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姓圖騰(荊氏圖騰)
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一是源於羋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五萬,排在第二百九十一位。
【釋義】荊,為一種叢生灌木,亦稱楚。馬鞭草料,牡荊屬。種類很多,有牡荊、黃荊、紫荊等。
【得姓始祖】
熊繹: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姓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代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西周初年,楚國的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荊國的子孫以國為姓,稱為荊氏。荊陵是楚國的別號,春秋時代的楚國在尚未崛起諸侯以前,號稱荊。荊楚二字往往被連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時期的楚國。故荊氏後人奉熊繹為荊姓的得姓始祖。
公孫慶克:齊桓公姜小白的庶孫,即齊桓公之子姜無虧的兒子。公孫慶克的兒子後來以父名命氏,稱慶氏,形成了一個慶氏大家族。在春秋時期,其後裔慶封因避禍至吳國,被吳王姬諸樊封在朱方之邑(今江蘇丹徒),齊國的慶氏宗族聞訊紛紛趕來相聚,自此,慶氏一族富於吳地。由於朱方之邑地近荊楚,因此其後裔子孫中有指地為氏者,分衍出一支荊氏。姜姓荊氏皆尊奉公孫慶克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荊氏合譜。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荊州),國號為荊,君主稱為荊君。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的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氏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朝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之後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於是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屬部落族人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就是楚之先祖。
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其曾孫熊繹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被封為子爵,“賜江上楚蠻之地”即湖北荊山地區,熊繹遂率族遷落荊地,建都於丹陽,因稱荊國,仍事於周成王。這是羋楚族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江漢平原的湖北地區,也是荊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認封。
“荊陵”,也是楚國的別號,春秋初期的楚國在尚未崛起於諸侯以前就號稱“荊”,後來“荊楚”二字多被史家連在一起使用,專指春秋至先秦時期的楚國。荊國傳到楚文王熊貲執政以後,他將都城從丹陽遷於郢(今湖北江陵),此後為擴充領域,不斷與中原諸夏發生戰事。
到了楚文王次子羋頵(熊惲)在周惠王姬閬五年(楚堵敖熊艱五年,公元前672年)殺其兄楚王堵敖(亦稱熊囏)而自立為楚成王之後(公元前671~前628年在位),自改荊國為楚國。楚成王在位時期盡力結好中原諸侯,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了夷越,隨後大力開拓江南,迅速壯大楚國實力。到了周惠王二十二年(楚成王十七年,公元前655年)以後,楚成王已經國家治理得實力大增,遂頻繁出兵,先後吞滅了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周邊的諸侯國,從此楚國聲威大長,開始與中原諸夏爭奪霸權地位,並積極干預中原諸侯的國政事務。
周襄王姬鄭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鄭國,與宋國軍隊大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並擊敗宋軍,楚國軍威大振,其時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繼位改荊為楚以後,以前歷代荊君的庶出子孫者,即有以原國號為姓氏者,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荊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為居於秦國的楚氏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所改,屬於以國名為氏,或避諱改姓為氏。
羋姓之後原有以國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於秦國,在斯地生息繁衍。後在先秦時期因避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名諱,改以原國名“荊”為姓氏,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荊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繹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荊氏合譜。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戰國末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後裔子孫,後因故有改姓為荊氏者,逐漸形成江南荊氏一族。
公孫慶克,是齊桓公姜小白的庶孫,即齊桓公之子姜無虧的兒子。公孫慶克的兒子後來以父名命氏,稱慶氏,形成了一個慶氏大家族。
在春秋時期,齊國公孫慶克的後裔中有著名的慶封,在晉國還有慶鄭,皆為齊桓公之支庶。
慶封在齊靈公姜環執政時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在位)任上大夫。到了齊莊公姜購執政時期(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慶封與崔杼同為上卿,執掌齊國國政,不久這二人再晉升為左右相國。
後因崔杼家族挑起齊國內亂,慶封以弒君之罪滅掉了崔氏家族,自己獨霸朝政。其後,慶封將政事交予兒子慶舍處理,而自己則荒淫無度,肆意享受,結果引起了齊國滿朝對慶氏家族的強烈不滿。不久,慶封的親信家臣盧蒲癸與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合謀殺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就逃至吳國。
當時的吳王姬諸樊將吳地朱方之邑(今江蘇丹徒)賜封給了慶封,齊國的慶氏宗族聞訊紛紛趕來相聚,自此,慶氏一族富於吳地。由於朱方之邑地近荊楚,因此其後裔子孫中有指地為氏者,分衍出一支荊氏。而其他慶氏族人則在東漢安帝劉祜執政時期(公元107~125年在位),為避漢安帝之父劉慶的名諱,紛改慶氏為賀氏、封氏等其他姓氏。
在先秦時期,被燕國太子丹收買並派往秦國去刺殺秦王嬴政的著名“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之刺客荊軻,即是該支由慶氏分衍的荊氏族人。
姜姓荊氏皆尊奉公孫慶克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荊氏合譜。
源流四
源於劉姓,據《荊氏族譜》和《丹陽(古)縣誌》記載,荊氏本姓劉,始祖劉賈,系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堂兄。
劉賈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文,次子名武。當時劉文年幼,高祖正在病中,未能顧及對劉文的封賜。後來呂產、呂祿專權,國家就廢除了荊王封號,荊地歸屬吳國。等到文帝即位,原荊國大夫田安奏請加封荊王后裔,於是劉文獲得列侯爵位,食採朱方。後來劉文因屢受吳王濞凌迫,抑鬱而死。劉文死後,弟劉武繼承爵位,又遭吳王濞拘禁。吳王大將田祿伯私下將劉武釋放。劉武害怕謀反兵寇追捕,就選擇風水佳地,隱居曲阿(今丹陽)邑皇塘鎮珥塘村。為了永遠紀念父王封號,就以國號為姓,改劉姓為荊姓。由此往後,族姓繁衍,至今猶盛。
【遷徙分佈】
遷徙
荊姓源於周時的楚國,後來荊姓之主源由湖北祖居地遷往當時隸屬楚國的今江蘇揚州一帶落籍。春秋戰國時,在秦國又派生出另一支荊姓,而名聞千古的荊軻卻是另一支由慶姓改姓而來的荊姓,荊軻先世為齊國貴族,因故遷入衛。衛亡於秦後,荊軻北入燕國,可見很早的時候荊姓已在今陝西、河北、河南有所分佈。
漢魏三國時,荊姓已有入居今山西省境內者,並且其繁衍於今河北雞澤一帶的荊姓已成為當地的大族,由於其地毗鄰山東、河南兩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遷居於上述之地。
南北朝至隋唐間,荊姓廣佈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在今山西臨漪落籍,表明於明清兩代榮耀異常的臨漪荊姓入該地甚早。
宋元之際,荊姓在南部省份的分佈區域進一步擴大,其除繁衍滋長於湖北、江浙之地外。今湖南、四川、重慶、安徽、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均已有了荊姓人家。後又搬遷於兩廣及雲貴。
明初,山西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北、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明中葉以後,漸有陝西涇陽、西安、咸陽等地之荊姓遷居於甘肅、寧夏等西北區。明末張獻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銳減,此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有兩湖之荊姓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
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高密、萊陽等地之荊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於遼寧之大連等東北之地者。大陸解放前夕,有江浙之荊姓入居臺灣。
分佈
宋朝時期,荊姓大約有4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約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湖北一帶。明朝時期,荊姓人口驟減,大約有1萬8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南、山東、湖南、河北等地。山西為荊姓第一大省,約佔荊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荊姓的人口大約有25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7%,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九十一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荊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內蒙古、山西、河南、黑龍江,這四省區大約佔荊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北、吉林、山東、陝西、遼寧、江蘇等地。
荊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吉林大部、河北:西南、山西南部、陝西中部和東南、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重慶北端,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以上,最高可達1.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3.2%,居住了大約47%的荊姓人群。在內蒙古中部、寧夏大部、甘肅東南、陝西北部和西南、晉冀魯遼大部、吉林南端、河南北部和東部、江蘇西北、安徽北部、鄂渝中部、湖南北段、四川東北,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5%--0.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4%居住了大約36%的荊姓人群。
今黑龍江省的安達市、虎林市、蘭西縣、齊齊哈爾市、五大連池市、哈爾濱市,河南省的洛陽小浪底市、鞏義市、鄭州市、延津市、焦作市武陟縣、新鄉縣、開封市、南陽市、漯河市舞陽區、平頂山市、靈寶市、山東省濟南市長清、青島市即墨區、德州市齊河縣、日照市莒縣、龍口市、聊城市莘縣、淄博市桓臺縣、蓬萊市、臨沂市、棗莊市、萊陽市、濰坊市高密、東營縣、菏澤市、金鄉縣、臨清縣、聊城市、茌平縣、威海市石島、日照市嵐山區,吉林省的長春、延邊地區、白城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泊頭市、黃驊市、香河縣,山西省的陽泉市、平陸縣、臨猗縣、永濟市、太原市、石鹿縣、朔州市,陝西省的安康縣、楊凌縣、洛川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丹東市、鞍山市,江蘇省的徐州市、鎮江市、常州市、沛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重慶市的合川縣,湖南省的辰溪縣,湖北省的麻城市,安徽省的太和縣、渦陽縣和鳳臺縣,內蒙古自治區,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荊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期楚國的廣陵邑。秦朝時期置為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廣陵併入江都。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
邠慶堂:宋朝的將領荊嗣,累立戰功。宋太宗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宋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他一生經一百五十餘戰,未嘗敗北。
此外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受祉堂、臨保堂、篤慶堂、保慶堂、留餘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後堂、永恩堂、啟佑堂、寶善祠、廣宗堂、培源堂、昌後堂、谷貽堂、留青堂等。
字輩
山東荊門荊氏字輩:“同(士化榮元清受)光(源)聿(恩開)象(臨程)延(得獻)茂(樹功)常(寶)錫(尚)鴻(乃)祚(孝)念(基)祖(續)紹(斯)庭(隆)建(繼)本(若)兆(傳)貴(守)雲(亦)會(宣)丕(芳)成(名)躍(更生蘇)千(循)代(孝)衛(翰)國(墨)棟(紀)奇(束)材(江)智(慶)誠(豐)乾(樂)坤(安)燦(康)憲(銘)章(傑)頌(福)忠(順)良(興)繁(華)昌(盛)”。
山東濟南市長清縣荊氏字輩: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山繼廣 兆憲慶繁祥
山東長清一支荊氏字輩:“允士思玉繼兆良 振業傳廣澤”。
山東高密荊氏字輩:“士(清)本雲(希)在錫(曰)淑毓(玉)炳增錦澤樹煥培欽漢林烯”。
山東臨沂荊氏字輩:“象雲培玉兆凡廣”。
山東龍口市(黃縣)諸由觀鎮荊家村荊氏字輩:“德世雲尚(來)民(文) 萬(法)可勳自希 長樂壽元治 永裕業光昌 振吉興瑞富 承宏建奇功”。
山東龍口荊氏一支字輩:“槐乃春樹……”
河南新鄉荊氏字輩:“伍夢明汝樹煥培”。 新鄉縣朗公廟鎮--“林泉懷素志、禮落振家興”
河南武陟荊氏字輩:“治所好則孝友其章”。
河南鄭州荊氏字輩:“得(文)世(時)大(一)福(山)陽 明庭載原良 志士隆學體 自宜運逢昌 功業真克新 榮惠綿春長 秉道誠本修 欽爾基洪臧”。
河南荊氏一支字輩:“韶文明化紀利”。
安徽太和荊氏字輩:“宗永連元化 朝清慶來喜”。
安徽渦陽荊氏字輩:“志維體孝 純粹善良 保守大本 家道延長”。
安徽定遠荊氏字輩:“朝萬事如意”。
江蘇徐州荊氏字輩:“志文方成玉”。
重慶合川荊氏字輩:“富仕才登一正大 光明永世德安仁 代遠啟成開文運 華宗福壽發聯興 ”。
遼寧丹東荊氏字輩:“太喜新春……”
山西太原荊氏字輩:“朝振鳳玉顯”。
陝西安康、湖北麻城荊氏字輩:“學文開玉自(家)孝(紀)新(成)寬”。
湖南辰溪荊氏字輩:“楚國宗正太家發永(祖)朝(先)明(建)長壽”。
河南鄲城荊姓字輩:“心玉志成先挺……”
山東荊門世系:
始祖:荊冠金,妻金氏,源出山西。
二世祖:荊竹南
三世祖:荊有德
四世祖:荊法吉
五世祖:荊維坤
六世祖:荊善已
七世祖:荊長福
八世祖:荊煥國
九世祖:荊梁世
十世祖:荊 有,家譜失傳,祖妣不詳
十一世祖:荊 忠,妻楊氏,遷往山東
十二世祖:荊永振,妻王氏
十三世祖:荊遇盛,妻李氏
十四世祖:荊長春,妻劉氏
十五世祖:荊之信,妻韓氏
十六世祖:荊克智,妻曹氏
十七世祖:荊憲章,妻李氏
十八世祖:荊大吉,妻崔氏
十九世祖:荊樹同,妻楊氏
二十世祖:荊廷蘭,妻宋氏
二十一世祖:荊維慶,妻畢氏
二十二世祖:荊鶴泉,妻宋氏
二十三世祖:荊殿秀,妻趙氏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荊國;
秀毓廣陵。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荊姓的源流和郡望。
和歌易水;
畫壁汴京。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末年刺客荊軻,原為齊國人,遷居衛國,與善擊築(樂器名)的燕國人高漸離友好。後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派往秦國刺殺秦王政。丹在易水岸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帶著秦國逃亡將軍樊於期的頭和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區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下聯典指五代時後梁畫家荊浩,字浩然,沁水人,隱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號洪穀子。擅長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吳道子用筆和項容用墨之長。山水畫中全景構國及皴法和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正是由他所開創,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起過重要影響。又工佛像,曾在汴京雙林院畫過壁畫。著有《筆法記》等。
雄才拔俗;
壯氣貫虹。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上黨郡守荊伯柳,有才名。下聯典指戰國末年刺客荊軻。
髫年攝相;
累戰立功。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朝·荊公十五歲攝相事。下聯典指宋·荊嗣,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後擢都指揮使,身經一百五十餘戰,每戰皆勝。
荊枝葉茂;
漢水流長。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荊氏宗祠“邠慶堂”堂聯。
江南望族;
漢後世家。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五言通用聯
髫年攝相事;
善政得民心。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朝·荊公十五歲攝相事。下聯典指荊思溫(待考)。
七言通用聯
屢戰屢捷指揮使;
愈老愈廉交趾官。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都指揮使荊嗣,經五十餘戰皆捷。下聯典指明代交趾按察僉事荊政芳,字山甫,漵浦人。永樂進士。廉慎自持。致仕歸,笥中惟俸金三兩,饍粥不給,絕無怨悔。
十言通用聯
荊柳才優,出為上黨郡守;
次非義重,入刺秦國暴君。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上黨郡守荊伯柳,有才名。下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名人荊軻,好讀書,善於擊劍,為人任俠仗義,受燕太子丹之使用權,獻地圖刺殺秦王,圖窮匕見,事敗被殺。
【祠堂古蹟】
新鄉縣曲水村荊氏宗祠
荊氏宗祠位於曲水村中央,佔地約二畝,座北朝南,為一方形院落。始建於元朝,大清同治十一年重修。碑文有云:“荊氏舊有家廟,始祖諱司乃宋末元初人也!生於斯、長於斯、卒於斯,葬於村西南近郊。家廟創焉夫由元至今五百有餘歲矣。”上述足以證明荊氏先祖在曲水村居住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現在留存的建築為公元一九九四年重建。祠內列有供族人祭祀元故始祖荊公(諱)司之神主牌位。前方有祭祀用的石桌,龕上方有(諱)司後裔刻制的匾額“德銘宗幫”和“繼承先祖舉善濟民傳統,弘揚荊氏立德敬業族風”的楹聯一副。祠裡藏著市級文物元延祐碑(八楞碑)和明嘉靖十二年喬木巨族詩書名家荊順後裔為其刻制的嘉靖碑。該碑為方柱體,高約65cm,45cm見方。人物鐫刻栩栩如生,銘文用楷體書寫,點畫精純,結體穩妥,實屬鎮祠之寶。殿門上方懸掛著黑底金字榜書“荊氏宗祠”匾額,顯得莊重而古樸。紅色的立柱上掛著新鄉古黃池書家李天錫書寫的木刻楹聯“歲時報本蒸嘗俎豆薦馨香,忠孝傳家弓冶箕裘紹統緒”平添了這裡的肅穆。讓人感受到了宗祠內淡然而高雅的詩書氛圍。以訓示後輩耕讀傳家,以禮自持。這些楹聯寄託了宗祖的千言萬語,最終匯成了一句話,那就是讓學習之風和道德之氣代代相傳。臺階以下甬道兩旁種著青松翠柏傲然挺立。碑廊上方描金彩繪,雕樑畫棟,飛簷屋脊上有吉祥瑞獸,紅、黃、綠相間的琉璃瓦金光燦爛,異彩奪目。碑廊裡陳列著《洪武碑》《同治碑》《民國碑》《功德碑》。觸控著這些古碑,猶如徜徉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彷彿看到了幾百年來荊氏歷代先祖的鮮活面孔。他們在曲水村這片沃土上耕耘、讀書、騎射、遊獵,兢兢業業,生生不息,足令我輩後裔深深地緬懷和敬仰!
【典故軼事】
圖窮匕見
公元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公元前227年,秦國統一六國的兵鋒已達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的安全。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燕孝王之子,戰國時期燕國最後一任君主。)之子。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派太子丹前往秦國作人質,秦王的嬴政對太子丹不友好。後來,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太子丹歸國後,尋求報復秦王政的辦法,但因燕國弱小,力不能及。太子丹方招豪俠,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太子丹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fán wū qī),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已經殺人十二年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高漸離與曠修、荊軻二人互為知己,尤其敬重大哥荊軻,送荊軻於易水河畔,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流傳千古。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開啟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嬴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開啟,到地圖全都開啟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裡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們一擁而上,結束了荊軻的性命。
【家訓格言】
秉承祖訓的荊氏家族,歷代尤其重視人材培養。在“裔孫若悉謹述”《珥塘荊氏族譜(卷二十五)》之《荊氏家規》中,即明確載有“孝敬祖宗、尊信公正、重孝親、重敬長、尚友愛、勸睦族,教訓子孫,世守耕讀,勤護祖塋,早完國課,端士行、謹官箴、慎婚姻、肅閨閫、重斷絕、崇德行、振興文學,禁奢侈、禁賭博、禁打降、酌濟貧難,勿欺孤弱寡,毋凌辱卑幼,皆爭訟。不可結拘外人以害族人、以恃門第以欺外姓,家貧不可謂人奴僕,不許投營充兵入衙門當役及平置買交易之二十八款。其中的許多條款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荊氏家風
忠孝勤和振家風,百年滄桑持有恆。成敗悲歡青山在,甘苦榮辱孝傳忠。
家訓
繼往開來懷鵬程萬里之志,耕讀勤勉行修身齊家之道。貧賤不移無損人利己之意,富貴戒驕存克己奉公之心。
家和
荊氏家族和百年,歲月崢嶸事事艱。先祖創業酬壯志,後輩興家譜新篇。耕學勤勉家風正,忠孝謙和禮儀端。攜手共圓中國夢,千里征程奏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