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姓圖騰(矯氏圖騰)
矯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矯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晉大夫矯父之後。”矯姓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五百零七位。
【得姓始祖】
矯父: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晉大夫矯父之後。”該支矯姓讀作jiǎo。矯氏族人大多尊奉矯父為得姓始祖。
矯疵: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字子庸,為越國人。由於他一生廉潔奉公,因此人稱其“廉潔”,反而多將其本名淡記了,就連《孔子家語》中亦稱其為廉潔。但他在《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有記載:“江東人矯子庸疵。注:矯,音橋。師古云:矯疵,字子庸。”矯疵又作蟜疵,後代以矯、蟜為姓。該支矯姓讀作qiáo。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矯父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晉大夫矯父之後。”該支矯姓讀作jiǎo。
矯氏族人大多尊奉矯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矯疵,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人叫矯疵,字子庸,為越國人。由於他一生廉潔奉公,因此人稱其“廉潔”,反而多將其本名淡記了,就連《孔子家語》中亦稱其為廉潔。但他在《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有記載:“江東人矯子庸疵。注:矯,音橋。師古云:矯疵,字子庸。”矯疵又作蟜疵,後代以矯、蟜為姓。該支矯姓讀作qiáo。
源流三
源於滿族。該支矯姓讀作jiǎo。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矯氏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晉國大夫姬矯父,現今人口約五萬,排在五百零七位。以陝西扶風為郡望(此說據分析應源於東漢逸民矯慎,詳見後漢書·逸民傳)。
矯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山東省、江蘇省、東北三省。
山東省青島市,主要分佈在海西村、惜福鎮揚家村和青島市內。
山東省煙臺市,主要分佈在牟平區前垂柳、後垂柳、矯家長治、埠西頭、上下垛玉夼、矯家泊等村落。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玉皇廟矯氏,是明永樂7年矯彥升由登州府萊陽縣矯家莊遷徙的後裔。
東北地區的矯氏分佈廣泛而分散,大連莊河、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吉林市、齊齊哈爾市等幾處人數較多。
江蘇蘇州矯氏,為明初蘇州布政使參議矯順之後。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咸陽市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地區。五代時期後漢將其轄地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朝時期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亦稱興平堂。
字輩
矯氏一支字輩:“春露秋霜繼祖業水源木本春常在禮樂百年承燕翼詩書千載荷龍光”。
矯氏二支三甲字輩:“明扶法恆本立田可昌乃新”。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