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氏起源及歷史

戢姓圖騰_戢氏圖騰

戢姓圖騰(戢氏圖騰)

  戢姓是中華漢族姓氏。做姓時有三個讀音: jí、Zhé(湖北房縣、四川簡陽一帶作姓氏時的讀音)、zé(武漢新洲一帶作姓氏時的方言讀音)。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五十六位。

【得姓始祖】

  戢嵩(姬嵩):據《戢氏宗譜》所載:“餘戢氏,始祖名嵩,原姬姓,陝西鳳翔岐山人氏,乃周文王四世孫,衛康叔之孫也,食採於戢,遂以戢為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封邑名為氏。

據《戢氏宗譜》所載:“餘戢氏,始祖名嵩,原姬姓,陝西鳳翔岐山人氏,乃周文王四世孫,衛康叔之孫也,食採於戢,遂以戢為氏。”

  源流二

起源於春秋,楚國廬邑大夫戢黎以戢為姓,為戢姓之始祖。

但從《戢氏宗譜》記載來看,戢姓的起源要早於楚國,戢黎只是戢姓人口春秋時期的傑出代表。

【遷徙分佈】

  遷徙

  戢姓起源於湖北,春秋戰國時代多有仕宦於各諸侯國者,如衛有大夫戢汾、戢詹,齊有大夫戢正,楚有上大夫戢黎等,遂使戢姓逐漸擴散到中原各地。

  漢時戢鑑為長沙太守,後遂居於此,為戢姓入湖廣之始。隋唐時,戢姓在四川一帶發展成郡姓望族,以簡州為郡望。

  南宋初年,戰亂頻仍,宋室南遷,原居於湖南長沙一帶的戢姓遂向其它地區遷移,戢鹹遷湖南安化,戢渙遷廣東瓊州,戢折遷浙江寧鄞。

  戢才遷浙江溫州,戢遄遷河南密縣,戢端遷江西臨川,戢莊遷江西饒州,戢惟遷江西分宜,戢合遷福建邰武,戢槿遷山東曲阜,遂使戢姓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

  分佈

  戢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五十六位。如今戢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四川等地為多。

  今遼寧清原,山西太原、大同、陽泉、晉城,陝西韓城,湖北老河口、武昌、黃梅,新洲 ,湖南冷水江,江西九江湖口縣、四川長壽、簡陽、資陽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戢姓變翟姓

  唐朝時武則天派討伐元帥張天佐率三十萬大軍進軍房州(今房縣),剿滅犯上作亂的薛剛。對於幫助薛剛護唐反周的戢天成罪加一等,並且嚴令房州對所有戢姓的平民,一律就地斬決,免生後患,這下房州百姓可遭殃了。張天佐持武則天聖旨,有恃無恐,進入房州,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路上遇一人,先問姓氏,假如姓戢或者與戢相近讀音的計和冀諸姓,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刀就砍去腦袋。薛剛和戢天成商儀,戢家軍撤向九道寨,避開鋒芒。官軍太多,給養困難,在房州呆不長。老營戢家榜子一帶的老百姓也要四鄉疏散。這時,私塾先生戢良義求見戢天成:“戢家榜子人可以跑,但房子田地搬不走,宗祠祖墓搬不走。我以身家性命擔保,戢家榜子人不撤,可保無事。”戢天成詢問了辦法,認為可行,只撤年輕婦女和小孩。不一日,張天佐臨近房州州治,快馬來報,前邊有一莊子,好像就是要找的“戢家榜子”。張天佐心中暗喜,加鞭急馳。到村口,張天佐傻眼了!原來別的莊子是官家未到,人逃得一個不剩。可這個莊子是田裡有人幹活,河裡有人洗衣,放牛放羊的象是沒看到這多部隊似的,仍散散漫漫地攔羊趕羊。穿著破衣爛衫的戢良義匆匆來和張天佐打招呼:“大元帥大青天,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總算把你們給盼來了呀!”說著,雙膝跪地,三叩九拜。張天佐下馬扶起戢良義,“快快請起!這個莊子可叫戢家榜子?”戢良義忙拉住張天佐雙手:“再莫說起,這個莊子叫翟家榜子,和戢天成的戢家榜子只錯了一個字。戢天成叫我們莊子納入他的老營,我們沒有同意,就把我們作個對頭,三天兩頭來搶糧搶物,鬧得雞犬不寧。官軍把他們趕進深山,我們算見了天日。家家戶戶準備了熱飯熱茶,儘自己所有招待官軍。張大元帥,請!”張天佐和戢良義檢視,果然席面豐盛,酒香四溢。家家還供奉著武則天神象。張天佐當即下令,副將以上將佐入戶坐席,士卒埋鍋做飯,不準動莊子一草一木。從此,房州的戢姓都成了翟姓,並且一直錯到如今。房州姓戢的大都是戢天成後代。房州的計、紀、冀姓被殺戮過多,反不如戢姓興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