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氏起源及歷史

考姓圖騰_考氏圖騰

考姓圖騰(考氏圖騰)

  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yú(ㄩˊ),亦可讀作kǎo(ㄎㄠˇ)。其源有三:一是出自西周初期神醫考仲子,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刑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三是出自漢朝時期考工室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考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八十二位。

【得姓始祖】

  考仲子(成仲子):亦稱成仲子,子姓。他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的一名神醫,在殷商末期稱考仲子,在西周初期稱成仲子。在上古時期,“考”與“成”二字同義。上古神醫考仲子的嫡傳後裔,史稱考氏正宗,尊奉考仲子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考當道:濰坊地區考氏始遷祖,在明朝初期由四川遷平度州(今山東平度),後來經過八世繁衍之後,由第八世祖考仁美舉族遷至濰縣(今山東濰坊)。當時的《濰城區志》中記載:濰城考家村原來叫溫家集,考氏族人大舉遷濰之後,改稱“考家村”。該支考氏尊奉考仲子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神醫考仲子,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考仲子,亦稱成仲子,子姓。他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的一名神醫,在殷商末期稱考仲子,在西周初期稱成仲子。在上古時期,“考”與“成”二字同義。

  周武王姬發滅商紂王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然而由於勞累過度,僅兩年就患病臥床不起。

  弟弟周公旦親自把神醫考仲子從山中請來給兄長診病。在診視過程中,周武王問考仲子自己的病是否很沉重,考仲子便讓周武王把他的兒子們都叫來,為周武王嘗便(周武王的糞便)。

  當時,周武王十幾個兒子們個個捏著鼻子,沒有一個願意嘗,只有幼子姬誦走上前去用鼻子聞了聞。

  考仲子問姬誦:“什麼味道呀?”

  姬誦回答說:“又腥又臭。”

  王子們退出去了,周武王問考仲子:“嘗便能知病情嗎?”

  考仲子搖搖頭對周武王說:“不治之症便苦,可治之症便甜。大王已不治,可立幼子為王嗣!”

  不久的周武王十九年(公元前1104年),在周武王臨終前,立十二歲的姬誦為繼承君,即周成王。由於姬誦年幼,朝堂便由周公旦、召公奭二位叔叔輔佐攝政。之後平定了紂王之子武庚、東戎、西戎的叛亂,並大封諸侯,造東都洛邑。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7年),周成王年滿十九歲。周公旦與召公奭認為周成王已經完全有能力執掌王朝了,遂還政於周成王,周成王一直執政至公元前1073年。

  在神醫考仲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稱考氏、成氏,其裔族主流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遷居蜀地,以避中原戰亂。

  據民國年間成著的《濰縣誌稿》中記載:濰坊地區考氏一族的始祖叫考當道,在明朝初期由四川遷平度州(今山東平度),後來經過八世繁衍之後,由第八世祖考仁美舉族遷至濰縣(今山東濰坊)。當時的《濰城區志》中記載:濰城考家村原來叫溫家集,考氏族人大舉遷濰之後,改稱“考家村”。

  該支考氏尊奉考仲子為得姓始祖,當為上古神醫考仲子的嫡傳後裔,史稱考氏正宗,正確的姓氏讀音作yú(ㄩ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刑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有刑監司使,主管刑獄。刑獄中有專門負責施刑拷問之吏,就是後來的刑打手,簡稱打手,職稱為拷吏。

  春秋戰國時期,“拷”字通借“考”字,所以拷吏亦稱考吏,其職多為世襲。

  考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拷氏,亦稱考氏,讀音作kǎo(ㄎㄠˇ)。

  源流三

  源於官稱,出自漢朝時期考工室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漢朝初期,高祖劉邦設定了一種“考工室”,執掌者官為室令,主要掌管弓、箭、刀、槍、鎧、胄等軍用裝備的製作,並主管戰車、運輸車、紡織品等製作的工匠,即軍事裝備、軍需物資的製作與管理的主務官,相當於今軍制中的後勤部長。

  到了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詔改考工室為考工令,大力督造用於針對匈奴作戰的軍事裝備。

  在整個西漢時期,考工令屬於少府管轄,後在東漢時期改屬太僕寺管轄,官稱改為考工司郎中。直至兩晉時期以後,考工令所職方由尚方、尚書承管。

  在考工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考工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考氏、工氏,世代相傳至今。其考氏的姓氏讀音亦作yú(ㄩ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考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八百八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八十二位,以齊郡、汝南為郡望。

  今安徽省的淮南市鳳臺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山東省的平度田莊村、鉅野核桃園考莊村、招遠市考家村、日照市、平陰縣肥成鄉、濰坊市大考家村,江蘇省的淮安市,上海市南京西路,河南省的駐馬店市驛城區,吉林省的永吉縣萬昌鎮,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臺灣省的臺南市等地,均有考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益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