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姓圖騰(南史氏圖騰)
南史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shǐ(ㄋㄢˊㄕˇ)。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記史大夫南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今大多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史氏、大氏等。
【得姓始祖】
南史氏:春秋時期極其著名的齊國良史,他正直剛毅,不屈服於強權高壓,對國家大事,必須明辨是非,該記載什麼就記載什麼,即便會因此招致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留下了“秉筆直書”的浩氣美名。南史的後裔子孫則多稱南史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記史大夫南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南史氏,是春秋時期極其著名的齊國良史,他正直剛毅,不屈服於強權高壓,對國家大事,必須明辨是非,該記載什麼就記載什麼,即便會因此招致殺身之禍也在所不惜,留下了“秉筆直書”的浩氣美名。
在春秋時期,從周王室到各諸侯國,均由專職記載歷史事件的大夫,稱史吏。史吏分職有太史、南史、北史。太史主要負責記載王室歷史,南史主要負責記載軍國大事,北史則負責記載民間事務,雖司職不同,但統稱為“大史”。
“秉筆直書”的典故,出自春秋後期在齊國發生的一個歷史事件。
周靈王姬洩心二十四年(齊後莊公姜光五年,公元前548年)農曆5月,齊後莊公與宰相崔杼(公元前?~前546年待考,又稱崔子、崔武子,齊惠公姜元執政時期為齊國正卿)的妻子棠姜私通,崔杼發現姦情之後,大怒之下殺了齊後莊公。然後串通了幾個大夫立齊後莊公的兄弟姜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自己則擔當右相,獨攬齊國大權,當國秉政,驕橫異常。
事後,崔杼叫太史伯在記錄這件歷史時不要照實記錄,而要寫成齊後莊公是“害病”而死的。
太史伯堅決不從,他嚴肅地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我當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於是他照實將事件記錄在竹簡上:“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一看之下大怒,令人把太史伯殺了,然後由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接替哥哥的職位。
但太史仲也是照實記錄,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不怕死的人,因此便問:“難道沒看到你哥哥的下場嗎?你就不怕我把你也殺了嗎?”
太史仲面不改色,正顏回答:“做太史只怕記史不真實,但決不怕死。你即便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
崔杼怒極,吩咐手下把太史仲也殺了,然後叫第三個太史叔再記。第三個太史叔還是不屈服而照實書寫,也被崔杼殺了。
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雖然十分生氣,但心裡卻愈加恐慌,自知難阻天下芸芸眾口。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寫的竹簡拿來一看,上面還是那句話——“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氣急敗壞地問太史季:“難道你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嗎?”
太史季回答:“我當然愛惜生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做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真實歷史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歷史事實。您愈是殺害史官,就愈顯出您心虛。”無奈之下,崔杼只得作罷。
太史季在回衙的路上,迎面碰見南史氏手裡執著竹簡和鐫聿而來。南史氏義正詞嚴地對太史季說:“聽說三位太史都被崔杼殺害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這就來接替你。”
太史季笑了笑,拿出寫好的記史竹簡給南史氏看,南史氏仔細地檢查無誤後,才放心地回家去了。
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南史氏都是忠實於自己職責之人,即便面對死亡,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在他們的心目中,對歷史的真實記載太重要了,重逾自己的生命——人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肯被殺頭,也要說真話!後世漢朝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對此萬分感慨,精闢地總結出一句流傳千古至今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實事求是”。
這種採用直言記載歷史事實的做法,被後人稱為“史筆”;而採取委婉曲折的筆法來記載歷史事件的做法,則叫做“曲筆”。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官多為世襲制,其人多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太史的後裔子孫多稱太史氏,北史的後裔子孫多稱北史氏,而南史的後裔子孫則多稱南史氏,後大多分別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太氏、北氏、史氏、大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
西周、春秋、戰國早期,書寫歷史還沒有毛筆,史家多用筆刀刻寫在竹簡上,然後在刻痕上塗抹深色或豔色墨汁,擦拭乾淨後烘乾,形成清晰不褪的文字。那種專門用於刻寫文字的小刀,就叫“鐫聿”。這種情形一直到戰國中期毛筆的出現才得以徹底改觀。“聿”字在甲骨文中即有出現,那是一手握筆的象形文字,“聿”字即古“筆”字。
相傳,毛筆是秦朝大將軍蒙恬發明的。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使史學家推翻了蒙恬發明毛筆之說,因為在蒙恬之前,人們已經普遍使用毛筆了。
在距今六千~七千年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許多顏色協調的圖案,如人面紋、魚紋、波折紋等,其筆觸古樸典雅,線條流暢,清晰可見,顯然是用毛筆描繪出來的。在出土的商王朝甲骨和陶器上,有一些未經契刻的朱、墨字跡,筆畫具有方、圓、肥、瘦的變化,明顯可見,也是毛筆所寫。
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長沙古家公山發掘了一座完整的戰國時期楚國木槨墓,在諸多的陪葬品中就有一支毛筆,是用上好的兔箭毛製成的,用夾纏法固定筆頭,即將筆頭夾在劃為四片的竹杆頭上,以麻絲夾纏,並塗以漆汁固定。這可以說是我國存世最古的毛筆,它誕生的年代,要比傳說中蒙恬發明毛筆的時間早得多得多。由此可以證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筆已經存在。
但是,蒙恬對毛筆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他對毛筆的製作方法進行了歷史性的改良,即將木筆桿一端鏤空做成筆腔,再將筆頭置入腔內,這樣製出來的毛筆與夾纏法制出來的毛筆相比有三大優點;一是筆頭整體固定在筆腔內,可以長期保持渾圓狀態,利於書寫;二是筆頭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穩定感。這就是蒙恬的一大歷史功績,不但成為中華民族以及所有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各個民族一直沿用至今的書寫工具,還引領出無數的書法大家、繪畫大師。
所以,儘管後來人們直接利用竹管作為毛筆的筆桿,但其筆腔式樣至今一直延續不變。而“聿”字則依“竹”演變為“筆”字,後在1955年的文字簡化改革過程中以會意代象形,簡為“筆”字。
【遷徙分佈】
南史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複姓,今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史氏、大氏等,分別歸入各氏大家族,但其皆以齊郡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秉筆直書
周靈王姬洩心二十四年(齊後莊公姜光五年,公元前548年)農曆5月,齊後莊公與宰相崔杼(公元前?~前546年待考,又稱崔子、崔武子,齊惠公姜元執政時期為齊國正卿)的妻子棠姜私通,崔杼發現姦情之後,大怒之下殺了齊後莊公。然後串通了幾個大夫立齊後莊公的兄弟姜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自己則擔當右相,獨攬齊國大權,當國秉政,驕橫異常。
事後,崔杼叫太史伯在記錄這件歷史時不要照實記錄,而要寫成齊後莊公是“害病”而死的。
太史伯堅決不從,他嚴肅地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我當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於是他照實將事件記錄在竹簡上:“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一看之下大怒,令人把太史伯殺了,然後由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接替哥哥的職位。
但太史仲也是照實記錄,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不怕死的人,因此便問:“難道沒看到你哥哥的下場嗎?你就不怕我把你也殺了嗎?”
太史仲面不改色,正顏回答:“做太史只怕記史不真實,但決不怕死。你即便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
崔杼怒極,吩咐手下把太史仲也殺了,然後叫第三個太史叔再記。第三個太史叔還是不屈服而照實書寫,也被崔杼殺了。
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雖然十分生氣,但心裡卻愈加恐慌,自知難阻天下芸芸眾口。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寫的竹簡拿來一看,上面還是那句話——“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氣急敗壞地問太史季:“難道你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嗎?”
太史季回答:“我當然愛惜生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做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真實歷史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歷史事實。您愈是殺害史官,就愈顯出您心虛。”無奈之下,崔杼只得作罷。
太史季在回衙的路上,迎面碰見南史氏手裡執著竹簡和鐫聿而來。南史氏義正詞嚴地對太史季說:“聽說三位太史都被崔杼殺害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這就來接替你。”
太史季笑了笑,拿出寫好的記史竹簡給南史氏看,南史氏仔細地檢查無誤後,才放心地回家去了。
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南史氏都是忠實於自己職責之人,即便面對死亡,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在他們的心目中,對歷史的真實記載太重要了,重逾自己的生命——人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肯被殺頭,也要說真話!後世漢朝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對此萬分感慨,精闢地總結出一句流傳千古至今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