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姓圖騰(更氏圖騰)
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īng(ㄐㄧㄥ),亦可讀作láng(ㄌㄤˊ),但不可讀作gēng(ㄍㄥ)或gèng(ㄍㄥˋ)。“更”,即“郎”,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官職稱謂,意為不分晝夜地護衛帝王國君、中央王朝、宮幃禁衛的安全,是古代對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而“郎”字通古“廊”字,指宮廷走廊。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記載:“更,音郎,秦大夫勺也。”又據史籍《英賢傳》的記載:“秦大夫不更女夫之後。”郎(更)官的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該官職在戰國有之,秦、漢沿置。後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員額無定,最多時達至千人。後世專業職守城鎮鄉里夜間安全巡查的“更夫”之稱謂即由此而來,不過是增加了報時的附帶責任罷了。更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九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中央王朝官政體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姬發在太師姜子牙的協助下,制定了一整套周禮,其中在政體官員的結構任制上有九級之制。
據典籍《禮記·王制》的記載:有“皇、王、公、霸、侯、庶長、不更、公乘、公士”這九級爵位,有爵位者後裔可獲得氏,因此又有王叔氏、王子氏、王孫氏、公子氏、公孫氏、不更氏、公乘氏、公士氏、士孫氏等十一氏。這些“氏”均屬於以官爵為氏,是周王朝時期姓氏中“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據史籍《路史》的記載:“皋陶族裔宋微子後有不更氏。”該支不更氏讀音作fú jīng(ㄈㄨˊㄐㄧㄥ),後有人省文簡改為單姓更氏,正確讀音依然作jīng(ㄐㄧㄥ)。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神箭手更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宋朝史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更氏》一欄下注道:東周戰國時期七雄之一有魏國,“魏有更羸,能虛弓落雁。”
戰國時期,魏國有個神箭手叫更羸,射箭百發百中,還特別擅長仰射,以不搭箭的空弓之絃聲即能將天上的大雁射下來。
有一次,更羸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隻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隻飛鳥跌落下來。”
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
更羸自信地說:“能!”
不一會兒,那隻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擾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
更羸解釋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隻大雁身有隱傷。”
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麼會知道它有隱傷呢?”
更羸說:“這隻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隻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這個典故後引申為千古成語“驚弓之鳥”,也作“傷弓之鳥”。
更羸在魏國時期攻城掠地的數次戰爭中大顯身手,敵方守城之將難有躲過其利箭者,立有殊功。在更盈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為榮,便以其名字為姓氏,稱更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亦作jīng(ㄐㄧㄥ)。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過程中,整理了西周、東周和秦國以前的爵制,重新制定賞功的爵位為二十級:
1.士:
⑴公士,⑵上造,⑶簪嫋,⑷不更;
2.大夫:
⑸大夫,⑹官大夫,⑺公大夫,⑻公乘,⑼五大夫;
3.卿:
⑽左庶長,⑾右庶長,⑿左更,⒀中更,⒁右更,⒂少上造,⒃大上造(即大良造),⒄駟車庶長,⒅大庶長;
4.諸侯:
⒆關內侯,⒇徹侯(漢武帝劉徹執政以後,因避諱改為列侯,或稱通侯)。
這二十種官職在秦、漢兩朝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沿用。在戰國時期,秦國五大夫以上有食邑。到了漢朝初期改為公大夫以上有食邑,官大夫以下得免役。漢文帝劉恆執政時期(公元前179~前157年)又改為五大夫以上才得免役。
後來,以“更”為職者,“不更”為長,轄“左更”、“中更”、“右更”,其“中更”的俸祿在秦、漢之時為一千石。
這些“更”官爵的後裔,有分別以官爵稱謂為姓氏者,稱不更氏、左更氏、中更氏、右更氏等,其不更氏讀音作wú láng(ㄨˊㄌㄤˊ)。在這些姓氏的後裔子孫中,後有人省文簡改為單姓更氏,但姓氏讀音仍作láng(ㄌㄤˊ)。
按:
“更”,即“郎”,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官職稱謂,意為不分晝夜地護衛帝王國君、中央王朝、宮幃禁衛的安全,是古代對帝王侍從官的通稱。而“郎”字通古“廊”字,指宮廷走廊。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記載:“更,音郎,秦大夫勺也。”又據史籍《英賢傳》的記載:“秦大夫不更女夫之後。”
郎(更)官的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該官職在戰國有之,秦、漢沿置。後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員額無定,最多時達至千人。後世專業職守城鎮鄉里夜間安全巡查的“更夫”之稱謂即由此而來,不過是增加了報時的附帶責任罷了。
郎(更)眾官,在初期隸屬“不更”轄制,後均屬於郎中令,後改為“光祿勳”。到了東漢時期,以尚書檯為實際的行政中樞,其分曹任事者為“尚書郎”,職責範圍與過去的郎官不同。從唐朝以後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為各部要職。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驚弓之鳥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隻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隻飛鳥跌落下來。”
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
更羸自信地說:“能。”
不一會兒,那隻大雁飛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後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
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隻大雁身有隱傷。”
魏王更奇怪了:“大雁遠在天邊,你怎麼會知道它有隱傷呢?”
更羸說:“這隻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我的經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隻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於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