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氏起源及歷史

接姓圖騰_接氏圖騰

接姓圖騰(接氏圖騰)

  接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接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二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末期楚國狂人接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接姓現今人口約七千,排在八百一十七位。

【得姓始祖】

  接子:實名姜接,就是齊國稷下學宮裡的一位大學者,與宋衍、尹文、田駢、環淵等人皆以精通黃老道德之術聞名當時。“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在接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接氏,世代相傳。

  陸通(接輿):楚狂接輿,是春秋晚楚國的隱士,名陸通,羋姓,字接輿,本是楚國公族貴胄的後裔。在陸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接輿氏、陸氏,接輿氏後再分衍為單姓接氏、輿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接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史記·孟子荀卿傳》記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在典籍《康熙字典》中也記載:“接,姓。<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黃老道德之術。”接子的具體情況史載不詳,約為田齊宣王田闢疆執政時期之人,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齊國在“田代姜齊”之後,第三位君主田齊桓公田午執政時期(公元前374~前357年在位),曾建立了著名的“稷下學宮”,廣泛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齊國因此一時人才薈萃,彬彬大盛。到了其孫齊宣王田闢疆執政後(公元前320~前302年),稷下學宮的規模達到鼎盛時期。接子,實名姜接,就是齊國稷下學宮裡的一位大學者,與宋衍、尹文、田駢、環淵等人皆以精通黃老道德之術聞名當時。“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在接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接氏,世代相傳。

  至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8年),朝堂之下有一位臣子名叫接昕,就是接子的後代。接昕以學識淵博著稱,亦被人稱為“接子”。傳說,大漢王朝從劉徹起才正式使用皇帝年號,那就是由接昕的奏議引出的。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元年”,從此,歷朝歷代帝王國君皆使用自己的年號。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末期楚國狂人接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狂接輿,是春秋晚楚國的隱士,名陸通,羋姓,字接輿,本是楚國公族貴胄的後裔。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中國的社會中有一大批知識階層的人,被稱作“士”。士,進以可出將入相,為王者師;退可以獨善其身,隱居自適。當然大多數稍有學問計程車階層的人,都希望在仁途中混個一官半職,以求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在士階層中有一批政治集團人物,他們一般不會去應君主之聘,更不會主動投告而為其效力,世上稱之為“隱士”。陸通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陸通從小喜歡讀書,潛心研究各家學說。他反對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親自耕種,自食其力。成人後好養生之道,經常在四方雲遊名山川。陸通所處時代為楚昭王熊壬(羋軫)執政時期(公元前515~前488年),楚昭王所主持的楚國政治一片混亂,朝旨夕易、政令無常,並時常與吳國接戰。所以陸通平時“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們稱為稱楚狂接輿。

  在典籍《論語·微子》中,也記載了孔子與陸通相遇,陸通以《鳳兮歌》諷刺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游說來到楚國。陸通唱著歌從驛站門前經過。陸通以《鳳兮歌》諷刺孔子,孔子聽後,立即下車想與陸通交談,誰知陸通很快就躲避起來,孔子終究沒有能與他交談。這在典籍《莊子·人間世》亦有類似的記載。陸通因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極端不滿,遂剪去頭髮,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而楚昭王后來聽說陸通是聖賢之士,便派使者持金百鎰(一鎰合二十兩),車馬二駟,聘請陸通為官治理江南。陸通拒絕了楚王的聘請,使者無奈,只得將禮物棄之在第(陸通家的草廬門口),如實回去報告楚昭王。陸通的妻子從集市回到草廬後,見門扉前面的草地上遍佈車轍,以為人品高尚一向狂傲的丈夫竟也交結不長進的楚昭王。所以,就用譏諷的語氣對剛從田野中歸來的陸通說:“先生少而為義,豈老而違之哉!門外車跡何深也。妾聞義士非禮不動,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其樂自足矣!”見丈夫否認地搖著頭,她又指著門前的草地譏刺道:“怎麼門口的車轍這麼多、這麼深啊?”陸通見妻子誤會大了,急忙解釋,將楚昭王如何派使者相聘,自己如何鄙視不睬,如此這般地說了一番,夫妻間的誤會才頓然消除。陸通的妻子隨後便笑著說:“這楚昭王既然已經知道我們夫妻居住在這進而,肯定還會派人來煩鬧,我們以後不得清靜了,不如趕快離開這裡。”於是,夫妻二人即變姓易名,帶著家眷離開居地,遊遍名山勝地,最後隱居在四川峨嵋山,食桂櫨實(甘櫨),服黃菁子(韭菜)。傳說陸通壽數百年,最終成仙。歷代高道者多是隱居自適,養性山林,淡泊人生,由此陸通夫婦遂成了道教崇拜的偶像,而被奉為道教神團中的大仙。後道教神團中有所謂“天府四相”,其中的“天機內相”就是陸通,傳說陸通壽數百年,最後被太上老君度昇仙班。唐朝詩仙李白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有名句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句詩確實是有對孔子的嘲諷意味在裡面。

  在陸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接輿氏、陸氏,接輿氏後再分衍為單姓接氏、輿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接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七千,排在八百一十七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七百九十位,以夷陵為郡望。

  今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遼寧省錦州市、朝陽市北票市、遼陽市、大連市、大石橋市、丹東市、撫順市、本溪市、錦西市,山東省青島市、煙臺市萊陽市、蓬萊市、日照市莒縣、威海市、泰安市肥城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市、鶴崗市、綏化市綏稜縣、黑河市北安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省白山市,江蘇省徐州市、淮安市洪澤縣、無錫市、蘇州市,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市、寧波市、嘉興市,天津市,福建省廈門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接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癸未,公元前278年),秦軍大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朝相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時期改為拓州,後周時期改為峽州。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朝初期,改夷陵郡為陝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唐天寶初年又改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陝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五代時期,陝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王朝複稱陝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陝”為“峽”。元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佈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清順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年),夷陵州隸屬荊州府。清順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併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五縣及歸州、鶴峰二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四縣屬荊州府。清光緒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峰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民國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二十五年(公元1932~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民國年間(公元1928~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蘇區湘鄂邊根據地、歸(秭歸)興(山)巴(東)根據地、荊(門)當(陽)遠(安)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鬥爭,在許多地方建立過革命政權。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正式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1949年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分設八個行政區,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個縣。同時劃出原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為湖北省宜昌專員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屬宜昌專署領導。此時,宜昌專署轄九縣一市。1955年7月撤枝江縣,將其轄區併入宜都縣。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八縣一市。1958年12月,撤銷宜昌專員公署,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銷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設立宜昌專員公署。1962年6月,復置枝江縣,仍為宜昌專署所轄。至此,宜昌專員公署轄9縣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1月,神農架林區劃歸宜昌地區領導,1972年3月復為省屬。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陽縣和五峰縣,分別成立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宜昌市設定西陵、伍家崗、點軍三個縣級行政區。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當陽縣撤縣設市。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經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此時,宜昌市轄七縣(宜昌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七個縣)、二市(枝城市、當陽市)和三區(西陵、伍家崗、點軍)。1995年3月21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宜昌市亭區。1996年7月30日,國務院批准枝江縣撤縣設市。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昌縣,設立夷陵區。至此,宜昌市轄五區五縣三市。

  堂號

  夷陵堂:以望立堂,亦稱西陵堂、宜州堂、拓州堂、峽州堂、枝江堂。

  字輩

  安徽宿州接氏字輩:“廣志丙元龍中正傳家遠”。

  遼寧本溪接氏字輩:“義升普兆中華大地”。

  山東萊陽、北京接氏字輩:“金水木火土”。

  遼寧大連 接氏字輩:“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