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姓圖騰(佳氏圖騰)
佳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ā(ㄐㄧㄚ)。源於蒙古族、滿族、錫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佳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二十一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
⑴.蒙古族佳吉哩氏,世居烏嚕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yagiri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賈氏、吉氏等。
⑵.蒙古族操佳氏:世居大淩河(今遼寧錦縣),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曹氏等。
⑶.蒙古族常佳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ng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常氏等。
⑷.蒙古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於渤海國皇室大氏,世居杭間(今遼寧西豐)、渾郭(今遼寧西豐小清河一帶)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戴氏、代氏等。
⑸.蒙古族海佳氏:亦稱珂里葉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i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海氏等。
⑹.蒙古族翰佳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ngiya Hala,後有改漢字單姓為佳氏、穆氏者。
⑺.蒙古族黃佳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大淩河(今遼寧錦縣),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nggiya Hala,世居貝琿山秦(今吉林蛟河東張廣才嶺)、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後多冠漢姓為佳氏、黃氏等。
⑻.蒙古族李佳氏:陳巴爾虎姓氏,又作李家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giya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費阿拉(今遼寧撫順新賓),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鐃賽山欽札庫穆(今遼寧撫順東南部)、薩爾湖(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西北隅薩爾滸城)、遼陽(今遼寧遼陽)、長白山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佳氏、李氏、佟氏等。
⑼.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劉氏、雷氏等。
⑽.蒙古族牛佳氏:世居地待考,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io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牛氏等。
另外:
在蒙古族安佳氏、敖佳氏、白佳氏、卜佳氏、蔡爾佳氏、侯佳氏、曹爾佳氏、倉佳氏、遲佳氏、戴爾佳氏、範佳氏、高佳氏、龔佳氏、郭爾佳氏、韓爾佳氏、胡爾佳氏、嵩佳氏、蔣佳氏、奎佳氏、李爾佳氏、林佳氏、馬佳氏、孟佳氏、寧爾佳氏、樸佳氏、龐佳氏、錢佳氏、屈佳氏、邱佳氏、沈佳氏、孫佳氏、田佳氏、童佳氏、汪拉佳氏、奚爾佳氏、邢佳氏、伊爾佳氏、楊佳氏、張爾佳氏、章佳氏、祖佳氏、鄭佳氏等族人中,皆有取“佳”為漢化姓氏者,稱佳氏。
源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史搞》、《八旗滿洲姓氏通譜》記載:
⑴.滿族嘉佳氏,滿語為Giyagiya Hala,世居烏拉(今黑龍江牡丹江)。後多冠漢姓為佳氏、賈氏等。
⑵.滿族嘉瞻氏,滿語為Giyajan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佳氏、賈氏、嘉氏等。
⑶.滿族嘉哈瑪氏,滿語為Giyahama Hala,世居黑深堡(今地待考)。後多冠漢姓為佳氏、賈氏、嘉氏、哈氏等。
⑷.滿族嘉穆呼氏,滿語為Giyamhu Hala,以地為姓,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後多冠漢姓為佳氏、佟氏、賈氏、嘉氏、穆氏等。
⑸.滿族嘉布塔喇氏,亦稱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滿語為Giyabut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尼雅滿山(今遼寧新賓)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嘉氏、賈氏、布氏、塔氏等。
⑹.滿族嘉穆瑚覺羅氏,滿語為Giyamhugiolo Hala,實際上為伊爾根覺羅氏居住在嘉穆瑚地方(今黑龍江寧安)者。後多冠漢姓為佳氏、佟氏、賈氏、嘉氏、穆氏等。
⑺.賈佳氏,滿語為Giagiya Hala,世居地待考,後有改漢字單姓為佳氏、賈氏等。
另外:
在滿族瓜爾佳氏、安佳氏、拜佳氏、敖佳氏、操佳氏、翰佳氏、常佳氏、查佳氏、邊佳氏、保佳氏、蔡佳氏、曹佳氏、陳佳氏、成佳氏、遲佳氏、持嘉氏、崔佳氏、大佳氏、棟佳氏、都佳氏、持佳氏、都瓦爾佳氏、額陳佳氏、範佳氏、費佳氏、方佳氏、豐佳氏、傅佳氏、甘佳氏、高佳氏、格佳喇氏、恭佳氏、官佳氏、廣佳氏、郭爾佳氏、郭佳氏、海佳氏、韓爾佳氏、韓佳氏、杭佳氏、赫佳氏、洪佳氏、侯佳氏、胡佳氏、瑚爾佳氏、黃佳氏、馬佳氏、章佳氏、紀佳氏、佟佳氏等族人中,皆有取“佳”為漢化姓氏者,稱佳氏。
源流三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錫伯族石佳氏,亦稱實嘉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赤盞氏部落,世居葉赫烏蘇河(今吉林梨樹),是錫伯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石氏等。
⑵.錫伯族安佳氏,世居普塞屯村(今黑龍江呼瑪盤古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n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安氏等。
⑶.錫伯族伯佳氏,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以及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giya Hala,亦稱拜佳氏、白佳氏。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安氏、白氏等。
⑷.錫伯族蔡佳氏,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遼源),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i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蔡氏等。
⑸.錫伯族傅佳氏,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Fu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傅氏等。
⑹.錫伯族高佳氏,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ao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高氏等。
⑺.錫伯族郭爾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佔臺(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長白山區、嫩河流域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ya Hala,亦稱郭羅佳、固爾佳氏。後多冠漢姓為佳氏、郭氏、顧氏、高氏等。
⑻.錫伯族陶佳氏,世居伊蘇(今吉林敦化北部)、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o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陶氏者。
⑼.錫伯族揚佳氏,亦稱楊佳氏,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楊三畢拉赫哲合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後有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ang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楊氏等。
⑽.錫伯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齋佳氏,屬於以地為氏,世居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章佳(今遼寧新賓老城東北章京河畔)、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後蒙古族、滿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滿語為Janggiya Hala。後多冠漢姓為佳氏、張氏、尹氏、章氏、車氏、英氏、寧氏等。
另外:
在錫伯族原瓜爾佳氏、瓜勒佳氏、咚佳氏、舒佳氏、於佳氏、沈佳氏、李佳氏、林佳氏、馬佳氏、徐佳氏、初佳氏、趣佳氏、梅佳氏、周佳氏、崔佳氏、魏佳氏、金佳氏、賈佳氏、格佳氏、孫佳氏、葉佳氏、尹佳氏、古佳氏、郝佳氏、呂佳氏、嚴佳氏、董佳氏、田佳氏、孟佳氏、黃佳氏、任佳氏、潘佳氏、曹佳氏、謝佳氏、盛佳氏、廣佳氏、珠佳氏、圖佳氏、圖爾佳氏、咚佳覺羅氏、付佳氏、壽佳氏、索佳氏、毛佳氏、齊佳氏、陳佳氏、古爾佳氏、劉佳氏、王佳氏、杜佳氏、國佳氏、白佳氏等族人中,皆有取“佳”為漢化姓氏者,稱佳氏。
源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佳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佳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朝時期(公元265~316年)置江州,隋朝時期(公元581~618年)改為九江郡。唐朝時期(公元618~907年)又復為江州,宋朝因之。明、清兩朝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諸朝,縣治均在德化。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九江縣。中華民國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設為九江市。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九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錫伯族
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於漢族。
起源
關於錫伯族的族源,佔主流的是鮮卑說,女真說,持女真說的學者還具體指出錫伯族源於女真瓜爾佳氏蘇完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錫伯族最早起源於高車人色古爾氏,發源於貝加爾湖南部的蘇古爾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遠征高車後,始遷嫩江流域。
關於錫伯族白圖騰: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製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誌性圖案。
古錫伯國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建立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金元時期
12世紀下半葉,蒙古人在統一東北過程中,錫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軍,不少人逃入人煙稀少的森林,成為後來史稱“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戰爭中,洮兒河、綽爾河流域錫伯人部族的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不少農業用地被闢為草原牧地。元代,泰州等地的錫伯人回到綽爾河、洮兒河流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屬遼陽省管轄。
明清時期
明末,兀良哈三衛蒙古大部南遷,科爾沁部擴張到兀良哈三衛地區,洮兒河、綽爾河等地區為其控制,自此,錫伯人又處在了科爾沁蒙古人統治之下。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爾沁部聯合錫伯、葉赫、哈達、烏喇、輝發、卦爾察、朱舍裡、訥殷8部,以抗擊努爾哈赤,結果九部聯軍敗績,史稱“九部之戰”。
此後,努爾哈赤用安撫手段,對主動歸服者賜予“佛滿洲”(佛,滿語意舊)之稱,與滿洲人一視同仁。不少錫伯貴族投奔努爾哈赤,即歷史上的“錫伯滿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職,被稱為“錫伯世管佐領”。九部之戰後,努爾哈赤根據盟旗制度將科爾沁蒙古人分為十旗,錫伯人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將錫伯、卦爾察、達斡爾等14458丁口“進獻”給清政府。自此,錫伯人等族被稱為“伊徹滿洲”(伊徹,滿語意新)。
錫伯人重新整編為65個牛錄,分別調往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余地區)等地駐防。這是錫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遷。此後,又移防到盛京所屬的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莊、撫順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順天府,部分留駐京師,分配到滿蒙八旗當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準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莊、廣寧、熊嶽、復州、岫巖、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徵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內有路途上降生350餘人,跟隨而來405人),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瀋陽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1765年8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伊犁將軍隨即將原編10個扎蘭(隊)縮編為6個旗(牛錄)。1766年春,遷移到察布查爾地區,將六個旗擴編為八旗,組建錫伯營,成為“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額魯特營)之一。
錫伯營是集軍事、行政、生產三項功能於一體的組織,在其經歷的145年曆史程序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錫伯族軍民遷駐伊犁河南岸後,自耕自食,開始在察布查爾各地修渠引水、開荒種地.其中有3個牛錄的軍民在伊犁河支流——綽霍爾河兩岸安營紮寨,引該河水開墾土地1萬畝,解決了錫伯營自身的口糧問題。同時,以清政府借予的馬、牛為基礎,創辦了營辦“馬廠”和“牛廠”。
18世紀末19世紀初,錫伯族人口逐年增多。時任錫伯營總管的圖伯特根據軍民的意願,決定在綽霍爾河南開鑿一條引伊犁河水的新渠,以擴大耕地面積。經過6年時間的艱苦勞動,終於在1808年初竣工放水。該渠東西長100餘公里,渠深1丈,寬1丈2尺,時稱“錫伯渠”或“錫伯新渠”,後稱為“察布查爾布哈”(察布查爾渠,錫伯語,意為糧倉渠)。該渠一經鑿通,自最東面之鑲藍旗至最西面的鑲黃旗各牛錄,增加新墾耕地78700多畝,自此,錫伯營軍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轉機,察布查爾地區荒涼麵貌開始改變,錫伯營成為伊犁八旗中最富庶的地區。
索倫營為伊犁四營之一,由達斡爾和鄂溫克族組成。嘉慶三年(1798年)和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政府自錫伯營抽調260青壯年戶1279人主要補充到索倫營西四旗。清末,索倫營錫伯族已佔多數。在駐守臺站、防守卡倫、開發邊陲、平內攘外等活動中,錫伯族軍民與達斡爾、鄂溫克族軍民同甘共苦,共同作出了貢獻。
1883年清政府在恢復伊犁惠遠城滿營(時稱舊滿營)的同時,又設立了新滿營,錫伯營當即為新滿營輸送了3200名壯丁,維護惠遠城的社會安定。光緒末葉,八旗軍民口糧供應緊張,伊犁將軍採納錫伯營總管色普希賢選派錫伯官兵去鞏留(當時稱特古斯塔柳)屯田的建議,於1896年在屯墾的基礎上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興建村舍和兵營,當時稱為“兵屯”。鞏留人口逐年增多。辛亥革命後,錫伯族官兵解甲歸田,安家落戶,現鞏留縣的錫伯族居民就是其後裔。
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八旗建制正式恢復,駐守臺站、卡倫、巡邊查界,並恢復生產。楊增新取得新疆統治權後,仍然保留清代錫伯營八旗制,直至1938年才最終廢除錫伯營舊制。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居住於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和當地兄弟民族一起積極響應,但鬥爭果實被封建軍閥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所篡奪,錫伯族人民又處於他們的統治之下。
1944年,錫伯族積極投入三區革命,組成“錫伯騎兵連”。塔城和霍城錫伯族也相繼組成武裝隊伍,參加各次戰役。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漢、滿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鬥爭。遼寧省瀋陽大五家子一帶的錫伯族積極參加了抗日聯軍,多次狙擊遼河平原的敵人。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錫伯族青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先後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解放。
1949年新疆錫伯族與東北錫伯族同胞一道同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
錫伯族被清政府編入八旗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屯墾種田、自耕自食的同時,還擔負著守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等重任。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各地錫伯族人民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步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錫伯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下,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錫伯族地區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新疆和平解放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寧西縣(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成立前的稱呼)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1953年11月15日霍城縣成立了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954年3月原西寧縣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民主選舉出第一任本民族縣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在遼寧省瀋陽市新城子區先後成立了興隆臺錫伯族鎮和黃家錫伯族鄉,進一步保障了錫伯族當家作主的權利。
從解放初開始,錫伯族地區的煤炭、農機、皮毛、食品加工等廠礦企業,逐步興建起來。改革開放後,又興建了軋花廠、煤化工企業等新興工業企業,經濟結構不斷改善。科學種植得到農民的日益重視,農作物產量年年提高,多種經營已很普遍。在察布查爾渠的基礎上,“察南渠”已放水併產生經濟效益。國家投巨資的“南岸大渠”建設專案也在興建之中,
改革開放後,一些年輕人走出封閉的環境,開始涉足商貿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群眾的生活狀況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錫伯族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醫務工作者根除了“察布查爾病”,開始出現了人丁興旺的新氣象。從1949-1978年,短短三十年內,錫伯族人口已增長了一倍多。錫伯族地區已經基本建成一個覆蓋城鄉的醫療體系,農村地區的醫療機構和醫療手段基本完善,各類防病及預防措施也基本到位,常見病、多發病均能夠在鄉鎮一級醫院就治。廣大農民的防病治病知識及健康狀況在不斷提高。在察布查爾縣廣大農村地區正在試點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此外農村“五保戶”、貧困戶等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也日趨完善,農村社會的和諧程度大有提高。
錫伯族歷來重視教育工作。過去,家裡窮得即使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也要保證子女上學,最起碼要掌握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後,各鄉鎮的小學、初高中教育機構相繼完善。改革開放後,本民族地區的辦學硬體水平不斷提高,教職工素質顯著提高,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日益完善,尤其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已被廣泛使用。到2006年,在全疆錫伯族民族中小學有17所,其中小學12所,中學5所,另有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1978年之後,根據自治區《關於恢復錫伯文使用和恢復錫伯語文教學的通知》,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8所、鞏留縣2所、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1所、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1所共12所小學恢復錫漢雙語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察布查爾縣還派相關人員,分別到塔城市喀爾哈巴克鄉、瀋陽新城子區興隆臺錫伯族鎮小學教授錫伯語,受到較好效果。隨著教育的發展,一批又一批錫伯族幹部和人才湧現而出。到2005年,新疆近3.5萬錫伯族人口中,在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單位工作的人員已超過3300多人,被錄取到重點院校的考生人數也逐年增多。
錫伯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改革開放以來所作的重要工作之一。錫伯族歷來重視開展包括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在內的文化事業。在節假日、喜慶場合都可以欣賞到本民族的各類藝術表演。如民間舞蹈、說唱、歌劇、小品等,都帶著濃厚的民族特點被展現,成為本民族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錫伯族地區各鄉鎮都設有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部門,積極開展上述文化活動。1959年成立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文工團作為烏蘭牧騎式的文藝演出隊,40多年來一直為基層群眾服務,為豐富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改革開放後先後創作演出的舞蹈《狩獵舞》、《薩滿舞》、《射箭姑娘》、《婚禮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的恩情》等,在各類競賽中獲得了獎項。
《小白楊》歌曲的故事:新疆小白楊市的名稱來源於《小白楊》歌曲的誕生地,錫伯族士兵的母親帶來十個小白楊在哨所、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