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姓圖騰(閃氏圖騰)
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大多屬於回族,是回族十三姓之一。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後裔”轉為閃和陝。又據《賽典赤家譜》載:“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日閃,…”在閃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閃,賜姓玉。”閃姓現今人口約1萬,排在第七百三十位。
【得姓始祖】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北宋神宗年間(1068-1085),原籍阿拉伯麥加,始祖為中亞布哈拉國王的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家族,為避鄰國侵擾,與弟艾爾沙率領家人和部族五千餘人,東遷中國,歸附了宋朝。這一支攜帶五千餘隻駝馬的龐大隊伍,沿早期的絲綢之路到達汴京,受到了神宗趙項及群臣的熱烈歡迎。其後,兄弟二人被封官進爵,家族部卒也留在了中國。至元朝,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被封為“咸陽王”,又曾出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十六年(1279年),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病逝。留有九子十三孫,分別為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十三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回族,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馬、丁、白等常見姓外,賽、撒、速、忽、納、閃等十三姓在《百家姓》裡卻找不到。回族十三姓,源於我國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
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佔領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率騎兵千人歸順。因賽典赤·贍思丁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南征北戰。窩闊臺和蒙哥汗時,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雲南省平章政事。賽典赤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為他樹碑。賽典赤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佈“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相傳,賽典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孫。“賽典赤”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賽典赤的後裔,不僅銘記著前輩的豐功偉業,而且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立姓。賽典赤·贍思了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裡,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賽、納、哈、速、忽、馬、撒、沙、丁、閃、穆、楊、郝等姓,傳說子孫分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
直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滅回”,激起回民大規模武裝反抗,即歷史上有名的“丙辰之變”,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國各地。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由十三姓又演變出其他姓。如忽姓後來又發展為虎、胡姓,閃姓後來又發展為陝姓等等.回族中的閃姓,據《回教民族說》稱,由“苫思丁之後裔”轉 為閃和陝。
源流二
出自漢族,漢民也有姓“閃”的,在河南淮陽縣朱集鄉有一個閃莊村,它是由從北邊的李魯莊的三兄弟遷移過來的(據說再早的話,三兄弟的父親也是從外地遷到李魯莊的,因為是外來的,在那受欺負,所以三兄弟決定遷移,令立門戶,於是有了閃莊村),不過他們父子及已經是漢民了,至於他們的長輩是不是漢民無從考證。閃莊村現在發展不錯,門丁興旺,有閃姓人士數百人。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當代閃姓的人口約一萬,為全國第七百三十位姓氏,閃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河南、河北及雲南等地。
在河南省的焦作市博愛縣大辛莊,開封市杞縣官莊鄉閃莊,開封市杞縣西寨鄉養馬店,開封市杞縣五里河,洛陽市汝陽縣,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南陽市方城縣縣閃莊,南陽市社旗縣,南陽市新野縣,平頂山市寶豐縣閃莊,三門峽盧氏縣北關,商丘市民權縣白雲寺鎮閃砦,信陽市固始縣閃莊,周口市淮陽縣朱集鄉閃莊,駐馬店市泌陽縣閃莊,鄭州市登封市石道鄉,安徽省的淮南市八公山區山王鎮閃衝村。均有此姓的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家訓格言】
《閃氏家訓》
一 凡我族人,有不孝,不悌者,送到祠堂,定責不恕。
二 每逢元旦之期,各整衣冠,黎明齊集祠堂拜祖,不到者,罰之。
三 祠堂議事,凡執事之人,聽炮聲就到,不到者,罰之。
四 男爭女鬥未經祠堂理處,控告成訟者,定責不恕。
五 飲酒肆橫縱婦發狂者,定責不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