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5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公曆1月5-7日交節。小寒,標誌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的天氣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俗話有講:“冷在三九”,由於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小寒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加之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天氣寒冷,人們叫做“數九寒天”。在我國南方雖然沒有北方峻冷凜冽,但是氣溫亦明顯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時候是小寒及雨水和驚蟄之間這兩個時段。小寒時是乾冷,而雨水後是溼冷。雁北鄉: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
鵲始巢: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
雉雊:雉在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大寒,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
小寒的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本節氣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這是因為在上一個節令冬至時,地表得到太陽光、熱最少,但還有土壤深層的熱量補充,所以還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等到冬至過後,也是到“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儘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小寒的習俗: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薑羊肉湯,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餚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裡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牆壁相互擠)、鬥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鬥)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中唐 · 元稹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北宋 · 劉敞
陰老疑龍戰,風高怯海飛。枯蓬不自息,歸鳥競相依。
時節驚流水,生涯託墐扉。哀歌向妻子,吾道亦牛衣。
獄市並空俗已和,使君高興足婆娑。
畫成林色重灌洗,鑑作湖光更潔磨。歷下軍聲從古盛,濟南名士邇來多。
小寒漸有北歸雁,話與飛翰同一過。《清遠舟中寄耘老》
北宋 · 蘇軾
小寒初度梅花嶺,萬壑千巖揹人境。清遠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鄉井。
覺來滿眼是湖山,鴨綠波搖鳳凰影。
海陵居士無雲梯,歲晚結廬苕水湄。
山腰自懸蒼玉佩,野馬不受黃金羈。門前車蓋獵獵走,笑倚清流數鬢絲。
汀洲相見春風起,白蘋吹花覆苕水。萬里飄蓬未得歸,目斷滄浪淚如洗。
北雁南來遺素書,苦言大浸沒我廬。清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龜魚。
今年玉粒賤如水,青銅欲買囊已虛。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天南看取東坡叟,可是平生廢讀書。北宋 · 喻陟
曉日初長,正錦裡輕陰,小寒天氣。
未報春訊息,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
搵玉勻香,天賦與,風流標致。
問隴頭人,音容萬里。
待憑誰寄。
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
映月臨風處,度幾聲羌管,愁生鄉思。
電轉光陰,須通道、飄零容易。
且頻歡賞,柔芳正好,滿簪同醉。
《山居四詠 其三 地爐》
宋 · 李綱
小寒聊試地為爐,端為先生病更癯。
炙背願馳金騕嫋,藉床初展錦氍毹。
聳肩傍壁詩千字,爆慄燒氈酒一壺。
便擬慇勤事丹灶,朝晡稱火較錙銖。
《送季平道中四絕 其一》
宋 · 鄭剛中
霜風落葉小寒天,去客依依馬不鞭。
我最平生苦離別,可能相送不悽然。
《偈頌二十二首 其十六》
宋 · 釋道生
兩曜劈箭急,一年彈指間。
始見大暑小暑,又是小寒大寒。
通身寒暑無回互,笑倒當年老洞山。
《望梅·其二》
宋 · 無名氏
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
信早梅、偏佔陽和,向日暖臨溪,一枝先發。
時有香來,望明豔、瑤枝非雪。
想玲瓏嫩蕊,綽約橫斜,旖旎清絕。
仙姿更誰並列。
有幽香映水,疏影籠月。
且大家、留倚闌干,對綠醑飛觥,錦箋吟閱。
桃李繁華,奈比此、芬芳俱別。
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條謾折。
《醉蓬萊·壽特奏官十二月初二》
宋 · 無名氏
看梅腮妝臘,柳眼緘春,小寒交候。
蓂莢雙開,慶生賢毓秀。
早著蜚聲,榮登鶚表,正是當年少。
大器能藏,待當富貴,功名還就。
暫試鸞棲,需期瓜約,未試經綸手。
料想黃扉須有分,看璽書飛到。
州縣無勞,沙堤已築,躍馬長安道。
歲歲今朝,斑斕品戲,舉觴稱壽。
《冬至》
宋 · 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吹,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日長至,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琯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傳說一: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和臘日相鄰不遠。由於天氣比較寒冷,社會上於是就盛行相互贈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傳統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的時候,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
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藥,就是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因此口脂、面藥都是用來塗臉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凍裂之物。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依舊是我們的冬天必備物品。
傳說二:
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於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也就是從小寒到穀雨共8個節氣,有120天,每5天為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24候,應24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
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3種花信,第1花信是梅花,第2花信是山茶,第3花信是水仙,這3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餘7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為第1瑞香、第2蘭花、第3山礬;立春的花信為第1迎春、第2櫻桃、第3望春;雨水的花信為第1菜花、第2杏花、第3李花;驚蟄的花信為第1桃花、第2棠棣、第3薔薇;
春分的花信為第1海棠、第2梨花、第3木蘭;清明的花信為第1桐花、第2麥花、第3柳花;穀雨的花信為第1牡丹、第2酴、第3楝花。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
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燜羊肉的好時節。1、小寒特別冷,禦寒不輕鬆。經常搓搓手,偶爾喝點酒。冬寒易多痰,最好少吃甜。宵夜要吃少,睡前泡泡腳。小寒快樂,祝健康!
2、拾取一片雪花,融化了流年;捧起一泉問候,流走了煩憂;迎來一個節氣,撩動了思念的弦。小寒到了,願你快樂無邊!
3、小寒到,寒料峭,紛亂雪花滿懷抱;老少樂,眉眼笑,祥瑞之氣滿屋繞;送問候,把情交,願你事業春天早來到!
4、小寒節氣來到,溫馨簡訊送上。氣溫可以直降,祝福絕不打折。滿載真誠問候,附贈吉祥祈願。祝你幸福安康,快樂度過寒冬。
5、小寒節氣不一般,氣流寒冷翻一番。保暖防寒不簡單,棉衣手套換一遍。多喝開水病逃竄,勤加鍛鍊身康健。祝小寒快樂。
6、最寒最冷是小寒,時令正是三九天,氣溫達到最低點,叮囑一聲在耳邊,外出穿暖要防寒,多穿衣服多吃飯。祝小寒快樂!
7、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北風吼。門戶窗子嚴封口,家蔬家禽好看守。熱愛運動勤動手,趕走嚴寒抓時候。小寒降臨,祝健康!
8、小寒到來天氣寒,叮嚀朋友多添衣;棉襖手套不可少,圍巾微笑不能缺;鍛鍊適當精神好,心態豁達加樂觀。祝小寒快樂!
9、小寒想你不成眠,簡訊提醒要保暖,願寒風吹跑你的不滿,寒冰冰凍你的幽怨,寒雪覆蓋你的惱煩,願快樂與你天天相伴!
10、小寒節氣到,寒風呼呼嘯,小雪紛紛飄,氣溫嘩嘩降,問候翩翩來,祝福送溫暖,千萬別凍著,祝你冬日吉祥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