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氏起源及歷史

竭姓圖騰_竭氏圖騰

竭姓圖騰(竭氏圖騰)

  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é”(ㄐㄧㄝ)。其源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制之司揭,屬於以官制稱謂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上大夫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三是出自古邑揭陽縣縣令史定,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此外還有改姓和少數民族漢化為氏。竭姓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零四位。

【得姓始祖】

  史定(揭陽猛、揭猛):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元鼎六年漢兵下番禺,定決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於揭陽。祀名宦。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制之司揭,屬於以官制稱謂為氏。

  司揭,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官職,主要執掌和管理君王的旌旗依仗隊,自己則親舉華蓋(王傘)。司揭在楚國是君王的貼身小官,屬於內廷侍從類,不列官籍,但負責歷代君王的威儀以顯示國祚,職責重大。

  元至元~至正年間,元朝學者範槨在《贈揭景哲茂才別》中說:“司揭本楚官,子孫以官氏,揭陽漢建侯,揭氏突出於史,回源而異流……驅與燕山市,路遇子揭子,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氏,及乎盱徒洪,著與揭陽通。以茲究其源,瀕海而南東,南東煙濤惡,將身犯蛟鱷。遠拜故侯墳,遺蹤尚如早……”明確指出司揭為楚國官職稱謂,子孫以官名為氏。

  “揭”,在這裡是擔、負、舉的意思;而“司”,是掌管、負責之意。在歷代司揭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其先人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揭氏,後省文簡化為揭氏、司氏等,或自改為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官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上大夫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謁者,春秋戰國時期設定此官,為國君掌管禮賓、訊息傳達的職責。

  秦、漢時期沿襲,負責宮中賓客及拜謁皇帝者傳達通稟。到漢朝初期以後,郎中令係數的官員中就有謁者,在少府下屬官中有中書謁者令,後改稱中謁者令。郎中令的屬員謁者,負責賓贊受事,員額多達七十人。這七十人的首領就叫謁者僕射,俗稱大謁者。到東漢時期,稱作中宮謁者,隸屬大長秋管轄。

  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朝廷設定了謁者臺,屬員叫通事僕射,負責引見臣下,傳達使命。到後魏、北齊時期,稱作中謁者僕射。

  隋朝時期設通事謁者,唐朝時期原稱內謁者,後改為通事舍人,由宦官擔任。以後到宋朝時期廢黜,統稱使者。

  謁者,其後裔子孫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謁氏。而竭氏,為謁氏所改,或字誤所致,其後代子孫自以為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古邑揭陽縣縣令史定,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嶺南地區的揭氏族人堅持認為,揭氏源於揭陽,是原來以官為姓的史氏,因官於揭陽,遂以揭陽為姓氏,後省改為單姓揭氏。這在中華姓氏史上是遺世獨美,潮汕之光。

  據史籍《萬姓統譜》中“揭”姓條:“<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豫章郡……<漢書·功臣表>文中有安道侯揭陽定”。

  在史籍《揭陽文史·南康地名與北門關帝廟燈櫥》文中記載:“關帝廟燈櫥,有‘清樽調北海;桃熟獻南康之聯’。根據詞典,南康原為江西地名,古為南康郡,漢屬豫章郡(轄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帶),揭陽晉時屬南康”。

  廣東大埔名賢溫廷敬在《潮州福佬民族考》中記載:“潮州自秦朝史祿將率戍揭陽嶺,後皆家焉。南粵為揭陽令降漢之史定,當即祿後,以官為姓者”。

  在文獻《揭陽縣誌·宦跡》中記載:“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元鼎六年漢兵下番禺,定決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於揭陽。祀名宦。”

  在文獻《辭海·文學分冊》中註明揭斯為著名的元朝文學家(今江西豐城人),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著名的《豫章叢書》就是其詩文集,揭斯亦稱其祖先因官揭陽,遂以揭為姓。

  在文獻《辭源》中“揭”詞條註解:“姓,安道侯揭陽定之後,改為單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

  二千多年前的古揭陽縣首任縣令史定,是豫章郡郡令史煥之長子,秦末漢初時已任揭陽縣令。漢武帝劉徹在征服南越時,“史定聞漢兵至,遂降漢。”因史定智勇超群,而被留用,“封為安道侯,仍任揭陽令。”後因史定自嫌“史”和“屎”諧音,而特別奏請漢武帝為其賜姓改名,劉徹遂以其原任官職所處為姓氏,賜其為複姓揭陽氏。

  上述資料,說明揭氏源出於古揭陽縣,原為複姓揭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揭氏,世代相傳至今,代出名賢。

  竭氏,為揭氏所改,或字誤所致,其後代子孫自以為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女真族濟喇敏鄂瑪特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姓氏通譜》記載,滿族濟喇敏鄂瑪特氏,襲用蒙古族姓氏,滿語為Gilaminemate Hala,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武威)、上都河(今內蒙古正藍旗)一帶地區。

  清朝中葉以後,濟喇敏鄂瑪特氏族人中有取原姓氏諧音漢字為單姓揭氏、竭氏、濟氏、吉氏、敏氏、鄂氏、瑪氏者。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唐朝末期兵部尚書葛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今福建省的龍巖市所轄的漳平市有一支竭氏家族。【後有分支至:漳州南靖縣,屬於同宗親】據該支竭氏的家譜自述:此支竭家族的祖先本為葛氏,原籍濮州鄄城(今山東菏澤鄄城),在晚唐任兵部尚書,龐勳之亂、黃巢起義時,葛氏惹惱國舅,遭到誣陷,結果被皇帝下令斬首,其族家姓也被貶去“草”頭,罰站不休,即“去草之曷立著”,由此改稱竭氏,世代相傳至今。有關該支竭氏的源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按:

  黃巢(公元820~884年)發動農民大起義時的李唐王朝,唐皇為僖宗李儇(公元873~888年在位),國舅為殿中省殿中監兼邕州經略使段文楚(公元?~878年待考,後被沙陀部副兵馬使李克用擒殺),兵部尚書為葛遇賢。葛遇賢因在桂林戍卒起義軍領袖龐勳發動的兵亂(公元868~869年)中處置不利,被唐僖宗處死。

  葛遇賢的兒子,即著名的唐末勇將葛從周,公元?~915年待考,字美通,他曾試圖法場救父,失敗後先入黃巢起義軍為一名軍校,以作戰兇猛著稱,後歸順當時的宣武軍節度使朱溫(朱全忠,公元852~912年,滅唐建後梁政權者,稱帝后改名朱晃),一生為朱溫征戰沙場,全勝無敗績,時河北地區有諺語說葛從周:“山東一條葛,無事莫撩撥。”到了後梁時期,葛從周得授右衛上將軍、檢校太師兼侍中、進封陳留郡王,兼領潞州節度使,逝世後追贈太尉。葛從周因官任之故,舉家遷至今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縣落居,其後代皆稱葛氏,未聞有改稱竭氏者。宋代姓氏學家鄧名世、鄧椿哀父子所撰《古今姓氏書辯證》稱:今江西省臨川縣有此姓氏,不知其所自出。

  清朝張澍姓氏五書注:當即揭氏所改,或傳寫之誤,子孫自以為氏焉。(此結論尚需竭氏宗親自已考證目前我們所知的東北一支竭姓先祖從山東登州府遷錦州府綏中縣(今遼寧省綏中縣)葛家屯。其中於清嘉慶拾七年(1812年)遷居遼寧省朝陽縣一支,現居住朝陽縣黑牛營子鄉田丈子村。另外從綏中、朝陽老家遷居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現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另外據查,福建龍巖有竭姓人居住,河北省撫寧竭家溝有竭姓人居住。遼寧瀋陽、本溪、遼陽、錦州。雲南,吉林延邊、松原、農安、長春。黑龍江巴彥、林甸遼寧朝陽、綏中一支竭姓人情況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先祖竭成章(于山東遷至遼寧綏中)長房竭達 二房竭舜(184年前遷至遼寧朝陽)三房竭廷 四房竭玉(200多年前定居綏中葛家屯)我們那輩份是這麼排的:舜、升、萬、仲、廷、海、永相、繼、榮浽中 輩份“ 萬、仲、廷”這三代都與朝陽竭姓能排上。說明浽中和朝陽一支竭氏人同屬一族,至今僅傳十代。【注:南北方竭姓是否同源,不排除少數民族漢化竭姓可能,需要竭家人或專家權威論證。】

【遷徙分佈】

  竭氏有可能為揭氏所訛改,也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實際上與揭氏族人同源,竭氏現今人口約一千,排在一千二百零四位,與揭氏族人一樣,以襄城、廣昌、揭陽為郡望。

  注:

  當今遍佈國內外達數十萬之眾的揭氏人氏,他們的始祖就是秦漢時期的古揭陽縣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漢時期因屢立戰功受封,被皇帝賜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對於史定的來歷,清朝年間《揭陽縣誌》有記載:"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元鼎六年,漢兵下番禺,定決計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於揭陽,祀名宦。"史定為何以揭為姓呢?這裡面牽出了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平南越賜姓揭陽令的一段史話。公元前135年,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後收平南越,東越歸漢。史定平亂有功,於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封為安道候,並以史定任職的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這便是揭氏的由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揭氏後裔已達六十萬之眾,其中僅廣東省廉江市便有三萬左右人。2004年底,江西省豐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孫還專門攜家藏族譜專程赴揭陽尋根。古揭陽是秦漢時代嶺南地區六個古縣之一,但它究竟始於何時建制,古揭陽縣城又在何處,至今仍是謎。

  揭猛後人現分佈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湖北、河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蘇、內蒙古、臺灣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歐美等國家。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揭氏民眾從揭陽舊地播遷各地,但揭氏子孫從不忘其根。後世所有揭氏鄉親的族譜均稱其始祖為猛公,並載明揭陽就是揭氏發源地。

【郡望堂號】

  郡望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揭陽縣:揭陽縣是廣東潮汕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從建制沿革上看,揭陽建制早於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秦將任囂、趙佗平定南越地區,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領四縣:龍川、番禺、揭陽、博羅。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龍溪、漳浦一帶隸屬揭陽縣。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平南越,復置南海郡,轄揭陽、龍川、番禺、博羅、中宿、四會等六縣,史定任揭陽縣令。以後幾經復廢,至南宋紹興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又復置揭陽縣。至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

  廣昌縣:廣昌建縣於南宋紹興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系由南豐縣析出南部的三個鄉而成,迄今已八百餘年的歷史。因道通閩廣,隸屬建昌,故得名廣昌,盛產通芯白蓮,雅號“蓮鄉”。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農曆2月,改建昌為肇昌府,農曆9月改為建昌府。至整個清朝,廣昌均隸屬建昌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廣昌隸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潯陽、盧陵、贛南四道,廣昌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縣由省轄。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2月,廣昌南豐兩縣合併為南廣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4月復原建縣,同年8月,廣昌析出南部置赤水縣。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9月,廣昌與赤水兩縣合併為廣赤縣,10月,複名廣昌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昌隸屬寧都專區,1952年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廣昌改屬撫州專區,1954年7月改屬贛南行政區。1983年8月,廣昌劃入撫州地區。

  堂號

  襄城堂:以望立堂。

  廣昌堂:以望立堂。

  揭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