨詣至遼東內屬。漢武帝以其地置海郡(今遼寧海城),智淮氏隨之內遷中原,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智氏、淮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漢朝淮南王劉安後裔,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

  該支淮氏,據傳是出自漢朝淮南王劉安。

  大漢王朝的創立者漢高祖劉邦共生有八個兒子,劉安的父親劉長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劉安:公元前179~前122年,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楚漢之爭的尾聲在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後,劉邦在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和燕王臧茶等諸侯王的“勸進”下,由“漢王”晉基而成了漢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漢的歷史性過渡。

  漢王朝建立後,西漢中央政權與各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在激烈的利益衝突下,各諸侯王紛紛舉兵叛亂。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農曆7月,淮南王英布首起率兵反漢,年老體弱的劉邦抱病親率大軍迎戰,並最終將英布擊敗。此後,在一系列針對諸侯王的平叛戰爭中,劉邦得出了一條“經驗教訓”——各諸侯王之所以會與中央政權離心背德,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不姓“劉”。

  於是,劉邦開始將諸侯王分封給劉氏的宗室子弟,到他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去世時,總共有九位劉氏子弟被封為諸侯王,其中的劉長接替了英布的藩封,被劉邦立為淮南王。淮南藩國共領有九江、衡山、廬江和豫章四郡,都城在壽春,即今江西省壽縣。

  不過後來歷史的發展卻表明,劉邦總結出的這條“經驗教訓”實在是荒唐透頂,被他親自冊封為諸侯王的劉氏子弟,隨著羽翼的豐滿和勢力的膨脹,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老路,他們不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甚至公然與朝廷分庭抗禮。

  漢文帝即位沒多久,濟北王劉興居便首先舉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漢文帝劉恆“待以兄弟之禮”的淮南王劉長也起了叛心。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當年劉邦伐秦經過趙國時,趙王將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在和劉邦一番巫山雲雨之後竟有了身孕。後來張敖叛亂,趙姬受牽連被捕,她在生下劉長後憤而自殺。

  由於有了這樣的出身,劉長從小便養成了叛逆的心理,在被立為淮南王后,他更是將這種心理發展到了極致,平素為人傲慢,驕橫無比。到漢文帝劉恆執政時期,劉邦的兒子們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漢文帝和淮南王二人,因此,劉長做起事來更是驕縱妄法,無視朝廷的各種典章制度。比如他因為怨恨大臣闢陽侯當初沒有替生母趙姬辯白,就尋機用袖中藏著的一把鐵錐,親手將闢陽侯殺死。

  劉長不僅在淮南國內不用漢法,而且還自己任命起各級官員來,小小的淮南國,儼然成了不在漢王朝統治下的“世外桃源”。

  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暗地裡派人與太子劉奇等人勾結,並打算聯合閩越人和匈奴人聯手叛亂。但是,劉長的密謀很快便被朝廷發覺,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

  漢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劉長被廢王位,漢文帝因念及兄弟之情,並未依法處劉長極刑,而是將他廢爵流放到蜀郡。劉長在發配途中絕食而死,時年僅二十五歲,死後被諡為“淮南厲王”。

  劉長死後,淮南國藩號被取消,收歸中央管理。

  兩年後,漢文帝又想起了劉長這個自殺了的弟弟,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便下詔將劉長四個年僅七、八歲的兒子都封了侯;到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即淮南、衡山和廬江,封給了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寄望於幼年便慘遭喪父之痛的劉安能對漢王朝忠心耿耿。

  然而事實上,劉安的一生,始終就是在對朝廷的不滿、怨恨和異心頻起之中度過的。

  劉安不同於自己驕橫無比的父親,他喜歡交遊賓客,在做淮南王時,他招募的賓客和術士最多時竟達到了數千人。這些賓客在淮南王府不僅從事講學、煉丹之事,而且還經常與他進行為政、治學以及做人的討論。

  劉安也不同於一般的皇室子弟,他從小就不太喜歡騎馬、打獵,而是愛好讀書、學藝、彈琴,尤其熱衷於道家黃老之術。由於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到漢武帝時,劉安已“流譽天下”,成了國內頗有名氣的學者,在各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漢武帝對他這位才華出眾的皇叔很是欣賞,曾專門召他來長安撰寫《離騷傳》。據說漢武帝清晨下達了詔令,劉安中午就把《離騷傳》給寫好了,漢武帝看過後連聲稱讚。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們還共同編纂了千古不朽的名著《淮南子》(亦名《淮南鴻烈》)。

  《淮南子》有《內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道訓》兩篇,共二十餘萬字。又著有詩歌《淮南王賦》八十二篇、《群臣賦》四十四篇、《淮南歌詩》四篇、《淮南雜星子》十九卷、《淮南萬畢術》等,其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永珍。

  在《淮南子》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就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製藥,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儘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卻屢遭漢廷駁斥。因此,漢武帝雖然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準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八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八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裡待不下去了。

  於是雷被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準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因此,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漢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準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自殺身亡,終年五十四歲;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劉安死後,漢武帝下旨嚴厲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牽連而被殺者多達數千人。此後,漢武帝又下詔廢除了淮南國,將淮南故地改為九江郡,收歸中央政府管轄,淮南王藩族至此覆亡。

  後來,劉安家族中有一支族人僥倖脫逃,因先祖曾經是淮南王,故有將劉氏改為淮氏者,其後代一直延續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沙陀突厥族汪古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槐”,源於古沙陀突厥汪古氏部落,出自金國時期的黃幗氏部落,世居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境,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等地,明朝時期即有冠漢姓為淮氏、槐氏、懷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第九百七十四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吳興、播州為郡望。

  今山西省的運城市鹽湖區、萬榮縣,臨汾市堯都區、曲沃縣,河北省的張家口市、邯鄲市、邢臺市、沙河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戶縣、寶雞市扶風縣、沙河市、山西省運城市,江蘇省的蘇州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河南省的南陽市、沁陽市等地,均有淮氏族人分佈。

  另外,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江西省、福建省等地亦有淮氏族人,今稱客家人。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播 州:即今貴州遵義地區。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自從漢武帝在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後,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貴州遵義市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庚子,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朝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朝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朝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萬曆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

  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夜郎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傳說中的徐偃王

  西周初期徐國國君徐偃王,建都泗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緊迫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轄五百里範圍。徐偃王對下屬以仁義相待,當時有六個諸侯國向他朝貢臣服。後來周穆王命造父聯合楚軍進攻徐國,徐偃王主張仁義不肯戰,遂敗逃,數萬百姓感其義跟隨。

  徐偃王曾說:“吾賴於文德,而不明武務,以至於此。”至於徐偃王逃往何處,眾說紛紜。史籍記載說他死於彭城武原縣東山(今江蘇徐州邳縣)。但據一些其他史籍、方誌如《郡國志》、《太平寰宇記》、《大明一統志》等的記載,徐偃王不是敗退彭城東山,而是南逃浙江。

  夏王朝時期,早已雄距在東方的氏族部落統稱“東夷”,其首領名皋陶,偃姓。相傳,皋陶曾被部落聯盟領袖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生子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地,建立徐國,其部落名徐夷、徐戎或徐方。徐國世代相傳,共傳四十四世,直到春秋末期被吳國所滅,歷時一千六百餘年。徐國的範圍為今淮、泗一帶,國都建在今泗洪境內的大徐城。

  徐國的歷史傳至第三十二世時,國君即東夷盟主徐偃王。相傳,第三十一世徐國君主的宮人,十月懷胎,分娩時,產下一肉卵。徐王認為是不詳之物,命人將其棄之水濱。當時徐王家有一義犬名叫“鵠蒼”,它將棄之水濱的肉卵銜回,咬破卵皮,卵內現出一男孩,就是後來的徐偃王。據舊志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細物,望遠乃見。荀子注云:‘其狀偃仰,故稱偃焉。’”

  由於“鵠蒼銜卵”救徐偃王有功,徐偃王長大後一直厚待之,飼養至老死。據舊志記載:“鵠蒼將死,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裡,有壟存焉。”葬犬之處舊稱“龍墩”,又名“鵠蒼冢”,老百姓稱“狗墳”。由於鵠蒼在死時變成了九尾黃龍,故葬處稱“龍墩”。徐裡的百姓對鵠蒼也十分崇敬,認為鵠蒼為吉祥的象徵,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為鵠蒼冢添土。如今,“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縣陳圩鄉境內。

  數千年前的傳說不一,當然不可完全相信,但由這些傳說的長久不泯,可以反映出徐偃王在當時是受到當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尊重的。

  在歷史長河中,徐戎逐漸發展為東夷中實力最強大的部落,成為統轄淮、泗流域的東方盟主。西周初期,徐戎曾多次聯合淮夷反抗周王朝。在周武王滅殷商之後,曾分封商紂王直子武庚繼續統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同時派其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武統帥軍隊,駐紮殷都附近,監視武康,史稱“三監”。

  周武王逝世後,由其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幼,周武王死前曾委託其弟周公旦攝政。商紂王之子武庚出於復辟的目的,利用管、蔡二監對周公的忌妒,相互勾結,並派人聯絡徐戎、淮夷等部落,起兵反周。後周公旦兩次東征平息了叛亂,攻滅東方十七國,繼續分封諸侯,而徐戎在這個歷史階段仍然保持著東方盟主地位。

  到了徐偃王即位執政時期,由於徐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於世,因此徐國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勢力範圍涉及到淮水、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

  西周王朝在開始的二百來年中,特別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穩定,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發展也較快。但到了周昭王和周穆王統治時期,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果周昭王在南征的過程中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而周穆王西征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更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對其他諸侯的剝削。因此許多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經濟負擔甚為不滿,徐偃王就是其中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

  而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佈了很多規制,不允許子國逾制。但徐偃王則無視宗周的規定,首先“僭越”稱王,將三十一世的“封君”變成了“王”;同時逾制建築徐國都城。當時,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據史籍《漢書·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不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這個情況在史籍《帝鄉紀略》、《泗周志》等舊志上也有相同記載:“周穆王時為東方諸侯,長行仁義,欲霸上國,獲朱弓彤失,以為天瑞,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這種“僭越稱王”、“逾制築城”的違規之舉,只有統領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眾多國推為盟主,敢於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不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築了他與寵妃的離宮的偃王夫人禱祀處梳妝樓。據舊志記載:“廢皇城,在故城北里許,偃王時築,蓋離宮也。”“香城,在故城北里許,相傳徐偃王夫人禱祀處。”在今泗洪縣太平鄉境內,廢皇城遺志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襲至今。

  在周穆王執政時期,由於徐偃王好行仁義,國力強盛,來歸者日增,勢力範圍不斷擴充套件。懾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感到了嚴重威脅,遂以徐偃王“僭越稱王”、“逾制建城”等為由,“乘八駿之馬,使造父御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

  徐偃王棄國出走不知所終後,因他在當地很具民心,於是周穆王便敕封其子偃宗為徐國君主,為子爵,史稱“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從偃宗開始,徐國又相傳了十一世至偃章禹,在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姬光三年,公元前512年)終被強大一時的吳國所滅。

古徐國經過了夏、商、週三個歷史時期,歷時千餘年,徐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樸的徐國民風。光輝的徐國曆史和燦爛的徐文化似晶瑩的寶石,永遠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國史和長江流域的吳國史,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上古史,吳文化、徐文化和吳徐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古文化。

  2:箕氏朝鮮

  箕氏朝鮮即古朝鮮,非現代朝鮮,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時期出現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特定歷史,是中國東北地區古代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箕氏朝鮮自西周初出現於東北歷史舞臺,經歷了周、春秋、戰國約千餘年的歷史。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在統一東北前,箕氏朝鮮以西周侯國的身份活躍於東北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一帶地區。

  秦王朝統一六國後,箕氏朝鮮歸屬於秦朝。秦末漢興,中原政權無暇東顧、故燕國人衛滿乘勢滅亡了箕氏朝鮮,並以衛氏朝鮮之稱謂取而代之。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108年),西漢王朝為統一東北之計,以武力滅亡了衛氏朝鮮,並以其地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自此,古朝鮮即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先後退出歷史舞臺,但其居民即古朝鮮族仍以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為東北地區的開發和建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

  ⑴.古朝鮮:

  關於古朝鮮,朝鮮的學者認定:“古朝鮮是朝鮮歷史上一個奴隸所有者國家,原名‘朝鮮’,後世史家為同滿王朝(衛滿)的朝鮮以及李氏朝鮮相區別,從‘古老的朝鮮’這一意義上,稱之為古朝鮮。”就是說,“古朝鮮”是衛滿朝鮮和李氏朝鮮以前的朝鮮。那麼,這個朝鮮指的是哪個朝鮮呢?朝鮮學者從未作出過具體解釋。

  許都歷史學家都認為,“古朝鮮”之所以冠上“古”字,並不是古代朝鮮的縮稱或簡稱,且與後來在朝鮮半島上陸續建立的高麗、新羅、百濟、李氏朝鮮和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更有本質的區別。古朝鮮是歷史特定稱謂,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族名,而是古地名,因為有箕子東封朝鮮之說,才賦予了朝鮮一詞新的內容,史稱箕氏朝鮮。李氏朝鮮出現以後,為了與箕氏朝鮮相區別,才將箕氏朝鮮冠以古字,統稱“古朝鮮”。

  古朝鮮與李氏朝鮮既沒有政治關係的繼承,也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承。古朝鮮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時期出現於中國東北地區的特定歷史產物。古朝鮮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範疇,與朝鮮歷史無涉。

  在歷史上,先有朝鮮其名,後有箕氏朝鮮其說,朝鮮與箕氏二者聯絡在一起,才有古朝鮮問題的提出。那麼,朝鮮是以什麼身份出現在中國史籍中的呢?據史籍《管子·輕重》、《揆度》中記載:“桓公問於管子曰:‘吾聞海內玉幣有七莢,可得而聞乎?’管子對曰:‘……發朝鮮之文皮一莢也,汝、漢水之右衝黃金一莢也……天下之數,盡於輕重矣。’”這是中國史籍中最早記載的“朝鮮”一名。很顯然,“朝鮮”最初是以地名身份出現的,其地盛產文皮(有紋彩的裘皮)。其後的史籍《史記·蘇秦列傳》中亦記載有:“蘇秦……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

  因為《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讀過管仲的《輕重篇》,對朝鮮其名有更為具體的瞭解,故而指出:朝鮮和遼東、林胡一樣均是燕國的屬地。然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朝鮮和遼東、林胡等一樣都是具有雙重概念的地名,其地名的涵義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即自然地理概念和行政地理概念。

  朝鮮作為自然地理稱謂其來源何處?首先,按照史籍《史記·朝鮮列傳》、典籍《集解》中的記載:“朝鮮有溼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又“朝鮮音潮汕”,即其地內有一條汕水而得名。

  古代朝鮮學者李肯翊(公元1736~1806年)也考證說:“我東朝鮮之稱,古人以為地近腸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鮮。”

  朝鮮一名似與其地近太陽有關。可見,朝鮮其名之來源有多種解釋。然而,不論哪種解釋,朝鮮作為地名是客觀存在的。她與遼東並列,同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轄境。不同的是,遼東在“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後,已經成為了燕國重要的郡制行政單位。朝鮮則因先期為箕子的封地,潛有特殊的政治內涵,故暫沒有新的變化。因此說,箕氏朝鮮就是古朝鮮。

  ⑵.箕子與箕氏朝鮮:

  箕子,是中國商朝末期殷紂王的大臣。箕子,按史籍《史記》的相關注釋:“箕,國名,子爵也。其名始見於《周易·明夷卦第三十六》:‘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其意是,箕子去東方日出之地,是好卦。明夷即日出之地朝鮮。這是中國古籍最早記載箕子去朝鮮這一史實。其後,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記載箕子的身世及其活動事蹟,為人們研究箕子其人提供了翔實的史料。

  據史籍《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箕子是紂王的親戚。經後人考證,箕子名胥餘,一說是紂王的諸父,一說是紂王的庶兄。箕子德才兼備,與微子、比干,同被稱為“殷代三賢”。又據史籍《史記·殷本紀》的記載,紂王為政殘暴、荒淫,箕子作為朝臣經常勸諫紂王,紂王根本就不聽。箕子為此很苦惱,有人就勸箕子遠去。箕子說:“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於是,箕子披髮佯狂而為奴,並作《箕子操》以自解。後來比干因諫被紂王殺害後,箕子被囚。

  周滅商後,周武王釋出了箕子,併為比干修建墓園,微子自此做了周朝的臣子。但箕子不堪忍受國破家亡的悲慘結局,遂率族人、部屬遠離殷故地,東適朝鮮。

  關於箕子東適朝鮮,在史籍《尚書大傳》有明確記載:“武王勝殷,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對此,朝鮮的史料文獻中有更詳細的記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制衣服,悉隨中國。”是箕子東走朝鮮,才給昔日荒蠻之地的朝鮮帶去了中原文明。

  從以上史料來分析,箕子被周武王釋放後,因不忍看到殷王朝敗亡的結局,而東遷朝鮮。其後,周武王順水推舟地東封箕子於朝鮮。顯然,是箕子東遷朝鮮在先,周武王封箕子朝鮮在後。因為在當時朝鮮為殷地,周滅殷後,朝鮮自然轄屬於周王朝,因此,周武王才有資格東封箕子於朝鮮。而箕氏朝鮮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周武王東封箕子於朝鮮,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殷代三賢,比干被紂王殺害,微子臣於周,只有堅貞不二的箕子選擇了東適朝鮮的道路,周武王默許了箕子所選擇的道路,不僅沒有傷害他,而且順勢東封其於朝鮮,這是周滅商後,周武王朝對殷商貴族採取的安撫、拉攏政策使然;其次,箕子東封朝鮮,可以使周王朝的東北邊陲更加完整統一,有利於東北地區的開發和建設,這也是周武王經略東北的明智之舉。

  箕子被封朝鮮其地後,其政治屬性應視為周王朝的一個地方政治實體。箕子封於朝鮮,授權自周武王。根據周朝制度,箕氏朝鮮要定期朝周。朝鮮為殷地,箕子東適朝鮮帶去了很多殷之遺民。據史籍《海東繹史》的記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這“五千人“顯然只是個概數,是被箕子一次性帶入朝鮮的。箕氏朝鮮存世四十餘世,幾與春秋戰國相始終。其間從中原流亡至朝鮮者不可勝數。學者金毓黻(公元1887~1962年)考證後說:“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以開拓東北之疆土,一如太公之封於齊,召公之封於燕,蓋當時之一蕃國也。”由此,可以將箕氏朝鮮視為西周的一個侯國。

  在歷代古籍中,雖然沒有記載箕子為“朝鮮侯”,但卻記有“箕子之後朝鮮侯”。三國時期曹魏京兆人魚豢在史籍《魏略》中更為詳細地記述了這一史實:“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燕自尊為王,欲東略地。朝鮮亦自稱為王,欲興兵逆擊燕,以尊周室。”這說明,朝鮮侯與燕侯一樣,一直作為周王朝的侯國,以不同方式維繫著與周王朝的關係。

  到了春秋末、戰國初,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地位已大為削弱,諸侯國更替稱霸於中原,戰禍連綿。而地處東北地區的箕氏朝鮮因地域偏遠,卻能偏安於一隅。箕氏朝鮮雖然也是以諸侯國身份活躍於東北歷史舞臺,其先天不足的弱勢很難與中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強國相提並論,只好卵翼於相鄰的燕國。進入戰國中後期,箕氏朝實際已經完全依屬於燕國。

  據史籍《漢書·地理志》記載:“燕地,尾、箕分懋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皆燕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樂浪、菟,是漢朝滅朝鮮後於其地設定的兩個郡,即箕氏朝鮮之代稱,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屬燕國。這在史籍《魏略》中有記載:“昔箕子之後朝鮮侯,見周衰……其大夫禮諫之,乃止。使禮西說燕,燕之,不攻。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秦開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鮮遂弱。”可見,當時箕氏朝鮮也曾企圖以周王室的名義西略燕國,但勢力不濟,反被燕國征服。這大概就是箕氏朝鮮服屬於燕國的歷史背景。

  箕氏朝鮮雖然在地域上屬燕國,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文化特色。這因為“殷道衰,箕子去之朝,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禁八條”。在箕子的教化下,箕氏朝保留了鮮明的殷商文化傳統,其民風淳,法紀嚴明,有所謂“八條之教”,“是以其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達到了“君子”之境界,以致於後來的孔子都十分想往如此美妙的地方。

  ⑶.箕氏朝鮮與衛滿朝鮮的關係:

  自殷末周初,箕子東封朝鮮,成為西周王朝的一個侯國開始,至“……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止,箕氏朝鮮經歷了西周、春秋戰國大約近千餘年的歷史。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派遣大將蒙恬築長城到遼東,當時箕氏朝鮮已傳四十餘世,其王名否,因畏秦朝襲之,略服屬秦。箕否死後,其子箕準即位,為箕氏朝鮮四十一代王。

  箕準在位二十餘年,正值秦末漢興,劉邦、項羽二人逐鹿於中原,史稱“楚漢相爭”時期。中原齊、趙及燕地之民數萬口因避戰亂而亡命於準(箕氏朝鮮),箕準闢其西地予以安置。

  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因漢燕王盧綰反漢,漢以樊噲、周勃伐燕,燕王盧綰亡命匈奴。時有燕人衛滿,乘盧綰亡命之機,聚黨千餘人,東渡浿水(今朝鮮大同江)投奔箕氏朝鮮。衛滿遂建議箕準開放其西界接納中原亡命之人,以為朝鮮之屏藩。箕準採納了衛滿的建議,並拜衛滿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命守西界。後來,衛滿謊稱漢兵十道來伐,求入宿衛,衛滿誘亡命餘黨反準,箕準敗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箕氏朝鮮至此亡。

  衛滿佔據箕氏朝鮮後,以故燕、趙、齊亡者,舉衛滿為王,都王險城,史稱衛滿朝鮮。漢定天下後,遼東太守即約衛滿為外臣,負責“保塞外蠻夷,毋使盜邊;蠻夷君長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衛滿雖被漢朝稱為外臣,但其與塞外夷不同,他是在漢朝授權下,協有遼東太保障,塞外蠻夷安寧之職,其責任重大。故衛滿朝鮮憑藉漢王朝給予的名分和勢,以兵威財力侵降其周邊諸小蕃。衛滿朝雖然取代了箕氏朝鮮,但其政權性質未,仍是中原王朝的一個地方割據勢力。然,需要強調的是,衛氏朝鮮傳至其孫右渠,因所誘亡人(中原人)滋多,其勢大增,中央漢王朝多有不恭,不像以前那樣定期去中原朝見天子,並真番、辰國諸蕃欲上見天子,亦因其受阻。故衛氏朝鮮因此與央漢朝有隙。

  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原衛氏朝鮮侵降的穢君南閭見勢叛右渠降漢,率二十八萬口詣遼東內屬。漢武帝以其地置海郡,以分衛氏朝鮮其勢。漢元封二年(公元前9年),漢朝派使臣涉何前往朝鮮責問右渠何不肯奉詔?涉何由此殺朝鮮裨長。漢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由此,朝鮮怨,併發兵殺何。衛氏朝鮮與中央漢王朝關係進一步惡化。事到如此,漢武帝遂發兵征討衛氏朝鮮,經數戰,衛氏朝鮮相路人死,相韓陶、將軍口夾皆亡降漢。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尼奚谷相參乃使人殺朝鮮王右渠降,衛氏朝鮮遂亡。

  漢武帝東定朝鮮後,以其地設定了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並對衛氏朝鮮降臣皆封侯,如殺右渠之尼奚谷相參封清侯,相韓陶為秋苴侯等。從衛滿滅亡箕氏朝鮮,逐箕準亡命韓地及組建衛氏朝鮮的過程看,衛滿本人為燕國人,又因避中原戰亂而逃歸衛滿的原趙、齊等中原居民,自然也都是漢人。而衛滿朝鮮的前身箕氏朝鮮為殷人,殷人亦漢人。所以說,衛滿朝鮮和箕氏朝鮮一樣都是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多民族的與中原王朝結為蕃屬關係的政治實體。

  從燕國大將秦開卻東胡千餘里,置遼東、遼西、玄菟等郡,到漢武帝東定朝鮮而開四郡,都是漢民族開發中國東北歷史的輝煌時期。

  ⑷.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的轄域:

  在箕子未東封朝鮮以前,朝鮮作為自然地理稱謂已為史載。

  據史籍《山海經·海內北經》的記載:“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在典籍《周易·明夷篇》中也記載:“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周易》中所稱的“明夷”,亦作“良夷”、“島夷”,古指“東方日出之地”。在典籍《尚書·堯典》中記載:“分命羲仲,宅腸夷,曰腸谷。”按孔注云:“東表之地稱腸夷。”

  腸夷,即腸谷,指東方日出之地。據此,在朝鮮史書《東國輿地勝覽》中解釋說:“居東表日出之地,故名朝鮮。”

  然而,周武王東封殷亡臣箕子於朝鮮後,朝鮮才由自然地理概念轉為行政地理概念,即箕氏朝鮮。至此,朝鮮才被賦予新的稱謂,一為箕氏朝鮮,二為衛氏朝鮮,三為朝鮮縣。

  那麼,箕氏朝鮮和衛氏朝鮮其地在何處?據史籍《史記》中記載:“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屬燕。”

  戰國時期的七雄之燕國,在其強盛的燕昭王時期,曾以武力略取了東鄙之真番和朝鮮,併為其置吏,築障塞,此朝鮮者,即為箕氏朝鮮。後來,在燕國大將秦開的打擊下,箕氏朝鮮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大了,但並沒有被燕國滅亡,只是附屬於燕國。此時之箕氏朝鮮在周衰、燕強的壓力下,從以尊周室的地位而轉屬於燕國了,這是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必然結果。

  為此,燕國為其置吏,並築障塞。此障塞者,按學者金毓黻的解釋:“障塞如明代之邊牆,其制小於長城,蓋由長城之東端,連綿逾今鴨綠江,而至大同江。”據此可以認定,箕氏朝鮮的東界在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大同江一線,即《史記》中所言的浿水。

  秦國滅燕國後,箕氏朝鮮畏秦國襲之,略服屬秦國。秦國稱其地為遼東外徼。因為,燕昭王時期,大將軍秦開在略取朝鮮、真番前,曾以武襲破東胡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其後,燕國大將秦開又略取朝鮮,築障塞,至大同江。燕國被秦國滅亡後,遼東至大同江一帶因為燕國沒有置郡,故秦國稱其地為遼東外徼。而遼東外徼,正是昔日箕氏朝鮮的轄域。

  漢王朝取代秦朝以後,箕氏朝鮮形勢又發生了質的鉅變:箕氏朝鮮在漢滅秦以後,又轉屬於漢燕王盧綰之燕國。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率大軍至邯鄲(今河北邯鄲),自南面進討代王陳豨,令燕王盧綰亦率兵自東北擊陳豨。後盧綰怕劉邦滅陳豨後進而消滅他,就又與陳豨勾結,暗地支援陳豨抗拒劉邦;還與匈奴通使,互為聲援。

  次年即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擊殺陳豨,得知盧綰與陳豨通謀,遣使召盧綰,盧綰託病不行。於是,劉邦以樊噲為將軍,率軍擊漢燕。後又改以周勃代樊噲,攻下了薊州,虜漢燕軍的大將抵、丞相偃、太尉弱、御史大夫施等,並接連攻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次後,盧綰帶著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騎逃到匈奴,一年後死於匈奴。

  此時,原燕國人衛滿乘東北空虛之機滅亡了箕氏朝鮮,佔據了其地。之後,衛滿東渡浿水(今朝鮮大同江),都王險,史稱衛氏朝鮮。

  衛氏朝鮮雖然取代了箕氏朝鮮,但其領地仍屬於漢朝。對漢朝而言,因其地遙遠,加之戰亂連綿,漢朝認為難守,故重新修復故塞以備邊患。這亦因為秦朝時期沒有在此地置郡,故漢朝稱其地為“秦故空地”。但實際上秦朝在斯地設有上下鄣之置。說明秦王朝對此地亦有行政管轄權,同時也是箕氏朝鮮畏秦襲之,“略服屬秦”的有力證據。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