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姓圖騰(曠氏圖騰)
曠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kuàng(ㄎㄨㄤˋ)。其源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出自東漢時期河陽侯黃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三是出自古曠國,以國為姓。曠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零六位。
【得姓始祖】
師曠:字子野,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人(《莊子·駢拇》陸德明釋文),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說苑·君道篇》載師曠言云:“人君之道,清淨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繫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他藝術造詣極高,民間附會出許多師曠奏樂的神異故事。在師曠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曠氏、或鄺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曠氏史稱曠氏正宗。
各支始祖
新田曠氏:
新田始遷祖仁表,字愛民,於宋太祖乾隆年間從宜章縣馬口衝遷寧遠縣陶嶺腳赤背保、橋頭嶺(今屬新田),再遷至現址三和鄉第十一保頒村。族人分佈於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寧遠等縣。
南嶽曠氏:
始祖東漢河陽侯宣公,本姓黃,數十傳至唐神龍間鄆國公賢,生旦、丞二公,以難改姓為“鄺”、“曠”。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傳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嶽山水之勝,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境竹小源遷居衡山楊林頭左家坪,今南嶽祝融水口。作霖遷攸縣。汝霖生道孫、進孫、勝孫。道孫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東湖,稱東湖房。仁泰生惟寬,居南嶽止觀橋,後衍材、清、興、誠四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1993年纂有族譜。該族至1993年共有丁口四萬八千餘人。
南嶽曠氏六修譜序:“餘居湘鄉之東北隅,距衡山僅百里許。知衡多望族,而曠氏最著,蓋族以人傳也。前太史岣嶁先生,碩望巨儒,名噪海內,所著有禹貢註疏,雜著、詩、古文、詞、時藝各集。其弟名進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藝、課草行世。餘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嘗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嘗讀前輩科場策諭,知二公從兄檻泉,亦名儒也。投筆請纓,領解額,成進士,歷膺朝廷鎖鑰,輕裘緩帶,儒將風流。所謂文武世家,良不誣也。早歲,餘幸叨科名,備員京邱,月夕風晨,每與當世名公卿談及岣嶁諸公人品、學問、文章、事業,蓋未有不津津樂道之者。歲戊申,曠子堯臣,以廩膳遊京。一日,以同鄉來謁餘,見其敦厚誠謹,欽敬久之。及悉其閥閱,則知為太史原任觀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歲,餘丁內艱回籍,堯臣亦南旋。乃者餘奉命封辨團防,拓集軍馬,駐衡郡者數月。時都閫曠竹友,幼習戎行,老成持重,為衡郡土著,餘比倚為長城。嗣餘討賊,由湖北而安慶,而江西,竹友均與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歸。餘亦復以丁外艱旋里。久之,堯臣偕竹友來用,因便以其族續修譜序請餘。比以讀禮辭,然終不能卻也。因詳閱其譜牒本末,知曠氏自漢而唐以盛於今。蟬聯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諸生近百人,而應童子試者,以數百計。洵哉!其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譜之修,則始自明牧伯魯源公圖說,次逸齋,次岣嶁,次蓮峰,次東序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譜例則仿諸歐蘇,而斟酌損益,又盡善焉。夫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而吾謂家乘與國史,實同而異,國史有褒有貶,有美有刺,有錄有不錄。至家乘,則雖有親疏貴賤等級之不同,然無不敬之宗,即無不牧之族。蓋國史以義為斷,而家乘以仁相親。支分派別,木本水源,餘維曠氏譜,為尤得合敬同愛之微意焉。是為序。咸豐七年歲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滌生曾國藩拜撰。”
注:曾國藩所著《南嶽曠氏六修譜序》現收入《曠氏南嶽道孫公房十修通譜》卷一綱要《舊譜序跋》,現被收藏在湘潭大學管理學院劉建平處。
醴陵梢岡曠氏:
始遷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廬陵遷此。族人分佈於燕頭、龍禹灣、榨平壠。該族至1948年人口約四百餘人。
常德曠氏:
該族以東漢宣公為遠祖,本姓黃,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傳至賢公,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丞再徙吉州。後以安祿山之亂,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東蒙岡。至壽一、壽二公於明永樂年間自江西吉水遷常德武陵。族譜創修於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續修,民國三十(公元1941年)三修。
1941年(常德)《曠氏族譜》載《曠氏歷代始祖世紀》:遠祖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河南始祖賢,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黃,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再徙吉州,為江西遷祖。傳至壽一、壽二,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吉水遷武陵,為武陵(今常德)始遷祖。
洞口曠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廬陵敖城人,官居學士,子中信公,於宋紹興間因金人南侵,而遷居武岡江南壠,今屬洞口縣管竹鄉洪橋村,譜尊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載、厚爵、厚祿。爵遷新化,祿遷沅江,載留居故土。後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衝、石井等處。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始修族譜,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1993年三修。該支至1948年共有人口一千二百餘人。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建立宗祠於神溪。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宋朝姓氏大家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風俗通>雲:師曠之後。宋潭州曠元則,曾孫湜:紹興二年進士。”明朝姓氏學家陳士元在《姓觽》中也記載:“<國名紀>雲:古曠國之後,有曠氏、鄺氏。”
古曠國,故址在今安徽省的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時居之人因以為氏。
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動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間,即晉悼公姬周、晉平公姬彪執政時期。
“師”是一種尊稱,實際上是上古奴隸制社會中世人對專職服侍貴族的大奴才的尊稱,例如,有一種專職服侍和教授奴隸主子孫們各種知識的奴才,就稱作“老師”,並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地位最高的王室音樂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師”字。在後來的歷史地位評價中,“師”者在社會的三六九等級中均屬於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稱為“老九”,既是歷代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基石,也是歷代統治者踏在腳底的“治墊”,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為“師”者當應明瞭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要昏頭。
師曠,其人天生眼盲,常自稱“暝臣”、“盲臣”。由於是盲人,因此師曠的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他的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在漢朝以前的歷史文獻中,常以師曠的名字來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例如在史籍《淮南子·汜論訓》中就記載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書》中也記載:師曠不僅擅琴,也會鼓瑟。
師曠還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在史籍《左傳》中記載:“晉人聞有楚師,皆懼,而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在晉悼公姬周(姬糾)執政時期(公元前572~前558年在位),衛國君主衛獻公姬衎因暴虐荒淫而被國人趕跑,當時晉悼公認為衛國的民眾們太過份了,師曠則反駁說:“一個好的君主,民眾當然會擁戴他,暴虐之君則使人民絕望,那麼為何不能趕走他呢?”晉悼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又問起治國之道,師曠對晉悼公簡言了二字:“仁義!”這對後來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學含義時有重大的啟迪作用。
齊國當時很強盛,執政的齊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師曠問政。師曠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張。可見,師曠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本主義思想的人,故而他在當時深受諸侯及民眾的敬重。
在史籍《左傳》中還記載:周靈王姬洩心的太子叫姬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當時谷、雒水斗(水災),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姬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派遣大夫叔譽聘於周廷,見到太子晉後與之相談,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
叔譽回來後就告訴晉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
晉平公很驚奇,便派遣大賢師曠去見太子。太子晉與師曠交談後,深感師曠服德,遂與相結。
太子晉問師曠:“我聽說您能知人壽之長短?”
師曠嚴肅回答道:“女色赤白,女聲清汗,火色不壽。應少貪女色!”
太子晉嘆道:“對呀。不過我三年後將昇天,您說的貪色之警與我無干。”三年之後,太子姬晉果然病逝。
孔子知道此事後感嘆:“惜夫!殺吾君也。”
師曠認為,人們可以透過音樂來傳播德行。到了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還撰述了《寶符》一百卷,在明、清兩朝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樂曲的解題均為師曠所作。
師曠雖然僅僅是一名樂官,一生均在王宮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於一般樂工,他對政治有自已的獨到見解,敢於在衛侯面前發表自已的意見,也向晉候擔出了許多治國主張。
有一次,晉平公鑄造了一口大鐘,師曠聽到大鐘的音調不準,就直言相告,但晉平公因師曠目盲而不相信。後經另一名著名衛國的樂師師涓證實,其音就是不準。事後,晉平公感嘆師曠生來就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卻正顏坦述天下有五種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他還曾用琴去撞擊晉平公,以規勸晉平公勿沉緬於個人享受。由是,師曠得到了晉平公的真正尊敬。
不過,師曠雖有非凡的音樂才華,但在樂理上卻比較保守,晉平公喜歡新樂,曾聽衛國樂師師涓演奏新曲,而師曠當場即攻擊師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國之音”。由此後世將不尊倫理規範、使人喪失奮發向上之志的音樂皆稱作“靡靡之音”。
在後世的傳說中,師曠被演化為“音樂之神”、“順風耳神”的原型,直至在後來居然成為盲人算命這一職業的祖師爺。
在師曠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曠氏、或鄺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曠氏史稱曠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黃氏,出自東漢時期河陽侯黃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在湖南的鄺氏、曠氏族譜中,均稱自己的姓氏是由黃氏而易,但所有姓氏書籍皆無記載,因而不知所本。該一支系今從俗稱,鄺氏即曠氏。
據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成籍的《新田鄺姓氏族源流·遠祖溯源》中記載:“遠祖姓黃諱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年間拜右相,以武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泉。”
黃賢之後代生有二子,長子黃旦,次子黃丞,為失守邊關,二子逃外易姓,長旦添邑於右為鄺,次丞添日於左為曠,仍不離黃姓本意。鄺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曠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孫遷播各地。
按:
家譜文獻《新田鄺姓氏族源流·遠祖溯源》中所記當為可疑,質疑處主要有四:
第一,參照《後谷曠氏族譜·南陽曠氏歷代衣冠圖》中的記載:“曠姓自東漢開始,歷經唐、後唐、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歷時近二千來年,其間曠氏歷代為官之士為數不少。如漢朝黃宣為河陽侯,唐朝黃賢拜右相封鄆國公,黃丞封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等等。然而,兩漢時期凡封侯者,在《史記》、兩《漢書》、《資治通鑑》中截有記載,但就是沒有一位什麼“河陽侯黃宣”。那麼,黃宣到底有無?
第二,從東漢王朝至唐朝神龍年間數百年,按《鄺姓氏族源流》的記載,這位“黃宣”能娶鄧禹之孫女,當在東漢初期,而所生“黃賢”居然能活數百餘歲,從東漢初期跑到唐朝中宗李顯執政時期(公元705~710年在位)得拜鄆國公,堪比彭祖,其世系當萬分離奇了。過於離奇之事,訛者八、九,新田鄺氏當認真檢討。
第三,東漢開國名將鄧禹在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得封之爵為梁侯,到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再晉封為高密侯。得封高密侯,其梁侯之爵自消。待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公元58年)即位後,以鄧禹為先帝元勳,拜為太傅,當年病逝,賜諡“元侯”。一個家族的族譜記載,不可能對先賢先祖舉低爵而抑高爵,譜記鄧禹當冠“元侯”或“高密侯”之稱,不可能再載“梁侯”。
第四,按方誌記載,南嶽衡山的曠氏是從江西吉安遷徙去的,所記黃丞應是吉安曠氏的始遷祖,而不是曠氏的始祖。黃丞的父親黃賢因失守邊關,皇上大怒要滅其族,黃賢令子侄易姓潛逃,其長子黃旦潛逃到衡山,易了什麼姓,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按載,黃賢的次子黃丞是當朝駙馬、皇帝的女婿,“公子求情,皇帝赦免,故未罹闕難”,照樣做他的駙馬和安平侯。既然這個黃丞既然已經被赦免了,就無需改姓,也沒必要改姓,更沒有理由改姓。而所謂黃丞,在文天祥為曠氏譜所序中記載,原來就姓曠,就叫曠丞,後來調任吉州長史,遷徙到江西吉安,所以曠丞可能就是吉安曠氏的始遷祖。
這說明,曠丞本就姓曠,並沒有以黃改姓,就按其譜所載,其父“黃賢”實際上原本就是曠賢,追溯到東漢時期的“黃宣”,都是姓曠,應是曠宣。
所以,本書疑該支曠氏之祖絕非黃氏所改,但因何相傳為“黃氏所改”,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如今,據一些史學家和姓氏學者考證,今湖南省的鄺、曠二氏大體上以衡山為界,衡山及其以北各縣為曠氏,衡山以南各縣為鄺氏,二而一。
此為一家之說,值得商榷。
源流三
源於古曠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曠即鄺字。鄺,古國。’是以國為姓。”
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為氏。據代代謠傳所言,古曠國起源於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始祖流落他鄉為不忘家國而以國為姓。曠姓與況姓是兩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曠氏(鄺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群體,其中曠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零六位;而鄺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則名列第二百八十九位,在臺灣名列第二百五十六位,總人口約二十九萬五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18%左右;以廬江、南陽為郡望。
今在湖南省的攸縣、常德市、衡山市、株州市、湘鄉市、長沙市、祁東縣城連墟鄉柏山排村,江西省的于都市、永新縣心田村,廣東省的惠州市,重慶市的萬州區餘家鎮,貴州省的銅仁市,臺灣省的臺北市等地,均有曠氏族人分佈。
曠氏族人具體分佈
湖南省
長沙市,懷化市,武崗市,衡東縣,新田縣,藍山縣,桃江縣,漢壽縣,新化縣,常德市武陵區,岳陽縣鹿角鎮,邵陽縣酈家坪鎮,沅江市南大鎮華勝村,龍山縣茅坪鄉、賈壩鄉,茶陵縣馬江鎮、平水鎮,雙峰縣唐家灣鎮曠家堂,祁陽縣龔家坪鎮新曠居委會,衡陽市南嶽區、石鼓區曠家坳,衡陽縣演陂鎮、金蘭寺鎮十里村荷葉組,衡山縣開雲鎮建勝村、嶺坡鄉赤鹽村曠家灣,漣源市橋頭河鎮、杉山鎮杉山村,醴陵市燕頭、龍禹灣、榨平櫳村,株洲縣淥口鎮柏樹村、楊梅村、姚家壩鄉,攸縣鍾佳橋鎮盤陂村、大同橋鎮曠橋村、桃水鎮睦塘村、淥田鎮,湘潭縣茶恩鎮棠花村,洞口縣竹市鎮柘溪村、群溪村、洪橋村、管竹鄉、高沙鎮、石江鎮、山門鎮,祁東縣太和堂鎮、城連圩鄉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楊梅村、過水坪鎮曠家院子,衡山縣店門鎮、店門老街、師古鄉、開雲鎮建勝村、沙泉鄉建華村、東湖鎮圓山村、望峰鄉、萱州鎮,湘鄉市壺天鎮、合東村(曠家祠堂)、叢溪村、直東村、橫東村、澗山鄉、翻江鎮岐山村,婁底市婁星區杉山鎮花溪村曠家組、曠家牛車橋、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曠家、西陽鎮宋家村、江龍村。
四川省
西昌市,夾江縣,南溪縣,成都市、新都區、彭州市、簡陽市,閬中市老觀鎮,廣漢市金輪鎮,遂寧市南壩灣,大邑縣安仁鎮,開江縣新寧鎮,青川縣茶壩鄉寺壩村,長寧縣硐底鎮新保村,綿竹市孝德鎮、板橋鎮新泰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南江縣和平鄉宋朝寨村一組,旺蒼縣木門鎮上曠家坡、下曠家坡、杏埡村,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蓮花鎮,什邡市回瀾鎮、禾豐鎮、元石鎮,眉山市東坡區柳聖鄉楠橋村、永壽鎮,仁壽縣大壩子鄉,樂山市五通橋區,青神縣河壩子鎮、高臺鄉,大英縣玉峰鎮、三家鎮曠家池塘、大坡鄉土城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大竹縣高灘場鄉中心村、回龍村、李家鄉松坪村、連心村,廣安市廣安區悅來鎮農旺村、馬壩場鎮、楊坪鄉老鷹村、仙魚村11組、白馬鄉碑梁村、白馬村、石筍鎮玉峰村6組、四崖村、龍臺鎮青松村曠家石壩、西家村5組,肖溪鎮,前鋒區代市鎮拱橋辦事處旭光村、光輝鄉光輝村、虎城鄉蘇臺村,華鎣市雙河鎮,嶽池縣南臨溪鎮高寺村,顧縣鎮。
重慶市
銅梁縣,城口縣,巫溪縣田壩鎮,萬盛區南桐鎮,江津區吳灘鎮,榮昌縣,萬州區餘家鎮同心村9組,梁平縣城東鄉響鼓8組 ,綦江縣三角區四合頭村,永川區寶峰鎮登東場、永榮鎮曠家村、陳食鎮,大足區寶頂鎮天宮村曠家溝、寶興鎮小河村、回龍鎮騎勝村、龍水鎮、晏家壩、珠溪鎮、化龍鎮、三驅鎮、玉龍鎮,奉節縣公平鎮明水鄉、紅土鄉峰嶽村、青正鄉,雲陽縣老城、張家壩社群、人和鎮立新社群、高陽鎮文龍鄉、雙江鎮雲安路、黃石鎮、巴陽鎮、南溪鎮、盛保鎮、江口鎮、水口鄉。
江西省
豐城市,蓮花縣,遂川縣,吉水縣,永豐縣,信豐縣西牛鎮牛頸村,安福縣金田鄉峽陂村、洲湖鄉、洋門鄉高洲村,分宜縣湖澤鎮漢塘村、納田村,吉安縣敖城鎮曠家村、固江鎮鍾家村,吉安市青原區河東鎮菱塘村委會(曾家坪村),于都市仙霞鄉三貫村上屋組、七公坑、老富坑、銀坑鎮銀坑圩,泰和縣冠朝鎮後谷村、社下村、沙村鎮後谷、萬合鎮沙湖村花石小組,永新縣縣城北街、埠前鎮心田村、龍官村、錢溪村、心田鎮錢溪村、石橋鎮沿曲村上曲塘組、燎原村源泉組。
貴州省
貴陽市,石阡縣,德江縣,盤縣,岑鞏縣平莊鄉亞林村,普安縣雪浦鄉硐口村補馬組,思南縣三道水鄉、文家店鎮、瓦窯鄉、興隆鄉、大河壩鄉繼勳村(原桃子丫村、四聯村、柏家坳村、轉角村於2007年合併)、思塘鎮、大壩場鎮、甕溪鎮,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燕高村曠家巖。
湖北省
武漢市,天門市張港鎮張港村,宣恩縣萬寨鄉,監利縣程集鎮南橋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鎮。
雲南省
廣南縣,丘北縣,水富縣,永善縣墨翰鄉響水村小河自然村、蓮峰鎮。
陝西省
安康市漢濱區梅子鋪鎮袁莊村,漢陰縣浦溪鎮田河村、雙乳鎮三同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州縣才灣鎮曠家村。
廣東省
韶關市湞江區、南雄市。
安徽省
全椒縣縣城、石沛鎮。
江蘇省
南京市溧水區
臺灣省
臺北市
海南省
海口市
【郡望堂號】
郡望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宛城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
字輩
湖南南嶽曠氏字輩:“士本大儒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纘緒長忠良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湖南常德曠氏字輩:“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賢能待國用名成必有光慶餘由善積宏第煥湖湘”。
湖南洞口曠氏字輩:“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侖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江西吉安曠氏字輩:“賢丞懋緋芳莊海顯珏有玉寶亨宇秀實彥景元叔均文士時敘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文允善法天開隆運明德在新民忠厚傳家寶詩書訓後人光祖良才承”。
大英縣曠氏字輩排行:“洪霄世應日,古典慎玉長,伯本立永(炳)時,天少文明,忠秀毓英,國安家慶,代遠顯榮,啟光德勝”。
什邡市曠氏字輩排行
湖廣班行詩:“錢廷才思友,永萬世正清,仁禮來高爵,忠貞錫顯名,崇文長髮達,重道代昌榮,德厚宏儒起,基開士子成,光宗齊耀祖,福壽振家聲。前班行詩: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後班行詩: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崑崙,祥瑞德作錦,大化希聖文,顯榮昌發起,詩學立本成,光宗耀祖遠,福壽汝聰明”。
彭州市曠氏字輩排行:“為天道久勇,行正萬世卿,仁禮良智侑,首子葉崑崙,祥順德作景”。
綿竹市曠氏字輩排行:“良志佑祥”。
懷化市曠氏字輩排行:“禮良賜”
長寧縣曠氏字輩排行:“大學應從逢,世懷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開道本友,祖德克光昭,家聲能永久,人文顯朝廷,勳名煥星斗”。
吉安縣敖城鎮曠氏字輩排行:“金水木,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吉安縣固江鎮曠氏字輩排行:“生永發祥”。
南雄市曠氏字輩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傳世德,啟運藉賢良,家國垂光耀,文明奕代昌”。
新派:“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思南縣曠氏字輩排行:“昌宏廣大(或者益),明遠光華,鍾毓濟美,世德成家”。
宣恩縣曠氏字輩排行:“昌宏廣大品,龍元世代興”。
三都縣曠氏字輩排行:“廣大洪恩品吉賢享”。
普安縣盤縣曠氏字輩排行:“道玉芝啟明(忠),大毓以學仕,廷發業再晴,詩經成萬語,普座德筆珍”。
店門前房曠氏字輩排行:“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顯體臣隆世,士本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良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東衝曠氏字輩排行
八修公議班行:“任重繼前訓,雨露育英才,勳業同泰岱,蘭桂競騰芳”。
源流班行詩:“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顯體臣隆世,士本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兆家祥”。
湘班詩:“一永福楚,萬忠興(國秀)隆,紹宗大(良)賢學,玉成運昌,文章鳴世盛,孝友兆家祥”。
開江縣萬州區曠氏字輩排行:“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明盛國,少友定家祥”。
安康市曠氏字輩排行:“賢學玉成公,普安代亥(先吉)廷,顯勝華”。
永川區江津區曠氏字輩排行:“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鳴盛世,孝友兆家祥”。
原譜班行詩:“仕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家聲同嶽峙,秀髮耀南垣”。
永邑班行詩:“仕本國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鳴盛世,孝友兆家祥”。
登東場班行詩:“茂德時芳泰(紹宗良賢學),鴻年運正昌,文章經盛世,家慶鼎承光”。
陳食班行詩:“茂德時芳泰,鴻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家慶定承光”。
吳灘班行詩:“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家聲傳百世,俊秀顯群英,文章高萬代,武藝勝三軍,壯志充星斗,威名震長春”。
廣安市廣安區曠氏字輩排行:“士本大(聖)賢學,一(壹)經啟後昆,家聲同嶽峙,秀髮(效法)耀南垣,道逹仁方貴,明高望正寬,宗功培久遠,德澤紹長綿,富儒傳千代,文明繼萬年,光先開國運,慶衍送堯天”。
祁東縣城連墟鄉邵陽酈家坪曠氏字輩排行:
(老班)“復世子孫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兆家祥”。
(新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大足縣曠氏字輩排行
歷代宗派:“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傳盛國,孝友兆家祥”。
新派:“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方)泰,萬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國業)(家定國), 家慶定承光(忠厚振家崗)”。
經公世系:“廷希自朝世,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泰,萬年運正昌”。
繆公、純公世系:“(遜/邈)師廷(木)應文復世,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泰,萬年運正昌”。
雲陽縣曠氏字輩排行
自吉安廬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萬國興隆,紹宗良善,百世榮昌”。
乾隆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聖賢學,玉成公輔材,恆心徵有守,泰運貴能開,尚德維邦志,同仁善世懷,承先思衍祚,厚澤自長延”。
乾隆三年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聖賢學,玉成公輔材,奉階徵有慶,鳳詔自廷來”。
新班行詩:“紹宗良賢學,玉成公輔材,茂德石方太(恆心徵有守),泰運貴能開,尚德維邦志,同仁善世懷,承先思衍祚,厚澤自長延”。
奉節縣曠氏字輩排行:
自吉安廬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萬國興(忠秀)隆,紹宗良善,百世榮昌”。
乾隆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良(聖)(大)賢學,玉成公輔材,泰階徵有慶,鳳詔自廷來”。
乙巳譜修更改排律: “懋德時方泰,逄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家慶定承光”。
江友一派:“同朝金福,士學茂鳳,家和泰理,永世其昌”。
全州縣曠氏字輩排行:“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江學”
監利縣宣恩縣曠氏字輩排行:“立仁和家(一經啟運)昌,世代有餘”。
南溪縣曠氏字輩排行:“春龍其,有才大學士,邦國顯文章,先德宏夢遠(天德弦謀運),後繼永昌隆”。
雲陽縣大竹縣曠氏字輩排行:“玉大文章秀,家言至爾昌,賢能代國用,民臣必有光”。
渠縣廣安市廣安區曠氏字輩排行:“戎舜玉湯周,玉大文章秀,家延世(祝)爾昌,偕(財、賢)能皆國用,明道自有光”。
醴陵梢岡鋪(株洲縣姚家壩)曠氏字輩排行:“宗家申方錄澤”。
眉山市樂山市曠氏字輩排行:“朝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仕忠仁為貴(文元武),大化道從寬(仁貴連登科),興隆家承(佳永)富,榮華萬代傳(宏),仕中文元,聯甲登科,君振巨良,永治朝邦,周公厚業,桂馥芹香”。
旺蒼縣曠氏字輩排行:“永伯士本聖賢,應之秀純祖,三思庭宗崇,國長園自敏,王遠芳應龍”斌。
南江縣曠氏字輩排行:“百世名文仁,應之秀純祖,三廷思宗叢,國長元自敏,康定方永龍”。
綦江縣南岸區曠氏字輩排行:“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澤維昌大,鴻紹先修”。
西昌市曠氏字輩排行:“世新文聯時(志), 易(時)永德光明(繼世興集文聯,時志永光明)”。
簡陽市曠氏字輩排行:“嚴壽建綠如千秋”。
全椒縣曠氏字輩排行:“保有家衛國”。
大邑縣曠氏字輩排行:“長壽山澤”。
龍山縣曠氏字輩排行:“壽比南山”。
自貢市曠氏字輩排行:“景星成發鬥”。
成都市曠氏字輩排行:“興成發鬥萬”。
閬中市曠氏字輩排行:“承義友興”。
天門市曠氏字輩排行:“人義道德”。
文山州曠氏字輩排行:“贊永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溯姓源氏;
宗河陽侯。
——全聯典指曠氏淵源,特指東漢時期的黃宣(曠宣),治水有功,封河陽侯。
岣嶁傳易;
六柱定讞。
——上聯典指曠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進士,頗有學識,執掌嶽麓書院,工詩文,名重一時;著有《白沙井記》。下聯典指曠楚賢。
六言通用聯
土木之役萬古;
嶺南撫夷千秋。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兵部尚書曠埜,護駕土木之役,戰死沙場。下聯典指明天順年間鎮撫兩粵、以武功顯赫的曠彥譽。
【祠堂古蹟】
南嶽曠氏祠堂
南嶽曠氏祠堂位於湖南省衡陽市。
曠氏宗祠建於2010年10月,佔地面積429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總造價260餘萬元。外觀為灰牆灰瓦,飛簷翹角,內部設計科學,佈局合理,既大氣開闊,又雄偉典雅;既有古典風韻,又有現代氣息,是一座融現代建築藝術和古典風格於一體的仿古建築。祠堂文化建設頗具特色,書畫攝影藝術琳琅滿目,甚至有祠記、祠頌和祠歌。內容上尊重歷史,立足當代,古為今用,與時俱進;形式上力求使每一個專案謀篇佈局,既遵循祠堂規制,又匯入時代氣息,彰顯了曠氏名山望族的風範。統攬其祠堂文化及其環境,堪稱禮義之祠、文化之祠、園林之祠,可能是衡嶽湘水最上檔次的祠堂。衡山曠氏,古嶽名族,歷史上曾經出過五個進士,其中三個文進士,兩個武進士,以乾隆朝翰林、曾任嶽麓書院山長曠敏本(號岣嶁)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