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桓公·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二年原文

  【经】十有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传】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桓公十二年譯文

  十二年,夏季,魯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會盟,這是讓杞國和莒國講和。

  桓公想和宋國、鄭國講和。秋季,桓公和宋莊公在句瀆之丘會盟。由於不知道宋國對議和有無誠意,所以又在虛地會見;冬季,又在龜地會見。宋公拒絕議和,所以桓公和鄭厲公在武父結盟,盟後就率領軍隊進攻宋國。發生這場戰爭,是因為宋國不講信用。

  君子說:“如果一再不講信用,結盟也沒有好處。《經》說:‘君子多次結盟,反而使動亂滋長。’就是由於沒有信用。”

  楚國進攻絞國,軍隊駐紮在南門。莫敖屈瑕說:“絞國地小而人輕浮,輕浮就缺少主意。請對砍柴的人不設保衛,用這引誘他們。”楚王聽從了屈瑕的意見。絞軍俘獲了三十個砍柴人。第二天,絞軍爭著出城,把楚國的砍柴人趕到山裡。楚軍坐等在北門,同時在山下設伏兵,大敗絞軍,強迫絞國訂立城下之盟而回國。

  在進攻絞國的這次戰役中,楚軍分兵渡過彭水。羅國準備攻打楚軍,派遣伯嘉去偵探,三次遍數了楚軍的人數。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