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姓圖騰(女媧氏圖騰)
女媧作為姓氏源於風姓,屬於以先祖名字轉意為氏。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大地之母,東方造物主。
【得姓始祖】
女媧: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媧之後,社會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其部族民眾中有以女媧之名為姓氏者,稱女媧氏,是非常古早的原始五氏之一。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風姓,屬於以先祖名字轉意為氏。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鍊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另傳說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
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女媧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風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亦或為鳳裡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人們,又勇敢地照顧人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範圍內。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臺、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在中國口傳歷史中,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七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女媧於隴西成紀(金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在位起訖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於鳳城(令河南濟源),年號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
封上相中央氏於沁水流域,居沁陽(今河南焦作)。
封下相柏皇氏於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濟源)。
命共工氏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許昌),主造書契。
命昊英氏為歷官,居伊水鳴皋(今河南洛陽嵩縣),主修甲歷。
命慄陸氏居於西華及慄廣之野(今河南夏邑),負責水利建設。
命驪連氏於驪山(今陝西西安臨潼)、葛天氏於長葛(今河南許昌長葛)、陰康氏於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共同主管農業生產。
命金提氏於桐柏太白頂(今河南南陽桐柏),主管化俗。
命烏明氏於東明(今山東菏澤東明),主管建福。
命視默氏於犬丘(今陝西興平),主管災惡。
命紀通氏、仲起氏、陽侯氏、宿沙氏四族為中官土正。紀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濟源),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東日照),主管海陸;陽侯氏居陽穀(今山東聊城),主管江湖;宿沙氏居東平(今山東泰安),主管海鹽。
命春官羲仲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滄州青縣)。夏官羲叔為火正,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秋官和仲為金正,居秦嶺太白山(今陝西寶雞太白);冬官和叔為水正,居龜蒙山(今山東臨沂平邑)。另外封尊盧氏於鴻盧水(今河南三門峽盧氏);混沌氏於昆吾屯留(今山西長治);大庭氏於具茨山(今河南新鄭);有巢氏於朝城(今陝西渭南大荔朝邑鎮);無懷氏於裴城(今河南駐馬店遂平)。
女皇二年(公元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這是中國遠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群體戰爭。雙方大戰的結局是共工氏失敗,率部族西奔,怒而襲擊祭天聖地不周山(今甘肅蘭州榆中),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頂,砍倒了天齊建木,割斷了八索準繩,定表向東南傾斜,表繩斷絕,八維失準,象徵王權的祭天中心遭到了嚴重破壞。女媧又命驪連氏率族人與祝融氏族聯合攻打共工氏,將共工氏一族趕往祁連山以北。由於天齊表木遭到破壞,天象觀察和天氣變化的預測都不能正常進行;結果這年夏天大洪水來臨,人們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突然而來的洪水吞沒,許多族人都葬身於大洪水中。當時女媧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倖免。她立刻組織族人砍伐樹木,綁制簡易木排,下水營救被困的人。他們奮戰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數百名青年男女,這些獲救的青年都向她磕頭致謝,尊稱她為聖母。女媧率族人與洪水搏鬥的這段歷史,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被神化了,被演繹成了神話故事。
女皇十年(公元前7697年),女媧宣佈廢除舊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為主體的對偶婚姻。家庭也由原來的群體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為主體的獨立家庭。不過這種家庭並不穩定,因為對偶婚是女人娶男人為夫,被娶來的男人在家庭中沒有任何地位,除了勞動和與妻子過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沒有絲毫權力。妻子隨時可以把丈夫趕出去,再與外族團其他男子成婚。這種婚姻多則數月,少則幾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極少。因此,對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會有幾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當幾次或幾十次丈夫,但當他們年老體衰時,就會被趕回本族團,依靠自己的外甥女來養老送終。
女媧之後,社會逐漸由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其部族民眾中有以女媧之名為姓氏者,稱女媧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女氏、媧氏、禍氏、咼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女媧氏複姓是一個非常非常古早的姓氏。今北京市的海淀區、東城區,湖北省的蒲圻縣,朝鮮、韓國,日本國等地,均有零星女媧氏、媧氏、禍氏、女氏、咼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汝陽郡:史料記載,五千多年前,神農炎帝與軒轅黃帝化干戈為玉帛,共同建立部落聯盟,一統天下,並在河南省汝陽縣境內的西泰山舉行祭天大典,標誌著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凝結進入肇始階段。汝陽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歷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龍山文化。有杜康造酒遺址、杜康廟、鬼谷故里、魏明帝陵、雲夢山古軍校遺址等二十一處名勝古蹟。我國古代糧食酒釀造的鼻、被歷代帝於尊為“酒仙”的杜康,就是在汝陽杜康村首創了“秫酒”釀造之法,從而奠定了中國白酒釀造的基礎。戰國時期的楚國人鬼谷子,即道家尊奉的王禪,曾隱居在今汝陽城關雲夢山聚賢授道。西周,汝陽屬沈國地域。春秋,蔡昭侯十三年(乙未,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縣境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楚昭王二十年(乙巳,公元前496年),楚滅頓國,後又滅蔡國。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時期在陽城(今舒莊鄉扶蘇寺)置縣,屬陳郡。陳勝、吳廣時期改陽城為扶蘇。西漢時期,汝陽屬豫州汝南郡,還有陽城、博陽共三縣。東漢時期,陽城縣改為徵羌縣,汝陽縣未動。三國時期,廢徵羌、樂家二縣,並歸汝陽縣,屬魏國、豫州、陳郡。晉朝時期縣名汝陽,屬豫州汝南郡。南北朝時期劉宋置汝陽郡,領汝陽、武津二縣。北魏時期復置徵羌,汝陽郡領洱陽、武津、徵羌三縣。南梁時期汝陽郡領睢陽、新汲、陳、蒙、崇義五縣。北齊時期郡廢,仍設汝陽縣,屬豫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分置溵水縣、汝陽縣。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汝陽縣入殷水縣。
堂號
汝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女媧祠
女媧祠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南側,主要建築有“媧皇宮”和“女媧祠門牌”,最早的女媧祠位於今隴城城之北山。北山古稱“龍泉山”,山樑稱風臺梁,梁下迤右有龍泉寺,即張錦讀書處;梁下迤左有北山寺,右之山崩,祠廟毀於一旦。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女媧祠歷經滄桑,時至今日已經是五次遷建。今日之女媧祠,氣勢宏偉,塑像莊嚴。媧皇宮龕位祥座的披髮慈容、肅穆祥和的女媧尊像,是1989年由著名雕塑家何諤女士精心雕塑而成。
女媧廟
女媧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50公里的隴城鎮,相傳為女媧出生之地。據《水經注》記載:秦安縣城北面,山上有女媧祠,此地有風姓命名的風溝、風臺、風瑩等地名,媧皇、鳳尾、龍泉等村名,傳說女媧生於風溝,長於風臺,葬於風瑩。在風溝懸崖上至今還有一處深不見底的女媧洞,鎮北門外有一口大井,世稱龍泉,據傳是女媧摶土造人用水之泉。
2005年,女媧廟被秦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煥然一新的女媧廟,與大地灣遺址、街亭古戰場、女媧洞、風臺、風溝、風塋、略陽古城、龍泉等景點連為一線,已成為人們尋根問祖和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女媧陵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女媧陵)
女媧陵是女媧的墓陵。一處在山西,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媧皇陵,始建年代無考,據《平陽府志》載唐天寶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後歷代屢有修葺。女媧陵原規模宏大,建築風格極具皇家氣派。宋代碑文載:“南北百大,東西九筵”,原有建築現已不存。陵墓內現存宋開寶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兩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補天石”一塊,以及明清時期石碑三十多通。據《大清一統志·霍州直隸州》記載:媧皇陵,在趙城縣東南一里。
據《大清一統志·霍州直隸州》記載:媧皇陵,在趙城縣東南一里。
清道光七年(1827年)《趙城縣誌》卷二十九對女媧陵有更詳細的記載:女媧陵,在縣東八里侯村。正、副陵各一,皆在廟後。東、西相距四十九步。居左者為正陵,其副陵相傳葬衣冠者。陵前古柏一百八,樹多八九人圍。俗言鳥雀不糞、蟲蟻不蝕,亦好事者之說也。正陵右有“補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詔給守陵“五戶長”吏,春秋奉祀,其後代有祭告。國朝歷次遣官致祭,祭文並砌石,立廟中。
趙城縣的位置,正在《尚書·禹貢》所記“冀州之城的“中鎮名山”霍山之麓,這裡正在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氏的主要活動範圍之內。傾一生之力為締造人類、造福人類而與大自然博鬥、獻身的女媧氏最後長眠於此,是很有可能和順理成章的事情。
“女媧陵”所在的侯村,是距離洪洞縣趙城鎮東八華里的一個大村。據說,該村自商、周時期就形成村落。因為這裡是諸侯所封之地,故得名為侯村,算來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該村地處古老的霍山腳下,瀕臨汾水之濱,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侯村附近還有隨處可以發現的“龍山文化”遺蹟。全村人口多達六千餘人,村裡的一條東西大街,竟長達三華里。所以,當地傳有侯村是“洪洞第一村’的說法。
“女媧陵”的正陵,位於侯村村北現為學校的“女媧廟”舊址旁邊。它是一個高達四五米的大土丘。它的周長,估計約在四五十米左右。而“女媧陵”的副陵,正如有關資料所記是在正陵東北方向的村邊,其高度、周長與王陵相近。筆者所見到的情況,與“趙城縣誌’所記載的情況基本吻合。
多年來,“女媧陵’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對這一珍貴的歷史遺蹟也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在正陵周圍,蓋起了不少民房住宅,使本來很有價值和意義的文物景觀受到了破壞。地處村北的“副陵”雖然沒有受到“鐵壁合圍”,但外觀也與一般常見的土丘毫無二致。
在“女媧陵”主陵的東南邊,是一座規模巨大、歷史悠久的“女媧廟”
【典故軼事】
上古女媧
女媧又稱女媧氏,也可以稱媧皇、女希氏,一般民間稱為女媧娘娘,從這些稱謂很難把她同人類聯絡在一起,一般都會先入為主的把她當做神祗來看待。但是在史書記載中,相傳她本來是中國傳說時代中的某個上古氏族的首領,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演變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和伏羲具有血緣關係,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他們有著共同的遺傳特徵——人首蛇身(也可能是龍身),這說明他們來源於同一個上古氏族,所以有著同樣的姓氏風姓。在《春秋緯》注《禮記》雲中:“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不過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明確人選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女媧”,媧代表“華育”的意思,這名字一聽就和造人息息相關,所以她後來創設了婚姻制度,今日我們能繁衍生息千代萬代和這個婚姻制度的確立是密不可分的,而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也來自於她創立了婚姻制度。在《路史》中認為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姓代表著母系血緣。在上古時期以母系社會氏族為主,女媧是與伏羲成婚,他們即為兄妹所以是同姓,這種規定以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來看是有合理性的,規定同姓結婚確保了只有同一氏族部落內部的血統純正與團結,外姓其他部落的人不會因為繁衍子女而影響本氏族的政權穩定,這也演變成了後世封建制度為了確保皇室血脈延續而保持同姓通婚的制度。但隨著人類生存水平的提高,婚姻制度朝著更合理的方向演化,即規定同姓不婚,確保人類總體種群的繁衍生息。婚姻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所以在漢代女媧和伏羲被描繪成執掌圓規和矩尺的形象,以此象徵婚姻家庭的穩定性。
黃土造人,是女媧作為神話中的人類始祖的標誌性功績。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說女媧造人,並沒有記載她用泥土造人。在《淮南子》中:“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黃帝幫助人生出陰陽,上駢幫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在早期記載中是以眾神合力造人為主流觀點,只是女媧在造人這個大工程中屬於核心人物。到了後期,才在《太平御覽》中有泥土造人的記載:“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此後才演變成後世記載的搏土造人。
相比前兩個功績,後面的這個功績更加波瀾壯闊,也說明她作為氏族首領,不但在社會生活的治理上有聖人之能,在保衛家園征戰殺敵上也是才略過人,這一系列功績有煉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洪水。這一系列都緣於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根據《三皇本紀》記載,共工被祝融打敗,一時想不開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穹塌陷,天河之水灌入人間。女媧心繫她的子民,歷經千辛萬苦從五色神石中提煉精華修補天穹,折神鱉之四足立於四極,最終平定洪水,人類才得以安居修養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