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榮姓圖騰(南榮氏圖騰)
南榮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róng(ㄋㄢˊㄖㄨㄥˊ)。源於西南夷,出自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如今多以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榮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西南夷,出自戰國中期古哀牢國,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在滇西南的哀牢山區有個古哀牢國,其國有個南榮邑,中心位置在今雲南省臨滄市南榮田一帶。
距今約兩千四百餘年前,以今雲南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在戰國末期,哀牢國曾被秦國吞滅,歸入益州郡。到了西漢初期,哀牢國又脫離中原王朝,仍舊自立,國主姓柳,稱九隆王。
哀牢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發達、物產豐富、民族眾多,是雲南地區歷史上文明古國之一,開國之王姓柳,號稱九隆王,世代相傳約四百餘年。哀牢國大體形成於戰國中前期,其國鼎盛時期疆域遼闊,號稱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國境大半與東漢所設全國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轄地基本一致,即東起哀牢山脈,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
據歷史學家考證,哀牢國的中心位於保山,是雲南重要的人類起源地之一。保山地區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一片樂土。考古學家發掘了位於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塘子溝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最古老的哀牢先民“蒲縹人”遺骨化石,其生活年代距今約八千年,屬於雲南早期智人。
哀牢國,最初是由哀牢部落發展而成的。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了許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是原來的哀牢部族,而是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內的所有“國民”。據考,哀牢民族除濮系民族外,還雜居有氐羌和百越兩大系。戰國末期至兩漢時期,又有大量中原漢族人遷入哀牢境內,與哀牢土著民族雜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哀牢國形成了以土著民族為主、外來漢族為輔的多民族雜居的歷史國度。
哀牢山航拍
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從有史記載的兩次內附過程統計看,達到了五萬四千六百六十戶,五十七萬一千三百七十人,這在兩漢時期是一個很大的區域人口數字。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礦產,茂盛的林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其地據史籍《華陽國志》、《後漢書》中記載,“宜五穀蠶桑……出銅、鐵、鉛、錫……”尤多珍奇寶貨如黃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瑪瑙……並有孔雀、犀、象、軻蟲、食鐵貊獸和說話的猩猩等,還有“節相去一丈,圍三尺餘,受一斛許”的大濮竹等。
古哀牢國最有名的工藝特產是一種紡織品,歷史傷稱“桐華布”和“蘭幹細布”。“蘭幹細布”就是優質的苧麻細布,其華美有如絲織品中的彩色大花綾錦;而“桐華布”則是用木棉織成的潔白不汙的細布。這兩種布皆原產於哀牢國,但經蜀地商賈轉手販運後,曾被張騫誤認為是“蜀布”,其在秦、漢之際就已遠銷南亞和中東地區,被西域人稱為“東方一絕”。
哀牢古國由於歷史久遠,地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只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隱約透出遠古歲月的資訊。在傣族中最古老的紅河谷花腰傣、泰國的泰族、緬甸的緬族、撣族、勃歐族、克欽族、欽族等民族,就是哀牢國“濮人”的後裔;其國在西漢時期稱作“巂”,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中,而范曄在《後漢書》中則記載為“哀牢”。
“巂”,並非單指長度單位或地名,而是傣族中花腰支的語言讀音,屬於藏語系·壯侗語族;而“哀牢”則是景頗族載瓦支語的語言讀音,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但二者皆指哀牢部族的古老圖騰,漢義就是“性、生殖”,說明哀牢部族一直保持著對原始生殖的圖騰崇拜。
到了東漢王朝漢明帝劉莊執政時期,古哀牢國九隆王的世襲傳人名叫柳貌,公元一世紀中葉在位。柳貌是保山歷史上一位關鍵時期的重要人物。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九隆王柳貌率領七十七個邑王、五萬餘戶、五十五萬多人舉國“內附”,毅然加入中華民族行列,從而使古代保山地區由奴隸社會一步跨入了封建制的門檻。東漢王朝則因勢利導,藉此機會將郡縣治推行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整個哀牢地,並再設永昌郡統一管轄。為彰柳貌內屬之功,漢明帝特別給他頒賜了與西漢時期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形式一樣的“哀牢王章”,並舉行了盛大的宮廷慶典。
哀牢國內歸漢王朝之後,許多哀牢人民仍然矜持著自己的傳統,多次抵抗“內附”後強大的漢文化侵融,至今仍然保持著一些古哀牢國的傳統與習俗,始終信奉自然宗教,即性宗教。例如在西南其他傣族地區廣泛流行的小乘佛教,就始終未能進入紅河谷花腰傣中。對於“哀牢歸漢”,花腰傣與漢史書籍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花腰傣族民眾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是“柳貌喪國”,柳貌是以一個叛國之君的形象出現的。但作為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綏哀牢,開永昌”,是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盛事,柳貌順應歷史潮流,功不可沒。
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但古籍記載少之又少,僅在史籍《華陽國志》和《後漢書》中略有記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專著、專論相繼問世,哀牢文化作為以保山為中心的哀牢故地歷史文化的源頭,已透過歲月的沉沙露出遠古的輝煌。
“哀牢歸漢”之後,在其南榮邑的原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漢化姓氏者,稱南榮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傣族、景頗族、白族、乃至藏族、彝族中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南榮氏複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如今多以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榮氏,分別融入各氏大家族,但多以永昌、商州為郡望。
南榮氏及其分衍的南氏、榮氏等族人,在中國大陸大多分佈在西南地區的漢族、傣族、景頗族、白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中,在國外則分佈在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等國。
【郡望堂號】
郡望
永昌郡:商朝時期,永昌地區稱為“百淮”(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先民)的族群已向商王朝獻珠寶、短狗等特產。周武王十三年春,當地土著大酋長睽參與了伐封,會於孟津。秦、西漢今臨滄地區地屬哀牢國地,出現了永康巖畫。《山海經》首次記述耿馬縣孟定為“壽麻”地。西漢元封二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滇置益州郡,轄二十四縣,雲縣屬益州郡轄。東漢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藐請求歸附漢王朝。漢王朝以哀牢王轄地設哀牢(今騰衝、龍陵和德宏州、臨滄地區)、博南(今永平)二縣,割益州西部六縣為瀾滄郡,後改為永昌郡,治不韋(保山)。蜀漢建興三年(乙巳,公元225年),鎮康縣在永壽境,屬永昌郡轄。出現鍬形鑄犁及牛耕。同年,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南征,“師至白崖”,追擊孟獲。“獲因南走慶甸(今鳳慶縣)’。三國蜀漢時,永昌郡增設雍鄉、永壽縣,此兩縣域均在今臨滄地區境。西晉元康九年(辛亥,公元299年),永昌郡治南移永壽(今耿馬)縣,歷時四十三年到東晉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唐朝麟德元年(甲子,公元664年),唐王朝設劍南道姚州都督府(今姚安縣境),雲縣、鳳慶屬其轄地。南詔時期,以十敗為一區域,加七節度、二都督共十個區域,鳳慶地屬永昌節度管轄的唐封川一帶。南詔時期(公元748~895年),在永康設拓南城,歸永昌節度。大理國前期,鳳慶地仍屬永昌節度,為蒲蠻孟柞地。大理國後期,鳳慶稱慶甸,隸屬永昌府,將南詔時期的拓南城改為鎮康城。宋朝紹聖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鎮康分屬金齒鎮的鎮康城和永昌府的慶甸。元朝憲宗四年(甲寅,公元1254年),元兵克昆明,遂定雲南諸郡,蠻部三十六路、四十八甸皆設土官,歸大理金齒都元帥統轄。元至元八年(辛未,公元1271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鎮康置東路安撫使。元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賽典赤改東路安撫司為鎮康路安撫使。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鎮康路安撫司改為宣撫司,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一年(甲申,公元1284年),元將罕的斤破金齒。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公元1287年),金齒孟定甸官俺嫂、孟纏甸阿受、夫魯寨木拜率民兩萬五千人降。元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公元1289年),立孟定路。元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公元1294年),置孟定路軍民總管府,以金齒歸附官阿魯為孟定路總管,佩虎符。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公元1286年),撤鎮康安撫司併入大理等處宣撫司。元大德、至大年間(公元1298~1311年),梁王派蘇慶任鎮康軍民總管府同知。元泰定二年(乙丑,公元1325年),順寧(鳳慶)部落首領孟氏請求內附。木邦兵侵入鎮康縣境,土司泥囊率眾抵抗七個月,土官泥囊叛變,奉詔後出降。元泰定三年(丙寅,公元1326年) 農曆3月,孟定路東南置謀粘路。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農曆11月,置順寧土府,以孟氏為土知府,左氏為土同知,屬大理路,並賜姓氏。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設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及大侯長官司。元至正八年(戊子,公元1348年),孟定隸屬麓川。思倫法派召魯漢媛治理孟定,勐卯傣族成批遷入定居。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春,耿馬土司罕氏祖先罕刷、罕謝率臣民百姓,離開勐卯,經木邦、阿佤山抵勐角建立村寨。明洪武三十年(丁丑,公元1397年),土酋頭目率百姓遷徙,經勐省、來相、安雅、戛結,備白馬引路,到耿馬定居,建立耿馬城。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設立鎮康府,隸屬雲南布政司;當年穎川侯傅友德、平西侯沐英徵雲南、平大理,調整郡縣,復置順寧府,後降為州。明洪武十七年農曆1月升為府,領雲州。孟定置御夷府,鎮康府降為州,旋即裁撤,劃歸灣甸御夷州。明洪武十八~二十三年(公元1385~1390年),平緬宣慰使思倫發佔據景東,平西侯沐英討伐,波及勐緬。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公元1391年),置大侯長官司。明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立刀渾為孟定知府。明永樂七年(己丑,公元1409年),重置鎮康御夷州,直隸雲南布政司,灣甸同知曩光出任知州,開徵課賦。明宣德四年(己酉,公元1429年),升大侯長官司為大侯州,以土官刀奉漢為知州。明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農曆6月,以景東的勐緬、勐托地,設勐緬長官司。明宣德六年(辛亥,公元1431年),大侯土州入侵勐緬地。明成化八年(壬辰,公元1472年),勐谷(景東)土司聯合耿馬土司罕真發兵,征服勐允養、勐景莊,建立勐勐土官,屬耿馬土司轄地。明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公元1486年),勐緬傣族派蠻、派悶兄弟與拉祜族布倒幕迎大侯土州第三子俸開基為長官司,勐緬世襲土司政權由此開始。明萬曆十三年(乙酉,公元1585年),耿馬置安撫司,授罕悶坎為安撫使。明萬曆十五年(丁亥,公元1587年),設孟定土知府。明萬曆二十五年(丁酉,公元1597年),勐緬長官司改為勐緬土巡檢。明萬曆二十六年(戊戌,公元1598年),順寧土府改土歸流,仍設順寧府,隸屬金騰道。改大侯州為雲州,設流官。明崇禎十二年(己卯,公元1639年)農曆8月6~14日,旅行家徐霞客遊順寧、雲州並記下數日遊記。清順治十五年(戊戌,公元1658年),大西軍將領李定國與佤族、傣族剽牛飲血為盟。班老出土地,孟定供糧,李軍出人力,共同開發班老銀礦。清順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緬甸兵犯耿馬,扶孤護理的西襪裡印太(正宮皇后),女扮男裝,率土練迎戰,將勝之際,急風掀起戰袍,露出腳環(婦女用藤蔑匝腳的裝飾),緬兵見指揮官原是女子,士氣大振,打敗耿馬土練。緬兵入耿馬,西襪裡自刎於蠻烈。同年農曆4月,清軍平滇,鎮康土知州刀悶達率眾投降,仍授世職。農曆11月,南明永曆帝出走緬甸,李定國追趕不上,由孟定過耿馬到勐緬,調各地土司兵拒清軍。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勐緬改土歸流,始稱緬寧。勐緬長官司改為緬寧撫彝廳。清乾隆十四年(己巳,公元1749年),移順寧右甸通判於緬寧廳,屬迤西道。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農曆4月,同年,勐勐土巡檢改隸緬寧廳。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757年),清朝廷頒禮部鑄造的一萬二千十九號的“孟定府印”。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開雲南順寧府鼓鑄局。勐勐土司改隸順寧府,耿馬宣撫司改隸順寧府。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公元1770年),順寧府隸屬迤西道,下置順寧縣。清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勐勐倮黑山改屬緬寧。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知府改稱府長,順寧府長張漢皋。駐雲州南防鐵路營巡防隊奉令改編。加拿大馬錫齡牧師到順寧縣地傳教。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農曆2月,因永康縣名與浙江永康雷同,遂改永康為鎮康,行政長官由州長改稱知事。改勐捧巡檢為分治員,次年又改稱為縣佐。7月19日,改雲州為雲縣。9月,緬寧隸屬滇南觀察使。緬寧廳改縣,設四排山縣佐公署於那賽營盤。鎮邊直隸廳改縣,設上改心縣佐公署於忙糯。雙江勐勐壩流行鉤端螺旋體病。撤銷順寧府。順、雲、緬分別改為縣,行政機關稱“縣公署”。順寧縣先隸迤南道,後屬迤西道。順寧創辦女子小學,附設女子天足會。1949年3月17日雙江縣全境解放。19日成立雙江縣臨時軍政委員會。1950年1月中旬,省委決定撤銷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雙江縣劃歸保山專區。10月,思普地委、行署任命田興武為普洱專區第三副專員,胡忠華為第五副專員。11月19日,中共雙江縣工委成立(公元1953年4月改稱中共雙江縣委)。11月,和平接管雙江、耿馬無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第一二○團、第一二一團、第一二三團奉命配合第十四軍警衛團對盤踞雙江、耿馬的各路殘匪地霸發起攻擊。11月22日,警衛團佔領耿馬,土司罕裕卿逃往國外。11月23日,第一二○團奪取雙江縣城,耿馬、雙江宣告解放。1951年1月8日~3月初,中央民族訪問團對鎮康、耿馬進行慰問。滄源縣派出三十四名有一定影響的佤族頭人參加訪問團的慰問活動。1月19日,原保山縣第六區所屬忙蚌等十六個自然村劃歸鎮康縣。7月,原耿馬所屬河外東、西兩區劃歸鎮康縣轄,孟定劃歸耿馬。8月11日,鎮康縣召開第一次擁軍優屬會議。1952年1月1~8日,耿馬縣召開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協商委員會議,選舉產生耿馬縣各族人民聯合政府委員會,撤銷耿馬縣各民族行政委員會,張彭鍵任縣長,罕富有任副縣長。8月21日,成立中共滄源縣委員會,趙廷俊任書記,徐志林任副書記。1953年1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緬寧邊防區。4月,撤銷中共雙江縣工作委員會,設立中共雙江縣委員會。7月6日,大雪山特區成立,耿馬縣勐永區香竹林、光木林、邦控等三鄉劃歸大雪山特區。1955年1月4日,成立中共臨滄地委宗教工作委員會。2月至次年5月,雙江縣兩個佤族鄉、滄源縣五十三個鄉、耿馬縣九個佤族、傈僳族、拉祜族聚居鄉先後實行“直接過渡”政策,不再進行土地改革,由封建領主制直接邁進社會主義制度。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成立耿馬傣族佧佤族自治縣。耿馬縣城於10月8~15日召開第三屆各族各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自治縣人民委員會。10月16日,召開萬人大會,宣佈和慶祝自治縣成立。10月20日,緬甸軍隊進駐“1941年線”黃果園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區一側。邊防公安第七十一團的兩個巡邏班到該地執勤,遭緬軍襲擊。我軍受傷八人,被迫還擊,並主動撤離。事後,中國政府透過外交途徑向緬方提出抗議。這一事件稱作“黃果園事件”。1957年春,人民政府禁止英國貨幣“小洋”流通。1月,雙江縣列為民族貿易地區(三照顧縣),銀行對國營商業貸款利率實行優惠。1958年8月1日,臨滄地委、軍分割槽組織地方有關人員和部隊,對臨滄專區北起怒江與地界溝匯合處,南止南帕河與南汀河匯合處,全長一百四十公里的中緬己定界段進行了清查。依照“壘石清單”和“壘石圖”及其它界務資料,基本查清界線走向、國界標誌的歷史與現狀。1959年12月29日,臨滄、雙江兩縣合併,成立臨雙縣。12月31日,地委批准撤銷中共大雪山區工作委員會及生產治安委員會,成立花山和南屏人民公社,劃歸鎮康縣轄。臨雙縣分設為臨滄、雙江兩縣。
商 州:漢以名縣,北周以名州。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複雜。遠古為虞司徒契所封之國,夏屬梁、豫之交;周屬雍、豫。春秋戰國,先是分屬秦、晉(魏),後統屬於秦。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屬內史南境。治所設咸陽,統轄境域相當於今關中平原及商洛地區,領四十二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設商縣,包括今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山陽四縣,因商山而得名。早在周昱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裡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兩公里半古城嶺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長一千五百米;東西寬一千米。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秦王封給商鞅之封邑。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政通人和的興旺景象,秦孝公為表彰商鞅變法之功而封地十五邑。但秦太子駟繼位後,聽信讒言,誣鞅誨法,並車裂商鞅於鄭(今華縣)。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十一縣,在陝西境內的上洛、商縣兩縣,即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商洛地域。上洛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國時即有。漢朝忌水,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包括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今丹鳳、山陽、商南三縣時為商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十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三國時期(公元220~265年)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曹魏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十一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還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今商州區、洛南兩地。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地屬司州,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十二郡。晉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南北朝時期(公元317~589年),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複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格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這裡不詳敘。北魏時期屬洛州。北魏太延五年(己卯,公元439年)於上洛城設荊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辛巳,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北魏太和三年(己未,公元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北魏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五郡,其中三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兩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兩縣;萇和郡,領南商一縣,即今商南。西魏時期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郡(今商州區)、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格(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四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隋朝時期(公元589~618年),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隋文帝改稱商洛,這是“商洛”二字連用起來稱呼地名的開始),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五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唐朝時期(公元618~907年),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劃歸山南道,唐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79年),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公元907~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後周(公元951~960年)等五個期代。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五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四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五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北宋、金、南宋時期(公元960~1279年)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後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五縣。金、南宋時期,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丙子,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併入上洛、洛南兩縣;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丙戌,公元1223年)農曆5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鳳、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元至元元年(甲子,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元朝時期(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屬安西路,後屬奉元路管轄。元朝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一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今商州區、丹鳳縣兩地,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農曆5月,降商州為縣制。明成化十三年(丁酉,公元1477年)農曆3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四縣。明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為避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商洛有闖王建立政權的記載。明崇禎十六年(癸未,公元1643年)農曆10月,闖王軍攻佔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待考),大順永昌二年(乙酉,公元1645年)農曆1月,闖王政權結束。清朝時期(公元1644~1911年),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四縣。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三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鳳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鳳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三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三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六縣,一度還管過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定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定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割槽,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七縣。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割槽專員公署,仍轄以上七縣。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撤銷丹鳳、柞水兩縣(丹鳳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併),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五縣。1961年10月又恢復為七縣。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商州區。200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州市為商州區。
堂號
永昌堂:以望立堂,亦稱百淮堂、永康堂。
商州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雒堂、商洛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