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氏起源及歷史

綦姓圖騰_綦氏圖騰

綦姓圖騰(綦氏圖騰)

  綦(qí)姓,中華姓氏之一,屬罕見姓氏。“綦”,在甲骨文裡,上部的“其”聲旁,下部是“絲”,指古人系鞋的帶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則表示莊重。《禮記·內則》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繫上鞋帶。綦,還有蒼青色的含義,《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卿樂我員”綦巾,即“蒼艾色女服也。”另外,《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這裡的“綦”,又是“極”的意思了。今人寫信時還有“言之綦詳”、“念子綦切”的用法,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綦姓源於姬姓,屬因功賜姓為氏。另一隻綦姓屬鮮卑漢化改姓。綦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五百五十五位。

【得姓始祖】

  姬霖:帝嚳後裔。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賊寇有功,頗得劉邦賞識便被封為齊郡濟南大夫,封地為當時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東濟南歷城地區。同時被賜予綦毋的姓氏。從此,流居於河南一帶姬姓族人大都遷來齊北安居,姬姓和祁連氏也統一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連氏過往習慣,也改為綦。這段歷史在《文林望世系敘》中有所記載。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這一複姓後來逐漸演變為單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屬因功賜姓。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帝嚳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帝嚳五十世孫姬榮受封於周武王,封地武功轄岐山(今陝西省)。秦滅韓趙魏後,晉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鑑於內地戰亂頻仍,便集體遷到關外祁連山下定居,遂以山“祁連”為姓氏。姬霖是姬榮的第三十五世孫,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祁連勳、祁連猷,據說當時只有少數姬姓長者仍保留姬姓,後人大多已演變為祁連氏。秦朝末年,劉邦起兵滅秦並與項羽爭鼎天下,姬霖率祁連勳、祁連猷等人投奔劉邦,隨劉邦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賊寇有功,頗得劉邦賞識便被封為齊郡濟南大夫,封地為當時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東濟南歷城地區。同時被賜予綦毋的姓氏。從此,流居於河南一帶姬姓族人大都遷來齊北安居,姬姓和祁連氏也統一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連氏過往習慣,也改為綦。這段歷史在《文林望世系敘》中有所記載。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這一複姓後來逐漸演變為單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綦江”這一名字的由來源於姬霖之孫綦母復周。漢朝初年,四川出現叛亂,高祖劉邦召叢集臣共商對策,當時,綦母勳任長安巡風,他的兒子綦母復周在濟南隨祖父居住,習文練武,文武韜略皆備。綦母勳就上奏皇帝,希望能讓他的兒子率兵前往四川以報恩國家、建立功勳。得到皇帝準允後,復周先率領子弟家丁十幾個人假裝遊歷由濟南進入四川,等完全探明瞭當地情況後便召集綦姓民眾並得到守將協助,與官兵裡應外合,將叛亂一舉平定。綦江縣誌記載“綦母復周曾任渝汛(武官司名,相當於地方司令官)”。綦母復周在這次平息叛亂中功不可沒,遂被分封在此地,重慶市綦江便因為綦氏的受封而得名;綦江縣則又因綦江得名。

  源流二

  源自鮮卑族,屬漢化改姓。

  出自北魏有複姓綦連氏所簡改。南北朝時,北魏有綦連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綦氏。

  今重慶綦姓人最早來自濟南,是鮮卑族後裔。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中華民族雖然都是炎黃子孫,但並不是哪家都是由皇帝賜姓的,據《中國姓氏辭典》記載,綦氏為歷史上罕見之姓,為皇封氏族,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分佈

  綦姓是一個不多見的姓氏,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五百五十五位。由於歷史原因,發生過幾次大的歷史遷徙,綦姓人口主要分佈於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和黑龍江等省份。在河南等北方地區有郡望堂號、湖南等南方地區有北海堂等。

  今山東的廣饒、利津、萊州、高密、平度、昌樂、信陽,河北的泊頭、章武,湖北的監利、江陵、漢川,山西的太原、大同、長治,黑龍江嫩江,遼寧的清源、朝陽,內蒙古烏海,江西宜豐,福建建寧,重慶綦江等地均有綦氏族人分佈。

  具體分佈

  現今綦姓分佈在山東居多。在山東膠州、平度、即墨三市交匯之處,有平度沙梁村和平度萬家鎮大綦家村、小綦家村,全村皆姓綦,當地諺語中有“到沙梁,看旗杆”一說,蓋因先前金榜題名的舉子在家門立旗張揚之故。村老曰先人來自雲南云云,已不可考。在山東東營市利津縣,綦姓主要分佈在綦家夾河村與西綦村,在崔莊、汀河等村落也有少數分佈。山東高密綦家村,全村亦皆姓綦。綦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一帶)。分佈在遼寧省各地的也不少,其中遼寧省昌圖縣寶力鎮寶力村南樓為多。

  湖南支後人

  湖南支都以南宋綦崇禮次子歧庵後人居多,傳說:綦崇禮赴廣東任職途徑衡陽府,衡陽知府見二公子長的十分俊俏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歧庵。育7子衡山縣登山房(大房)、衡東縣靈光譚房、衡南縣松柏房、衡陽縣長樂房、衡陽縣道堤房,原來衡陽地區共有7房,走日本的時候,失去聯絡。至今有2房沒有找到。(望失聯族人聯絡其他房族人,合族譜)

  常德上淰村綦劉坪綦劉氏

  始祖景隆公,諱猛,仕北齊,以忠賜姓綦連氏,因以部為姓。迨南宋翰林學士綦崇禮,歸台州,單以綦為姓。其後世子孫徙豫章,乃以綦劉為姓。明初,一世祖德廣公,字潤身,官指揮,永樂2年(1404)奉勅徵蠻,由吉安郡吉水縣拖船埠來常坐鎮衛軍,解組歸田,卜居武陵之上淰村綦劉坪,子二:長永福居舊址半隱山,次永壽公分居虎踏坪,即今上綦劉者。子孫就半隱山設立宗祠,屢圮屢修,1913年又修。清光緒3年(1877)初修族譜,1937年再修。原派:繼啟之光大,必有名儒安。續派:鴻開祚運遠,丕承家道寬,篤孝基先立,純仁本克端,元良方作育,善德慶傳觀。

  桃源陬市綦氏

  始遷祖積德公,明永樂2年(1404)自江西餘干徙居桃源陬市上街。至1948年,已傳24代,有300人。族人分佈於水田坪、老官、黃石、南湖坪等處。宗祠設在關岳廟左。

  漢壽綦氏

  始祖崇禮公,世居山東高密。宋高宗時因斥秦檜,退居台州北海。長子淡然居浙東,次子淡峻,字岐庵,居衡陽江東。五世訓公,生祉、壽。祉裔居衡山、漢壽,壽裔居衡南、華容。祉裔十二世為仁,號衛南,明永樂間遷漢壽。1997年七修族譜。字派:祉善則孝思永為邦幹文昌開化調元參贊之啟學聯芳深……。

  衡山、衡陽綦氏

  始祖崇禮公,字叔厚,翰林學士,世居山東高密縣,後南渡居浙江之台州。仲子峻公,字岐庵,入贅衡尹,遂家衡陽江東岸。歧庵公八世孫智,字模通,明永樂9年(1411)由西北三鄉徙居衡山。至1948年,已傳29代,兩邑共萬餘人。宗祠設衡陽。派語:(自二十三世始)高密建謀猷,衡湘群英冠,詩書振芳聲,輔弼昭簡翰,道積慶有餘,功懋名自煥,萬世長滋培,繁衍雄楚漢。

  華容蔡田鋪綦氏

  始祖崇禮公,字叔厚,宋翰林學士,山東高密縣人。次子歧庵(華容支後人屬於北海堂登山房)南宋定居湖南衡陽。十二傳至清操,名為德,明成化年間任九溪衛運糧百總,因押運官糧失誤,於正德初年避居華容蔡田垸蔡田鋪附近建基創業,後名綦家臺。華容支以清操為一世。子孫居鰲山坡、沙流河等地。舊派:(自十九世始)大玉邦家光,鴻才迪先德,……。後統一用衡州綦氏派語,從“德”字後接“湘”字。

  山東煙臺綦氏

  萊州市有一綦家村全村基本綦姓

  萊州市城子埠村大部分姓綦 《綦姓氏族》一書中錄有《山東膠東萊州城子埠綦氏宗乘選》

  萊州市有一官家村全村大部分姓綦

  山東青島綦氏

  山東青島 平度市新河鎮有綦家村南村鎮沙梁村 九甲村全村85%綦姓

  山東青島 平度市萬家鎮有大綦家村、小綦家村 兩村95%綦姓

  山東青島 城陽區趙哥莊村該村東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青島平度市 白沙河街道綦家營村 該村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東營綦氏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綦家夾河村 該村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東營市利津縣西綦村 該村大部分都姓綦

  山東高密綦氏

  山東高密夏莊鎮有綦家村,該村基本全村姓綦

  湖北省浠水縣綦氏

  湖北浠水縣清泉鎮有綦湖,附近均為綦姓,另有綦家村,基本姓綦

【郡望堂號】

  郡望

  義興郡: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北宋避太宗(原名趙匡義,後改名為光義,即位後又改後炅)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省宜興、溧陽,隋廢。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堂號

  光裕堂:山東平度縣沙梁。

  北海堂:湖南浙江大部分地區。

  郡望堂:河南大部。

  字輩

  湖北武漢市綦氏字輩:廣國隆吉玉 進有宗君福 廷明興宏德 建作應多篤

  湖北宜昌市綦氏字輩:鴻裕煜志玉涵柳雲功岐澤樹大芝瑞清遠日良貞江東欣棠奕連梓登正昌漢柏和勝美兩林敬成章永標灼増錫源本耀基銘滋榮旺嘉鎮泰興炤華廷海桂熾斯旦波材熙安龍達茂升秀色潤李暉建忠

  湖北襄樊市綦氏字輩:文現殿學希忠超

  湖北荊州市綦氏字輩:廣國隆吉玉進有宗軍福廷明興宏德建作應多篤明宗有克福丙成濟世傳天仁純篤貫富貴運通連耿傑連清華燦耀萬世祿勳顯永佔威浩昂崇景璞

  湖北恩施州綦氏字輩:洪玉明永傳

  湖北黃岡市綦氏字輩:乃炳城鍾汝桂煥嘉傳永韶仙翟沛真佳升

  湖北孝感市綦氏字輩:紹承衍世長法正聯同德

  湖北十堰市綦氏字輩:永懷繼宗志紹承衍世長法正聯同德緒乃兆延祥

  湖北咸寧市綦氏字輩:永懷繼宗志紹承衍世長法正聯同德緒乃兆延祥

  湖北黃石市綦氏字輩:文芳山斗仲恩遇太平時忠孝傳家法心源肇夲支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廉平隆譽;

  貢舉名家。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之祖父及父親二世均中明經進士,為北海名家。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Móu 音謀),以廉平愷悌得民心,及去,民立像祀之。

  七言通用聯

  貢舉起名家之譽;

  廉平貽尸祝之隆。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字叔厚,少年時就聰明異常,十歲為人作墓誌銘。北宋重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時歷宮中書舍人、漳州及明州知州、翰林學士。所撰寫的詔書達數百篇,言簡意明;廉潔寡慾,只潛心於詞章;又通曉音律。後官至紹興知府。著有《北海集》。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端平年間官休寧知縣,廉潔、公平,深得民心。離開那裡後,百姓塑像來祭祀他。“尸祝”,為古代祭祀時任屍和祝(主持)的人。

  【祠堂古蹟】

  華容綦氏宗祠

  華容綦氏宗祠位於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

  清明時節雨紛紛,祭祖風雨無所懼。2016年4月3日春意盎然,風清雨潤。綦氏宗親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華容綦家門萬庾蒼臺《綦氏宗祠》落成典禮暨2016清明大會。

  參會人員有華容綦氏宗親,有常德漢壽綦氏貴賓團,有衡陽綦氏貴賓團、還有遠道而來的綦氏宗親。大家興高采烈,熱熱鬧鬧慶祝《綦氏宗祠》落成典禮;大家緬懷祖先、清明祭祖,參加2016清明大會。

  綦家門《綦氏宗祠》,滿門鮮花,彩旗招展,氣彩門、橫幅、指示牌,顯示出正式、氣派,熱鬧非凡,共同慶祝這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綦家盛會。

  【典故軼事】

  綦氏家族:世代恪守齊家報國

  在東營市廣饒縣,有一個特別的村莊叫綦家莊,也就是現廣饒經濟開發區綦許村。這裡曾經世代居住著一個稀有姓氏的家族——綦氏家族,元朝初年,綦家莊走出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綦公直。他曾為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王朝、統一中國、鎮壓西部部族反叛、建立和鞏固軍事封建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綦公直很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被加封為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慰使(從二品)等職。目前,在東營仍然能找到綦公直的直系後人,他們分佈在利津縣、廣饒縣等地。

  綦公直其人

  據《元史》記載,綦公直字世美,縣城北綦許莊(元代益都府安樂縣,今廣饒縣樂安街道綦許村)人。十七八歲即為縣吏,二十歲參加行伍,後晉為馬步諸軍鎮撫、都彈壓,掌管城壁、樓櫓、戰艦等守禦器具。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為益都勸農官。至元九年(1272年)綦公直升為沂、莒、膠、密、寧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戶。

  至元十年(1273年),綦公直奉命赴高麗督造戰艦,不久封荊南招討司事,大敗宋軍,建立軍功,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金虎符,領侍衛親軍。隨後平伯延伯答罕、禿忽魯叛亂。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被召赴上都(今內蒙古開平),授輔國上將軍、都元帥、宣尉使,鎮守別矢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諸王海都叛變,進攻別矢八里,綦公直隨伯彥丞相戰叛軍於洪水山,將叛軍擊敗。在追擊敗軍時,因孤軍深入,援軍不至,綦公直與妻子陷死在叛軍中,後葬於故里祖瑩。

  綦公直有子女七人,四南三女。長子綦太,元世祖忽必烈曾擬其襲萬戶職。綦公直乘機陳述說:“綦太年幼,未嫻熟軍旅之事。我父在家年老,無人奉養,請以綦太為樂安縣令。”於是,忽必烈憫其孝、嘉其忠,授綦太為武孝尉,充樂安縣令,祖父在世,不換他職。二子綦晉從敵營逃回後,被授予定遠大將軍,中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不久改授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炮手軍匠萬戶。復又因討衢州(今浙江衢縣)山賊有功,加封詔勇大將軍,後襲了萬戶之職,佩金虎符。

  邊關大帥的俠骨柔情

  雖是鐵血的邊疆大帥,出身農家的綦公直在行軍打仗過程中卻頗具儒將之風。他體恤愛民,所到之處民心所向。在駐守別矢八里時,他曾向元帝陳述:“父喪五年,願葬以行。”經元帝允許,綦公直回家葬父。路經濟南時,他用朝廷所賜錢物,替樂安全縣軍民代納了兩年的酒課稅、河泊課稅,共計花費元寶楮幣5000餘緡。

  綦公直在任五洲(現臨沂至煙威一段黃海沿岸)都城池所千戶時,到任後,實行屯墾戍邊,廢除干擾百姓的苛捐雜稅,使生產得以發展。當地發現有猛虎為害。綦公直親帶弓箭,深入荒野荊棘叢中,射死猛虎,為民除害,名噪一時。

  綦公直奉召征討南宋,他在陝州青草灘一帶(今湖北宜昌一帶)駐軍期間,體諒民眾之苦,打擊豪強,扶持貧民,主張節儉,反對貪官汙吏,注重恢復發展生產,輕刑薄稅,對俘兵降將能恩威並施,知人善任,賞罰嚴明。經常告誡地方官吏,為官要做到“清、慎、勤”三字。使戰亂地區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不少因戰亂離鄉背井者,先後紛紛回鄉重建家園。綦公直的名聲遠播,不少地方為他豎建了“德政碑”。這些措施的實行,也為元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在綦公直離去南征時,吉水、贛江等地發生叛亂,元軍前往剿撫。反叛者揚言:“還我綦招討來,我們自不反。”可見他在當地的德義之重。

  元軍攻佔隆興不久,在召開的慶功宴會上,綦公直獻詩一首:“歷來官者與黎民,原是手足一體親。即以脂膏供我祿,須知痛癢記吾身。今日痛飲一杯酒,但願化作十分春。”一時聽者無不感動,綦公直名聲遠播,旌旗所指,大都望風歸附。

  其子後再無武將

  如今,在廣饒縣綦公直家鄉周邊,依舊流傳著不少關於綦公直的傳說。但要說到人們對綦公直的印象,則多以恢弘的綦公直“元帥墓”為盛。新中國建立之初,綦公直墓前尚有石人、石虎、石羊、雕龍碑、石案等文物。

  其恢弘氣勢,在一些照片上尚能一探究竟,據當地人介紹,當年,綦公直力戰被擒,被叛軍斬殺,死後屍體“缺一臂,無首。”歸葬祖塋時,因屍身不全,朝廷體恤其功高,補以“金頭、玉臂”。出殯當時,“靈棚百餘丈,從頭不見尾。”可見當時情景之盛。據傳,其墳墓所用青石從青藏高原運來,“不沾露水”。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當地人仍拿綦公直墓前的石案當做預報天氣的工具,“只要看到石案下部有如同被水溼潤的痕跡,第二天必定陰天下雨。”當地人回憶。墓碑高達3米多,墓前石人也近3米,石虎等石刻重達幾頓。可見當時綦家家事之盛。但現墓已不復存在,目前文物,也在文革中被毀。

  綦公直後,長子綦太做過多年樂安縣令,是樂安縣四賢令之一,最後做了寧海州知州。次子綦晉襲綦公直爵位。但從此家族中再無聲名顯赫的武將。留在家鄉的綦氏後人在元末避戰亂從樂安(現廣饒)遷至利津,世代繁衍。到了清末,因黃河水氾濫,一戶綦姓人家綦秀瑩復從利津回遷至廣饒綦家莊。當地政府瞭解到其為綦公直後人,就把綦公直墓地所在的土地劃給他耕種,以此維持生計的同時,守護祖上墳墓。

  綦公直及其子綦晉之後,綦家就再無邊關大將編入史冊,民國時期,利津縣綦氏後人綦季華曾任山東省政府委員兼攝主席,主事曲阜。在當地也是體恤民情,頗有功績。

  齊家治國愛民的綦氏家風

  現在在廣饒司家莊的綦氏家族還有20餘人,在族長綦梅林家中還儲存著完整的綦家家譜,據其介紹,在東營,綦姓後人以利津縣最多,分佈在縣內的夾河、崔莊、汀河等村落。

  “我們是100多年前從利津縣崔莊搬遷回來的,現在,在其他地方的綦姓人都管我們叫老家的人。現在廣饒的綦姓只有我們這一支了,居住在司家莊,原來的綦家莊,現在的綦許村已經沒有綦姓人了。”綦梅林告訴記者。先祖的事蹟,傳到他這一代已經沒有多少記憶,但是,愛國、愛民、齊家的家風卻是一直傳承至今。

  “族譜儲存完好,上面還附帶了很多圖片資料,我父親傳給了我,我也會把家譜傳給後人,廣饒縣還曾經來查閱過我們的家譜。”言語間,綦梅林為有一位威震天下的“元帥祖上”感到自豪。綦公直時,為保衛國家統一,獻出了夫妻二人的生命,其次子被擒,年輕的第五子力戰身死。可謂一門忠烈。

  在綦氏家譜上,記者看到了綦姓人的愛國情懷,“把眾人的成功集中起來,就是整個氏族的成功,氏族的成功才能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在綦氏族譜上,武將風也逐漸被之後的文人風所取代,“作為綦氏後人,首先是要自立自強、團結鄰里,再者,則是把家族傳承下來的齊家愛國的良好品德傳承給下一代。”綦梅林告訴記者,綦氏組人顛沛流離幾百年,鬼使神差,他這一支重新回到祖籍,不論是歷史的巧合還是祖輩有意的安排,他都會守護祖上的品德。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乞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