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氏起源及歷史

伶姓圖騰_伶氏圖騰

伶姓圖騰(伶氏圖騰)

  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樂官伶倫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伶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在臺灣省沒有伶姓群體,山西太原是其郡望。

【得姓始祖】

  伶倫:黃帝時期屬樂官,他制定了古代的樂律,並與另一名叫榮將的人一起鑄造了十二口編鐘,演奏出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之曲。黃帝聽了以後十分高興,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名為“伶”。在伶倫其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受賜之名沿傳,稱伶氏、泠氏、彾氏、倫氏等,皆世代姓氏之一。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樂官伶倫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相傳,黃帝時期屬下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古代的樂律,並與另一名叫榮將的人一起鑄造了十二口編鐘,演奏出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之曲。黃帝聽了以後十分高興,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名為“伶”。“伶”,在古代與“泠”、“彾”通假,後來成為帝王宮廷樂官(樂正、樂師)及演員(伶人)的代稱。

  在伶倫其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受賜之名沿傳,稱伶氏、泠氏、彾氏、倫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伶氏、泠氏、彾氏族人中,後來皆有去偏旁部首簡筆為令氏者,亦世代相傳至今。

  按:

  在許多文獻中皆稱,“‘伶’在古代與‘冷’同音。所以伶氏又稱為冷氏”,這是錯誤的!自古以來,“伶”、“泠”、“彾”與“冷”從來就未同音過,字近音訛,不能稱作“同音”。伶(泠、彾)倫的後代子孫世稱為伶(泠、彾)氏,後來有筆誤寫錯,誤為“冷”,因此也有成為冷氏者,但絕不能就此稱為“‘伶’在古代與‘冷’同音”。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伶官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典籍《詩·邶風·簡兮序》中記載:“伶官,亦泠官,樂官也。伶氏世掌樂官而善焉,故後世多號樂官為伶官。”要注意的是,伶官與伶人、泠人不同,伶官掌管伶人,並負責培養伶人。在西周時期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中,伶官皆是內大夫,屬天官府司所轄,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國典、祭祀、迎賓、國喪等諸多重大活動中,伶官具有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

  在伶官、伶人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伶氏,世代相傳至今,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去偏旁改姓氏字者,稱令氏,亦世代相傳至今,但姓氏讀音仍作líng(ㄌㄧㄥ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伶州舟鳩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伶舟,或稱伶州,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周伶州舟鳩之後”。伶州舟鳩,就是伶州鳩、或稱伶舟鳩,只是一個人,並非兩個人。伶州鳩是周景王姬貴執政時期(公元前544~前520在位)的周王室宮廷樂官司,據說他是一個盲人,這在典籍《國語·周語》中有記載。樂官,在周王朝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周王和諸侯國宮廷中掌管音樂演奏的官員,亦稱伶官。據典籍《國語·周語》中的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曾問樂律於伶州鳩。伶州鳩的回答成了中國樂律學史上最早的名篇,解說並列舉了十二律和七音,並且說明了宮、商、角、徵、羽各階與律的音高之間的關係。伶州鳩除了借論樂來諷諫周景王“匱財用,罷民力,以逞淫心”外,還講了許多樂律學知識。伶州鳩按六陽六陰的順序列舉了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個律名,這是十二律名見於典籍的最早的完備記載。伶州鳩在答周景王所問的“何謂七律”時,將七律的出現和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期緊密聯絡起來,他從非常專業的角度,結合周武王伐紂時的實際天文現象,向周景王講述、闡釋了深奧的樂律理論,其談話記錄為後人確定周武王伐紂的具體年代,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歷月和歷日、一個能夠計算的歷點,為研究周武王伐紂之年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天象資料,其在如今的《夏、商、周斷代歷史研究工程》中的結論是:商帝辛五十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發舉兵伐紂。

  在伶州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伶州氏、伶舟氏,後又有省文簡改為伶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伶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在臺灣省沒有伶姓群體,山西太原是其郡望。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潞城縣,黑龍江省的呼蘭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等地,均有零星伶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伶倫鳳律

  “橋山月夜聚風光,鳳嶺春煙繞八方”。鳳嶺位於黃帝陵東側,是黃陵縣八景之一。

  傳說鳳嶺是落鳳凰的地方。當年黃帝命泠倫作樂律,泠倫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勻的做成竹管。

  開始,吹出來的音調沒有陰陽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們諷刺泠倫說:“你吹的那竹管,不聽則罷,一聽把野獸都嚇跑了”。

  有一次黃帝正在練習騎馬,剛跨上馬背,忽然傳來泠倫吹吹竹管發出的怪叫聲。黃帝的馬聽到這種怪音,嚇得四蹄騰空,仰頭嘶叫,把黃帝從馬背上摔下來,泠倫趕快跑過去把黃帝扶起來,黃帝對泠倫說:“你制的這個小竹管能把我的馬嚇驚,可見很不簡單,將來一定能吹出好聽的音律來”。

  泠倫聽到黃帝的鼓勵,慚愧地對黃帝說:“我三年沒有製成音律,這已是很大的罪過,黃帝還這樣鼓勵我”。

  黃帝說:“話不能這麼講,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鑽了幾個小孔,就能吹響,這就是你的發明和功勞,怎能說是‘罪過’呢?”說完,便牽馬走了。

  在黃帝的鼓勵下,泠倫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練,但仍然吹不出和諧的音調來。

  有一天,泠倫獨自一人來到鳳嶺,躺在一塊石頭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覺睡著了。當他睡得正香時,忽然被樹上一陣美妙的鳥聲喚醒。泠倫馬上坐起來揉了揉眼睛,仰頭一看,只見樹上落著兩隻羽毛美麗、體形優美的鳥在鳴叫,聲音婉轉悠揚,十分動聽,泠倫睜大雙眼,細心傾聽,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鳥的叫聲吹了起來,正在吹得起勁時,兩隻鳥突然停止了鳴叫,展翅飛走了。泠倫急得又是跺腳,又是招手。可是,鳥已經飛得無蹤無影了。

  泠倫回去後把此事報告黃帝,又把他學來的半生不熟的鳥叫聲,斷斷續續地給黃帝吹了一遍。黃帝聽後高興地說: “這種鳥叫鳳凰,是鳥中之王。橋國能招來鳳凰,這正是吉祥之兆”。

  從此,便把鳳凰停息的地方叫作“鳳嶺”。泠倫每天來到鳳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專等鳳凰來鳴叫。果然,鳳嶺樹林裡不斷有鳳凰棲落。不過,落在這裡的鳳凰,不一定都鳴叫。泠倫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在鳴叫的鳳凰中,鳳的鳴叫聲音激情昂揚,凰的鳴叫聲音柔和悠長。每對鳳凰棲落後,一次各鳴六聲,然後,連聲合叫一遍,就飛走了。

  泠倫根據鳳凰鳴叫的兩個六聲,經過長時間的揣摩、推敲,終於創制出音樂上12音律,受到了黃帝的讚揚。在此之後,泠倫又對各種飛禽走獸的叫聲都一一記錄下來,不斷豐富他所創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現馬奔跑的蹄聲;用口哨可以表現各種鳥啼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