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姓圖騰(鄺氏圖騰)
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古曠國,以國名為氏。古曠國,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為氏。據代代謠傳所言,古曠國起源於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始祖流落他鄉為不忘家國而以國為姓。鄺姓現今人口約二十五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九位。鄺姓人口的第一大省為廣東省,在粵鄺姓人口為14.72萬。據2013年廣東省統計局的統計:鄺姓在廣東省姓氏人口排名中位於第78位,廣東省鄺姓人口有149476人。
【釋義】鄺,主要用於姓。廣的甲骨文字形下一個“黃”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鄺人”定是會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建築大房子的人。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以國名為氏。羅泌《路史》卷三《國名紀·雜國上》:“曠,鄺是字書鄺,古國,有鄺氏,音荒,又有荒氏,見姓苑鄺廬江,人于姓編臨淮。”《姓苑》:“鄺氏,廣東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鄺,音荒”。古曠國,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為氏。據代代謠傳所言,古曠國起源於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始祖流落他鄉為不忘家國而以國為姓。《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鄺,謹按《唐叛臣傳》:高駢故吏鄺師虔,收葬駢。”鄺姓與況姓是兩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源流二
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旦改曠姓,丞改鄺姓。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遠祖宣(姓黃),東漢河陽侯,家南白水。娶粱侯鄧禹孫女。雲孫(八代以下的孫)曰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粱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為廣姓),旦添曰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源流三
出自方姓,為南宗方諄之後,御賜改為鄺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 世祖方諄,字愈平,因長女方淑麗被冊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採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賜姓鄺。愈平因而由姓方改為姓鄺,本應為鄺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為鄺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則為鄺氏二世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明朝時期,鄺姓大約有2萬8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大約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當時湖南、廣東是鄺姓分佈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佈。
當代鄺姓的人口大約有25萬,為第二百八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9%。目前鄺姓的第一大省為廣東,居住了大約一半鄺姓人口,其次分佈於湖南、廣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鄺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粵桂瓊閩、湘贛大部、浙江南端、黔雲東部,鄺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6%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7 8%的鄺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廬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代廬江郡治舒(今安徽省廬江西南、長江以北廬江一帶)。隋廢。隋唐曾以廬州為廬江郡。
堂號
鄺姓的主要堂號有:宣城堂、南陽堂、廬江堂、三忠堂等。
字輩
臨武縣宜章縣樂昌縣藍山縣鄺氏字輩:廬江著國甫,志發道相承,垂諸孟仲季,彥紹思宗興,祖賢良世德,崇熹兆祥凝,詩書生孔代,文獻載周乘,景星光榮第,佳瑞慶聯登,友愛敦家訓,和順啟休徵
永興縣鄺氏字輩:都千萬如文,鄺友仁孔一,添宗永正國,秉道篤家緒,賢良應世生,功能光祖德,立朝佐聖明,忠孝芳聲遠,詩書代顯榮,同享平安福,時逢富貴春
四修與臨武統一字輩:鍾榜山晴嵐,沭武水澤恩,群傑聚壽壙,眾裔會臨城,償前哲夙願,統全族派行,和睦臻甯泰,團結呈昇平
宜章縣鄺氏字輩:夢期火逢士,賢良富貴春,榮耀光先烈,遠猷播奇勳,書香克濟美,慶澤永留馨,丕承基緒業,擒藻獻彤廷
宜章縣廣田洞鄺氏字輩:千君瑞子,土人玉日,紹金拱之,啟存中正,繼德發祥遠,書香素有聲,廬江開泰運,宜署振文名,勳烈輝先代,謨猷裕後英,傳家惟孝友,奕冀慶昌榮
宜章縣老灣力坪村龍村鄺氏字輩:榮華髮達,宜傳世代,積善允修,孝忠繼美,詩書貽謀,宜章衍慶,武水源流,睦族昭德,敦倫顯猷
嘉禾縣鄺氏字輩:廬江著國甫,志發伯材仁,孫縱增彥祖,賢良世德崇,文章舒錦秀,廷慶玉金雄,運啟祥光瑞,時雍豫泰徵,詩書輝聖代,孝友樂天倫,忠厚貽謀遠,箕裘繼述鴻
耒陽縣鄺氏字輩:壬貴道彥清,思均廷孟萬,朝時永世昌,志大必光祖,才高望自隆,興邦須賢俊,承先發燕翼,啟後向春榮,英傑普華夏,廉明德超群,齊家秉忠信,衛國振乾坤
寧遠縣鄺氏字輩;錡章紹文義,良臣宗祖傳,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國賢,詩書生孔聖,禮獻載周乘,景星光榮第,佳瑞慶聯登,友愛諄家訓,和順休啟徵
新田縣鄺氏字輩:人以朝思椿,紹金裕萬大,富貴榮光國,世代永華昌, 宗厚開支遠(曰擊關上國,世代永榮昌,中後開知遠),詩書裕後長,恆豐生禮儀,益壽歷曾玄,德化傳家慶,禎祥錫類全,英豪繩武祖,蘭桂喜騰芳
安仁縣鄺氏字輩:家惟善嗣,孝友發前人,烈祖恩謀遠,名宗建造新,守成寧易事,創業表奇兄,目族多書勇,三忠重展親
安康市季錡公鄺氏字輩 :章紹文義,良成宗祖傳,世代朝廷用,詩書家國賢,吉安顯勝化,禮獻載周乘,景星光大地,嘉瑞慶聯登,友愛綿長厚,和順啟祥徵
安康市宗裴公鄺氏字輩 :學玉成公,普安先吉,廷顯勝華
樂昌縣鄺氏字輩:章紹文義,良成宗祖傳,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國賢,忠孝承家德,詩書繼美全,克崇源本盛,榮華慶光先。
鄰水縣鄺氏字輩:紹思宗祖,賢良世德崇,永昌萬代興,福祿壽宜通
奉節縣鄺氏字輩:正子方梁,賢良仕大夫,金枝常榮貴,世代永興隆
石柱縣鄺氏字輩:裡朝華國,聲名震鄉邦,宗祖德澤厚,世代人文昌,俊傑本天生,聖哲期良臣,謀猷敷布優,百祿耀門庭
項城縣商水縣上蔡縣鄺氏字輩:廷懷國天,忠孝傳家遠,詩儒祖澤延,存心惟吉慶,義理欽繼全
祿豐縣鄺氏字輩:宗,慶,雲,天,永,思
尋烏縣連南縣瀏陽縣贛縣鄺氏字輩:仲萬受壬成政崇玉權均宗日榮,受曰銓建昌大基世振先宏(平)光文元,家學騰達,祖德弘揚,枝葉繁盛,治國興邦
金溪縣鄺氏字輩:政良元,紹立廷霖開,承際運上翼,文明財遊心,建福自天伸,發達興隆起,旺前裕後仁
井岡山市鄺氏字輩:仲萬受壬成,政崇玉權均,宗日榮受曰,銓建昌大基,世振先宏(平)光,文元如雲起,家學長髮祥,端鳳兆盛治,景逢慶明良,清貞延福履。
靈山縣鄺氏字輩:廷邦鄺必登世德,文毓源而啟紹,惟積善家友餘慶(慶遠),受(古)天之祜(好)萬斯年,仁義禮智承祖澤,泰運鴻開永其昌
藤縣鄺氏字輩:耀公鬱伯正炬,廷紹瑞賢明日,少懷遠志成文華俊茂光耀漢國,永建嘉業葆品德榮尚恩澤兆民
北海市合浦縣鄺氏字輩:學芳仁懷士,鴻文崇國家,書香傳自遠,憲則守維嘉
中江縣鄺氏字輩:仲萬壽臣,政崇湘權欽,宗佳榮受曰,銓建昌大基,世正宣城光,文元如雲起,家學長髮祥,思鳳垂瑞裔
成都市成華區萬年場鄺氏字輩:世振先平光,文元如榮起,家長成發祥,家學騰達,祖德弘揚,枝葉繁盛,治國興邦
瀘州市鄺氏字輩:公侯伯子,萬國太平,世德俊秀,永定朝廷,大開未明
濟陽縣鄺氏字輩:金江松炎坪,鈞涇林輝墉,鋒清桂煦堯,錦渭棟樺城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同一脈;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鄺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聯
全聯典指鄺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雷、方、鄺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開平市水口鎮中山東路的溯源家塾的這副門,肯定了雷、方、鄺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關係。三姓上溯源自神農氏(即炎帝)是上古時代姜姓部族的首領,居陝西岐山一帶,後發展到中原一帶,取莽水氏生子臨,臨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來,帝來生帝裡,帝裡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黃帝有功,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遂以地為姓取方氏,方氏始於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紘。方紘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王莽之亂舉家遷到江左,為江南方氏始祖。
七言通用聯
海雪堂遺臣死節;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末南海人鄺露,字湛若,工詩善書,慷慨而自負,曾遊歷粵西及吳越。李自成滅明後,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召鄺露為中書舍人。永曆帝時,他奉使回廣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殺。下聯典指明代宜章人鄺埜(同“野”),字孟質,永樂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英宗正統年間,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南犯,太監王振極力慫恿英宗率兵親征,鄺埜力諫阻止,但未被採納。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鄺埜戰死。
【祠堂古蹟】
白石渡老灣鄺氏宗祠
老灣是白石渡鎮一個老地名。1928年元月“湘南暴動”坪石大捷後,朱德、陳毅率軍兵分兩路,進駐湘南,將指揮部設在老灣鄺氏宗祠,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蹟和動人故事。
兩上鄺氏宗祠
兩上鄺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神山管理區兩上村。
兩上鄺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於乾隆十七年(1752)、1984年、2002年分別進行了重修。雖然該祠堂具體建造時間無法確定,但保留的兩根明代紅砂岩石柱,可證明該其建於明代,至少已有300多年曆史。
除了紅砂岩石柱,該祠堂的龍船脊同樣別具特色。在祠堂中間屋脊和兩側牆脊上,兩端均高高翹起,形如龍船狀,稱為龍船脊。龍船脊是珠三角地區祠堂建築廣泛採用的屋脊形式,盛行於明末清初,這與鄺氏宗祠修建年代大致吻合。龍船脊的形成與嶺南地區河網密佈有關,也蘊含了吉祥富貴之意。
兩上鄺氏宗祠的龍船脊,還寄託了族人對風調雨順的期盼。原來,巴江河的支流從祠堂前方蜿蜒而過,此前當地尚未修築堤壩,飽受水災之患。在該祠堂一側的青磚牆上,刻有“乙酉光緒十一年水位”標記,離地足有一米多高,可見當時水勢之猛。
該祠堂內,建有一座琉璃瓦牌坊,上面掛著一塊牌匾,上書“旌表忠烈”,還有“欽賜襄陽府太守鄺曰廣”、“乾隆二十七年”等字樣。牌坊門口建有石頭門當,高一米多,兩側原有紅色的木雕戶對,形成“門當戶對”的建築特色。
赤東鄺氏宗祠
赤東鄺氏宗祠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範湖赤東村。
赤東鄺氏宗祠建造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坐西向東。祠堂建築物為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滴水剪邊。
資料顯示,該祠堂為廣三路,總面闊25.67米,中路三間三進,進深42.13米。佔地面積653平方米。2006年,“祠堂大小共有九座,取長長久久之意。共有13間房間。渾然一體。”
鄺老師說,主線中軸分別是前庭、中堂和後堂家廟,兩側六間廂房圍合,青雲巷隔開,迴廊相連,天井穿插。“左右迴廊為舊時議事、會友之所。”穿越後花園,可登鳳凰崗,山雖不高,但仍有一覽眾屋小的登臨感。極目遠眺,村前就有蘆苞湧蜿蜒流過。“舊時蘆苞湧是連線北江和廣州的重要航道,每天都有帆船經過,川流不息。赤東鄺氏宗祠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