縵氏起源及歷史

縵姓圖騰_縵氏圖騰

縵姓圖騰(縵氏圖騰)

  縵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màn(ㄇㄢˋ)。源於子姓,出自顓頊帝裔孫伯益之後商王朝諸侯國曼國,屬於以國名避難改姓為氏。據史籍《姓纂》記載:“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期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顓頊帝裔孫伯益之後商王朝諸侯國曼國,屬於以國名避難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纂》記載:“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期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被顓頊帝賜姓曼氏的金天氏後裔,到了殷朝的時候,商王武丁封季父於鄧國曼城(今河南孟縣),是為曼侯,稱曼氏,得姓始祖曼德陽,中興始祖曼吾離。曼氏後來又改封為鄧國,經西周、春秋,延續了六百多年。

  春秋時期,鄧國(今河南鄧縣)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國為敵,於周釐王姬胡齊四年(晉武公三十八年,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熊貲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大多改姓鄧,稱鄧氏,以念故國,史稱曼姓鄧氏。

  古鄧國盛產絲(柞蠶絲),其絲織業在春秋時期就享有著名,為周王室及其他諸侯國王室絲綢織物的主源之一。因此,亦有鄧國貴胄子孫以“曼”加“絲”偏旁,改稱縵氏以避楚軍追殺,後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曼、鄧、縵三氏同宗。

  源流二

  源於倭奴國,出自古代日本物部氏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日本古代傳說中,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為櫛玉饒速日命,即日本民族兩大原始姓氏中的物部氏(物部連)的始祖,另一姓氏為尾張氏(尾張連)。

  那麼,倭奴族縵氏的原始世系是怎樣的呢?按文獻《大日本史》記載:

  饒速日命→宇麻志麻治命→彥湯支命→出石心大臣命→大矢口宿禰→大綜杵→伊香色雄命→十市根→膽咋,自膽咋起,分為六支,其中的三支:

  一支是竺志,分衍有奄智縵氏;

  一支是竹古,分衍有三川縵氏;

  一支是椋垣,分衍有城縵氏、比尼縵氏。

  自此,倭奴國方有“縵”這個姓氏。

  按日本史籍《日本書記》的記載,倭奴國的物部氏十市根家族在西漢陽朔二年(公元前23年)垂仁天皇時期,世為上大夫,與武渟川別、彥國葺、中臣大鹿島、大伴武日等同列齊名。實際上,倭奴國的垂仁帝時期應當在北魏王朝時期,根本就沒有今天日本偽造的史料所記載得那麼久遠。因為按日本國自己的史料記載:“相撲運動在日本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是垂仁帝時期誕生的。”而那個時期,應當為公元506~530年期間,正是北魏正始四年~永安三年期間。角力,恰是鮮卑族拓拔部最喜愛的武士運動之一,不言而喻,今日本的相撲,實際上是從南北朝時期傳入倭奴國的中國北方民族的角力,即摔交!

  據史籍《宋書》記載,自從倭王贊(日史稱倭仁德天皇,大鷦鷯命,公元313~399年)去世之後,他的弟弟倭王珍(日史稱宇遲稚郎子,履中天皇,公元400~405年)即位,他於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嘉元十五年(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遣使朝貢南朝劉宋王朝,並向宋文帝劉義隆稱臣。

  履中天皇派遣的使臣,就是物部氏的縵氏一族,是倭王珍的堅決支持者,不過,由於蘇我氏、物部氏兩大家族執政,倭奴天皇從此成為傀儡。期間,有物部氏的縵氏使臣留駐中華,按漢俗取“縵”為姓氏,稱縵氏,後逐漸融合於漢民族中。不過,到底是哪一支縵氏(奄智縵氏、三川縵氏、城縵氏、比尼縵氏)?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按:

  在文獻《舊事本紀·天孫本紀》裡,“詳細”列出了物部氏與另外一個和物部氏家族關係密切的尾張氏家族的世系。其中物部氏中關於“武諸隅命”的記述是這樣的:“八世孫→物部武諸隅連公。新河大連之子……弟,物部大母隅連公。”而《日本書紀》明確說明大母隅是武諸隅的別名。而且《舊事本紀》中的世系,處處與帝系配套,但經中日兩國學者證實《記紀》中的帝系是偽造的了,那麼《舊事本紀》的物部世系很多地方的可靠性就下降了。

  不過《天孫本紀》中關於尾張世系的記載裡有個叫“建諸隅”的人物,《記紀》中隨處可見“建”與“武”通用的現象,實際上是相同的日語發音不同的漢字表示而已。那麼“建諸隅”也可以寫作“武諸隅”。這樣看來,武諸隅的真實身份又似乎又可以被認為是尾張氏的祖先。

  有學者提出,物部氏和尾張氏是不是有著共同的祖先,使得兩家不分彼此?這正是《舊事本紀·天孫本紀》中予以說明的。按照此書的說法,一個叫“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饒速日尊”的人有兩個兒子,一個成為物部氏的祖先,另一個成為尾張氏的祖先。如果這樣看來,不管“武諸隅”是出自物部還是尾張,都變的無所謂了。

  但物部氏和尾張氏真的像《舊事本紀·天孫本紀》裡說的那樣,是“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饒速日尊”的後代嗎?

  按日本《姓氏錄》的記載,其將日本的豪族劃分成皇別、神別、諸蕃三大體系。尾張氏和物部氏同屬於神別,但這兩家被放在神別下劃分的兩個小體系中,尾張氏被放在天孫欄,而物部氏被放在天神欄,同時在《姓氏錄》中,尾張氏的祖先被稱為“火明命”,而物部氏的祖先被稱為“神饒速日命”,兩者沒有出現混淆的現象。“火明命”和“神饒速日命”這兩個名字在去掉作為尊稱修飾的“命”和“神”後,恰好就是日本史籍《舊事本紀》中提到的“天照國照彥天火明櫛玉饒速日尊”這個冗長名字的一部分。而《舊事本紀》的可信度是比不上《姓氏錄》的。

  在《日本書紀》中雖然沒有明說火明命=神饒速日命。但卻提出了兩個火明命,一個變成了天照大神的孫子,天忍穗耳尊的兒子,邇邇藝命的兄弟;一個變成了邇邇藝命的兒子,彥火火出見尊的兄弟。

  “一書第六曰:天忍穗耳尊娶高皇產靈尊女子-栲幡千千姬萬幡姬命(亦云,高皇產靈尊兒→火之戶幡姬兒→千千姬命)而生兒。天火明命。次生,天津彥根火瓊瓊杵根尊。其天火明命兒-天香山,是尾張連等遠祖也。”

  “始,起煙末生出之兒,號,火闌降命。是隼人等始祖也(火闌降,此雲ほのすそり)。次,避熱而居生出之兒。號,彥火火出見尊。次,生出之兒。號,火明命。是尾張連等始祖也。凡三子矣。”

  奇怪的是,這兩個“火明命”竟然都是尾張部的始祖!日本人偽造歷史時就這樣顧頭不顧腚。

  但是,天孫降臨的傳說,根本不是日本古代先民流傳下來的傳說,而是日本軍國主義統治者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所新增的成分,所以,作為天忍穗耳尊的兒子,邇邇藝命的兄弟的那個天火明命,是根據另外的那個作為彥火火出見尊的兄弟火明命,重新分離出來的人物。

  而與《舊事本紀》將神饒速日尊當作與邇邇藝命兄弟的那個天火明命是一個人的說法,也就不成立了。顯然,火明命與神饒速日命並非同一個人!應當說,火明命與神饒速日命,在歷史上應當是互相攻擊的對立陣營的代表人物。

  倭王珍(宇遲稚郎子)作為倭王贊(大鷦鷯命)的弟弟,同樣是出自品陀真若王的三個女兒中的一個。自從倭王贊執政的後期,作為倭王母族的尾張家族與倭王妻族的葛城家族為了爭奪權力,矛盾開始凸顯出來。為了平衡兩家的矛盾,倭王贊以他兩個兒子伊奢穗別命與瑞齒別命的名義設立了壬生部和蝮部(多遲比部、丹比部),以王妃矢田郎女的名義設立了矢田部,都由尾張家族的人掌管;由於葛城家族的男性成員長期在九州地區作戰,倭王贊就讓自己的王后葛城磐媛直接掌管葛城部。

  在倭奴允恭天皇二十年左右(南朝宋嘉元九年,公元432年),倭王贊去世。母族同樣出自尾張的王弟倭王珍在政治上竟然偏向了葛城家族,可能是因為葛城家族勢力比較大吧。於是在王位繼承上,尾張與葛城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起來,以至於釀成流血衝突。衝突的結果是,王宮難波高津宮被大火燒燬。在葛城氏的支援下,倭王讚的王后葛城磐媛與倭王珍離開大和地區,前往山城(山代、山背)地區,分別又建立了筒城宮和桐原日桁宮,倭王珍自立為倭王,稱葛城系倭王。而倭王讚的兒子伊奢穗別命在尾張氏的擁立下,在大和磐餘建立稚櫻宮,也對外號稱倭王,稱尾張系倭王,日史稱履中天皇。

  於是,倭國大和朝廷出現了兩個倭王並立的分裂局面。不過,雖然出現了分裂,但雙方實力並不對等。

  在倭王珍這邊,除了葛城氏以外,幾乎整個武內宿禰氏的大家族,還有和邇氏、物部氏、息長氏,甚至連吉備氏等大部分有實力的豪強大族也都支援他。當時重要的豪族領袖有:葛城玉田宿禰、蘇我滿智宿禰、平群木菟宿禰、物部伊莒弗大連。此外還有來自中國秦、漢之後兩大渡來人氏,特別是劉氏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一派的勢力。也就是說,日本的大和朝廷並沒有因為分裂而造成元氣大傷。

  倭王珍立國後,以自己的名義設立了宇遲部,並將其妹妹的矢田部從尾張部手裡奪過來,一併由物部家族的人來掌管,物部氏也就逐步的開始發展起來了,這就是物部氏將倭王珍當作己家所出的原因。倭王珍還厚待了和邇氏,使得和邇氏也把倭王珍當成自己家的外孫看待。倭王珍的這些政治舉動,為後來倭王(天皇)繼承順序以及他的身世記錄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相比之下,倭王讚的兒子伊奢穗別命可謂是形單影隻,似乎只有尾張氏是他的鐵桿支持者。當然,也有少量豪族追隨他前往大和磐餘,例如物部長真膽連和出自阿倍家族的膳臣餘磯,當時伊奢穗別命十分感動,將物部長真膽連封為稚櫻部造,將膳臣餘磯封為稚櫻部臣,以示忠心。

  在後來的歲月裡,葛城氏和倭王珍一方面要與尾張系倭王對戰,《記紀》中記載的大守山命的叛亂和住吉仲皇子的叛亂就反映了倭王珍與侄子伊奢穗別命互相攻擊的情況;另一方面,葛城氏仍然在九州、任那地區頻繁用兵,主要是因為九州地區局勢不穩定以及倭人侵略朝鮮半島的野心。

  由於有葛城氏控制著日本四島對外交往的通道,以及秦、漢兩大渡來人集團的支援,所以對於倭王珍來說,很容易繼承倭王贊時代的外交遺產。而尾張系倭王是無法獲得與外界建立外交的途徑的。

  倭奴允恭天皇二十六年左右(南朝宋嘉元十五年,公元438年)農曆2月,葛城系倭王珍的使者來到劉宋王朝的朝廷,延續倭王贊時代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當時的南朝宋史官將“倭王宇遲稚郎子”簡略地翻譯成“倭王珍”。劉宋政權很自然地將倭王珍當作合法的繼承人,而不會知道有倭奴國還有個尾張系倭王的存在。在向劉宋皇帝進獻的表文中,倭人仍然顯示著自己的貪慾和野心,要求劉宋政府冊封其為“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並同時要求給以倭隋為首的十三位倭國將領冊封平西、徵虜、冠軍、輔國將軍稱號。

  所謂的“倭隋等十三人”,就是當時倭奴國葛城系的將領,在平九州、徵任那以及攻擊尾張系倭王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劉宋朝廷經過考慮之後,決定讓倭王珍依然沿襲倭王讚的封號,仍然為“使持節、都督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倭國王”,而且批准了其他十三位倭國將領的封號。在劉宋朝廷看來,這不過是做個人情,以安撫還未得到封號的倭王珍,但對於葛城系倭奴國內部來說,卻在極大的程度上抬高了倭王珍及其將領們的政治地位。

  倭王珍高興之下,令物部氏的縵氏使臣“留侍神照上國”,即伺候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至此有縵氏一族融入中國。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履中天皇(伊奢穗別命)在位六年,那麼尾張系倭王可能就是公元438年去世的,當可能就是在倭王珍的打擊下滅亡的,所以,倭王珍才會在這一年遣使中國。

  尾張氏後來又擁立了伊奢穗別命的弟弟瑞齒別命為王,並在河內地區的多遲比建立柴垣宮,繼續與葛城系倭王對抗。這種對峙局面一直持續到倭王珍去世。

  有學者認為,倭王珍本是尾張部家族的外孫,卻背叛了尾張部,而且在歷史上多次覲朝中國,才使其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們編纂的“歷史”提前判處了“死刑”。倭王珍在位時間不算長,只有十年時間。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縵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望出簡陽,主要分佈在今四川省的資陽市簡陽市、內江市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簡陽縣:古為蜀國地,秦時屬蜀郡。南朝宋(公元420~479年)稱牛鞞縣,隸益州蜀郡(郡治今成都)。西魏恭帝二年(乙亥,公元555年)改牛鞞縣為陽安縣,並置武康郡(郡,縣治今簡城鎮),以陽安山得名。西魏文帝仁壽三年(癸亥,公元603年)置簡州,以境內有賴簡池得名(州治今簡城鎮絳溪河北岸),轄陽安、平泉、金水(今金堂縣淮口鎮一帶)三縣。明太祖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降簡州為簡縣。明武宗正德八年(癸酉,公元1513年),升簡縣為簡州轄資陽縣。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資陽縣復歸資州。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州為縣,摘取簡州和陽安之首字,命名簡陽縣,屬川西道。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屬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資中)。1953年撤銷川南區屬四川省內江行政專員公署。1976年將簡陽縣所轄的洛帶區九個公社劃歸成都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簡陽市,由地級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屬資陽地區代管,2000年6月由地級資陽市代管。

  堂號

  簡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陽安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馬依澤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