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氏起源及歷史

膠姓圖騰_膠氏圖騰

膠姓圖騰(膠氏圖騰)

  膠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āo(ㄐㄧㄠ)。其源有二:一是源於風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妹女媧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年賢人膠鬲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膠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六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三位。

【得姓始祖】

  女媧、膠鬲。

  膠鬲:商周之際時期人物。膠鬲正是孟子所謂“舉於魚鹽之中”的人(詳見《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膠鬲原為販賣魚、鹽的,後周文王把他舉薦給商紂王,以作為內應。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裡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膠鬲的後裔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膠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妹女媧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女媧有許多稱謂,古有稱儻女媧者。在史籍《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鳳凰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禮,膺問曰:仁,腹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儻女媧晚年勢衰,十日部族乘勢復辟,要灸殺月母,《山海經》中的記載說明儻女媧一族確是與湯氏部族發生了大戰,因戰敗而被迫下海逃亡去了倭島,所以,在日本的古籍《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都記述了日本的開國女神是來自“高天原的天照大神”。

  因女媧浮海未歸,時人受地理知識所限,故而認為女媧被海水溺死了,所以才以“精衛鳥”來比喻皇母,以寄託後人對月母的哀思。

  有以“儻”為姓氏者,稱儻姓。後女媧部族在民族分衍過程中,儻姓又分衍出許多姓氏,膠氏即為其中之一,因居於膠邑而得姓。古膠邑在秦、漢之際為琅琊郡,即後來的膠州半島,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年賢人膠鬲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典籍《孟子·告子下》中記載:商朝末期有個名人叫膠鬲,周武王舉兵伐紂,天下大亂,膠鬲遂隱遁於市井之中經商。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從魚鹽商販中找到了他,任命他為大夫,利用他的智慧去輔佐周武王姬發最終滅了商王朝。

  膠鬲功大,周武王賜封其隨姜太公而往,居山東半島,其地後稱膠州。膠州在山東半島南岸沿海地區,有南膠河注入,其灣口即為青島港。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膠州灣遂為德國強租。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膠州地區又為日寇強佔。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了膠州半島,即威海衛所轄之地,包括煙臺、蓬萊等地區。

  這在著名近代詩人聞一多的組詩《七子之歌》中有強烈的感慨之句:“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膠鬲的後裔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膠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膠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六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三位,以琅琊、朝歌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朝 歌:今河南省淇縣,商朝時期紂王都城,為周武王所廢。淇縣古稱沫邑,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沫邑建都。帝辛即紂王時改沫邑為朝歌。後到西周成王時期曾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衛國在朝歌建都四百餘年。漢朝時期始置朝歌縣,元朝時期置淇州。明朝時期改為淇縣。至今,淇縣仍有許多殷商和戰國名勝古蹟,如摘心臺、紂王墓、折脛河、紂王殿、鹿臺、朝歌寒、鷹犬城、荊軻墓、王禪墓等。花窩遺址、衛國古城牆遺址、青巖絕石窟、陳婆造心經浮圖等七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曆史的實物佐證。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東海堂。

  朝歌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魚鹽舉俊;

  辯博稱長。

  ——佚名撰膠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商朝末期名人膠鬲,戰亂時隱遁經商,周文王從魚鹽商販中找到他,任他為臣,協助周武王滅商。下聯說西漢趙人膠蒼,亦名聊蒼,漢武帝時期官至侍中,與朱買臣、嚴助等名人交往,都以博聞善辯著稱,著有《聊子》。

【祠堂古蹟】

  膠山

  無錫安鎮有座膠山,古名膠鬲山。其名稱之由來,是因為山上有膠鬲墓之故。

  膠鬲為“殷時賢人”。周國的開創者周文王姬昌(西伯)聽說了這個人才,就把他推薦給上邦之國的商紂王。膠鬲與微子、比干、箕子等賢臣,先後都曾輔佐紂王。後人認為,周文王之所以不把膠鬲留在本國周而舉薦給商,是要利用他的智慧為將來策反作內應。膠鬲官至諫議上大夫,負責全國文書本章。此時,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集團日益腐敗,內外矛盾交織,而此時的周國已經強大,勢力已達江漢流域。為轉移紂王視線,周國一面與有關的諸侯國結盟,一面各個擊破了商朝西部的屬國,同時向商朝首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派遣偵探,加緊滅商準備。後來,膠鬲官居少師,並作為上邦使團成員出使周。使團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成員除膠鬲外,還有伯夷、叔齊等。當時周文王已去世,由武王執政。武王及其兄弟幾個分別給使團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許諾事成後,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膠鬲答應了,決定與周武王裡應外合,消滅殘暴的商紂王。周武王見紂王暴虐無道,又得知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認為時機已到,決定興兵伐商。公元前1061年,武王“選車三百,虎賁三千”,加上8個小國的部落軍隊,揮師北上擒紂。紂王得到了訊息,便派膠鬲到一處叫鮪水的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實情。周武王軍隊到了鮪水後,膠鬲便問武王說:“西伯要到什麼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問:“什麼時候到?”回答說:“甲子日到殷城外,你可以把這個訊息報告給紂王。”於是膠鬲回朝覆命。當時天下大雨,但武王仍帶兵快速行軍,軍師們都認為不可,建議休兵,暫停行軍。武王說:“膠鬲已經回去覆命,如果我不在甲子之日準時到達。膠鬲一定會因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殺。我們一定要言必守信,,急速行軍,才能救膠鬲。"於是武王繼續催兵疾進.按期趕到殷地朝歌.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與商軍相遇。

  歷史上有“牧誓”一詞,就是出自這裡。武王以四萬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排兵佈陣後,周武王莊嚴誓師,史稱“牧誓”。武王在陣前聲討紂王罪行。要求保持戰陣嚴整,統一戰鬥動作,申明不準殺降,以瓦解商軍。紂王倉促武裝大批奴隸,連同守衛朝歌的軍隊.共拼湊了七十多萬人迎戰於牧野。由於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七十多萬人一經接觸周兵就士崩瓦解。原因是“前徒倒戈”,很多士兵紛紛轉身將矛頭指向紂王。商軍大敗,紂王登鹿臺自焚而亡,商朝至此而終。

  武王正式建立周朝之後,賜膠鬲隨姜尚,封居於山東半島,後來該地稱膠州。

  此後,膠鬲離朝,歸隱於野。膠鬲死後,因“舉於魚鹽之中”(《孟子·告子下》,歷朝歷代的鹽商都奉其為祖師爺,在廟裡設牌位祭祀他。如泰州祭祀“鹽宗”的廟裡,曾供奉三位鹽宗,膠鬲即是其之一(另兩位是海鹽生產的創始人夙沙氏和食鹽專營的創始人管仲)。

  為紀念這位賢相,人們在其鬻販魚鹽的無錫安鎮一帶建了膠鬲墓,當地的山也因此得名膠鬲山,亦名膠山。清康熙年間,著名詞人顧貞觀為追念膠鬲,作《膠山在舍南相傳為當日魚鹽處》一詩

  膠山在舍南相傳為當日魚鹽處

  顧貞觀

  奈何夸誕者 僵臥思鉤鰲

  況以王佐軀 飢寒委蓬蒿

  丈夫雖固窮 未可輕錢刀

  中夜長嘆息 曷為隨汝曹

  屈體伍商販 陰習險與勞

  方其混魚鹽 忽忽垂二毛

  相殷實早達 歸 周應晚遭

  南對膠鬲山 緬思古賢豪

  我家東海上 百里聞風濤

  詩中敘述了膠鬲的坎坷遭遇,抒發了對人生的感嘆。《梅里志》寫到膠山時,亦云:此山南麓有商代名相膠鬲墓,故名膠山。

       膠鬲墓

  膠鬲墓,位於膠山南麓(翠屏山西南)石馬灣,當地村民稱之為“皇墳”。1923 年秋,新任涇皋女教師張遄喜所作《遊膠山》中雲:“履新之日,輪舶駛近涇水,向東遠望,有數峰突起空際,狀頗怪特,因問諸同舟者,遙指日:‘此膠山也!’當蒞校,周覽屋壁,懸有《膠鬲墓圖》,殘碑斷碣,草莽叢雜,下注雲:‘膠鬲墓在膠山之麓’。”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郊尹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