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姓圖騰(君氏圖騰)
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ùn(ㄐㄩㄣˋ),不可讀作jūn(ㄐㄩㄣ)。其來源較多,有出自西周初期掌管公邑之長,屬以官職為氏;有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褚師聲子,以先祖別號為氏;有出自戰國時期諸華夏侯國之君,以爵稱為氏等等。君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六十四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相傳為帝堯之師君疇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姓氏考略》注其源:據《白虎通》雲:“堯師有君疇”,當為君姓之始。另《荀子·大略》:“ 堯學於 君疇 , 舜 學於 務成昭 , 禹 學於 西王國 。”(待考)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掌管公邑之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公邑,亦稱君邑,是兩週王朝直屬國君的郡縣之地,其地所產均屬周王室享用。
據史籍《公羊春秋》記載:“公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
掌管君邑之大夫,由周王直接派任,多為周王室成員,先稱君令,後稱郡令,這在史籍《春秋繁露》中有明注:“君也者,掌令者也。”這裡,“君”讀音作jùn(ㄐㄩㄣˋ)。
後來,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君也設定了公邑,隸屬於諸侯君主王族。
春秋時期的郡,仍然是“君邑”的泛稱,下轄若干個縣治,其時“君”、“郡”二字通假。但在當時,“縣”的性質則不再侷限於直屬國君,而有可能作為卿大夫和功臣貴族的采邑。但作為直屬國君的“縣”,其仍然具備一級地方行政建制的全部職能,但在其所有的職能中,軍事職能更加突出罷了。
在君令(郡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或郡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褚師聲子,屬於以先祖別號為氏。
褚師,是春秋時期的官稱,宋、鄭、衛等諸侯國皆設有,就是負責管理商業市場的官吏,也稱作“市令”,如同今天的商務部部長。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複姓。春秋衛有褚師聲子。”
褚師聲子是春秋初期的衛國大夫,本名姬比,字聲,“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衛桓公姬完給他的封地在南氏邑(今山西渭南)。
褚師聲子與各諸侯國的褚師不同,他還有個稱號叫作“君氏”,是一種尊號。在上古時期,指一個大夫若為臣忠賢,後“為公故”,即稱“君氏”,也就是因公犧牲。
褚師聲子於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衛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20年)在官任上病逝,因此史籍《左傳·隱公三年》中記載:“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不書姓。為公故,曰“君氏”。
在褚師聲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爵稱,出自戰國時期諸華夏侯國之君,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
君氏,出自戰國時期的爵位之一,諸侯各國亦都有。
君氏之爵,只分賜給諸王子,極個別情況下也分給有特殊功績的異姓高官,並附以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屬民。其封地有幾個縣到十幾個縣不等。
不過,分賜給“君”的土地要由國君派官吏去進行治理,受封賜者並無實際的行政管理權力,只收取封地的租賦,但在所收取的租賦中還必須上繳一部分給國家,作為所納之稅。
在君氏的後裔子孫中,有許多都沒有國祚承受權利,因此就有人以祖上爵位為姓氏者,稱君氏,以念先祖之榮,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爵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諸夷國之君長,屬於以爵位稱呼為氏。
春秋、戰國時期,分佈在西南、西北地區的西南夷、西域一些少數民族部落的酋首,經部眾推舉為首領,稱作“君長”。君長掌管部落的一切行政事務,並負責領兵作戰。
秦、漢以後,這些少數民族部落中人多勢眾者,改稱“王”,而人少勢弱者,仍稱“君長”。隨著部落、民族之間的征戰吞併,亦有在“王”之下各部首領稱“君長”者。
在中國歷史演進過程中,漢文化的強化和深浸,使一些少數民族產生以官職稱謂和爵位稱呼為姓氏者,因此有世襲君長之家族以漢化爵位稱呼為姓氏者,稱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別稱,出自秦、漢時期應聘的隱士,屬於以官爵別稱為氏。
在秦、漢歷史上,有許多疾世忿俗、清高厭世之人士別隱於世,隱居於大川草莽或鬧市之中,世稱其為“隱士”。
隱士們有些是看不上當世之政治,有些則是待價而沽,待時機符合其條件,就是“去隱出山”,應聘為官,歷史上的漢末諸葛亮就屬於此類人物。人們將這些隱士就聘者稱為“徵君”。
例如在史籍《後漢·逸民韓康傳》中就有記載:“亭長以韓徵君當至。”就是指當時著名的隱士韓康應漢桓帝所聘,出山為官的事情。
在這些出山應徵為官的隱士之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別號稱謂為姓氏者,稱徵君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徵氏、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持節出使者之後,屬於以官爵別稱為氏。
秦、漢時期,中央王朝派遣使臣出使其他國家,皆授以節令,以表明其身份,而持節出使者,多為對朝廷忠心赤膽、學識淵博之臣擔當,如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開通絲綢之路的博望侯張騫、牧羊歸漢的關內侯蘇武等即如是,他們在當時就被稱作“使君”,就如同當今代表國家出使的國家公使、特使等。
另外,人們尊稱中央王朝派任地方的行政長官為“使君”,即其為“君王之使”之義。在東漢時期,人們稱呼郡太守、州刺史即為“使君”,並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例如在動漢末期的公元194年,曹操攻打陶謙,陶謙求救于田楷,田楷帶同劉備一起前往相救並擊退曹軍,陶謙特意送四千丹楊兵給劉備,劉備便依附陶謙,屯於小沛,並被表奏為豫州刺史,此後,人們就稱劉備為“劉使君”。
在這些“使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別號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亦赫君氏,亦稱嶽羅沁氏,蒙語為□□□□□□□,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亦赫君氏所冠漢姓多為孟氏,亦有稱君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羋姓,出自源於鄴縣劉氏家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君氏源於鄴縣(今山東萊州)劉氏家族,其族人中有一劉奕君,他為了傳世之子啟姓創譜,以自己的名字為後代之姓氏,從此誕生了一支君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君氏其實就是萊州劉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零六十四位,望出臨淄。今遼寧、山東、山西有此姓氏。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臨淄堂:以望立堂,亦稱齊郡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