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姓圖騰(翦氏圖騰)
翦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翦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還有一支出自改姓,明朝時興,哈八十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征伐屢著戰功,朱元璋以其翦除寇盜,賜哈八十姓翦。翦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第一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六十七位。
【得姓始祖】
翦八士:(生卒年不詳),元末明初的著名將領。他的祖先是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的一位名將,名字叫哈勒,哈勒曾當過西遼的高昌都督,後追隨鐵木真,浴血沙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封為折衝將軍,後代世襲官職。到了元代末年時,哈勒後裔哈勒八十出任燕京總兵(相當於今天的北京軍區司令員)。14世紀中葉,元代滅亡後,哈勒八十被明太祖朱元璋起用,成為朱元璋麾下一個得力干將。由於在征戰中,開疆擴土,功勳突出,朱元璋賜姓“翦”,改名字八十為八士,哈勒八十從此叫翦八士。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翦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翦蠹氏,亦稱翦蟲氏、剪蟲氏,亦簡稱剪氏、翦氏,為西周時期所設定的官職,隸屬秋官所轄,專職負責翦除農業、林業、家居害蟲。這在典籍《周禮·秋官·剪氏注》中有註釋:“翦,斷滅之言也。”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斷、滅殺之義,“翦”比“剪”更徹底、更無情、更殘暴。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記載:“翦,俗作剪。”翦氏屬下設定下士一名,史一名,徒兩名。由於剪翦氏屬於經驗型官職,因此多為世襲。為了幫助各國消滅害蟲,周定王姬瑜在執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還將經驗豐富的翦氏分贈給各諸侯,這個事件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記載:“王將其翦以賜諸侯。”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亦仿周制,設定有翦蠹中士(翦蟲中士)之職,屬正二命官階(正八品),下設翦蠹下士(翦蟲下士)等附屬官員,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
在翦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翦氏、剪氏、蠹氏、蟲氏等,與剪氏一樣,皆世代相傳至今,其翦氏史稱正宗。
源流二
源於賜姓,其先出自信仰佛教的西域哈密,宋時為西域望族。元太祖(應為元世祖)之西征,回部附之,屢從征伐。有哈勒者,嘗從太祖徵西夏部落,屢戰克捷,以軍功封折衝將軍。自是族屬東徙,世仕元代,是為翦氏先世東徙之始。明興,其裔八十,佐明太祖征伐。八十勇武有韜略,屢著戰功,太祖嘉之,以其翦除寇盜,賜之姓曰翦,更其名八十曰八士,是為翦氏得姓之始。
洪武五年,太祖封八士為荊襄都督、鎮南定國將軍,加太子太保銜,命其鎮守辰常一帶。是年,湖廣辰州四十九洞及九溪衛、水坪、散毛、菉溪等蠻夷,連結作亂,侵掠旁郡。八士奉旨討之,凡克四十八洞。後又攻銅鼓、五開、曹滴、騰浪、篤美、洪州、古州等蠻,平之。洪武十四年五月,武溪蠻復叛,八士又奉旨進討。諸蠻望見‘翦’字旌旗,皆竄逃無跡。自是諸蠻懾服而五溪以安。洪武十六年,論平蠻功,晉封八士為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洪武二十二年,卒于軍,奉旨敕葬常德關外黃龍岡。是為翦氏南遷湖廣之始。八士有子曰拜著,原任荊襄都督府總兵,自幼隨父征討,習於攻戰。八士卒,拜著襲其官。洪武十八年夏四月,奉旨討五開、曹滴諸洞蠻,平之。洪武二十二年,又奉旨進討雲貴諸蠻,屢奏虜功。論功晉封靖邊將軍,加太子太傅銜,誥授光祿大夫。其後亦卒于軍。奉旨仍葬常德東關外黃龍岡。朝廷以八士父子,平蠻有功;又念其同死邊疆,乃命子孫世襲常德衛正指揮使。仍率‘翦旗營’營兵,屯田常德桃源,戍守武陵。並敕建‘建功樓’於桃源陬市屯戍之地,以昭忠烈。拜著生二子,長曰常蒲,次曰常黎。拜著卒,常蒲襲職為常德衛正指揮使,常蒲旋辭官北歸西域回部。八士之副將,亦多隨從回籍。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自是翦氏之族,或在夷狄,或在中國,而常黎者,實為湖廣翦氏之始祖。常黎生原狄,原狄生成,成生祥,祥生錠,仍世襲常德衛正指揮使。錠生柯,改授洞庭守備。自常黎以後五世誥敕盈館,棨戟臨門,赫然為世祿之家。以後失其官爵,遂為黎庶。自前明迄今,子孫繁衍。分居湖廣、廣西等地,或力田為農,或服賈為商,皆聚族而居。
傳說,因哈勒·八十守邊有功,剪除了許多前朝敵對勢力,因此明太祖賜他姓氏為‘剪’,並改“八十”為“八士”,還封給他湖南桃源縣良田一千一百七十畝,此後稱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繁衍後代。經湖南省圖書館研究推斷,實際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後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稱改為剪氏。其兄長哈常蒲依然稱哈氏,後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庫爾勒),“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桃源縣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特別是桃花源,因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文意幽深奧美,引多少墨客騷人尋求其處,吟詩作賦。哈常黎忘情於桃源山水,尋幽探勝,始居桃源鄒溪,即後來的左千戶所駐地。鄒溪臨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餘公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為有兩條溪流於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哈常黎到了風景如畫的剪刀溪,流連忘返,築廬於此。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決心,於是改哈氏為剪氏。以邑為氏,乃取氏的通例。該支哈姓翦氏初為剪氏,傳說其族後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到現在為止,湖南還有些地方“翦”、“剪”皆作為姓氏通用字,如在華容縣就如是。該支翦在何時改“剪”為翦?湖南省圖書館的學者認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後,因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縣誌》中出現的歷史人物,還是“剪八士”、“剪敗著”等,其中的“剪敗著”也因為“敗”字不雅,改記為“剪拜著”。
【遷徙分佈】
遷徙
在湖南省桃源縣楓樹維回鄉與青林回維鄉以及漢壽縣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和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居住的翦氏族人,其始祖哈八士來自當時信仰佛教的新疆哈密石橋河,因幫明朝驅剿南方的蠻族入侵有功,被明太祖欽賜“翦”姓,封鎮南將軍,奉命駐守常德,後人也就此安居下來,成為中國維吾爾族的第二故鄉。回維村裡的維族風情極濃,每年的開齋、古爾邦和聖紀三大節日時前往清真寺做禮拜。最有意思的是,誰能想到,在遠距新疆數千公里的內地,竟也能領略到純正維族人的生活習俗。而其餘翦姓都是由此移居出去。
民國末年,翦凝宏、翦震世、翦清廉、翦萬君遷臺灣。
桑植翦氏:清同治年間自桃源熱水坑遷桑植竹葉坪甄家峪。後人分佈在竹葉坪、谷羅山兩地。
河南翦氏: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尹家堂維吾爾族(翦氏)之祖翦崇夷,是翦八士的八代四房梅公之曾孫,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定居河南長葛。至今三百餘年,已繁衍十五代維吾爾族的翦氏家族700餘人。1998年11月8日,他們在迷失300多年之後,重新迴歸祖先的民族和宗教(伊斯蘭)。
分佈
翦氏是一個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第一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六十七位。翦氏以范陽、長沙為郡望。
今北京市,天津市,湖南邵陽、益陽、張家界、龍山、華容,河南長葛尹家堂,河南臨潁張莊,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臺灣省臺北縣、高雄市左營區,重慶酉陽等地,均有翦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長沙郡:周朝時期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國滅楚國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區。西漢改郡為長沙國,並築城。東漢仍改回為郡。隋朝初期廢黜,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年間曾改潭州為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明、清兩朝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時期,長沙歷經了國、郡、州、府、廳治。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幽州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鎮南堂:翦八士被封荊襄都督,晉封鎮南定國將軍,鎮守辰常一帶地方。故後人以鎮南為堂號。
字輩
(宗派歌)山體恆敦 永珍凝英 傳家以善 繼緒其榮 敏慎修德 廉和佐仁 洪開泰運 丕振芳聲 惟民光厚 景爾咸寧 克恭孝友 本立道生。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桃源望重;
哈勒名高。
——佚名撰翦氏通用聯
全聯典指維吾爾族翦氏源流及湖南桃源望居地
【祠堂古蹟】
翦八士墓
翦八士墓位於桃源縣楓樹維回鄉民族團結示範園清真古寺內。翦八士原名哈勒八十,原籍新疆回部哈密人。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將,屢建奇功。後又征剿雲、貴等處叛寇。由於在征戰中,開疆擴土,功勳突出,朱元璋賜姓“翦”。翦八士是湖南常德一帶維吾爾族始祖,其墓在楓樹穆斯林心目中佔有崇高的地位,201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初,對翦八士墓進行修繕,目前修繕工作已完成。
翦伯贊故居
翦伯贊故居座落在桃源縣楓樹鄉翦家崗上,建於咸豐年間,毀於文革時期,為近年重修,修復後的故居座北朝南,平面呈“萬” 字形,是一幢具有湘西北建築風格的純木結構平房, 現在已完工的翦伯贊故居,建築面積831平方米,共大小房間23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從各地搜尋來舊木板材料,基本上按原址原貌進行修復。
【典故軼事】
桃源故事——剪市與翦家溪
剪市鎮位於桃源縣中南部,東臨漳江鎮,西接凌津灘,南臨沅水,北抵泥窩潭,是一方民康物阜,經濟繁榮之地。
鎮境之內,自北而南,有一條長不足10公里,聚雨面積為26平方公里的翦家溪。此溪匯入沅江,形成江溪合流,江灘開闊的地理環境,剪市地名也因翦家溪而得名。
相傳明朝永樂年間,由於這裡地勢低窪,又是沅水倒灌區,本地一些大姓人家,為了防止水淹,紛紛遷至丘頭高地,種作著高岸良田沃土。唯有外地遷來一戶翦姓人家,戶主翦世清,妻子馬氏。因為沒有田土所有,只好居住在江溪岸邊,靠打魚捕蝦為生。
當時,雲南、貴州、湘西等地有大量木材扎著木排順著沅水而下銷往武漢南京。木排經過上游急流險灘的衝撞,便停在這裡加固綁紮,這片江灘溪口浮滿了木排。這些排客,一停就是十天半月,起坡上岸後,便找著翦氏夫婦,借得鍋灶炊飲。翦氏夫婦也將魚蝦和栽種的蔬菜供給他們。由於排客人多,後來魚蝦、蔬菜不夠用了,翦氏夫婦只好用黃豆磨成豆漿,供給他們飲食。
這天,排客們都駕著木排順江而下了。一個蓬頭垢面,衣衫破爛不堪的乞丐來到翦家乞討,翦氏夫婦十分同情他,將家裡的半碗米,兩條小魚弄熟後,那乞丐狼吞虎嚥吃了個精光,還說不夠,馬氏只好將僅剩的一碗豆漿揣出來讓他喝。乞丐喝著豆漿,問:“磨這豆漿用的是溪水還是江水?”馬氏告訴他:“用的是江水。”乞丐說:“你們一家人心好,我沒有什麼報答你們,就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吧!”
馬氏問:“您老人家有什麼秘密?”
乞丐道:“我發現你家屋旁的溪流中,有一股從騎龍山下流出的寶水,如果用它製成豆腐,定能發家致富。”乞丐喝完豆漿,便告辭走了。
乞丐走後,世清聽了妻子所說,便挑著水桶,緣溪而上,來到騎龍山下。確實發現一股山泉,從山腳石崖孔中溢位,特別清澈晶瑩,掬其品嚐,甜軟可口,便挑了一擔水回家。夫婦倆用這擔水磨出豆漿,濾出豆渣,煮到沸點,舀入缸中,加進石膏,不待時刻,豆腐花果然凝聚,站得住了筷頭。用包袱濾壓之後,便成了豆腐。這種豆腐潔白而細膩,鍋煮不爛,筷挾不壞,清爽可口。四鄰之人,見到這等豆腐,紛紛前來購買。於是,翦家門前,便擺上一個豆腐攤,賣給四鄰和江流排客,居然供不應求。
由於翦家豆腐好吃,一傳十,十傳百。不久,翦家豆腐名聲大振。翦氏夫婦呢,也不固執保守,教著鄉鄰們製作豆腐。當地之人藉著“翦家豆腐”的金字招牌,竟然在翦家屋旁搭起商棚,做起了豆腐生意,此地便慢慢形成了翦家豆腐商市。
當時,有人認為,此地豆腐、桃源縣城的釀酒、陬市所產的桂花糖,構成了桃源縣域的三種特色產品。於是,便傳出了這樣的歌瑤:
桃源酒,陬市糖,
翦家的豆腐像城牆。
酒是桃花酒,
糖是管子糖,
寶水豆腐四四方。
……
當地之人,為了表彰這對以豆腐製作富甲一方,且以豆腐立市的翦姓夫婦,便將此地地名冠以“翦”字。因為《玉篇·羽部》稱:“翦,俗作剪”①,所以,將騎龍山下的山溪取名為了“剪家溪”,當地村落稱“剪家溪村”;至於江溪之岸的商市,自然叫做了“剪市”。“剪市”以前冠以社、鄉名,後建鎮,稱“剪市鎮”。
毛澤東趣談姓氏
與賽福鼎談翦伯讚的“翦”
1950年夏,賽福鼎來北京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議,閉幕那天,毛澤東一直把他帶到自己的家裡。在談到新疆問題、維吾爾族為國家的統一作出過重大貢獻時,毛澤東說:“你知道翦伯贊嗎?”他彷彿想起什麼,沒等回答,又說:“他是北大的教授,是你們維吾爾人。他的家在湖南桃源縣,但祖籍是新疆。”“什麼時候遷居湖南的?”“明朝初年。”“他的名字好像很特別。”賽福鼎說。“是的,他的名字不像一般維吾爾族那樣本名加父名,他是有姓的。‘翦’就是姓,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的。”接著,毛澤東講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他說:“明朝初年,湖南常德和湘西一帶土司發生叛亂,新疆維吾爾有一位勇武善戰的將軍,叫哈八十,朱元璋就命他率領一支由維族和回族組成的軍隊前去平叛。這支軍隊不僅平息了常德、湘西的叛亂,而且平息了貴州、雲南等地的叛亂,為明朝南方的安定立了大功。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哈八十為‘鎮南定國將軍’,賜姓‘翦’,意為‘翦除禍患有功’,又在常德賜封土地,哈八十的後代就在這塊御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下來了,翦伯贊就是那位哈將軍的後裔。”“他們是不是已有了很大變化?”賽福鼎問。“儘管他們的語言變了,但從他們的習俗、服飾等仍可以找到維族的特徵。有機會你可以去那裡看看。”毛澤東向賽福鼎建議說。
“他為什麼姓諸葛?”
1951年年底,毛澤東沿津浦鐵路南下視察,車到濟南,在火車上召見濟南市委書記、市長谷牧。他對濟南市的工作給予肯定後,接著就話題一轉,天南海北,上下古今地談了起來。毛澤東問:“諸葛亮是哪裡人?”谷牧答:“祖上是山東臨沂人,後來移居湖北襄陽。”“他為什麼姓諸葛?”谷被問住了。毛澤東說:“你讀過陳壽的《三國志》嗎?《諸葛瑾傳》裡頭有個注,說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原籍諸城,後來移居陽都(即臨沂,治所在今沂南縣)。當地葛氏是大族,排外性強。孔明的先人因本祖來自諸城,故自姓諸葛,以別於當時葛姓。後代相沿,就姓了諸葛。”
“你知道為什麼叫聞喜?”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聽取陶魯笳彙報山西地區缺水,有引黃河水入汾河的設想時,他又問:“你們山西有個聞喜縣,你知道為什麼叫聞喜?”陶魯笳說不知道。他說:“漢武帝乘樓船到了這裡,正好傳來在南越(即現在的越南)打了大勝仗的捷報,漢武帝就給這地方起名為聞喜。漢武帝那時就能坐樓船在汾河上行駛,可見當時汾河水量很大,現在汾河水乾了,我們愧對晉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