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氏起源及歷史

羋姓圖騰_羋氏圖騰

羋姓圖騰(羋氏圖騰)

  羋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姓氏,祝融八姓之一。讀音作mǐ(ㄇㄧˇ),古音讀作miē(ㄇㄧㄝ)。羋姓是周時楚國貴族的祖姓,《史記》說其起自黃帝之孫顓頊高陽氏,是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的姓氏。據史籍《史記·十·楚世家》的記載:“高陽生……,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佐文王有功,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後,封其曾孫熊繹於荊蠻,食以子男之田,賜姓羋氏,以奉祝融鬻熊之祀,國於丹陽,其地南郡枝江(故城在今湖北枝江東)是也。羋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二位。

【得姓始祖】

  季連、熊鬻子(羋熊髦)

  季連:楚國君主的祖先。他是少典的八世孫、黃帝的七世孫、昌意的六世孫、顓頊的五世孫、稱的玄孫、老童的曾孫、吳回(祝融)的孫子、陸終的第六子。《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典籍記載陸終氏有六子,多已分姓分氏,周初統治者為擴大華夏勢力,封以子男(周官爵中最低階別)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為羋姓,為這就是最初的楚國(荊國)的由來了。由於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所以又叫熊盈諸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軒轅氏,出自上古黃帝第八世孫季連之後,屬於以圖騰崇拜為姓。

  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羋氏,楚姓也,陸終之子季連之後也。”

  按上所說,楚國之祖季連繫陸終第六子,陸終系吳回之子,吳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稱之子,稱系顓頊(高陽)第三子,顓頊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黃帝第二子。

  但在典籍《國語·鄭語》中則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闡述了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期為重要成員或盟國。後商國人興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羋姓季連部,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至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

  季連為羋姓,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據史籍《帝王世紀》記載:“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可見顓頊一系均為姬姓。但自祝融陸終之後,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有六姓,而在《國語·鄭語》則記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從人類的演進過程看,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先民已認識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關係,故逐漸嚴格限制“同姓不婚”。一個姓就是一個通婚單位,最初當是一個氏族。由於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後代與另一個姓(氏族)的後代通婚,這樣必然在一個姓之下出現了一些新姓,一個氏族(部落集團)也就裂變成若干個新的氏族了。

  姓,原義為生,在史籍《號甲盤》中即寫作□。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記載:“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說明姓,本來就是人類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後的標記。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遠古時代,當然把生的根因歸於女性,所以,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釋“姓”說:“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為姓。”同時,先民由於對男女交媾及懷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學解釋,於是認為與人的初生相距不遠或常見的某種自然生物有直接的關係,從而產生了圖騰和圖騰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產物,後來隨著“母權制”為“父權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漸為父系氏族所承襲,圖騰的色彩也漸淡化了。陸終之後六姓或八姓,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季連是祝融之後,當姬姓;羋姓,又當從母姓,標誌著一個新的氏族的出現。據史籍《史記·楚世家》索隱:“羋,羊聲也。”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解釋羋為,“羊鳴也。從羊,象聲氣上出。與牟同意。綿婢切。”即古音讀作miē(ㄇㄧㄝ)。

  羋姓的圖騰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註釋:“羌,西戎,羊種也……西方羌從羊。”可見,季連的母親來自西方羌部落集團。據史籍《世本》的記載:“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而根據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標明,羌方與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商朝時期高宗(武丁)武功顯赫,在《周易·既濟》記稱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亦謂“至於武丁,徵西戎鬼方,三年乃克”,這在商朝時期的《新獲卜辭》中還有“伐羋”的記載。可見,羋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

  黃帝部落源自西北,歷來與西羌通婚,至祝融陸終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後並以母姓為姓,既說明季連其時仍帶有母權制的遺風,又進一步證實了楚族源自黃帝族系,與西方之羌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和經濟、文化聯絡。季連姓羋,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楚人亦毫不隱晦地自稱為“蠻夷”,也就不難理解的了。

  至戰國晚期,在秦國滅楚國之後,羋姓讀音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宋仁宗寶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韻書典籍《集韻》中記注:“羋姓,諸楚所出。羋,羊聲也。母婢切,音弭”,即讀音轉為mǐ(ㄇㄧˇ)。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認為“楚本蠻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蠻荊……淮徐荊舒每連言,必系同族,且為殷之同盟。後來在《殷周青銅器銘文考釋》、《金文叢考》等書中,又明確認定楚人即“熊盈族”。

  季連部南徙楚地後,與土著蠻民相融合,鑄成了楚族中亦夏亦夷亦蠻、非夏非夷非蠻的獨特性格與印記。所以,整個楚族是多元而統一的民族,恰似中華民族的縮影。這種歷史現象,表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現象。


     按:

  羋姓,為“荊楚十八姓”之祖,即:

  伍氏:安定郡。系出羋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臨淮群。系出羋姓。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楚有屈原,又有屈突,複姓。

  項氏:遼西郡。系出羋姓。楚公子燕,封項城,姓項氏,又姬姓。齊桓公滅項,子孫以國為氏。

  藍氏:汝南郡。系出羋姓。楚公子亹封於藍,謂之藍尹,後以邑為氏。

  麻氏: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

  鍾氏:潁川郡。系出羋氏。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為鍾吾氏,或為鍾氏。

  左氏:濟陽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後倚相,為楚威王左史,後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後。

  景氏:晉陽郡。系出羋姓。楚公族鬥、蒍、蘇、昭、屈、莊、景,皆羋姓之後。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羋姓)。晉侯光居於鄂,號鄂後。子孫以為氏。又楚子熊紅僭稱鄂主,後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羋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後。

  能氏: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繹子摯封於夔,支子別姓能氏。

  莊氏:天水郡。系出芊姓。楚莊王之裔,以諡為氏。

  慎(真)氏。天水郡。系出羋姓。白以勝之後,封於慎,為慎氏。

  敖氏:譙郡。顓頊師大敖之後。又系出羋姓。楚國之君,凡被廢弒不成君者曰敖。

  荊氏:廣陵郡。系出羋姓。

  紅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長子紅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羋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蘭之後。

  “荊楚十八姓”之後衍生的姓氏有:

  單姓一百四十三: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鬥氏、郢氏、逞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啟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舉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僕氏、貴氏、侶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蘄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養氏、包氏、淑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蕩氏、白氏、渦氏、淖氏、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鑢氏、聶氏、蔓氏、萬氏、萬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孫氏、沈氏、半氏、羅氏、理氏、葉氏、駱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貟氏(員氏)、蘭氏、米氏、何氏、壇氏、喻氏、竇氏、劉氏。

  複姓一百一十二:

  鬥斲氏、鬥斲耆氏、鬥斲乳氏、鬥斲谷氏、鬥斲強氏、鬥斲緡氏、鬥斲文氏、鬥斲班氏、鬥斲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幹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餘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包申氏、鄧陵氏、卜梁氏、魯陽氏、櫟陽氏、苞丘氏、吳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軒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賢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涇陽氏、葉陽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當今羋姓仍然存在,截至2014年,全國羋姓戶籍人口數為3755人,在2013年姓氏排名中位列第1061位;主要分佈在河南省和安徽省,分別為1680人和1220人。瀋陽人中,只有6個人姓羋。

  羋姓多以楚州、朗州、鄂州、嶽州、襄陽、牂牁、夷陵、涪陵、九江、溧陽、新豐、丹陽、竟陵、弘農、武陵、彭城為郡望。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河南省的安陽市,北京市,雲南省的滇池地區,均有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楚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朗州:唐朝初期所稱,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出楚國大鼎,而改置為鼎州,領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四縣;十年後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廢黜。

  鄂州: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紅到鄂州為鄂王,修築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嶽州:今湖南嶽陽。南朝宋置巴陵郡,梁兼置巴州,隋郡廢,改巴州曰嶽州,又改羅州,尋曰巴陵郡,唐復置巴州,尋仍曰嶽州,又改為巴陵郡,後復曰嶽州,宋曰嶽州巴陵郡,元為嶽州路,明改為嶽州府,清因之,屬湖南省,治巴陵縣,民國廢府,改縣為岳陽。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開置牂牁郡(zāng kē),又名牂柯,今大致在貴州內。牂牁郡轄且蘭、鄨、平夷、毋斂、談指、出丹、夜郎、同並、談焒、漏江、毋單、宛溫、鐔封、漏臥、句町、進乘、西隨等 17 縣,郡治且蘭。漢平帝元始四年(4 年) 改牂牁郡為同亭郡。晉懷帝永嘉五年 (311年) 分牂柯置平夷、二郡。唐朝時,又數設牂牁郡、牂牁州、牂州、牁州等。其範圍大約包括今貴州省大部,雲南省曲靖東南部、文山州和紅河州的一部分,以及廣西西部的右江上游一帶。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置,治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西北)。轄境相當今湖北省宜昌、宜都、遠安等市縣地。唐初改名峽州。天寶初複名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峽州。

  涪陵郡:東漢建安六年(201年)劉璋分巴郡置巴東屬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改巴東屬國為涪陵郡,治涪陵縣(重慶市彭水縣城),屬益州。轄今重慶市彭水、武隆、黔江、酉陽、秀山和貴州省務川、道真、沿河一帶。蜀漢治漢復縣(治今沿河縣洪渡鎮一帶)。魏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滅蜀漢後,分益州的廣漢、巴、涪陵以北諸郡為梁州,涪陵郡屬之。西晉末還治涪陵縣。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年)、三年(328年),成漢軍隊兩次進攻涪陵,晉太守或被擒或戰死,涪陵郡地區不為東晉所有。經過兩次進攻,涪陵郡建置廢於戰亂。咸和三年(328年)以後不久,涪陵郡地就被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控制。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因涪陵故郡業已廢沒,東晉在巴郡的枳縣僑置涪陵郡,東晉後期還治涪陵縣。南齊建元二年屬巴州。周保定四年涪陵等縣,郡治漢平縣(今鬱山鎮),屬奉州。建德三年(574年),廢奉州置黔州涪陵郡屬之。隋開皇三年(583)廢涪陵郡。

  九江郡:秦置,治壽春縣(今安徽壽縣)。轄境約當今安徽、河南二省淮河以南、湖北省黃岡市以東和江西全省。以九江在境內得名。秦末、楚漢之際割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廬江、豫章二郡。漢文帝時改置淮南國,元狩元年(前122年)復為九江郡。次年分郡西北境置六安國。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東漢復移治陰陵縣(今安徽定遠縣西北)。三國魏改淮南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江州置,治湓城縣(今九江市)。轄境相當今江西省九江、瑞昌市和湖口、彭澤、九江、德安、星子、都昌等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江州。

  溧陽郡:始建於楚、漢之際,西漢朝時期定為郡,後或為郡,或為縣,其時轄地包括今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丹陽市、宜興市、安徽省郎溪、廣德、浙江省長興等一帶地區。宋朝時期轄地曾一度擴充套件至整個太湖及無錫地區。由於地處山區,歷年戰禍動亂,該地區均為人們避難之地。今僅為常州市下屬縣級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風景區。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周武王伐紂,庸國起兵相從,得襲封。楚莊王三年庚戌(公元前611年),庸國君主率群蠻叛楚,農曆8月,楚國伐庸國,楚人、秦人、巴人聯合起來滅了庸國,庸地被併入楚國,置上庸縣。周顯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楚兩國結盟,庸地還楚國。周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秦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庸地歸於秦國。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秦楚兩國議和,秦國又將庸地還給楚國。同時,分置上庸郡和漢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國,楚軍大敗,被迫割上庸、漢北地予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庸地復置上庸縣,改隸漢中郡,屬梁州。西漢初期沿襲秦朝建制,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析上庸以西之地置武陵縣,屬漢中郡。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梁州為益州,上庸、房陵、錫、長利四縣隸漢中郡,屬益州。王莽篡漢後,新朝始西漢朝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改上庸縣為上庸部,隸屬漢中郡。西漢末期將漢中郡分為魏興、房陵、上庸三郡,上庸郡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曹操大破張魯後,將魏興郡轄地錫縣並人上庸郡,以申耽為上庸都尉。東漢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遣劉封、孟達平魏興、上庸、房陵三郡,申耽降蜀,被任命為上庸太守,封鄖鄉侯。東漢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孟達降曹魏國,隨即襲擊劉封,劉封逃回蜀國,曹魏國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任孟達為太守。曹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孟達謀歸蜀漢,被曹魏興郡太守申儀密報司馬懿,司馬懿率兵破城,擒殺孟達。曹魏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縣為上庸郡,治上庸。曹魏太和四年庚戌(公元230年),撤上庸郡併入錫郡。曹魏景初元年丁巳(公元237年),分魏興郡之微陽縣和錫郡之安富、上庸兩縣併為上庸郡。曹魏嘉平年間又撤上庸郡,至曹魏甘露四年己卯(公元259年)復置。晉朝時期沿襲曹魏建制。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上庸郡轄上庸、富安、微陽、上康、武陵五縣,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歸屬梁州管轄。其後,地被前秦佔據,東晉孝武帝時又為晉所轄。南北朝時,初沿舊制。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上庸郡轄上庸、北巫、富安、微陽、武陵、新安、吉陽七縣,屬梁州。北齊武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上庸郡轄上庸、武陵、齊安、北巫、上廉、新豐、新安、吉陽八縣。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公元503年),析上庸縣另置安城縣,改稱上庸郡為新豐郡。候景之亂時,地入西魏。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改安城為竹山。同時改房陵為光遷,改新豐為上庸,以竹山之地分設羅州。北周時期,改上庸縣為孔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孔陽縣為上庸縣,改羅州為房州,領上庸、竹山、光遷、永清四縣,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改州為郡,以郡治縣,改房州為房陵郡,治竹山。唐朝初期沿襲隋朝建制。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房陵郡為遷州,治房陵。唐太宗貞觀十年丙申(公元636年),廢遷州,置房州,治竹山,領房陵、竹山、永清、上庸四縣,屬山南東道。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房州為房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房州,竹山屬之。五代十國時期,上庸、竹山仍屬房州。宋朝初期沿襲舊制。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公元986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隸房州,升房州為保康軍節度,隸京西南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置金、均、房州鎮撫使,屬利州路。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公元1135年),隸襄陽路。南宋朝紹興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改隸京西南路。南宋朝紹興十年辛酉(公元1141年),置金、房、達、開安撫使,改屬利州路,房州領房縣、竹山二縣。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元順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隸房州,屬襄陽路。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襄陽為府,領竹山、房縣、上津、鄖縣等縣。明朝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省竹山入房縣,屬湖廣佈政使司襄陽府。明朝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復置竹山縣,仍屬襄陽府。明憲宗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設鄖陽府,竹山屬之,同時割竹山縣西尹店社置竹溪縣。清朝沿襲明朝建制。清聖祖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將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布政使司,領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保康六縣。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割竹山、竹溪、房縣之南鄉置白河廳(今柳林白河口),設撫民同知,後改督捕同知。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公元1864年)裁白河廳,復原制。中華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全國實行省、道、縣制,竹山屬湖北省襄陽道。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屬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竹山,竹山隸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後改為兩鄖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竹山隸屬中南行政區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0年庚寅2月1日,改屬鄖陽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壬辰襄鄖合併,隸屬襄陽專區專員公署。1965年乙巳,襄鄖分設,竹山隸屬鄖陽專區行政公署。1970年庚戌,專區改稱地區,竹山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甲戌10月,鄖陽地區建制撤銷,與十堰市合併,竹山隸屬湖北省十堰市。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竟陵郡:秦、漢時期的竟陵縣在今湖北省潛江市西北。竟陵郡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其時轄地在今鍾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齊國以後,其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時期改名為石城。東晉時期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於今湖北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時期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舊縣東北。竟陵郡,隋朝時期稱郢州,今湖北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朝時期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期,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朝時期改為天門,直至今天。竟陵地處江漢平原,一馬平川,北倚大洪山,南挽漢水,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歷史上這裡名人輩出,有明朝的文學流派“竟陵派”,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群體“竟陵八友”等。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複名弘農郡,末年避靈帝名諱改名桓農郡。三國魏複名弘農郡。十六國前秦移治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唐朝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廢黜。

  武陵郡:漢高祖劉邦置郡,治所先在義陵(今湖南漵浦),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地。東漢時期後移臨沅(今湖南常德)。以後郡境漸次縮小。隋朝時期改臨沅縣為武陵縣(今湖南常德)。隋、唐兩朝改為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後武陵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國時期改為常德縣。今為湖南省常德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楚州堂:以望立堂。

  朗州堂:以望立堂。

  鄂州堂:以望立堂。

  嶽州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

  夷陵堂:以望立堂。

  涪陵堂:以望立堂。

  九江堂:以望立堂。

  新豐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竟陵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楚國大事記

  約公元前11世紀後期

  殷商末

  祝融之後、羋姓季連之苗裔鬻熊至周,事西伯昌(周文王)。鬻熊子熊麗始封於雎山之間。熊麗生熊狂。

  約前11世紀末

  西周初

  熊狂子熊繹參加岐陽之會,周成王與諸侯會盟,熊繹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人共同守燎。周成王以子男之田封熊繹於楚蠻,熊繹以羋為姓,封丹陽。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熊繹子熊艾繼為楚君。

  約前10世紀

  周昭王至周孝王前期

  周昭王接連南征荊楚,後死於漢水之中。熊艾子熊[黑旦]繼位。熊[黑旦]卒,子熊勝立。熊勝卒,弟熊楊繼位。熊楊生熊渠。

  約前10世紀末至前9世紀中

  周孝王至周厲王時

  周夷王時,王室衰微。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熊渠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周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熊渠卒,因長子康早死,中子紅(摯紅)立。摯紅卒,其弟執疵弒而代立。名曰熊延。

  前848年

  周厲王時

  熊延卒,子熊勇立。

  前838年

  周共和四年

  熊勇卒,弟熊嚴繼立。

  前828年

  周共和四年

  熊嚴長子伯霜立,是為熊霜。

  前822年

  周宣王六年

  熊霜卒,弟仲雪、叔堪、季徇爭立。仲雪死,叔堪奔濮百蠻,季徇立,是為熊徇。

  約前821~820年

  周宣王七至八年

  楚薳氏欲助叔堪奪位,未成。

  前800年

  周宣王二十八年

  熊徇卒,子熊咢立。

  約前799~792年

  周宣王二十九至三十六年

  楚君自稱為“公”。楚國冶鑄業初具規模,已能鑄造成組編鐘。熊咢作楚公逆(咢)鎛,銘文有“唯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等語。文字風格與用語同於中原則。楚歷以數詞紀月、干支紀日,亦與周、魯相同。

  前791年

  周宣王三十七年

  熊咢卒,子熊儀立。

  前764年

  周平王七年

  熊儀卒,被尊為“若敖”。楚君始有諡號。若敖長子熊坎立,是為霄敖。

  前758年

  周平王十三年

  霄敖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

  約前757~742年

  周平王十四至二十九年

  蚡冒始啟濮。蚡冒征服陘隰。若敖氏娶妻於[雲阝],生鬥伯比。楚國始有鬥氏。

  前741年

  周平王三十年

  蚡冒卒,弟熊通殺蚡冒之子而代立。

  約前740~711年

  周平王三十一年至桓王九年,楚武王元至十三年

  楚與鄧國交好,熊通娶鄧侯女鄧曼為妻。楚師侵鄀,伐申,伐呂。周平王遣卒戌申、呂。熊通卜太子師,以申為太子貲之保(師)。

  前710年

  周桓王十年,楚武王三十一年

  楚師屢次北侵。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

  前706年

  周桓王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

  熊通欲侵隨,先使薳章求成。熊通從鬥伯比之計,毀軍而納隨之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為季梁諫止。楚未敢伐隨,而退兵。時楚師已有中、左、右三軍之稱。

  前704年

  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

  夏,熊通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至會。熊通使薳章譴責黃國,同時親自率師伐隨。楚師軍於漢、淮之間。隨侯御之,戰於速杞。隨侯以隨師進擊熊通直接指揮的左軍。隨師敗,隨侯逃逸,所乘戎車及其戎右少師均為鬥丹俘獲。秋,楚與隨平,盟而還。熊通自立為“武王”。此後,楚君皆稱為“王”。楚武王始開濮地而有之。

  前703年

  楚武王三十八年

  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通好。楚武王派道逆帶領巴客聘於鄧。

  前701年

  楚武王四十年

  楚莫敖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屈瑕次於郊郢,鬥廉以銳師夜襲鄖師,敗鄖於蒲騷,盟貳、軫而還。

  前700年

  楚武王四十一年

  楚師伐,大敗絞人,迫使訂立城下之盟。楚師分兵涉彭水,引起羅人警戒。武王已由丹陽遷郢。

  前699年

  楚武王四十二年

  莫敖屈瑕伐羅。至鄢水,濟渡,秩序混亂,隊伍不整肅,且不裝置。至羅境,遭到羅與盧戎兩軍夾擊,楚師大敗。屈瑕回師至郢,自縊於附近之荒谷。君帥囚於荒谷東岸之冶父,等待處分。武王承擔責任,皆予以赦免。

  約前698~691年

  楚武王四十三至五十年

  武王以鄀俘觀丁父為軍帥,克州、蓼(己姓),服隨、唐大啟群蠻。武王克權,使鬥緡為權尹。楚國始建由楚王直轄的縣級政府機構。鬥緡據權以叛。武王出兵圍而殺之,遂遷權人於那處,使閻敖為尹。武王滅羅。

  前690年

  楚武王五十一年

  武王伐隨,病卒於徵途,令尹鬥祁、莫敖屈重,率軍開通道路,駕設橋樑,軍臨隨都建立宮壘。隨人懼,求和。屈重假稱奉王命人盟隨侯,且請為會於漢汭。楚師撤還,濟漢水而後發喪。武王子通貲繼位,是為楚文王。楚官多以“尹”為名。令尹執一國之柄,為百官之長。令尹、司馬居卿位,多由楚公族成員及其後裔充任。莫敖位尊,歷來由屈氏子弟專任此職。

  前689年

  楚文王元年

  楚都正式定在郢

  前688年

  楚文王二年

  楚文王率楚、巴之師攻申,路過鄧國。因有舅甥關係,鄧侯宴請楚文王。鄧人判斷楚王必將為害於鄧,請殺熊貲,鄧侯弗許。楚師伐申後南返,順道伐鄧。

  前684年

  楚文王六年

  息侯請楚伐蔡。楚出兵,敗蔡師於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稱譽息媯之美。文王訪問息國,受到息侯接待,遂乘機滅息,以息媯歸。後息媯生熊艱(堵敖)、熊頵(成王)。

  約前684~681年

  楚文王六至九年

  文王以申俘彭仲爽為令尹,縣申、息,朝陳、蔡、疆境到達汝水之濱。申、息地處邊地,楚設定由縣公統領的“申、息之師”。荊山產玉。卞和得璞玉,獻於楚王。玉尹以為非玉,卞和被兩次處以刖刑。至文王時,始命工匠剖此璞石,果是寶玉。由是稱為“和氏壁”。文王作“僕區之法”,規定:“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楚始強,壓制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楚。

  前680年

  楚文王十年

  秋七月,楚師入蔡。

  前678年

  楚文王十二年

  楚滅鄧

  前676年

  楚文王十四年

  巴人叛楚,攻取那處,隨又進至楚都之下。閻敖棄那處,遊湧水而逃。文王殺閻敖,其族人作亂。冬,巴乘楚亂,再伐楚。

  前675年

  楚文王十五年

  文王出師御巴,大敗於津。師還,守城門的大閽鬻拳,拒絕敗軍入郢,文王不得已,轉兵伐黃,敗黃師於[足昔]陵。還師及湫,得病,六月庚申卒。諡為“文”。鬻拳自殺殉葬。文王子熊艱立,是為堵敖。

  約前674~672年

  楚堵敖元至三年

  楚為逐鹿中原,加強車兵。楚國中上層貴族亦開始以車、馬入葬。楚申公彭宇卒,葬於申縣近郊。隨葬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物644件。

  前672年

  楚堵敖三年

  熊艱欲殺其弟頵。頵奔隨,借隨人之助殺艱代立,是為楚成王。

  前671年

  楚成王元年

  為結好於諸侯 ,擴大外交聲勢,楚遣使聘於魯,楚、魯始通。又遣使貢獻於周。周惠王賜胙,令楚“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楚借周王之命南伐,後又東進,擴境千里。

  前666年

  楚成王六年

  令尹子元以車600乘伐鄭,入於桔[木失]之門,眾車入自純門。鄭內城懸門不閉,子元等疑莫能辨,又聞齊、魯、宋師來救鄭,楚師遂夜遁。子元欲蠱文夫人(息娣),曾為館於宮側而振萬舞,伐鄭返郢後,擅自住進王宮。鬥射師諫,子元將其拘執。

  前664年

  楚成王八年

  申公斗班殺子元。子文(鬥穀於菟)繼為令尹,開始大力整頓內政。

  約前663~660年

  楚成王九至十二年

  成王為結好與國,嫁其妹仲南於江國國君。為此,鑄楚王媵邛(江)仲羋南鍾。

  前659年

  楚成王十三年

  鄭親於齊。楚師伐鄭。

  前658年

  楚成王十四年

  楚師侵鄭,囚鄭之聃伯。

  前657年

  楚成王十五年

  鄭仍服齊,楚再伐鄭。

  前656年

  楚成王十六年

  齊桓公會魯、宋、陳、衛、鄭、許、曹軍侵蔡。蔡潰,遂伐楚,軍次於陘。楚成使屈完至齊師及諸侯之師中。齊桓公將諸侯之師列成戰陣,與屈完同車觀看。屈完以“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諸侯之師)雖眾,無所用之”作答,遂與諸侯盟於召陵。

  前655年

  楚成王十七年

  弦子恃齊而不事楚。楚令尹子文率師滅弦。弦子奔黃。

  前654年

  楚成王十八年

  周惠王怨齊,授意鄭國附楚聯晉以抗齊,鄭因此拒不參加“首止之盟”。齊以諸侯伐鄭。圍新密。秋,楚成王圍許以救鄭。齊桓公率諸侯之師轉而效許。鄭圍解,楚師還。冬,蔡穆侯帶領許僖公至武城見楚成王。僖公面縛、銜璧,大夫身穿喪服,士人以車拉著棺木,向楚請罪。成王依伯之說,按周武王克殷、釋微子啟的前例,親釋其縛,使復其所。

  前649年

  楚成王二十三年

  黃睦於齊,不歸楚貢。冬,楚伐黃。

  前648年

  楚成王二十四年

  夏,楚滅黃。

  前646年

  楚成王二十六年

  楚滅英。

  前645年

  楚成王二十七年

  春,楚師伐徐。秋,齊曹伐厲以救徐。冬,楚敗徐於婁林。

  前644年

  楚成王二十八年

  楚復伐徐。齊再伐厲,不克,救徐而還。

  前642年

  楚成王三十年

  楚人著力經營銅礦的開採與銅器的冶鑄,已能大量製作青銅禮器、兵器、樂器及生活用具,銅製生產工具也日見增多。鄭伯始朝於楚。楚成王賜以金(銅),既而後悔,與之盟:“無以鑄兵!”鄭伯遵約,返鄭後鑄為三鍾。

  前641年

  楚成王三十一年

  冬,齊、魯、陳、蔡、楚、鄭盟於齊。時中原霸主齊桓公已逝世,是為楚國首次正式參加中原諸侯盟會。

  前640年

  楚成王三十二年

  隨國以漢東諸侯叛楚。冬,楚令尹子文率師伐隨,取成而還。隨國從此服屬於楚。

  前639年

  楚成王三十三年

  宋襄公欲繼齊桓霸業,求諸侯於楚。春,宋、齊、楚盟於鹿上。秋,宋襄公、楚成王及陳、蔡、鄭、許、曹君會於孟。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楚使鬥宜申獻宋捷於魯。十二月,楚成王與魯僖公及陳、蔡等諸侯盟於薄,釋宋襄公。

  前638年

  楚成王三十四年

  三月,鄭文公如楚。夏,宋襄公作鄭。秋,楚師伐宋以救鄭。冬十一月朔,楚、宋戰於泓。宋師大敗,襄公傷股,門官亦盡為楚殲。十一月初八日,楚師還,過鄭,鄭文夫人羋氏、姜氏勞成王於柯澤,次日,成王入饗於鄭。鄭文公於庭院中陳列禮品百種,外加籩豆盛食6件,用最高禮議為成王敬酒9次。成王夜出城,文羋送于軍。成王取鄭二姬以歸,鄭叔詹認為楚子失禮,必不能稱霸,亦將不得善終。

  前637年

  楚成王三十五年

  秋,楚成得臣(子玉)率師伐陳,取焦、夷,城頓而還。令尹子文遂推薦子玉繼任令尹。冬,晉公子重耳一行由鄭至楚,成王以上公之禮享之。令尹子玉請殺重耳,成王不許。適逢秦召重耳,成王乃厚幣禮送於秦。楚有長松、豫樟、[木便]、楠,為魯、宋所豔羨;杞、梓等材,常輸出中原;羽、毛、齒、革,波乃於晉;重耳亦讚譽楚國玉、帛之盛美。

  前636年

  楚成王三十六年

  宋及楚,宋成公如楚。

  前635年

  楚成王三十七年

  秦、晉伐鄀,俘獲以申、息之師戍守商密的楚申公斗克、息公屈禦寇。令尹子玉追秦師,不及,轉兵圍陳,納頓子於頓。

  前634年

  楚成王三十八年

  楚以祝融、鬻熊為其先祖。熊摯後裔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予譴責。夔子不服。秋,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師滅夔,俘夔子歸。宋背楚北晉。冬,子玉、子西伐宋,圍緡。齊伐魯。魯公子遂及臧文仲至楚國乞師。楚出兵。魯僖公遂以楚師伐齊,取穀邑。楚申公叔侯助魯戍穀。齊桓公之子7人奔楚,楚盡以為大夫。

  前633年

  楚成王三十九年

  成王將伐宋,使子文治兵於睽,軍紀頗寬縱;又使子玉復治兵於蒍,要求極嚴格。是為楚之戰前練兵講武。冬,楚成王及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宋公孫因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擴充軍隊,始組建三軍,擬出兵救宋,欲以此行取盛定霸。楚成王、魯僖公、陳侯、蔡侯、鄭伯、許男盟於宋。

  前632年

  楚成王四十年

  春,晉文公侵曹、伐衛以救宋。楚師救衛,不克。成王退居於申,使戍守穀邑之申公叔侯回師,使子玉撤除守圍,不與晉師交鋒。子玉卻使鬥椒來請戰並請求增援。成王怒其不遵令,僅與之西廣、東宮及若敖六卒。晉文公依照過去對楚成王之諾言退軍三舍,以避楚師。四月,晉、齊、宋、秦之師與楚、陳、蔡之師戰於城濮。楚師大敗。子玉自殺於連穀。蒍呂臣繼為令尹。五月,晉文公與魯、齊、宋、蔡、鄭、衛、莒、陳諸國君及周襄王會於踐土,繼齊桓稱霸。楚失諸侯。

  前629年

  楚成王四十三年

  鄭文公厭惡公子瑕,公子瑕奔楚。

  前628年

  楚成王四十四年

  春,楚鬥章請平於晉。晉陽處父至楚回聘。晉、楚始通使。

  前627年

  楚成王四十五年

  夏,晉師敗秦師於郩。秦為與楚結好以抗晉,釋放楚申公子儀(鬥克)、息公子邊(屈禦寇)歸楚求成。秦穆公會楚成王,雙方約定互通婚姻,締盟結好,子孫後世,互不損害對方利益。冬,晉、陳、鄭以許國貳於楚,伐許。楚令尹子上(鬥勃)侵陳、蔡。陳、蔡與楚媾和。子上轉而伐鄭,擬送公子瑕返鄭。楚師攻鄭桔[木失]之門,公子瑕車覆於池水中淹斃。晉陽處父侵蔡。子上移師往救,與晉師夾[氵氐]水而軍。晉師退,楚師亦歸。成王太子商臣因譖子上受晉賂,不點而避敵。成王殺子上。

  前626年

  楚成王四十六年

  成王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冬十月,商臣以宮甲圍成王。逼成王自縊死。商臣繼位。以其傅潘崇為太師,且掌環列之尹,之警衛宮廷。

  前624年

  楚穆王二年

  秋,楚師圍江,晉先僕伐楚以救江。冬,在周襄王支援下,晉增派陽處父代楚,門於方城,遇息公子朱所率楚師,遂撤還。

  前623年

  楚穆王三年

  楚滅江

  前622年

  楚穆王四年

  鄀貳於楚。夏,秦師入鄀。六叛楚,投附東夷。秋,楚成大心、仲歸(子家)率師滅六。冬,楚公子燮滅姬姓蓼國。

  前618年

  楚穆王八年

  楚人以“晉君少,不在諸侯”,認為“北方可圖”。穆王伐鄭師於狼淵,囚鄭公子堅、公子尨、樂耳。鄭與楚和。晉、宋、衛、許救鄭,不及。陳服於晉。夏,楚侵陳,克壺丘。秋,楚公子朱自東夷伐陳。陳人擊敗楚師,獲公子[艹/伐]。陳懼楚報復,與楚言和。冬,楚鬥椒聘於魯,執幣傲慢。魯人預感其“必滅若敖氏之宗”。

  前617年

  楚穆王九年

  楚工尹子西與子家(仲歸)謀,欲殺穆王。五月,穆王殺子西、子家。陳侯、鄭伯會楚穆王於息。冬,穆王與蔡侯、陳侯、鄭伯、麇子等駐於厥貉,將以伐宋。麇子逃歸。宋人聞楚將來伐,華御事主動迎接、慰勞穆王。宋昭公陪伴穆王與鄭伯與孟諸澤田獵。昭公未帶取火工具,楚左司馬申舟以昭公違命,笞擊其僕以示眾。

  前616年

  楚穆王十年

  春,穆王伐麇,以追究其上一年之逃會先歸。令尹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太師潘崇復伐麇,至於錫穴。六月,鄭太子夷、公子歸生至楚,謀求楚王允許陳共公朝晉。

  前615年

  楚穆王十一年

  令尹成大心卒。公子燮求為令尹而不得。成嘉受任為令尹。群舒叛楚。夏,成嘉進軍群舒,執舒子平及宗子,遂圍巢。

  前614年

  楚穆王十二年

  穆王卒。子旅立,是莊王。以子儀(鬥克)為師、公子燮為傅。

  前613年

  楚莊王元年

  成嘉、潘崇東襲群舒,伐舒蓼。公子燮及子儀作亂,城郢。使人殺成嘉,不克而還。八月,二人挾持莊王離郢,將往商密。廬戢梨及叔麇誘殺二子。莊王復位。楚人或謂析公臣知二子之謀,析公臣懼而奔晉。

  前611年

  楚莊王三年

  楚大飢。戎伐楚,至於阜山、陽丘;庸人率群蠻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亦將伐楚。楚關閉申、息北門,謀徙於阪高。莊王接納蒍賈建議,決定出師伐庸。廬戢梨侵庸,及庸方城。莊王乘馹,會師於臨品。子越(鬥椒)、子貝分途直人庸境。秦人、巴人從楚師。百濮散走,群蠻從莊王盟,遂滅庸。

  約前610~605年

  楚莊王四至九年)

  孫叔敖(蒍敖)興水利,“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

  前608年

  楚莊王六年

  陳、宋服於晉。秋,楚、鄭侵陳;又侵宋,獲戰車500乘。晉趙盾救陳、宋,合宋、陳、衛、曹之師伐鄭。楚蒍賈救鄭,與晉師戰於北林,囚晉解揚。晉師還。

  前607年

  楚莊王七年

  春,鄭奉楚命伐宋,戰於大棘,宋師大敗。夏,晉、衛、陳伐鄭,以報大棘之役。楚令尹鬥椒救鄭。晉師退,不競於楚。

  前606年

  楚莊王八年

  莊王作陸渾之戎,至於雒水,觀兵於周疆。周定王使王孫滿犒勞莊王。莊王問周鼎之大小、輕重。頗有遷周鼎於楚以取代周室之意。王孫滿答以“在德,不在鼎”,德不足以服天下,雖遷鼎亦無助益。鄭與晉平。夏,楚侵鄭。

  前605年

  楚莊王九年

  楚國江、漢間源泊縱橫,成產魚、蝦、龜、鱉、蓮、芰。是年春,楚獻黿於新即位的鄭靈公,以示通好。令尹鬥椒以若敖氏之族殺司馬蒍賈,遂居烝野,將攻莊王。秋七月,莊王與若敖氏戰於皋滸,殺鬥椒,滅若敖氏。鬥椒子賁皇奔晉,晉人與之苗邑。子文之孫箴尹鬥克黃使齊歸。自拘於司敗。莊王念及令尹子文之功,使復其所,改名曰“生”。鄭人仍未服楚。冬,莊王伐鄭

  前604年

  楚莊王十年

  鄭襄公初立,附晉而棄楚。冬,莊王伐鄭。陳與楚平。晉荀林父救鄭。伐陳。

  約前604~601年

  楚莊王十至十三年

  楚郢人口眾多,“一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弊”。郢中有蒲胥等市,商賈雲集,貿易繁盛。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市令反映:“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令尹孫叔敖請復其舊,莊王許之,下令三日,而市復如故。楚民俗好庳車。莊王以庳車不便馬,俗下令使高之。孫叔敖教閭里高其門檻。半年後,民悉自高其車。孫叔敖整理楚國令典。軍行,右軍隨主將車轅進退,左軍追蓐,前哨以旌旗開路,中軍制謀,後衛以精兵為殿。百官像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

  前601年

  楚莊王十三年

  群舒叛。楚伐舒蓼,滅之。莊王正其疆界,及滑汭,始與吳、越盟。陳與晉平。冬,楚師伐陳,迫使陳人屈服後,還師。

  前600年

  楚莊王十四年

  莊王伐鄭。晉卻缺救鄭,鄭伯敗楚師於柳棼。

  前599年

  楚莊王十五年

  夏,鄭及楚平。晉、宋、衛、曹伐鄭,取成而還。冬,莊王伐鄭。晉士會率師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前598年

  楚莊王十六年

  春,莊王伐鄭,及櫟。鄭被迫從楚。夏,陳、鄭與楚盟於辰陵。鄭又請求附晉。楚左尹子重侵宋。莊王待於郔以作聲援。令尹孫叔敖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三旬而成。陳有夏徵舒弒君之亂。冬,莊王以討亂為名,率諸侯人陳,殺夏徵舒,滅陳為縣。以徵舒母夏姬賜予連尹襄老。申叔時使齊歸,為滅陳事勸諫莊王。莊王復封陳,每鄉取一人歸楚,謂之“夏州”。

  前597年

  楚莊王十七年

  莊王圍鄭3月餘,城破,鄭襄公肉袒牽羊以迎楚王,表示臣服。莊王退兵30裡,與鄭平。鄭公子去疾為質於楚。夏六月,晉卿荀林父率三軍救鄭。楚師次於郔,將飲馬於河而歸。聞晉師渡河,伍參力主迎戰晉師。莊王乃使孫叔敖必乘轅而北,次於管以待晉師。晉趙旃至楚宮挑戰。莊王乘左廣逐趙旃。孫叔敖驅動楚師跟進。楚、晉戰於[必阝]。晉師大敗,潰兵夜渡黃河北歸,自相爭逐、終夜有聲。楚人慾依慣例以戰場上之晉軍屍體築為“京觀”,莊王拒絕,不欲以此耀武。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鄭伯、許男朝楚。冬,莊王伐蕭,宋華椒以蔡人救蕭。蕭人俘殺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莊王怒、圍蕭。蕭潰。

  前596年

  楚莊王十八年

  以上年宋救蕭故,莊王伐宋。

  前595年

  楚莊王十九年

  夏,晉侯伐鄭,鄭人懼,使公孫申代公子去疾質於楚。鄭伯如楚,謀御晉。莊王使申舟(無畏)聘齊,而令其“無假道於寧”。另使公子馮聘晉,亦不假道於鄭。申舟過宋,宋人怒其不假道,以為“鄙我”,止而殺之。莊王聞訊,投袂而起,不及穿屨佩劍,直趨宮外,經蒲胥之市,立即出征。秋九月,莊王以楚師圍宋。

  前594年

  楚莊王二十年

  魯宣公欲親楚。春,使公孫歸父會莊王於宋。宋都久被楚圍。晉不出兵,僅遣解揚如宋,使無降楚。夏五月,莊王按申叔時建議,築室,反耕。宋人因糧盡柴絕,見楚師意欲久圍不撤,懼,請楚師退30裡而與楚平。宋華元為質於楚。楚師還,右尹子重(公子嬰齊)請取申、呂以為賞田。申公巫臣認為無申、呂為邑,無以為軍賦,必將削弱北部邊防,晉、鄭必至於漢,勸止王勿許。子重因此而怨恨巫臣。

  約前594~591年

  楚莊王二十至二十三年

  莊王使士亹傅太子審。土亹就教學事問於申叔時。申叔時列舉《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9門課程,並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莊王為匏居之臺,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容宴豆,木不防守備,用不煩官府。莊王築層臺,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糧者。因諫者眾而停工。

  前591年

  楚莊王二十三年

  夏,魯使如楚乞師,欲以伐齊。秋,楚莊王卒。楚師未出。莊王子審繼位。時年10歲,是為共王。

  前590年

  楚共王元年

  齊、楚結好,齊欲與楚師聯合伐魯。

  前589年

  楚共王二元

  楚申公巫臣聘於齊。巫臣盡室以行,攜夏姬奔晉。晉人以之為邢大夫。司馬子反(公子側)請以重幣賂晉,使晉人不用巫臣。共王不從。子重、子反等隨後合謀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又殺曾與夏姬私通的襄老之子黑要,盡分諸人家產。巫臣自晉傳語子重、子反:“必使爾疲於奔命以死。”此後在巫臣建議下,晉景公遣巫臣去吳,與吳通好,教吳以先進軍制與戰術,並使其子狐庸為吳行人,以聯絡諸國,吳子壽夢始強大。令尹子重據莊王“惠恤其民”的遣囑,清理戶籍,免除欠債,施捨鰥夫,救濟困乏,寬赦罪人。魯、衛皆盟於晉,從晉伐齊。子重盡起楚師以救齊,並強使未及成年的蔡景公、許靈公隨從出征。冬,楚師侵衛,又侵魯,至陽橋。魯仲孫蔑賂楚以木工、縫工、織工各百人,公衡為質,以請盟,十二月,子重與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魯、邾、薛、[曾阝]盟於蜀。子重由宋還師。晉畏楚師之眾,避楚。

  前588年

  楚共王三年

  晉、魯、宋、衛、曹伐鄭,報邲之役,鄭敗諸侯之師於丘輿。旋使皇戌如楚獻捷。晉、楚議定交換邲之役中的戰俘。夏,晉歸還公子穀臣及連尹襄老之屍,楚亦釋晉知罃歸晉。

  前587年

  楚共王四年

  冬十一月,鄭伐許。晉救許伐鄭。楚司馬子反救鄭,鄭伯與許男爭訟於子反,子反不能決。

  前586年

  楚共王五年

  許靈公如楚控告鄭伯。六月,鄭悼公亦如楚爭訟,不勝。楚執鄭皇戌及子國。鄭伯歸,使公子偃請成於晉。秋八月,鄭、晉同盟於垂棘。

  前585年

  楚共王六年

  楚為鄭從晉故,秋,令尹子重伐鄭。冬,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欒書欲退兵,由楚出逃的析公臣建議:“楚師輕窕,易震盪也。若多鼓均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晉師乃夜襲楚師,楚師宵潰。欒書移師侵沈,獲沈子揖初。又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晉師退還。

  前584年

  楚共王七年

  巫臣為晉通好於吳,教吳叛楚。吳始伐楚,伐巢,伐徐。楚令尹子重奔命。秋,楚子重伐鄭,師於汜。晉以諸侯之師救鄭,鄭共仲、侯羽圍楚師,囚楚鄖公鍾儀,獻諸晉。八月,晉景公會諸侯,同盟於馬陵。諸侯不敢再南面事楚。吳入州來。子重自鄭東御吳。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盡為吳人佔取。

  前583年

  楚共王八年

  春,晉欒書侵蔡。又侵楚,獲申驪。秋,晉使巫臣假道於莒,復使於吳。

  前582年

  楚共王九年

  楚因北境、東境兩面受敵,遂以重賂求成於鄭。楚公子成會鄭伯於鄧。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執諸銅[革是]。欒書伐鄭。楚子重侵陳以救鄭。楚鄖公鍾儀被囚於晉二年餘,仍戴南冠(楚冠),使之鼓琴,仍操南(楚)音,贊楚君。晉景公觀于軍府,見鍾儀。晉範文子謂鍾儀不背本,不忘舊,無私,尊君。景公重為之禮,使歸求成。冬十一月,楚令尹子重自陳伐莒,莒無備,楚師連克渠丘、莒、鄆三城。十二月,共王使太宰子商如晉,報鍾儀之使,請修好,結成。

  前581年

  楚共王十年

  春,晉侯使糴罃如楚,報子商之使

  前580年

  楚共王十一年

  宋華元善於楚令尹子重,又善於晉卿欒書,欲謀晉、楚媾和。冬,華元如楚。華元以繞樑之琴獻共王。琴師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迴圈不已。共王樂,七日不聽朝。

  前579年

  楚共王十二年

  宋華元促成晉、楚和議。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盟於宋西門之外。約定:“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晉同之,同恤災危,備救風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胙國。”秋,晉卻至如楚聘,且蒞明。共王設享禮招待,司馬子反相禮。地室懸掛鐘鼓,待鎛至登堂,鍾鎛鼓聲齊奏於下。卻至驚而走出,認為以大禮重樂施於下臣,違禮。由是晉人預料楚必食言。冬,楚公子罷如晉聘。十二月,晉厲公及楚公子罷盟於赤棘。

  前576年

  楚共王十五年

  楚有致仕最老之制。申叔時老,退居於申,得知子反擬違棄晉、楚弭兵之盟,認為子反失信背禮,必不免於禍。夏,共王侵鄭,及暴隧。遂侵衛,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宋內訌。八月,左師魚石、大司冠向為人、少司寇鱗朱、太宰向帶、少宰魚府出奔楚。晉三卻譖殺伯守。伯宗子伯州梨奔楚。楚以州梨為太宰。許靈公畏逼於鄭,請遷於楚。十一月,楚公子申遷許於葉。舊許之地遂為鄭有。

  前575年

  楚共王十六年

  春,共王以汝陰之田求成於鄭。鄭叛晉,鄭子駟從共王盟於武城。晉厲公從欒書議,出動三軍,將伐鄭。六月,共王率楚三軍、蠻軍及鄭、陳之師迎戰晉師於鄢陵。晉中軍佐範文子等不欲戰,苗賁皇言於厲公:分兵擊楚之左、右二軍,再以三軍集中攻擊楚之中軍王族。及戰,晉呂[金奇]射中共王目,隨即被楚將養由基射死。搏戰直至黃昏。共王夜召中軍主帥子反議事,子反醉,不能見。於是共王率師夜遁。楚師還,及瑕,子反引咎自殺。

  前574年

  楚共王十七年

  春,鄭侵晉虛、滑。衛救晉,侵鄭。夏五月,鄭太子髡頑、大夫侯[犭需]質於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鄭。夏,晉、魯、齊、宋、衛、曹、伐鄭。楚令尹子重救鄭,師於首止。諸侯畏楚之強,還師。冬十月,諸侯伐鄭。楚公子申救鄭,師於汝上。十一月,諸侯還。舒庸以楚師敗於鄢陵,導吳人圍巢,伐駕,圍厘、虺。楚公子橐師滅舒庸。

  前573年

  楚共王十八年

  鄭伯侵宋,會楚共王伐宋,取朝郟。楚子辛(公子壬夫)、鄭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納奔楚之宋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以300乘戍之而還。七月,宋老佐、華喜圍彭城。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晉師救宋,與楚師遇於靡角之谷。楚師宵潰。後彭城終降於晉。

  前572年

  楚共王十九年

  夏五月,晉韓厥、荀偃伐鄭,敗鄭徒兵於洧上。復以諸侯三師侵楚焦、夷及陳。秋,楚石尹子辛救鄭,侵宋之呂、留。鄭子然取犬丘。

  前571年

  楚共王二十年

  春,楚令鄭侵宋。冬,晉人城虎牢以逼鄭。鄭與晉成。楚右司馬公子申多受小國之賂,並以權勢逼子重、子辛。終被殺。

  前570年

  楚共王二十一年

  子重組建精銳之師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使鄧廖率300“組甲”、3000“披練”侵吳。吳人攔腰截擊,獲鄧廖。僅剩組甲80、披練300倖免。子重歸,慶祝凱旋、慰勞從徵者僅三天,吳又伐楚,取駕。楚人以是咎子重,以為此役不得償失,子重遇心疾而卒。子辛為令尹。六月,晉悼公與諸侯盟於雞澤。陳人怨恨楚令尹子辛侵欲於小國,陳成公遣使如會求成。冬,楚司馬公子何忌侵陳。許靈公不赴雞澤之會,晉師伐許。

  前569年

  楚共王二十二年

  楚將伐陳。三月,陳成公卒,楚聞喪乃止。陳人仍不聽命。夏,楚彭名侵陳。冬,頓奉楚命乘隙攻陳。陳師圍頓。

  前568年

  楚共王二十三年

  秋,楚質問陳何以叛楚,陳人答以實因令尹之貪。共王遂殺子辛,以子襄(公子貞)為令尹。冬,晉以諸侯之師戍陳。楚子囊伐陳。晉悼公會諸侯救陳。

  前566年

  楚共王二十五年

  冬,楚令尹子囊圍陳。十二月,晉、魯、宋、陳、衛、鄭、曹、莒、邾會於[為阝],謀救陳。陳執政慶虎、慶寅與楚串通,執陳侯弟公子黃。陳侯懼,由[為阝]逃歸。

  前565年

  楚共王二十六年

  夏四月,鄭侵蔡。冬,楚子囊伐鄭,討其侵蔡。鄭與楚平。

  前564年

  楚共王二十七年

  秦景公遣使乞師於楚,將以伐晉。秋,楚共王師於武城,以為秦授。冬十月,晉悼公以諸侯之師伐鄭。鄭人恐,求和,與諸侯同盟於戲。但仍堅持“唯強是從”。楚共王伐鄭。鄭子駟以“晉不我救,則楚強矣”為由,與楚平。適逢共王母莊夫人卒,共王為治母喪,未能定鄭而還。

  前563年

  楚共王二十八年

  六月,楚子囊、鄭子耳伐宋,師於訾毋;圍宋,門於桐門。衛侯救宋。鄭奉楚令,侵衛。七月,子囊、子耳侵魯西鄙。還,圍宋之蕭,八月克之。九月,子耳侵宋北鄙。晉、魯、宋齊等12國伐鄭。冬,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鄭及晉平。楚子囊救鄭。十一月,諸侯之師環鄭而南,至於陽陵。楚師不退。晉與楚夾穎水而軍。鄭子[蟲喬]宵涉穎水,與楚人盟。諸侯之師侵鄭北鄙而歸。楚師亦還。

  前562年

  楚共王二十九年

  夏,鄭侵宋。晉、宋、齊等12國伐鄭。鄭人懼,向諸侯求和。楚子囊乞師於秦。秦右大夫詹率師從共王,將以伐鄭。鄭伯迎接共王。伐宋。九月,諸侯悉師復伐鄭。鄭良宵、石[召/比/大]如楚,告將服於晉,被楚人囚楚。冬十月,鄭子展出盟晉侯。鄭遂從晉。

  前561年

  楚共王三十年

  冬,楚令尹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楊梁,以報晉之取鄭。楚共王夫人秦嬴(秦景公妹)返秦省親後歸楚。司馬子庚(公子午)聘於秦,通報夫人平安。

  前560年

  楚共王三十一年

  共王疾,不忘鄢陵之敗,遺言:“從先君於禰廟者,請為‘靈’若‘厲’。”秋,共王卒。及葬,子囊謀諡曰:“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恭)’乎?請諡之‘共’。”大夫從之。楚共王嫡配無子。有寵子5人,難於決定繼嗣。曾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5人齋戎,按長幼次序入拜。庶長子昭兩腳跨璧,王子圍肘加於璧,子士、子晰距璧皆遠,棄疾再拜皆壓璧紐。共王長子昭立,是為康王。吳師乘喪伐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後。楚師設三伏以待,戰於庸浦,大敗吳師,獲吳公子黨。楚釋鄭良宵、石[召/比/大]歸鄭。共王之時,楚工匠在鑄銅工藝中已採用分範合鑄和分鑄法,並率先使用蠟模,用以鑄制紋樣繁複的銅器。共王晚年所鑄楚王熊審盤,捉手、耳、足鏤空,形制複雜,全用失蠟法鑄成。

  前559年

  楚康王元年

  為報庸浦之役,秋,楚令尹子囊伐吳,師於棠。吳人不出。楚師還,子囊殿,以吳為不能而不加警戒。吳人自皋舟之隘腰擊之,楚人不能彼此救應。吳人俘獲楚公子宜谷。冬,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必城郢”。

  前558年

  楚康王二年

  楚公子午(子庚)為令尹,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公子追舒(子南)為箴尹,屈蕩為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君子謂“楚於是乎能官人”。楚軍制尚左,楚官副職則以右為上,故右司馬列於左司馬之前。楚國馬政建設更趨完備,管理車馬的機構有大廄、中廄、宮廄,並設有監馬尹主掌全楚馬政。

  前577年

  楚康王三年

  許靈公欲離楚,請遷於晉,晉人同意,許大夫反對遷徙。夏六月,晉、鄭、衛、宋伐許。晉又移師伐楚。楚公子格與晉師戰於湛阪,敗。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前555年

  楚康王五年

  鄭執政子孔欲以楚師除去諸大夫,將叛晉。冬,使告楚令尹子庚。時諸侯方睦於晉,子庚弗許。康王以繼位以來5年未嘗統師自出,意欲北伐,子庚遂先行出師,治兵於汾。鄭子展、子西知子孔之謀,完守人保,子孔不敢會楚師。楚師伐鄭。天寒地凍,楚役徒幾盡。

  前554年

  楚康王六年

  鄭子展、子西殺子孔,分其室。子革(然丹)、子良出奔楚。楚以子革為右尹。

  前553年

  楚康王七年

  楚對蔡役使徵發無常。蔡司馬公子燮欲以蔡晉,蔡人殺公子燮,其弟公子履出奔楚。陳之二卿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逼,訴於楚,謂“公子黃與蔡司馬同謀”。楚人討伐。公子黃奔楚。

  前552年

  楚康王八年

  夏,楚令尹子庚卒。康王欲使蒍子馮為令尹。子馮訪於申叔豫。申叔豫以為“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子馮遂以疾辭。子南(公子追舒)為令尹。秋,晉正卿範宣子逐下卿欒盈,欒盈奔楚。後至齊。

  前551年

  楚康王九年

  庶人觀起有寵於令尹子南,未益祿而有馬數十乘。康王殺子南於朝,車裂觀起,徇於四境。子南之子棄疾三日後收葬父屍,自縊而死。康王使蒍子馮為令尹,公子[齒奇]為司馬,屈建(子木)繼其父屈到之職為莫敖。蒍子馮聽從申叔豫忠告,辭退無祿多馬有寵者8人,康王才感到安心。楚《祭典》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著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籩豆、脯醢則上下共之。”同於周制。屈建之父屈到生前嗜芰,曾遺言於宗老:“祭我必以芰。”及祭,宗老將薦芰。屈建不願以其父之私慾而犯國典,命去芰。

  前550年

  楚康王十年

  陳侯如楚。公子黃向楚王控告慶虎、慶寅。楚召二慶往,二慶使慶樂至楚,楚人殺慶樂。慶氏以陳叛。夏,屈建從陳侯圍陳。慶氏築城以拒。役人相約,各殺其長,遂殺二慶。楚送公子黃返陳。

  前549年

  楚康王十一年

  夏,康王組建舟師伐吳,不為軍政,無功而返。齊莊公既伐晉而懼,將欲見楚康王。康王使薳啟強如齊聘,且請會期。秋,齊莊公聞將有晉師,使陳無宇從薳啟強如楚乞師。晉會諸侯於夷儀,將以伐齊。冬,楚康王、蔡侯、陳侯、許男伐鄭以救齊。諸侯還救鄭。康王自棘澤還,使薳啟強率師送陳無宇歸齊。吳人召舒鳩人,舒鳩叛楚。楚康王師於荒浦,使沈尹壽與師祁梨責問舒鳩。舒鳩人申言未叛,且請受盟,楚師乃還。陳人復討慶氏之黨,針宜咎出奔楚。後為楚箴尹。

  前548年

  楚康王十二年

  蒍子馮卒,秋,屈建(子木)為令尹,屈蕩為莫敖。舒鳩人終叛楚。令尹子木伐舒鳩,及舒鳩之離城。吳師來救。子木遽以右師先,子強、息桓、子捷、子駢、子孟率左師以退。吳人居楚右、左師之間7日。子強等以私卒先擊吳師,繼以精兵會攻,大敗吳師。遂圍舒鳩,舒鳩潰。八月,滅舒鳩。蒍子馮子蒍掩為司馬,子木使其軍賦,檢點甲兵。蒍掩“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滷,數強潦,規堰瀦,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木盾]之數。”對楚國的國土狀況作了一次調查分析,依各地生產力之高下,分別型別與檔次,較公平地徵收以至減免軍賦,在此基礎上,以軍賦收入制辦甲[木盾],以裝備車兵(甲士)與步卒(徒兵)。最後匯總向令尹子木彙報。十二月,為報舟師之役,吳子諸樊伐楚,門於巢,牛臣宋巢,射元諸樊。康王以滅舒鳩賞子木。子木以功在蒍子馮而辭賞,康王遂賞賜蒍掩。蒍子馮(一說為令尹子庚)等人葬于丹水之濱。其主墓南北兩旁多有陪葬墓,有的還有殉葬墓、車馬坑,隨葬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及裝飾品多達數千件,其中有玉莖鐵匕首。

  前547年

  楚康王十三年

  楚及秦師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印堇父、皇頡戰敗被俘。穿封戌囚皇頡,王子圍與之爭功。穿封戌怒,抽戈逐王子圍。楚囚皇頡歸,以印堇父獻於秦。秋,楚使宗宋,聘於晉。楚伍舉避禍於鄭,將奔晉,與蔡聲子遇於鄭郊,表示願“歸骨於楚”。聲子至楚見令尹子木,謂“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言諸王。康王益伍舉祿爵而復之。許靈公如楚,請伐鄭。八月,卒於楚。冬十月,康王伐鄭。十二月,康王率楚師入南里,墮其城,涉於樂氏,門於師之梁,涉汜歸楚。而後葬許靈公。

  前546年

  楚康王十四年

  宋向戌弭諸侯之兵。秋七月,晉趙文子(武)、楚子木及各國大夫聚會於宋,以藩為軍。晉、楚各處其偏,子木衷甲,晉、楚爭先歃,趙武讓步,乃先由楚人歃血。宋公及諸侯大夫盟於蒙門之外。約定除、秦外,晉、楚雙方的屬國都要朝見對方。晉、楚平分霸權。晉荀盈如楚蒞盟。楚蒍罷發晉蒞盟。晉平公享之。將出,賦《詩·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謝享禮,頌景公。晉人稱他“敏以事君,必能養民”。齊崔氏之亂,申叔虞出奔。冬,楚人召楚,任為右尹。

  前545年

  楚康王十五年

  夏,鄭伯使遊吉如楚。及漢,楚人怪罪鄭伯未親自朝楚,令遊吉歸。九月,子產相鄭伯朝楚。為宋之盟故,魯襄公及宋公、陳侯、許男如楚。及漢,楚康王卒。宋公遂反。令尹子木卒,晉趙文子弔喪如同盟。

  前544年

  楚郟敖元年

  康王子熊麇即位,康王弟王子圍為令尹。楚人慾以臣吊君喪之禮,使魯襄公為康王屍體穿衣。襄公按君臨臣喪禮,先使巫以桃棒、笤帚祓殯。楚人弗禁,既而深為後悔。夏四月,葬楚康王。魯侯、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於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於墓。

  前543年

  楚郟敖二年

  正月,為立新君通告於諸侯,楚蒍罷聘於魯。魯穆叔詢問王子圍之為政,蒍罷不告。秋,王子圍殺大司馬蒍掩而取其室。

  前542的

  楚郟敖三年

  冬,鄭使印段如楚。十二月,文子相衛襄公如楚。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襄公:“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王子圍將娶於鄭公孫段氏,行前,陳列幾、筵,祭告莊、共之廟。

  前541年

  楚郟敖四年

  正月,王子圍聘於鄭,伍舉為副。鄭人不讓王子圍住於城內客館,使館於城外。既聘,將以兵眾迎親。鄭人婉言拒絕。王子圍等遂倒轉弓袋而入。迎親而出。三月,晉、楚、齊、魯、宋、衛、陳、蔡、鄭、許、曹人會於虢,重溫宋之盟,楚令尹王子圍僭用國君之服飾儀仗入會,諸侯大夫皆譏其非禮。虢之會期間,魯師伐莒。時魯之叔孫豹在會,楚告於晉:“請戮其使。”晉為叔孫豹說情,固請於楚,楚乃赦免叔孫。楚令尹圍享晉趙孟,賦《詩·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以答。秋,王子圍使宮廄尹子晰、太宰伯州梨城櫟、郟。秋,王子圍曾以龜貞卜,命龜之辭曰:“餘尚得天下。”不吉。圍投龜於地,詬天而呼:“餘必自取之!”冬,五子圍將聘於鄭,未出境,聞王有疾而還,殺楚王麇及其二子,又殺伯州犁。王子圍弟右尹子於奔晉、宮廄尹子晰奔鄭。葬熊麇於郟,謂之“郟敖”。王子圍即位,蒍罷(子蕩)為令尹,蒍啟強為太宰。

  前540年

  楚靈王元年

  靈王奪蒍居田。後又奪鬥韋龜中犫,並奪蔓成然邑,使為郊尹。

  前539年

  楚靈王二年

  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錄王宴請鄭伯,賦《吉日》。宴畢,王與鄭伯獵於江南之夢。

  前538年

  楚靈王三年

  正月,許男如楚,靈王留住許男,並留下鄭伯,與鄭伯、許男復獵於江南。靈王使伍舉如晉,求諸侯;併為靈王求婚於晉。夏六月,諸侯如楚,靈王與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國君及宋太子佐、淮夷會於申。宋太子佐後至,靈王獵於武城,久而弗見。徐子為吳女所出,靈王執之於申。靈王對待諸侯極為傲慢。伍舉諫,王弗聽。秋七月,靈王以諸侯伐吳,圍朱方。八月,攻克朱方,殺齊國出亡命大夫慶封,滅其族。又以諸侯之師攻克賴都,遷賴國於鄢。靈王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公子棄疾城賴。因“東國”水災,罷城賴之師。為報朱方之役,冬,吳伐楚,入棘、櫟、麻。楚沈尹射奔命於夏汭,箴尹宜咎城鍾離,蒍啟強城巢,然丹城州來。

  前537年

  楚靈王四年

  靈王以屈申貳於吳,殺屈申,以屈生為莫敖。令尹子蕩及屈生為靈王如晉逆女。晉侯送女至邢丘。晉上卿韓宣子如楚送子,上大夫叔向為介。靈王不郊迎,並欲刖韓宣子使為閽、加宮刑于叔向為司宮以辱晉。蒍啟強諫,靈王乃以禮相待。冬十月,為報棘、櫟、麻之役,靈王以諸侯及東夷伐吳。薳射率繁揚之師會於夏汭。越大夫常壽過會靈王於瑣。聞吳師出,薳啟強率師從之,遽不裝置,吳人敗諸鵲岸。靈王以[馬日]至於羅汭。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勞楚師,楚知吳有備,無功而還,拘押蹶由以歸。靈王使沈尹射待命於巢,薳啟強待命於雩婁。楚大軍退走。

  前536年

  楚靈王五年

  為報答韓宣子至女於楚,夏,靈王弟公子棄疾如晉。過鄭,鄭三卿罕虎、公孫僑、遊吉從鄭伯以勞諸[木且]。棄疾辭。鄭伯固請。棄疾見鄭伯如見楚王,以其乘馬8匹作為私人進見的禮物。見鄭三卿亦皆贈以馬。又嚴禁從者入田、砍樹、採果、拆房及強行討取。鄭人預測其將為楚王。棄疾至晉,晉侯郊迎。秋,徐太子儀楚聘於楚,被楚人逮捕,尋機逃歸。靈王使薳洩伐徐。吳救徐。令尹子蕩率師伐吳,師於豫章,次於乾谿。吳人敗其師於房鍾,俘獲宮廄尹棄疾。子蕩歸罪於薳洩,殺薳洩。冬,魯叔弓如楚聘問,且吊楚師之敗。

  前535年

  楚靈王六年

  靈王即位後即大興土木,為章華之宮,並接納逃亡之人。芋尹申無宇因其閽亡人入章華,入宮追捕,有司執之,見靈王。無宇申訴說:人有10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僕、臺,層層相屬,依吾先君文王所定“僕區之法”,自己所捕,是屬下之逃亡者。而宮中有司禁阻此事,必將引起奴僕之大量逃亡,造成社會紊亂。楚靈王終於准許申無宇執歸其閽。春,章華之臺完工。臺高10丈,基廣15丈。靈王欲於落成時,邀諸侯到場祝賀。薳啟強自請往魯國,以“蜀之役”相要脅,固請魯昭公來楚。三月,魯昭公如楚。夏,靈王享之於新臺。靈王贈昭公以大屈之弓,好而後悔。薳啟強見昭公,曰:“齊與晉、琥都久欲此弓,魯國有此,可能招禍。”昭公懼,乃將大屈歸還楚王。靈王與伍舉升章華之臺,贊臺之美,伍舉提出:“臣聞國君報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器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又諫其失曰:“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欲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之,數年乃成。願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拒,無有至得。……臣不知其美也。”

  前534年

  楚靈王七年

  陳哀公之弟,公子招、公子過殺太子偃師而立公子留。四月,陳哀公自縊死。公子招遣行人幹徵師訃於楚,且告:已立君。公子勝訴之於楚。楚人殺幹徵師。公子留懼而奔鄭。公子招歸罪於公子過而殺過。九月楚靈王遣公子棄疾奉偃師之子吳以圍陳,十一月,滅陳,執公子招,放之於越。靈王滅陳為縣,使穿封戌為陳公。

  前533年

  楚靈王八年

  魯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衛趙[厭/黑]會楚靈王於陳。二月,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葉)。夏四月,陳縣發生火災。

  前531年

  楚靈王十年

  楚靈王召蔡靈侯至申。三月,靈王伏甲而饗蔡侯,醉而執之。夏四月,殺蔡侯,刑其士70人。公子棄疾率師圍蔡。秋,晉、齊、魯、宋、衛、鄭、曹、杞人會於厥[來犬/心],共謀救蔡。晉狐父請楚釋蔡,楚弗許。冬十一月,靈王滅蔡,執太子有歸楚,作為人牲,殺之以祭祀岡山。遂以蔡為縣,使棄疾為蔡公。後又使其兼尹陳縣。十二月,靈王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

  前530年

  楚靈王十一年

  夏,靈王殺成熊,謂其為若敖氏之餘。冬靈王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器尹午、陵尹喜率師圍徐以懼吳。靈王次於乾溪,以為之授。靈王嘗作乾溪之臺,立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文,左史倚相能讀古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又能上下悅於鬼神,順道其欲惡。靈王讚賞倚相,譽為“良史”。右尹然丹藉機委婉進言,引《詩》為說,期待靈王能存民之力,而無縱慾之心。靈王聽罷,揖而入,數日不食不寐。

  前529年

  楚靈王十二年

  蔡舊臣朝吳欲復國,觀起為其設謀,以蔡公棄疾之命召靈王弟子幹、子晰,與棄疾盟。夏四月,子幹、子晰、棄疾、蔓成然,朝吳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因四族之徒,以入郢,棄疾使人殺太子祿及公子罷敵。子幹為王,子晰為令尹,棄疾為司馬。靈王還自訾梁,師潰。沿夏,將欲入鄢。五月,自縊於芋尹申亥之家。申亥以其二女殉葬。棄疾使人揚言靈王歸郢,國人大驚,了幹、子晰懼而自殺。棄疾即位,是為平王,名曰熊居。以鬥成然(子旗)為令尹。楚圍徐之師撤出途中,被吳師敗於豫,蕩侯、潘子、司馬督、器尹午、陵尹喜被俘。平王復陳、蔡之國,復靈王所遷人使歸故地。對內致群賂,施捨、寬民、宥罪、舉職。任觀從為卜尹。又使枝如子躬聘於鄭,且擬致犫、櫟之田輕賂鄭。枝如子躬未將二邑之田交還鄭人。冬十月,吳伐楚,人州來。令尹子旗請伐吳。平王謂“吾未撫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備,未定國家”。弗許。靈王好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女子更以小腰秀頸為美。

  前528年

  楚平王元年

  平王以其子建為太子。使伍奢任太子之師,費無極為少師。夏,平王使然丹簡上國之兵於宗丘,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收介特,救災患;宥孤寡,赫罪戾;詰奸慝,舉淹滯;禮新,敘舊;祿勳,合親;任良,物官,使屈罷簡東國之兵於召陵,亦如之。好於邊境,申言息民五年,而後用師。楚令尹子旗(鬥成然)與養氏結黨,貪求無厭,九月,平王殺子旗,滅養氏之族,使子旗之子鬥辛居鄖,以無忘子文舊勳。

  前527年

  楚平王二年

  楚少師費無極嫉妒蔡大夫朝吳有功於平王,在蔡人中挑逗是非。夏,區域人逐朝吳,朝吳奔鄭。

  前526年

  楚平王三年

  平王聞蠻氏亂,使然丹誘殺戎蠻子嘉,取蠻氏。既而復立其子。

  前525年

  楚平王四年

  陸渾之戎睦於楚。九月,晉滅陸渾。陸渾子奔楚。冬,吳伐楚。楚令尹陽勾(子暇)卜戰,不吉。司馬子魚以“司馬龜”為由,請改卜。吉。子魚以其私卒與吳師戰於長岸。子魚死,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吳公子光夜襲楚師,奪回餘皇。楚師亂,大敗。

  前524年

  楚平王五年

  晉、鄭方睦,楚恐晉助鄭伐許,冬,左尹王子勝遷許於析。費無極聘於秦,為太子建迎娶秦女。

  前523年

  楚平王六年

  正月,嬴女至郢,平王自納為夫人。楚工尹赤遷陰於下陰。令尹子瑕城郟。夏,平王為舟師以伐濮。從費夫極之謀,置太子建於城父。子瑕聘於秦,答謝秦女嫁楚。秋,楚人城州來,沈尹戌認為: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罷死轉,忘寢與食,城州來以挑吳,楚必敗。楚釋吳使蹶由歸吳。

  前522年

  楚平王七年

  費無極譖太子建將與伍奢以方城之外叛王。平王執伍奢,使城父司馬奮揚殺太子。奮揚陰使人告之建。三月,太子建奔宋(後又由宋奔鄭)。平王殺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奢次子伍員(子胥)奔吳。

  前521年

  楚平王八年

  費無極索賄於蔡公子東國,揚言蔡侯朱“不用命於楚,君王將立東國”。冬,蔡人出朱而立東國。蔡侯朱出奔楚,訴於平王,無極謂蔡侯朱有二心,平王遂不討蔡。

  前520年

  楚平王九年

  宋有華氏之亂。楚司馬薳越使告於宋,欲接納華氏。二月,宋華亥、向寧、華定、華[豹區-勺]、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出奔楚。

  前519年

  楚平王十年

  六月,蔡侯東國卒於楚。七月,吳伐州來。楚薳越率七國之師奔命救州來。令尹子瑕卒,帥賤,政令不一,七國同役不同心,士氣低落。吳王僚率軍迎戰於雞父,先犯胡、沈、陳師,俘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吳師鼓譟以進,許、蔡、頓師逃竄,楚師潰敗。楚太子建之母在郹。冬十月,吳公子光應召入郹,取楚太子建母與其寶器以歸。司馬薳越追吳師,不及,引咎自縊於薳澨。囊瓦(子常)為令尹。城郢

  前518年

  楚平王十一年

  冬,平王為舟師以略吳疆。越大夫胥[犭幹]勞於豫章之汭,越公子倉率師從平王,贈王乘舟,平王及圉陽而後還師。吳人踵楚,趁楚邊人不備,人巢及鍾離而還。

  前517年

  楚平王十二年

  平王使薳射城州屈,使茄人復居於此;城丘皇,遷訾人於此地;使熊相[礻某]及委然修築巢、卷二邑之城郭;以致引起民心不字。

  前516年

  楚平王十三年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平王庶長史子西(公子申),子西怒斥子常敗親、速雌、亂嗣,堅持反對立庶廢嫡。子常懼,乃立秦女所生太子壬,是為昭王。周王室亂。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奔楚。

  前515年

  楚昭王元年

  春,吳因楚喪而圍潛。楚莠尹然、王尹麇率師救潛,左司馬沈戌率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與吳師遇於窮。令尹子常以舟師及沙汭而還。左尹卻宛、工尹壽率師至於潛。吳公子掩餘、公子燭庸所率吳師前後受阻,不能進退。四月,吳公子光乘隙殺吳王僚,掩餘奔徐,燭庸奔鍾吾。楚師聞吳亂而還。費無極譖卻宛取吳賂而還師。令尹子常貪財信讒,令左領鄢將師攻卻氏,盡滅卻薳氏之族黨,殺中廄尹陽令終與其弟完、佗、又殺晉陳及其子弟。伯州犁之孫伯嚭奔吳。國人怨謗令尹。九月,子常殺費無極與鄢將師,盡滅其族,以取悅於國人。

  前512年

  楚昭王四年

  吳公子掩餘、燭庸奔楚。平王封之養,將以害吳,吳王闔廬怒,十二月,執鍾吾子,繼而滅徐。徐子章羽奔楚。楚沈尹戌救徐不及,遂城夷,以安置徐子章羽。

  前511年

  楚昭王五年

  吳始用伍員之謀,以三師輪番襲楚,楚出則歸,楚歸則出,多方以誤楚。秋,吳師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戌率師救潛。吳師還。楚人遷潛於同岡而還師。吳師復出,圍弦。沈尹戌與右司馬稽救弦,及豫章。吳師還。楚師疲於奔命。

  前509年

  楚昭王七年

  蔡昭侯為兩佩、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於楚昭王。令尹子常亦欲得佩、裘,蔡侯弗與,子常遂滯留蔡侯,不使歸。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得馬,成公弗與,子常亦阻止成公歸唐。

  前508年

  楚昭王八年

  桐叛楚。吳王闔廬使舒鳩氏誘楚人。秋,楚令尹子常伐吳,師於豫章。吳師偽裝為楚伐桐,現舟於豫章,而潛師於巢。冬十月,伍員率師擊敗楚師於豫章,遂圍巢,克之,獲楚公子繁。

  前507年

  楚昭王九年

  冬,唐人竊唐成公之面獻於子常,子常歸成公。蔡人聞訊,亦獻佩於子常,子常歸蔡昭侯。昭侯及漢,執玉而沉之,發誓不再朝楚。旋至晉,以子為質,請晉伐楚。鬥且往見令尹子常。子常問及蓄華聚馬,如餓豺狼。時楚之四境盈壘,盜賊司目,民無所放。鬥且歸,與其弟語:“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前506年

  楚昭王十年

  春三月,應蔡昭侯之請,晉合諸侯於召陵,謀伐楚。晉荀寅求貨於蔡,弗得,乃辭蔡昭侯,退兵。沈君不會於召陵,晉使蔡伐之,夏,蔡滅沈。六月,楚遷許於容城。秋,楚為沈故,圍蔡。伍員為吳行人以謀楚。蔡昭侯以其子公子乾為質於吳。吳、蔡、唐結盟。冬,吳王、蔡侯、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楚令尹子常欲爭功,搶先濟漢而陳,結果三戰皆敗。十二月,二師陳於柏舉,楚師大敗,子常奔鄭,吳師再敗楚師於清發、雍澨。五戰,及郢。楚昭王棄郢,涉雎,濟漢,入於雲中,遭“盜”攻。旋至鄖,由鄖奔隨,吳人至隨,索昭王。隨人婉辭,吳人未得逞。昭王遂與隨侯盟。楚公子申(子西)於吳師入郢後,招集散亡,因不知昭王所在,遂立行都,於脾洩。後聞昭王在隨,遂來從王。楚大夫申包胥如秦乞師,秦出兵援楚。胡人趁吳師入楚,盡取楚地之近胡者。

  前505年

  楚昭王十一年

  夏,越以吳師在楚,入吳。申包胥以秦師至,大敗吳夫概於沂。秋七月,楚子期(公子結)、秦將子蒲聯兵滅唐。呈師接連敗於麇與公[土胥]之溪,闔廬又聞夫概返吳自立,乃引兵撤歸。昭王返郢,遍賞群臣。獨申包胥逃賞。吳夫概王被闔廬擊敗,奔楚,受楚封於棠,為棠溪氏。

  前504年

  楚昭王十二年

  四月,吳太子終累敗楚舟師,獲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7人。楚國大惕,懼亡。司馬子期又以陸師敗於繁揚。於是在令尹子西主持下,楚遷郢於鄀,而改紀其政,以定楚國。

  約前503~497年

  楚昭王十三至十九年

  范蠡薦引楚射士陳音于越王勾踐,楚弩由是傳越,越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弩由木臂、弩機組成,弩機的牙和懸刀構成廷時裝置,望山用作瞄準。強弩力達12石,射逾600步,所射無脫,隨的,楚人又發明了雙孔連發弩,一閃可射出兩支箭,殺傷威力更為增大。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妻,訪之左史。左史認為:“進退周旋,唯道是從。”子期乃止。昭王以《周書》所謂顓頊命重、黎,使天地不通之故史,問於觀射父。射父就遠古“民神不雜”、“民神雜糅”、“絕地天通”的傳聞,為之追敘了原始守教形成、發展的往事。楚王孫圉聘於晉。晉定公享之,趙簡子鳴玉以相,問及楚之寶器白珩。王孫圉答:楚國有六種寶。“明王、聖人能制義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藏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以備財用,則寶之。若夫[言華]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前496年

  楚昭王二十年

  頓子牂欲事晉,背楚而絕陳好。一月,楚發兵滅頓。

  前495年

  楚昭王二十一年

  鬍子豹仍不事楚。二月,楚師滅胡,俘鬍子豹歸。

  前494年

  楚昭王二十二年

  為報柏舉之役,楚昭王及陳侯、隨侯、許男圍蔡。士卒設版築堡壘。9晝夜而成。蔡人男女出降。昭王使疆於江、汝之間而還。蔡於是請遷於吳以避楚。次年遷於州來。

  前491年

  楚昭王二十五年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目反],申公壽餘、葉公諸梁集合蔡人於負函。集合方城外人於繒關,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餘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楚師臨上雒,晉人執蠻子赤及其五大夫。以畀楚師三戶,楚以致邑立宗誘其遺民,盡俘以歸。

  前490年

  楚昭王二十六年

  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昭王以為:“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雎、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前489年

  楚昭王二十七年

  魯孔丘由陳至楚,遇老萊子。老萊子云:“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譽。”孔丘揖而退,又至故蔡,葉公諸梁問政。孔丘答道:“政在來遠附邇。”昭王未用孔丘,丘乃自楚返衛。吳伐陳。楚昭王救陳,師於城父。秋七月,卜戰,不吉;卜退,不吉。昭王預期將死。而寧願戰死於仇敵,遂命子西繼為王,子西不可;繼命子期,亦不受命;乃命子閭(公子啟),五辭而後許。昭王病,仍帶病攻大冥,卒於城父。子閭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途,迎昭王之子章立為楚王,而後還師。昭王好劍,曾令楚鑄師風胡子請吳之干將、越之歐冶子鑄作名劍龍淵、秦阿、工布。楚工匠為克服生鐵性脆易斷裂的弱點,採用鑄鐵柔化技術,使生鐵鑄件變成韌性鑄鐵,以之鑄制鐵劍及其他兵器。秦人稱讚“楚之鐵劍利”。楚國鐵製農具鋤、鍤、鐮刀等在江、漢一帶相繼使用。促進了楚境農業生產的發展。

  約前488~486年

  楚惠王元年至三年

  惠王以子穀為太師。楚任不齊、公孫龍先後至魯,從學於孔丘,儒家逐漸影響於楚。稍後,楚[馬乾]臂子弓成為孔子弟子卜商的門人。子弓又從孔子弟子商瞿學《易》。《易》學因子弓而得以傳於後世。

  前486年

  楚惠王三年

  陳閔公朝吳,夏,楚師伐陳。

  前485年

  楚惠王四年

  楚司馬子期、左史老伐陳。吳延州來季子(季札)救陳。季子與子期約,吳先退兵以求“務德安民”。楚師亦還。

  約前484~483年

  楚惠王五至六年

  楚太子建之子勝在吳,令尹子西不聽葉公子高(沈諸梁)的勸阻,召公孫勝返楚,使為白縣縣公。為報鄭人殺其父之仇,白公勝屢請子西伐鄭。

  前482年

  楚惠王七年

  令尹子西率師伐陳。

  前481年

  楚惠王八年

  五月,陳在夫宗豎出奔楚。冬,宗豎自楚入陳,陳人殺宗豎。陳大夫轅買遂奔楚。

  前480年

  楚惠王九年

  夏,楚子西、子期伐吳,及桐汭。秋,齊國陳[王雚]如楚。冬,晉師伐鄭,鄭告急於楚。楚師救鄭,與鄭盟。白公勝因令尹子西救鄭且與鄭訂盟,由是以令尹子西為仇敵。

  前479年

  楚惠王十年

  吳人伐慎,白公勝擊敗吳師,請以戰備獻,遂入郢。秋七月,白公勝殺子西、子期於朝,劫惠王,又殺子閭與管修,自立為王。葉公諸梁率方城外之師入郢,與國人合攻白公勝。勝奔山而自縊死。葉公諸梁兼令尹、司馬。陳乘楚亂,恃其聚而侵楚。老萊子為避戰亂,南適蒙山,著《老萊子》15篇,言道家之用。後隱於江南。

  前478年

  楚惠王十一年

  夏,楚擬掠取陳麥。惠子問帥於太師子谷與葉公諸梁。子谷薦右領差車、左史老,諸梁以為帥賤,懼不用命。惠王卜以決疑,武城尹公孫朝吉,遂使為帥。公孫朝率楚師掠取陳麥。陳人抵禦,敗。七月,公孫朝滅陳(後又封陳)。惠王與葉公枚卜惠王弟子良以為令尹,吉。沈尹朱以為超過其所希望;葉公以為不妥。他日,改卜子西之子公孫寧(子國)為令尹。並以子期子公孫寬(文子)為司馬。

  前477年

  楚惠王十二年

  巴人伐楚,圍鄾。三月,令尹子國、寢尹吳由於、工尹薳敗巴師於鄾。惠王以戰功封子國於析,為封君,此後楚之封君漸多。

  前476年

  楚惠王十三年

  越人侵楚以誤吳,夏,楚公子慶、公孫寬追越師,至冥,不及,乃還。秋,葉公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於敖。

  約前475~473年

  楚惠王十四至十六年

  惠王以梁地封公孫寬,寬以梁險而在北部邊境,懼子孫據以叛楚,請求易地。惠王乃改封之於魯陽,號“魯陽文君”。葉公諸梁老於葉。

  前473年

  楚惠王十六年

  越王勾踐滅吳,楚、越始接界。

  前472年

  楚惠王十七年

  楚遣使聘秦。

  前470年

  楚惠王十九年

  楚王子英奔秦

  前463年

  楚惠王二十六年

  楚使賂於秦。

  約前451~449年

  楚惠王三十八至四十年

  越滅吳後不能正江淮北,楚乘勢東侵,廣地至泗上,楚境直抵魯南、宋東。

  前477年

  楚惠王四十二年

  楚師進軍州來,滅蔡(後又復蔡)。

  前445年

  楚惠王四十四年

  楚滅杞。楚與秦平。

  約前444~439年

  楚惠王四十五至五十年

  魯公輸般至楚,為楚舟師製作水戰器械,楚與越戰,因而常處優勢。公輸般又制雲梯以備楚師攻宋。宋墨翟聞訊,日夜兼程至郢,獻書於惠王,巧服公輸般,勸說惠王終於放棄攻宋計劃。墨翟薦其弟子耕柱子留仕於楚。昭、惠之時,楚笙冠中國。墨翟好儉非樂,見惠王卻錦衣吹笙,從惠王這所俗,時楚國樂器不僅有笙,還有鍾、鎛、磬、鼓、琴、瑟、竽、簫、篪等,可謂八音俱全。楚人所奏之曲,則以《霹靂引》、《駕辯》、《勞商》、《窮劫之曲》、《涉江》、《採菱》、《揚荷》、《激楚》等著稱於世。

  前433年

  楚惠王五十六年

  楚惠王為曾侯乙作鍾、鎛、鑄銘曰:“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享。”

  約前433~400年

  楚惠王五十六年至楚悼王二年

  曾侯乙下葬。楚王及太子、令尹、魯陽君、陽城君、坪夜君、[羕阝]君、[集阝]君等[貝冒]贈以車、馬等物。

  前432年

  楚惠王五十七年

  楚惠王卒。子中立,是為簡王。

  前431年

  楚簡王元年

  楚簡王北伐,滅莒。

  前413年

  楚簡王十九年

  楚師伐魏南鄙,至上洛。

  約前412~409年

  楚簡王二十至二十三年

  楚屈將聞墨家非議鬥士之勇,乃危冠帶劍往見墨子弟子胡非子。經辯論,終為胡非子“五勇”之說所折服,遂釋危冠,解長劍,請為弟子。昭、惠以來,楚貴族佩劍成風,死後亦以青銅劍或鋼劍、鐵劍隨葬,少者1件,多者高達30餘件。

  前408年

  楚簡王二十四年

  楚簡王卒。子熊當立。

  約前405~404年

  楚聲王三至四年

  楚聲王圍宋十月,不克而還

  前402年

  楚聲王六年

  “盜”殺聲王。其子熊疑嗣位為王。

  前400年

  楚悼王二年

  三晉(韓、魏、趙)伐楚,至乘丘而還

  前399年

  楚悼王三年

  楚將榆關歸還於鄭。

  有398年

  楚悼王四年

  楚伐鄭,敗鄭師,遂圍鄭。鄭[糹需]公殺其相子陽。

  前393年

  楚悼王九年

  楚師伐韓,取負黍。

  前391年

  楚悼王十一年

  韓、魏、趙伐楚,敗楚師於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

  約前389年

  楚悼王十三年

  楚在縣一級政權上置郡,以郡守為一郡之長。吳起由魏至楚,任宛守,為楚北境軍政首腦。

  約前388~382年

  楚悼王十四至二十年

  悼王以吳起為令尹,實行變法。吳起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使封君三世而收爵祿,貴人往實廣虛之地。裁汰不急之官,禁遊客之民,養選練之士,要在強兵。於是南平百越,擴境蒼梧,北並陳、蔡之地,遷陳、蔡於楚之西境。諸侯畏楚之強。楚貴族屈宜臼等強烈反對變法,斥責吳起為“陰謀逆德,好有兇器”這人,認為變法“是變其故而其常”,並謂悼王支援變法是“逆天道”。

  前381年

  楚悼王二十一年

  魏、衛攻趙,趙求救於楚。楚師攻魏以救趙,戰於州西,出於梁門,軍舍林中,飲馬於大河。楚悼王卒。反對變法的諸貴族攻吳起,射吳起並中王屍。太子臧繼立,是為楚肅王。按楚律,“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使熊臧盡誅射吳起而傷王屍的貴族,坐射起而夷宗者70餘家。

  前380年

  楚肅王元年

  陽城君因參與悼王喪之兵爭而畏罪出逃,肅王收其封邑,撤其封爵。為陽城君護守封邑的墨者鉅子孟勝死難,其弟子從死者183人。

  前377年

  楚肅王四年

  蜀伐楚,取茲方。楚國扞關以加強防禦。

  前375年

  楚肅王六年

  韓、魏南侵。韓滅鄭。魏伐楚,與楚師戰於榆關。

  約前374~372年

  楚肅王七至九年

  魏伐楚,取舊許與鄢陵。楚滅許。

  前371年

  楚肅王十年

  魏師伐楚,攻佔魯陽。

  前370年

  楚肅王十一年

  楚肅王卒。肅王無子,弟良夫立,是為宣王。

  前364年

  楚宣王六年

  夏,楚天文學家甘德觀測天象,發現歲星(木星)旁有橙黃色小星(木衛三),當即作了記錄:“單閼之歲,攝提格在卯,歲星在子,與嬃女、虛、危晨出夕人,其狀甚大,有光,旁有小赤星附於其側。”

  約前363~359年

  楚宣王七至十一年

  肅、宣以來,楚西侵,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王孫袖被任為楚君臨,受命監管楚所佔巴國東南部地區。州侯為令尹,貴而主斷。

  前358年

  楚宣王十二年

  楚師伐魏,決河水以攻長垣。

  前357年

  楚宣王十三年

  楚右尹黑迎女於秦。

  約前356~354年

  楚宣王十四至十六年

  秦遣公鞅(衛鞅)聘於楚,見宣王於栽郢。肅、宣以來,楚人嘗以大事紀年。公孫鞅如楚事,楚人以之作為“秦客公孫聞(問)王於栽郢之歲”。

  前353年

  楚宣王十七年

  魏師圍趙都邯鄲。楚令尹昭奚恤欲使魏、趙相鬥,不擬救趙;大司馬景舍(子發)力主少出兵以為趙援,使之“兩弊”。宣王因使景舍起兵入魏。魏拔邯鄲,楚取魏睢、[氵歲]間地。

  前352年

  楚宣王十八年

  魏以韓師敗齊、宋、衛之師於襄陵,齊威王請楚景捨出面調停,代齊向魏求成。江乙為魏使於楚,欲惡楚令尹昭奚恤於宣王。

  約前350年

  楚宣王二十年

  魏將孫何侵楚,入三戶郛。

  約前346年

  楚宣王二十四年

  魏章率魏、韓之師伐楚,取上蔡。

  前344年

  楚宣王二十六年

  宣王祖母聲王夫人作曾姬無[血阝]壺。魏侯稱王,會宋、衛、魯、鄒、秦等12國諸侯、大夫於逢澤。陳侯、蔡侯背楚,北上朝見魏惠王,參與逢澤之會。

  前343年

  楚宣王二十七年

  蔡恃魏而不裝置。楚宣王使景舍(子發)西伐蔡。楚師厄以淮水,填以巫山,克高蔡,俘蔡聖侯。正月庚子之朝,子發系聖侯告捷於宣王。楚滅蔡。

  前341年

  楚宣王二十九年

  齊將田忌奔楚。宣王郊迎,封之於江南。

  前340年

  楚宣王三十年

  秦孝公封衛鞅於商,南侵楚。楚宣王卒。子商立,是為威王。

  前337年

  楚威王三年

  秦惠文王初立,楚、韓、趙、蜀遣使朝賀。

  約前336~334年

  楚威王四至六年

  鑑於威王不能盡觀《春秋》,太傅鐸椒寫成史記40章,名《鐸氏微》,供威王閱讀。

  前333年

  楚威王七年

  越王無強按齊使之謀,釋齊而代楚。楚威王興兵反擊,大破越,殺無強,盡取故吳地。威王以齊相田嬰欺楚,興師伐齊,敗齊將申縛于徐州。威王令齊必逐田嬰。魏惠王令惠施之楚,威王郊迎。此時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旬阝]陽,時人譽為“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慄支十年”。荊地多產黃金。楚以黃金鑄行金幣,鑄有“郢稱”、“陳稱”、“[鬲阝]稱”等印記,作為流通貨幣通行於全楚以至境外。為便於計量換算,以天平、砝碼進行秤量。日常市場小量交易,則以銅幣、布幣為主。三錢之府為楚國貯存財富的中心府庫,兼掌貨幣的鑄造。楚在長沙銅官渚等處設有鑄錢作坊多處。

  約前333~331年

  楚威王七至九年

  齊客張果問楚王於栽郢,楚貴族悼固卒,葬於紀南城西北望山,隨葬有越王勾踐劍等物600餘件。

  前330年

  楚威王十年

  楚伐魏。魏將犀首迎擊楚師。

  前329年

  楚威王十一年

  楚威王卒。子槐立,是為懷王。魏犀首乘楚喪伐楚,秦以卒萬人、車百乘助魏。秦魏敗楚師,攻佔陘山。

  前328年

  楚懷王元年

  齊攻宋,宋使臧子求救於楚。楚允諾救宋,劉拔宋五城而楚師未出。楚人大量育蠶治繭,絲綢生產後來居上。威、懷之時,楚絲織品已有絹、綈、紗、羅、綺、綿、滌、組、緙等多種。其色彩鮮豔,工藝繁複,已使用提花織機織錦。官府織造機構有織室、中織、東國織室等。

  前326年

  楚懷王三年

  趙肅侯卒,楚、秦、燕、齊、魏各以銳師萬人參與葬儀。

  前323年

  楚懷王六年

  遊說之士或主合縱,或倡連橫。秦以張儀為相,使與楚令尹子士、齊執政田嬰會於齧桑,欲使楚、齊事秦攻魏。楚欲送魏公子高返魏,使司馬昭陽將兵攻魏。昭陽破魏師於襄陵,得八邑。楚人以此作為紀歲之事,稱作“大司馬昭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昭陽乘勝移兵攻齊。齊威王患之。陳軫以畫蛇添足為喻勸說昭陽,昭陽引兵退。懷王居栽郢之遊宮,命工尹為鄂君啟之府鑄制水、陸經商通行金節。舟節、車節分別記載水、陸行經路線、地名,以及免稅、納稅的有關規定。令尹子士命高間等地貸越異之金以備糴種。

  前322年

  楚懷王七年

  張儀相魏,排斥力主合魏於齊、楚的惠施,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惠施至楚。時懷王親張儀,乃奉惠施而納之於宋。

  約前321~319年

  楚懷王八至十年

  齊客陳豫來賀楚王。魯陽公以楚師後城鄭。楚農家許行言神農之教,以楚國難於實現其“賢者與民並耕而食”的理想,率徒眾數十人離楚去滕。楚儒者陳良弟子陳相、陳辛,亦背儒從學於許行。

  前319年

  楚懷王十年

  楚東有越累,城廣陵。

  前318年

  楚懷王十一年

  宋客盛公公邊聘於楚。楚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是田嬰易薛,田嬰不從。楚師攻薛。齊宣王遣兵救薛。懷王令左徒屈原制訂憲令。魏相公孫衍(犀首)約縱魏、韓、趙、燕、楚五國,楚懷王為縱長,攻秦至函谷關。秦出兵,各國兵皆引而歸。宋君偃自立為王,西攻魏,東攻齊,南攻楚,取楚淮北地300裡。

  前317年

  楚懷王十二年

  東周之客許[糹呈]胙於楚。秦,韓戰於修魚,韓欲與秦和。楚警四境之內,命戰車滿道路,場言興師救韓。韓宣惠王大悅,遂與秦絕。秦益師伐韓,大敗韓師。楚師未出楚境。

  前316年

  楚懷王十三年

  大司馬卓滑救[甫阝]。六月,楚左尹邵[力它]卒。以一槨四棺葬於紀南城北包山。隨葬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及生活用具1935件,另有文書、卜筮祭禱記錄,遣策三類竹簡278枚。

  前314年

  楚懷王十五年

  齊乘燕亂北伐,諸侯多謀救燕。楚使淖滑之趙,又許魏六城,請伐齊而存燕,秦遣張儀遊說於魏王,伐齊之事遂敗。秦伐魏、韓。魏、韓相繼屈服於秦。楚是和以抗秦。

  前313年

  楚懷王十六年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秦遣張儀使於楚。偽言以商於之地600裡歸還楚國,請與齊絕。懷王大悅,授張儀以相璽,北絕齊交。齊折符而合於秦。楚使至春受地,張儀初稱病不見,後見而稱只允與楚6裡,懷王怒,不聽陳軫等人勸阻,發兵攻秦。秦出師迎擊。

  前312年

  楚懷王十七年

  春,楚與秦戰于丹陽。秦庶長章大敗楚師,斬甲士8萬,虜大將軍屈[勹亡]、裨將軍逢侯醜等70餘人,取楚漢中郡。懷王起全楚之兵復攻秦。秦惠文王作《詛楚文》,悉興其眾迎戰楚師於藍田。韓、魏聞楚師盡出,遂出師南襲楚,至於鄧。楚師懼而退還。懷王怨韓助秦,使景翠率師伐韓,圍雍氏。秦出兵救韓,周人以食米供應秦、韓之師。景翠還師。

  前311年

  楚懷王十八年

  屈原奉命使齊。秦使者宣稱,願分漢中之半以與楚和。懷王不願得地,願得張儀。張儀自請復至楚。懷王囚張儀,旋聽信寵姬鄭袖之言,出張儀歸幫。屈原使齊歸,請殺張儀。懷王使人追儀。弗及。秦師伐楚。取召陵。

  約前310年

  楚懷王十九年

  周人城渾遊楚,建議懷王以新城為郡。王從其議。置新城郡。

  前309年

  楚懷王二十年

  懷王欲與秦和。齊宣王致懷王書,約共抗秦。懷王從昭雎之說,和齊而善韓。

  前308年

  楚懷王二十一年

  秦甘茂伐韓,圍宜陽。楚景翠率師救韓。秦使馮章偽稱割地於楚。景翠之師遂停軍不進。甘茂張望拔宜陽。韓服於秦。

  前307年

  楚懷王二十二年

  楚圍韓雍氏5個月,韓使再三求救於秦,秦師出殽、函以救韓。楚師還。楚羋戎流落東周,其姊秦宣太后(羋八子)召其至秦。

  約前306年

  楚懷王二十三年

  楚乘越亂,攻越。以所佔越地設江東郡。

  前305年

  楚懷王二十四年

  秦向壽至楚。楚人厚禮相待。秦昭王初立,厚賂於楚。楚背齊而合秦。秦昭王遣使至楚迎婦。楚助秦伐魏,圍皮氏。魏將翟章救皮氏。秦與魏媾和,秦、楚罷兵。

  約前305~304年

  楚懷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

  屈原仰觀先王廟及公卿祠堂所畫山川神靈、古賢聖怪物行事,常感天地之大有非恆情所可測者,因設難以問,作《天問》。楚壁畫琦瑋譎詭,楚帛畫線條流暢。楚畫工繪製的導引、招魂儀具——人物龍鳳帛畫與人物御龍帛畫,著意於塑造人物的形態、儀表與氣質。左尹邵[力它]使用的漆奩蓋上的漆畫人物車馬出行圖,則開情節性繪畫之先河,將楚國丹青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前304年

  楚懷王二十五年

  楚懷王與秦昭王盟於黃棘。秦與楚上庸。楚吾得率師代韓。秦助楚,圍綸氏。

  前303年

  楚懷王二十六年

  齊、韓、魏伐楚。懷王以太子橫為質於秦,秦遂發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2年

  楚懷王二十七年

  春大夫私與太子橫鬥,太子橫殺秦大夫而亡歸。

  前301年

  楚懷王二十八年

  齊匡章、魏公孫喜、韓暴鳶攻楚方城。唐昧率楚師與三國兵夾[氵比]而軍,相持半年。匡章以練卒夜襲楚師,殺唐昧,取宛、葉以北地以強韓、魏。秦庶長奐亦率攻楚,攻新城。

  前300年

  楚懷王二十九年

  秦師拔新城,楚士卒死者2萬。懷王恐,使景翠以六城賂齊,並使太子橫為質於齊以求平。韓太子嬰死,韓公子幾瑟變人楚。楚欲立幾瑟為韓太子,因派鄭強至韓遊說。隨又發兵入韓,圍雍氏。韓一面求救於秦,一面與楚言和。楚師遂撤雍氏之圍。

  前299年

  楚懷王三十年

  秦華陽君羋戎攻楚,取新市等八城。秦昭王約楚懷王會武關。懷王不聽昭雎、屈原勸阻,而從子蘭之言,西入秦。秦要挾懷王割巫與黔中二郡,懷王弗許,秦因扣留懷王,不讓懷王返楚。太子橫由齊歸郢,立為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前298年

  楚頃襄王元年

  秦發兵出武關,大敗楚師,斬首5萬,取析邑等16城而去。

  約前298~297年

  楚頃襄王元至二年

  屈原心繫懷王,疾王聽之不聰,讒陷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憂愁幽思,完成抒情性長詩《離騷》。

  前296年

  楚頃襄王三年

  楚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哀憐懷王,如悲親戚。楚絕秦。國人皆怨子蘭,子蘭短屈原於頃襄王,王怒而遷原。

  約前295~293年

  楚頃襄王四至六年

  南郢之邑,沅、湘之間,民欲信鬼而好祠,祠必歌樂鼓舞,以娛諸神。出原放逐,愁思沸鬱,屢見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因作《九歌》。楚人信奉之鬼神多而雜,既有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也有風伯、雨師、司命、司禍、地主,還有高辛、軒轅以至伏羲、女媧。楚貴族常求巫、問卜,死後下葬必置鎮墓獸等儀具,意在驅鬼辟邪。

  前292年

  楚頃襄王七年

  秦昭王致楚王書:“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日之命。願王之飾士卒,得一樂戰。”秦穰侯魏冉東向攻楚,楚失南陽盆地。頃襄王被迫復與秦平。秦遂又得東攻韓魏。楚迎婦於秦。

  約前291~288年

  楚頃襄王八至十一年

  客歌於郢中,始歌《下里巴人》,屬而和者數千人;既歌《陽阿薤露》,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微,屬而和者不過數人。頃襄王好色,不使風議,民多昏亂,其積至昭奇之難。

  前287年

  楚頃襄王十二年

  蘇秦、李兌約趙、齊、楚、魏、韓五國攻春,罷於成皋。

  前285年

  楚頃襄王十四年

  頃襄王與秦昭王會於宛。

  前284年

  楚頃襄王十五年

  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兵伐齊,契臨淄。齊湣王奔莒。楚淖齒率師救齊,湣王任之為相。淖齒殺湣王,與燕、魏分齊之滷器,收取淮北之地。

  前283年

  楚頃襄王十六年

  頃襄王與秦昭王會於鄢。秋,復會於穰。

  約前282~281年

  楚頃襄王十七至十八年

  楚將莊蹻出黔中,後西入滇池。

  前281年

  楚頃襄王十八年

  秦興師伐楚,取鄧,拔黔中。楚割上庸、漢北地與秦。

  前279年

  楚頃襄王二十年

  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西陵。繼而攻鄢,引西山長谷水灌鄢,楚軍民死數十萬。秦大軍壓境,頃襄王仍常與其寵幸者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等遊獵於雲夢之中,不顧國政。莊辛諍諫,王不聽。莊辛因離楚去趙。

  前278年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

  白起拔郢,東據竟陵,攻安陸。西取夷陵,燒楚先王墓。頃襄王兵散,流掩於城陽。旋遷都陳。屈原自沉於汨羅江。

  前277年

  楚頃襄王二十二年

  秦之蜀守張若伐楚,拔巫郡,取江南。頃襄王召莊辛歸楚。莊辛再進亡羊補牢之策,勸告楚王勿親佞臣而耽於遊樂,應以蔡聖侯之滅於楚為鑑,注意國事,以備秦患。頃襄王授之以執圭,封為陽陵君。

  前276年

  楚頃襄王二十三年

  楚江南人民反秦。頃襄王收東地兵,得10餘萬,復西取秦所佔江旁15邑為郡以抗秦。

  前273年

  楚頃襄王二十六年

  楚左徒黃歇使於秦,上書秦昭王,力陳“善楚”之利。

  前272年

  楚頃襄王二十七年

  秦遣使賂楚。楚、秦復平。楚遣黃歇侍太子完為質於秦。齊、韓、魏共代燕。燕太子請救於楚。頃襄王使景陽率3萬人馳援,次於雍丘,牽制魏、齊之師。

  約前271~264年

  楚頃襄王二十八至三十五年

  楚子思於壽春南興建芍陂,引水灌田,不憂水旱。

  前263年

  楚頃襄王三十六年

  頃襄王病。黃歇設謀使太子完得以離秦返楚。秋,頃襄王卒,子完立。考烈王以黃歇為令尹,予淮北12縣地,封為春申君。

  前262年

  楚考烈王元年

  楚納州於秦以平。

  前261年

  楚考烈王二年

  楚師伐魯,取徐州

  約前260~258年

  楚考烈王三至五年

  楚臨武君至趙,與荀況議軍事於趙孝成王前。楚相繼吞滅費、邾、邳、郯等國。

  前257年

  楚考烈王六年

  秦師久圍趙都邯鄲。趙孝成王以靈丘封黃歇,使平原君趙勝求救於楚。春申君與景陽救趙,至新中,楚、魏、趙合擊秦師,秦將鄭安平以2萬人降。春申君黃歇廣招賢士,食客至數千人,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名,時人並稱之為“四公子”。

  前256年

  楚考烈王七年

  楚滅魯。魯頃公遷於下邑。春申君以荀況為蘭陵令。

  前253年

  楚考烈王十年

  考烈王遷都於巨陽。

  前251年

  楚考烈王十二年

  秦昭王卒。春申君弔喪於秦。楚柱國景伯死。

  前248年

  楚考烈王十五年

  春申君獻所受封之淮北12縣為郡,旋被考烈王改封於江東。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前247年

  楚考烈王十六年

  魏信陵君率趙、魏、韓、楚、燕五國之師共攻秦,與秦師會戰於河外。秦將蒙驁敗逃,五國兵追至函谷關而還。

  約前247~243年

  楚考烈王十六至二十年

  春申君在其封地興築宮殿、糧倉,開挖渠道、運河。楚人[歇鳥-欠]冠子著書言道家事,寫成《[歇鳥-欠]冠子》

  前241年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趙龐[火爰]合縱趙、楚、燕、魏、韓,共攻秦。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用事,軍至函谷關,秦師反擊,五國兵罷。楚畏秦逼,遷都壽春,命曰“郢”。春申君進李園之妹於考烈王。

  前238年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

  考烈王病。朱英建議春申君自立為王,並請殺王舅李園。春申君不從。考烈王卒。李園埋伏死士殺春申君於王宮門外,盡滅其家。李園妹所生子悍立,是為楚幽王。

  前236年

  楚幽王二年

  楚、越、趙、燕四國合謀,欲圖秦。秦王政遣姚賈攜珍珠重寶,南使楚、越、北使燕、趙,四國遂被分化。

  前235年

  楚幽王三年

  秦徵發四郡之兵,使辛梧據梁,助魏攻楚。楚執政李園憂,使人遊說於辛梧。辛梧延遲半年始出兵。

  前228年

  楚幽王十年

  幽王卒,葬於壽春東。國人立幽王弟猶,是為哀王。熊猶立二月餘,其庶史負芻之徒黨殺猶及太后,盡滅李園之家。負芻被擁立為王。

  前226年

  楚王負芻二年

  秦滅韓後,兵鋒轉向楚、魏。秦王政使王賁擊楚,大敗楚師,取10餘城。

  前225年

  楚王負芻三年

  秦滅魏。楚出兵攻秦之南郡。秦王政使李信、蒙武將兵20萬伐楚。李信攻平輿,蒙武攻寢,楚師敗。李信又攻陳城,引兵而東,與蒙武會城父。楚師尾隨秦師,三日三夜不頓舍,入兩壁,殺7都尉,大破秦師。

  前224年

  楚王負芻四年

  秦王睡使王翦、蒙武將兵60萬伐楚,大契楚師於蘄南,殺楚將項燕,復取陳以南至平輿。

  前223年

  楚王負芻五年

  王翦、蒙武復攻楚,虜楚王負芻。楚人偽託項燕之名,立楚公子昌平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昌平君敗,楚亡。

  有222年

  秦王政二十五年

  王翦進平楚並南地。

  有222~221年

  秦王政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楚遣民南公流浪民間,著《南公》31篇,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滅代(趙)、燕、齊,越君降。秦始皇完成統一。

  有209年

  秦二世元年

  七月,楚人陳勝、吳廣率秦所徵發的漁陽戍卒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反秦於蘄縣大澤鄉,進據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故楚遣民周文、武臣、項梁、項羽、范增、劉邦、宋義、秦嘉、英布、影駒、季布等紛紛聚眾響應,故魏、趙、齊貴族後裔亦乘隙而起,中原大地掀起反秦大起義風暴。

  前206年

  漢高祖元年

  劉邦攻佔咸陽,項羽全殲秦軍主力,秦亡。

  前205~202年

  漢高二至五年

  劉邦與項羽大爭天下統一戰爭,以項羽覆滅,劉邦勝利,建立漢朝統一帝國而告終。推翻秦朝暴政的主力是楚人,進行統一戰爭的雙方領導人及其核心骨幹集團的成員,均是楚人。漢朝皇室及初期的將相大臣、元勳故舊,絕大多數也都是楚人。直到漢武帝以後,六國時的國別意識始漸淡化而趨於泯滅。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