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姓圖騰(千氏圖騰)
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qiān(ㄑㄧㄢ)。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簡改為氏。另有出自東漢中葉西域氐族部落大將楊騰,屬於以遷居地名為氏。此外還有帝王賜姓,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等。千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七位。
【得姓始祖】
閔損(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閔子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楊騰:(公元?~210年),為仇池國(今甘肅西和)君主之一,是為該國開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184~210年。三國曹魏時期,楊騰的繼承者以“百頃氐王”王位遷徙入西蜀地區(今四川西昌),改楊氏為千氏,從此四川地區有了千氏。後社會戰亂,該支千氏子孫零星散落,生息於四川、雲南邊遠山區。
各支始祖
騫周成:自明萬曆年間,從金陵(今江蘇南京)遷陝西戶縣,建家於戶縣東騫第五橋。自騫奉糈祖以上約有三輩門第無考。騫奉糈生一子,名騫世雄,明朝策封其為員外郎,德望載於《戶縣縣誌》,墳建於化羊峪牛首山上。其子孫後入國學教人,具有功名。騫世雄生二子:長子騫益,明朝末期時生員,後入國學;次子騫衝,明朝末期時太學。騫益生二子:長子騫高第,次子騫登第。騫高第為明朝時期生員,後入國學。騫高第生五子:長子騫奮飛,清朝初期生員;次子騫振飛,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舉人,後任浙江樂清縣知縣;三子騫迅飛廩貢生;四子騫穩飛,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舉人;五子騫鷺飛,庠生。以二、三、四德望俱載於《戶縣縣誌》。騫鳳飛生二子:長子騫鬥,生員,次子騫炯鬥,生員。騫鬥生二子:長子騫明倫,生員。騫明倫生四子:長子騫嗣員,次子騫嗣桂,三子騫嗣柳,四子騫嗣杜。騫嗣桂生二子:長子騫大觀,次子騫大樂。騫大樂生三子:騫珍、騫產、騫成。騫珍生一子:騫夏順。騫炯鬥,生員,生四子:長子騫超倫,次子騫邁倫,三子騫濟倫,俱處士;四子騫彝倫,增廣生員。騫彝倫生四子:長子騫嗣芳,策受登仕郎。騫嗣芳生一子騫乃猷,生員。騫乃猷生二子:長子騫璽,次子騫讓。騫讓生一子騫復興。騫復興生一子騫漸珠。騫漸珠生一子騫乃績,生員。騫乃績生二子:長子騫登清,次子騫澄清。騫澄清生一子騫復禮。騫復禮於同治年間(公元1862~1867年)太平天國軍起時,因陝甘一帶回漢衝突,戰亂迭起,家道中衰,家譜終止,後無再續者。其祖居地省戶縣的騫王村也名為千家村。但老一輩人則多是“騫”、“千”互用。
千 巖:蜀西終北山千高峰萬切巖人(今四川西昌)。著名明朝將領,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千,為千氏得姓始祖之一。(存疑待考)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簡改為氏。
春秋末期魯國閔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德行很高,為孔門七十二賢士之一。
閔損年少時,親母早逝。後母對他很不好,冬天只讓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裡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蘆花,卻讓她的兩個親生兒子穿厚軟暖和的棉襖。閔損的父親知道後,十分生氣地要趕走後妻。但閔損卻對父親說:“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個孩子都要熬冷!”阻止父親驅趕後母。其後母得知後,很受感動,悔改了自己的行為。
後來,世人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騫氏。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的文字簡化改革,使騫氏族人在戶籍登記時被簡化訛改為“千”氏,至今其族皆用“千”為姓氏,其祖居地騫王村易名為千家村(今陝西戶縣),但老一輩人則多是“騫”、“千”互用。
源流二
源於古氐族,出自東漢中葉西域氐族部落大將楊騰,屬於以遷居地名為氏。
據史籍《清宮舊事》一書記載,千氏始祖名楊騰(公元?~210年),為仇池國(今甘肅西和)君主之一,是為該國開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184~210年。逝世後由二子楊駒繼任。
楊騰原為西域氐族部落中的一員大將,勇健多謀,在東漢建安中期(公元196~219年),佔仇池方圓百頃地而立國,據《水經注》記載,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源,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楊騰因此自號“百頃氐王”。
至三國曹魏時期,楊騰的繼承者以“百頃氐王”王位遷徙入西蜀地區(今四川西昌),改楊氏為千氏,從此四川地區有了千氏。後社會戰亂,該支千氏子孫零星散落,生息於四川、雲南邊遠山區。
按:今多有史學家指認楊騰為羌族人,是錯誤的。楊騰是氐族人。
源流三
源於氐族,出自明朝大將千巖,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大明遺民史淵源補遺》記載:千氏始祖千巖誕生於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因出生地為蜀西(今四川西昌)終北山千高峰萬切巖,故而明太祖朱元璋賜其姓千,名巖。
千巖後裔世居潁陽,在有明一朝世代為武將,地位顯赫。後有裔孫總督將千萬裡駐軍朝鮮半島,抗擊倭寇。千萬裡後受朝鮮李氏王朝挽留,授朝鮮國二品大員,子孫繁衍於斯地慶尚北道永川市屬面、釜山鎮支城等處,因此韓國千氏以潁陽為本貫,祖先為明朝漢人。(待考)
源流四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明清時期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一帶地區,後有鄂倫春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
拜英格哩氏共有五個分支,分別為:吾庫薩依爾千氏、布勒吉依爾千氏、昭倫千氏、烏永那千氏、查拉巴克千氏,後多冠漢姓為千氏、白氏、秋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明清時期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布特哈志略》記載:鄂倫春族柯爾特依爾氏,亦稱克勒特西爾氏,有那旦千氏、紅改達千氏、車車依爾千氏等分支,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telr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滿族柯爾特依爾氏多冠漢姓為千氏、柯氏、何氏、紅氏、車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滿族明安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明安氏,滿語為Minggan Hala,漢義“千”,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有蒙古族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滅亡之後,滿族、蒙古族明安氏多冠漢姓為明氏、千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七位,以魯郡、隴西、蜀郡、潁陽為郡望。
今四川的西部,臺灣省的臺中市,山西省,北京市,河南省鄭州市、焦作市武陟縣,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和西安市戶縣,西安市周至縣終南鎮千家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新市區,浙江省武義縣,日本國九洲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市、大韓民國慶尚北道永川市屬面、釜山鎮支城等地,均有千氏族人分佈。
焦作千姓是全國漢族千姓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全市千姓約有4000餘人,約佔全國漢族千姓人口的20%,主要分佈在武陟縣(約3000餘人)、修武縣(600餘人)和市區。而在朝鮮半島,千姓約有10餘萬人,這些朝鮮族千姓和我們焦作千姓同宗同源,都是從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上古郵村遷出,之後輾轉流播焦作一帶和朝鮮半島,逐步發展成為當地望族。
陝西省咸陽市永壽騫家村
騫家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上邑鄉。唐時,村名為永昌堡。清末城堡逐漸損毀,以居民姓氏而得名。本村騫姓系春秋時期魯人閔子騫後裔。全村現有6個村民小組,三百餘戶村民,一千三百餘口人,3150餘畝耕地。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
陝西省西安市戶縣騫王村
騫王村位於陝西省戶縣城東七公里處,距西安市區約二十公里。全村現有4個村民小組,三百五十餘戶村民,一千四百餘口人,1700餘畝耕地。
注:騫家村和騫王村的姓氏,實為“騫”,很多人簡寫為“千”,但兩個姓不同源,沒有什麼關係。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千村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千村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和三千餘名千氏子孫,他們同住在一個村子裡。從河南遷出的千氏子孫,祖上基本來自千村。生於河南登封潁陽郡的明朝大將千萬裡,是落籍朝鮮半島的千姓第一人,現在只有千氏單一本貫。不斷有河南、四川、雲南、陝西等省市及韓國、朝鮮的千姓子孫至武陟縣千村認宗。據考,自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千村遷出之千姓子孫,外國籍大多在朝鮮、韓國、日本等地。
朝鮮記載:朝鮮半島本無千氏,明將千萬裡是落籍半島的千姓第一人,現在只有河南登封潁穎陽千氏單一本貫。千氏子孫在朝鮮發展很快,成為名門望族。1985年,韓國經濟企劃院進行國情調查時,千氏已有兩萬三千餘戶、十餘萬人、九十七個本貫,在二百七十四個姓氏中排序第五十三位,成為較大姓氏。儲存至今的韓國釜山鎮支城,是由倭將毛利輝元父子在朝鮮宣祖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建立的日式城牆,又名為子城臺。至今,子城臺上還儲存著千萬裡的後代設立的千將軍紀念碑。如今,韓國千氏宗親會河南尋根訪問團曾到登封市潁陽鎮尋根問祖、祭拜祖先,併到武陟縣喬廟鄉千村進行宗親聯誼、懇親交流。據中國千氏宗會會長千萬松介紹:千萬裡祖籍河南,世代子孫秉承中原文化,崇文尚武,人才輩出。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蜀 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時轄地在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寧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自漢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時期升為成都府。後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時期蜀郡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
潁陽郡:春秋時期為“鹿上”,戰國時期為“巨陽”,秦朝時期屬“潁州郡”,漢朝時期為“細陽”,魏、晉兩朝時期為“宋縣”,隋朝時期為“潁陽”,唐、宋兩朝時期被併入“汝陰”,元朝時期則屬“潁州”,明朝最後改其隸屬“鳳陽府”。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蜀郡堂:以望立堂。
潁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武陟千氏宗祠
武陟千氏宗祠位於河南武陟縣東南20公里處,自明代以來這裡逐漸成為千姓人的聚居地。千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後歷經翻修,已煥然一新,是村裡千氏族人春秋祭祖之地。宗祠內有御封進士提名匾一幅,上提“兄弟聯芳”四字,是為了紀念康熙年間千兆、千殊兄弟二人先後中進士而題。
據千村《千姓家譜》記載,武陟千姓是於明代由洛陽孟津縣北邙山上古郵村遷來的。其族系“自漢唐以上不可考,相傳宋有黑千王,又有隨岳飛征討將官千簧者,皆為其先祖。”明代,孟津縣北邙山一帶有上古郵村、下古郵村,附近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千姓祖塋,塋前神道兩側立石人、石馬、石碣,村中有千家井等古建築。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武陟千姓編修族譜時曾派人前往孟津祖地尋訪宗親,但孟津千姓及遺蹟已蕩然無存。在尋訪當地老人時,有說是經過明末李自成農民戰爭掃蕩,此地居民悉數逃散或死亡,現今居民都是從山西遷來。由此可知,明代及以前,洛陽孟津一帶曾經是千姓族人的聚居地,也極可能是魏晉時內徙氐羌人的主要聚居地。千姓自入居該地後,直到明代一直在此繁衍發展,成為地方豪族,因此其地建有千姓祖塋和石人、石馬、石碣等。現由於年代久遠、世事滄桑,已無從考察。
元明之際(1350~1368),洛陽孟津上古郵村有千舜祖、千堯宗弟兄二人。
因當時戰亂頻繁,弟兄二人不得不各自逃生。其中,千舜祖先攜少子千伯榮逃往陝西周至縣終南鎮千家灣,兩年後,他的另外兩個兒子千伯祥、千伯讓又帶著母親李氏北渡黃河,歷盡周折來到武陟縣東南20公里的柴家堂村(今名千村,屬喬廟鄉),遂在此地拓荒創業,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又有遷往修武、焦作等地,歷經數百年的發展,逐漸達到今天焦作千姓的人口規模。
(由武陟千村祠堂的修建年代公元1470年左右,可以推斷以上內容準確性較高)
千舜祖的兄弟千堯宗在逃難途中被亂軍所殺,他懷有身孕的妻子受盡顛沛流離之苦,最後流落到登封穎陽鎮,寄寓於陸夫人家中為佣,生下遺腹子千一河後不久即病逝。“陸家將千一河收養成人,正德年間1505~1521登文科,官內賞直閣。”
(1350~1368年間的遺腹子不可能在1505~1521年成人,所以此處按年代推斷應為洪武年間(1368~1398),而千一河則可能是韓國千氏記載的千巖的後裔,在一百多年後的正德年(1505~1521)登文科。
千一河的後人千萬裡考取武舉,入伍為將。明萬曆年間(1573~1620),千萬裡在1592年左右奉命率部入朝對日寇作戰,立功授爵,遂留駐朝鮮,成為朝鮮半島千姓的開山基祖。
由於千萬裡的先人千一河曾寄籍穎陽,故韓國、朝鮮的千氏皆以“穎陽”為堂號。
雖然焦作的千姓以千伯祥、千伯讓二人為始祖,朝鮮半島的千姓以千一河為始祖,且分屬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但其同宗同源,千伯祥弟兄的父親千舜祖和千一河的先人千堯宗卻是嫡親弟兄二人,兩地千姓家譜各有類似的記載。
【典故軼事】
1:二十四孝之——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
閔子騫的先祖是魯國宗室,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卻很清貧了,生母早逝,父親續娶。因不是親生,所以後母對待閔子騫不如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時候,後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是錦絮填充的棉衣,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卻用蘆花填充,閔子騫的父親並不知道這事。
有一天,閔子騫和父親一起出門,父親讓閔子騫駕車,閔子騫凍得瑟瑟發抖,雙手握不住韁繩。閔父見狀,以為閔子騫故意調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裡面的蘆花掉了出來,閔父這才發現兒子穿的衣服很單薄,手凍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閔父發現兩個小兒子的手都很暖和,於是明白了一切,對妻子說:“我娶你回家,是為了我的兒子,你現在這樣欺騙我,這個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閔子騫見狀,連忙勸父親,他對閔父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據說,閔父聽了這句話以後沉默良久,而其後母也頗為後悔。經過這件事以後,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閔子騫業成了古代孝子的典範。
2:《星星》“千頌伊”與焦作武陟千村人同根同宗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都敏俊和千頌伊的愛情讓無數觀眾揪心。而許多觀劇的達人更是對“千頌伊”的姓氏“千”產生好奇,追尋千姓的來源。
昨日,東方今報記者在武陟縣喬廟鄉千村採訪得知,“千頌伊”與千村人系同根同宗!有史有真相:朝鮮半島本無千姓,明朝將軍千萬裡是落籍朝鮮半島的千氏第一人。近年來韓國千氏宗親會人員陸陸續續來千村尋根問祖,2005年,韓國人千泰浩為促進中韓千姓的交流,攜家帶子定居在千村。
千萬裡是落籍朝鮮半島的第一人
昨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驅車來到武陟縣喬廟鄉千村,在村民千文忠的帶領下,見到了千村千姓理事會副會長——72歲的千建武。
“一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帶火了俺千村。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在看這部電視劇,年輕人還經常詢問我關於千姓來源的歷史。”千建武見到記者笑著說:韓國的千姓和武陟的千姓是同根同宗,千村就是千姓的根。
千建武說,千姓起源於我國古代一少數民族氐族,生活在四川一帶,西涼氐族首領楊千萬戰功赫赫,被曹操封為百頃王,其後人依其名字為姓,始有千姓。
元明之際,洛陽孟津上古郵村有千舜祖、千堯宗弟兄二人。因當時戰亂頻發,千舜祖先攜少子千伯榮逃往陝西蒲城縣終南鎮千家堡,兩年後,他的另外兩個兒子千伯祥、千伯讓又帶著母親李氏北渡黃河,來到武陟縣東南20公里的柴家堂村(今名千村),定居下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又有遷往修武、焦作等地,歷經數百年的發展,逐漸達到今天焦作千姓的人口規模。
千建武說,千堯宗在逃難途中被亂軍所殺,他懷有身孕的妻子最後流落到登封穎陽鎮,寄寓於陸夫人家中為佣,生下遺腹子千一河後不久即病逝。“陸家將千一河收養成人,正德年間登文科,官內賞直閣。千一河的兒子千萬裡考取武舉,入伍為將。”
千建武手中拿著《千姓的起源和發展》一書,對記者介紹說,據《韓國千姓大同譜傳》載:朝鮮半島本無千姓,明朝將軍千萬裡是落籍朝鮮半島的千氏第一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應朝鮮王朝請求,明王朝派兵支援,隨軍運糧官兼總督千萬裡攜千祥、千禧二子率鐵騎二萬赴朝作戰,在平壤、郭山、東萊等戰役中接連大勝倭寇。戰後,千萬裡被朝鮮宣祖錄為一等功臣,封花山君,定居朝鮮花山(今慶尚北道永川市屬面)。
縣委書記、縣長接見韓國千姓人
隨著武陟縣喬廟鄉的千姓後人逐漸增多,他們定居的地方就更名為千家村,簡稱千村。公元1465年,千姓族人在村中修建了千氏宗祠,並保留至今。
11時許,千建武帶領記者來到千氏宗祠。記者看到,千氏宗祠右側掛著一幅畫像,據千建武介紹,他就是明朝將軍千萬裡。千萬裡的畫像,為何掛祠堂內?這還需要從1987年的一位韓國籍千姓後裔千萬松說起。
千建武說,早在1987年,韓國國籍千姓後裔的瀋陽藥科大學的教授千萬松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只為尋根。2004年,千萬松來到新鄉醫學院授課,恰巧碰到在該學院當老師的千高峰。由於千姓在中國很少,千萬松好奇地詢問千高峰家是哪兒的,千高峰說,家是武陟喬廟鄉千村的。之後,千萬松與千高峰成為好友,並來千村尋親拜祖。
2006年的一天,千萬松帶領多名韓國千姓人以及千姓研究人員攜帶族譜和千萬裡的畫像來到千村尋根問祖。千建武指著千萬裡的畫像說,千萬裡被韓國人封為花山君,深受愛戴。
2008年4月11日至18日,武陟千姓應韓國千氏宗親會邀請,一行18人代表中華千姓赴韓國參加千萬裡將軍清明祭拜活動。之後,韓國千姓企業界組團來武陟千村考察。
2013年10月9日上午,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常鴻,縣委副書記、縣長閆小杏親切會見前來喬廟鄉千村尋根問祖的韓國千姓宗親會會長、印尼運動鞋廠總裁千成浩一行。千成浩表示,目前,千姓在韓國有近20萬人口,雖然生活在韓國,但根永遠在這裡,以後會經常來中國進行拜祖尋根、溝通交流。
以上這些證據,足以說明《來自星星的你》的“千頌伊”與武陟千村系同根同宗。千建武告訴記者,有一位韓國千姓人不遠千里來到千村定居,以此來促進中韓千姓之間的溝通交流。
臨近12時,千建武帶領記者來到一家小院前。大門左側寫著“中華千姓研究會千村辦事處、韓國潁陽千氏駐中國辦事處”,右側寫著“韓國獨資東光(焦作)工藝品有限公司”。千建武指著說,這就是韓國人千泰浩的家。
千建武敲了敲門,一位說著流利普通話的中年男子走出來,與記者打招呼。千泰浩說,他是韓國忠清南道人,今年58歲,自2005年攜家帶子來千村。“爺爺告訴我們,我們的祖根兒在黃河灘,有機會一定要回到故鄉。”千泰浩回憶說,當時家裡很窮,買不起書,就用手抄他們千姓家族千萬裡的故事,併發誓一定要回中國。
千泰浩的爺爺、爸爸都沒能回到中國,他長大了,也是經過苦苦找尋,才找到千村。來到這裡後,他就再也不願離開。
“現在,我開個工藝品公司,生活過得不錯。每年趁清明節等時間會攜家帶子回韓國探親。我家兄妹四個,我要是長期不回家,他們會想我的。”千泰浩笑著說,但不管怎麼樣,在他眼裡,千村就是最美的故鄉。
採訪結束時,千建武對記者說,《來自星星的你》的“千頌伊”與千村人系同根同宗!
(來源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