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姓圖騰(潛氏圖騰)
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亦可讀作càn(ㄘㄢˋ)。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古潛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還有一支出自五代時期後梁大臣錢佶,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潛姓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八百五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四十三位。
【得姓始祖】
潛佶(錢佶):公元851~919年,字正臣,號野翁,彭城人(今江蘇徐州銅山),《錢氏宗譜》排行昌九一。錢佶之父叫錢籌,字明睿,生於唐太和戊辰年二月,卒於唐成道壬午年,《錢氏宗譜》排行盛四五。後避難隱居於吳越錢王的屬地臨安於潛。為不連累錢鏐(liú),後來錢佶改姓氏“錢”為同音的潛氏,從此稱潛佶。
各支始祖
潛進:潛佶長子,赴蜀為官,其後代遷播西部各地,歷次編寫的潛氏宗譜均有記載。傳到潛氏第十一世,縉雲潛氏達鼎盛時期。在壺鎮下潛,潛氏興旺發達,人口更往東邊延伸,山林田產直達磐安的交界處。從公元1174年到1274年的100年間,縉雲潛氏就出了五位進士:其父子進士為潛說友、潛祖昌,兄弟進士為潛說友、潛尚友。潛氏勤奮好學,蔚成風氣!南宋末年(公元1275年),戶部尚書潛說友遭奸臣誣害,削職到江西偏遠山區,抄沒家產。而在縉雲卻變成官兵見潛氏便殺。凡潛氏聚居的村莊,大火連燒三天三夜,無人敢救。潛氏族人紛紛改姓,如縉雲與磐安交界處的一些潛氏改姓盧氏。只有舒洪貞溪塘頭的少數潛氏族人逃入深山,逃過一劫。據《潛氏宗譜》記載,第十三世時潛氏僅剩六戶,第十五世時僅剩四戶!因此潛氏留下祖訓:只願子孫種山,不願子孫做官。自公元1275年農曆5月潛氏遭滅族大屠殺後,到清末六百多年間,潛氏只出了一個進士即潛潁。潛潁源出縉雲茶川村,卻是出生在江西高安縣,在江西登進士第,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明成祖器重其才華,御封虎眼御使。傳至第二十世潛溟,又名潛鳳,縉雲茶川潛玉之長子。潛玉次子為潛鳳玉。後潛鳳玉因不滿官場險惡,棄官隱居杭州西湖。從此這二位潛氏均失去聯絡,後續宗譜也失去了他們後代的記載。今天,第十一世潛說友、第二十世潛溟被列入《中華名人大字典》。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古潛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潛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故址在今湖北省江漢平原腹地的天門市潛江縣、竟陵縣、華容縣一帶,與強楚為鄰。
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古潛國在楚地,以地為氏。”後為楚國所吞滅。
潛國滅亡之後,其國貴族以及部分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潛氏,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時期的灊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灊地,古地名,又作潛地,有灊山、灊水而名。春秋初期荊地歸楚後,灊地為楚國邑城之一,其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十五公里一帶。其地居人以邑為姓氏,稱潛氏,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明朝史學家張廷玉在《明史·地理志》終描述:“潛山府西北。元末廢。洪武初復置。西北有灊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別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其地名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所述潛山府即今安徽省潛山縣。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灊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灊水,古河川名,又作潛水,春秋時期為古蜀國之地,其水源流在今四川省境內。上游分別為巴水、後江、中江、前江,諸水流至渠縣會合後,始稱為渠江,復向西南流至合川縣,最終注入嘉陵江,全長四百八十公里。古語所謂“巴山蜀水”之水,就是指這條潛水。
潛水河流域孕育了勤勞勇敢的巴、蜀古人,自周武王姬發征服巴蜀之地後,其居人即有以這條河川為姓氏者,稱潛氏,只有該支潛氏的姓氏讀音作càn(ㄘㄢˋ)。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五代時期後梁大臣錢佶,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錢佶,公元851~919年,字正臣,號野翁,彭城人(今江蘇徐州銅山),《錢氏宗譜》排行昌九一。
錢佶之父腳錢籌,字明睿,生於唐太和戊辰年二月,卒於唐成道壬午年,《錢氏宗譜》排行盛四五。
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農曆4月,唐哀帝李拀被迫禪位於權臣、彭城人朱溫,唐朝滅亡,朱溫立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都開封,改名朱晃,五代時期開始。當時錢佶仕於後梁,官至兵部尚書。
據史籍《五代史》的記載,後梁太祖朱晃為人陰險毒辣,不但濫殺前唐宗室及朝廷百官、殃及無辜者無數,而且對自己部下、功臣、兵卒等也同樣不擇手段。與梁太祖同為彭城人的錢佶,目睹其為人,深知朱晃為鞏固帝位,必將誅殺功臣,爭奪兵權。雖自己功績卓著,也免不了梁太祖的誅殺。果然,朱晃稱帝后,即在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的農曆4月15日,命錢佶前往湖南道任職。
錢佶立即意識到自己江在赴任途中肯定要遭到後梁太祖的謀殺,遂於半途中舉家逃往同族人錢穆控制的二浙地區,隱居於吳越錢王的屬地臨安於潛。為不連累錢穆,後來錢佶改姓氏“錢”為同音的潛氏,從此稱潛佶。不久,潛佶又遷居至三縣交界的清靜之地,即浙江縉雲壺鎮左庫。
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潛佶卒,終年六十九歲,葬於縉雲壺鎮下潛,其墓至今尚存。
在潛佶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所改之姓為姓氏,稱潛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潛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六千,排在八百五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四十三位,以臨川、雁門為郡望。
今浙江省的金華市、麗水市縉雲縣、上虞市、建德市、桐廬縣、杭州市餘杭市、紹興市嵊州縣,湖北省的隨州市、襄樊市,江西省的奉新縣、靖安縣,山西省的長治市,北京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潛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貞觀年間,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以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故稱雁門關。
堂號
臨川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