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氏起源及歷史

眭姓圖騰_眭氏圖騰

眭姓圖騰(眭氏圖騰)

  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suī(ㄙㄨㄟ),不可讀作mù(ㄇㄨˋ)、guì(ㄍㄨㄟˋ)、huì(ㄏㄨㄟˋ)、cuī(ㄘㄨㄟ)、sū(ㄙㄨ)等。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白狄古肥子國君主隗綿皋之後,屬於避難改字為氏。眭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一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十二位。

【得姓始祖】

  隗綿皋:東周周景王時期白狄肥國的隗王(國君)。當時晉昭公發動了吞滅肥國、征伐鮮虞的戰爭,之後,晉國將隗王軟禁到自己治下的今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東冶頭鎮一帶。因為肥國隗王的爵號為東周王室封賜的子爵,因此晉昭公就將軟禁隗王的這個小城鎮定名為“肥子國”,而不稱已經被滅掉的“肥國”。這就是東冶頭鎮這個小鎮在春秋時期名為肥子國的來源。晉國滅肥子國之後,隗王隗綿皋的後裔子孫怕受害而累及全族,遂改隗姓為諧音的眭氏,眭氏的來源就是如此。眭氏(睦氏)族人大多尊奉隗綿皋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眭昭符:原名眭匡符,字隆祖,趙州高邑東監村(今河北省高邑縣東富村)人,生於五代時期的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他於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經殿試中南唐進士,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任常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他膽識過人,為政寬簡,政績卓著,深得人民愛戴。南唐京城在金陵,中主李煜稱藩於周(五代後周)授眭昭符為進奏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眭昭符不辱使命,很有氣節,周以高官厚祿誘惑,不受;宋對他施加淫威,不懼。公元960年,宋滅後周,南唐自然過渡為宋的附屬國。他不卑不亢,盡職盡責,只是宋建隆初年,改名匡符為昭符,以避上名,北人甚敬之。他以膽識和才智,屢次挽救南唐的危亡。公元974年,南唐被宋滅後,他懷念古國,恥作宋臣,53歲時,辭官未回高邑老家,攜家小到丹陽卜居雲陽城南董莊(今雲陽鎮東莊村),開闢了丹陽眭姓一脈。

  眭九誠:字鳳儀, 昭符公之十二世孫,生於宋寧宗慶元己未五年(公元1199年)二月十五日辰時,歿於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76年),享年78歲,葬永新70都拿陂下車村梭羅樹下,丙壬向。配肖氏,誥封宜人。與公合葬。寶慶乙酉(公元1225年)科舉人。任長沙府茶陵州知州,為官清廉。宋端平二年(1235年)恩授奉直大夫。宋淳佑四年(1244年)調江西瑞州府知府。舟過江西永新縣拿陂村,危石損舟,即留拿陂壙背立宅家焉。為江西、湖南一帶的眭氏始祖。配肖氏,生子五:念一、念二、 念三、 念四、 念五 。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白狄古肥子國君主隗綿皋之後,屬於避難改字為氏。

  諸多姓氏史籍記載:戰國時期,有趙國大夫食採於原肥子國故地睦邑(今山西昔陽東冶頭鎮,一說浙江淳安),因以為姓氏,稱睦氏。

  其實,在該類姓氏史籍中,均是將“眭”字誤寫為“睦”字、或“睢”字,後以訛傳訛,“產生”出了兩個字形相似的“睦氏”和“睢氏”。

  例如,在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出版的《元和姓纂》中記載:“眭,趙大夫食採眭邑,因以為氏。趙郡邯鄲、為郡著姓。漢有符節令眭宏,字孟。類稿二引,眭均誤作‘睦’”。這在方誌《丹陽縣誌》中也有記載:“眭昭符,字隆祖,趙州人,南唐進士,常州刺史。唐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江南王累遣昭符如宋、周。周啖以爵不受,宋加以威不懼,卜居丹陽董莊,為邑眭氏始祖。祀常郡名宦”。

  本書在考證了北齊魏收所著的《魏書·逸士傳》、唐朝林寶所著的《元和姓纂》、唐朝高士廉所著的《氏族志·姓氏錄》、唐朝李百藥所著的《北齊書·列傳第三十七·校勘記》、唐朝李延壽所著的《北史》、宋朝鄭樵所著的《通志》、明朝馬理所著的《陝西通志》、清朝陳夢雷所著的《古今圖書整合·眭氏部·匯考雜錄》、以及參照當代眭鳳鳴研究員所著的《眭氏歷史考證》等文獻後,在此予以更正:

  睦氏、睢氏,實際為眭氏,是上白狄肥國君主的後裔,原為隗姓,國君稱隗王。該支隗姓源出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至春秋時期史書記載為狄戎中的白狄。

  周景王姬貴十五年(晉昭公姬夷二年,公元前530年),肥國的隗王叫隗綿皋,當時晉昭公發動了吞滅肥國、征伐鮮虞的戰爭,“晉苟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之後,晉國將隗王軟禁到自己治下的今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東冶頭鎮一帶。因為肥國隗王的爵號為東周王室封賜的子爵,因此晉昭公就將軟禁隗王的這個小城鎮定名為“肥子國”,而不稱已經被滅掉的“肥國”。這就是東冶頭鎮這個小鎮在春秋時期名為肥子國的來源。

  晉國滅肥子國之後,隗王隗綿皋的後裔子孫怕受害而累及全族,遂改隗姓為諧音的眭氏,眭氏的來源就是如此。眭氏後來被一些史家訛寫為“睦”,或被眭氏族人自己訛寫為“睢”、“畦”,後世遂以訛相傳,眭氏、睦氏、睢氏、畦氏同傳至今。

  肥子國被滅之後,史籍並未說明晉昭公如何安置其國民,顯然是任其流散。故而,今河北省的盧龍縣肥如、山東省肥城縣肥成等地,俱為肥子國民眾散落遷徙所在。至今,山西省的昔陽縣、河北省的高邑縣、贊皇縣等地,仍然流傳眭氏為肥子國後裔的傳說,並皆指今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即為肥子國故城所在。

  1990年10月,東冶頭鎮出土了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鐫刻的《眭讓立墓碑》,其碑文曰:“眭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滷、樂平、東山、靜陽。”東冶頭村,即明朝嘉靖年間由靜陽村分立而成。該其地還有一通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郭氏墓碑,碑文雲:“前有昔陽之泊,北望肥子古城。”可見,民間傳說確實,且已有悠久的歷史了,該地當為晉昭公安置肥子綿皋的奉祀之所在。

  眭氏(睦氏)族人大多尊奉隗綿皋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眭姓起源,史籍曠如,而民間口頭傳說中眾說紛紜,且不少具有地域性特點。

  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人眭喜良所述,與同鄉長者《眭氏歷史考證》撰者已故鳳鳴先生所述又不同,茲錄如下,聊備一說,以待暇日詳考。山西昔陽縣東冶頭鄉當地有不少姓眭的。在老家眭字讀“sui”和字典音同。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小王朝叫“圭(讀gui)王朝”,因事要滿門抄斬,很多人跪在河邊,執法官問誰姓“圭”,有智者目視河水急中生智說自己姓“sui”,因山西昔陽人把“水shui”讀作“sui”。目視水故在“圭”字前面加目,目視水故取“sui”音,很多人從之,躲過一劫。據當地老人講,東冶頭鄉還有一處廢墟,名叫“殿圪臺”是“圭王朝”古宮殿舊址,聽說還有石碑出土,是否確切,沒有考證。也算是“眭”起源的一種說法。估計眭氏一族是北方少數民族,因當地有七月十五吃“面楊”的習俗,說宋朝楊六郎掃北,所到之處屠殺頗多,故當地人對楊家狠之入骨,用白麵作成人的模樣,蒸熟食之。這一傳說和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對楊家持褒獎態度不同,恐怕事出有因。而楊六郎屠殺的多是北方民族,由此推斷眭姓一族來自北方一說倒也成立。(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眭姓的根源是在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

  在昔陽縣的分佈是以東冶頭鎮為中心,周圍有十餘個村莊,都居住著眭姓成員。比較集中的是東冶村一百餘戶五百餘人,其次是黃岩村也是一百餘戶、五百餘人,東冶頭村北面的喬家峪溝的前莊、北莊,東冶頭村東面的孔氏村、李家莊村,東冶頭村南面的靜陽村、蔥窩村、東岸寨村,以及黃岩村後面的水泉溝村、安平村、杏丹峪村,都有眭姓成員居住著。每村多者七十多戶,少者十餘戶。總共人數達兩千多名。

  明朝末代從東冶頭村遷到河北省臨城縣官都村的眭姓成員,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了十七代,人丁達到一百多戶,四百餘人。

  從清朝初年東冶頭村遷到河北省贊皇縣胡家庵村的眭姓成員已發展了九世,共一百多人。

  清朝初年,從東冶頭村遷到河北省贊皇縣三陣村的眭姓成員,已發展了九世,人丁接近二百人。

  河北省贊皇縣城北街也有一支眭姓成員,也是山西省昔陽縣遷去的,大約在民國初年,已發展了七世,共20多人。

  以上所述的這些村莊,有文字記載的世系表,開始於明朝的建文二年(公元l400年)。第一世為進士眭彥,直到現在已發展到二十五世。一世到五世為單傳。從六世到十一世的排輩是統一用字,十二世起即各村排輩,用字就不是共同統一了,而是各村自己確定用字。由於相互間關係密切,所以輩數並不紊亂。近年來,由東冶頭村與黃岩村的幾位族長共同研究修訂譜書並重新整頓班輩用字,統一了今後排輩起名的用字,共五十六個字,編成八句話。現抄錄於下:

  元志寶守茂永君,天公華道長安振。春光一季青雲景,秉汝思家時兆廷。

  友紹仲允碧存玉,承延應之希德宗。萬自若叔士子敬,弘國清正大榮東。

  這八句話並不表示什麼意義,只是為了統一輩數與好起名字,而且規定每一個字是代表一輩,每個字又是每個人名字的第一個字。還規定元字是二十二世的用字。直到七十七世用完這五十六個字,時間可達1200年。從七十八世起再從元字開始一直用下去。這樣迴圈執行可供若干年使用,就不知後代人能否按此執行。

  河北省高邑縣東林村的眭姓在東晉時代遷去的,他們那裡的古墳有高大的松柏樹,據說有千餘年的年齡,並有幾個高大的墓碑,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壞了。在南北朝時,這裡出過有名的人物,他們是眭邁、眭邃、眭誇、眭寂、眭豫、眭中讓等人。五代時期的眭昭符也出生在高邑縣裡。東林村現只有12戶人家,數十口人了。還有從這裡遷到高邑城北關幾戶。另外高邑縣的東富村也有眭姓成員三十多戶,共一百二十口人。他們在著手建立譜書。

  在河北省趙縣裡有一個眭家營村,全村二百多戶一千多人。而且又向周圍的村莊發展到沙河店、西廂洋、高村、大石橋、南泥河、南門村、石塔村、趙莊、固城等九村。根據該村成員介紹,他們這一支是從湖北省南漳縣遷來的,是一位軍人調到趙州任職。並帶來了他祖母安置在趙州居住,他脫離了公職後就安家到這裡。後代子孫繁衍獨住一村名為“眭家營”。這位軍人就成為落戶“眭家營”的始祖了,可惜不知其名字,時間大約在明代末年。根據光緒年間《趙州志》的記載,科目表13頁有眭石的名字。是萬曆辛丑年(公元1601年)的進士。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眭石的民籍是直隸丹陽,另括號中是直隸趙州,他實際是丹陽人。從他的履歷上看是一個人。可是《趙州志》中也收錄進去了。可能趙州的眭姓是眭石的後代,而且輩數親近。故在編輯《趙州志》時也收進去了。這是表明眭家營的眭姓後裔是從丹陽縣眭姓中支出來的。

  元朝時代從東冶頭村遷居到四川省成都市一支。根據是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的墓碑記載,眭讓之弟眭玉,於乙卯年間(公元1315年)為本戶軍役,徵於蜀川,戰於瀘州,住四川成都府北關外天華街。他的後代繁衍發展在成都地區,估計四川省資陽縣的眭姓成員是他的後代。根據《資陽縣誌》記載在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有眭明才考中進士,官曆陝西僉事。眭續是明萬曆元年(公元1537年)舉人。現在我們沒有與資陽縣的眭姓成員取得聯絡,情況就不知道了。清朝末年,從昔陽縣遷到河南省中牟縣一支,詳情不知。

  陝西省澄城縣寺前村與大荔縣眭家村的眭姓是一個分支。是從東冶頭村遷去的。他們只知道是從山西遷去的,但不知具體的縣與村。遷去的時代大約是元末明初。根據現在留存的一塊墓碑,始祖是眭明德。這塊碑是他的十二世孫眭必德,十四世孫眭寶堃、眭有彩,十五世孫眭新塏暨合族人等同立的,年代是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

  澄城縣寺前村的眭姓是大戶族。清朝前期是鼎盛時期。居住西、南兩條大街,原來建有兩層樓的“祖師廟”。上層是一尊銅像祖師爺,下層有三尊石像,並立有三塊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破壞了。就是碑上的文字也被磨光。舊有的祠堂房子仍然存在。現在是66戶、360多口人。有遷到洛河之南的村莊及西安市的。二十四代的眭培文、眭培成,遷到了甘肅省景泰縣,大安鄉武英村。已發展為五戶二十六口人了。

  在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寺前村的眭時聘考中舉人,曾歷任河南省延津縣、石臺縣知縣,後升任山西渾源州知州,又升為鄖陽太守,未到任而致仕。另外有貢士眭推,例貢眭掄。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拔貢眭廓基為寶雞縣教諭。同治年間有歲貢眭汝蕢,道光年間有歲貢眭霍。這村還儲存有一幅家譜,上面還畫著眭時聘的像。寺前村的眭同升認識譜書的重要性,不僅是記載歷史,而且對教育後代團結族人是有益的根據,故本人寫出了他們三代的譜書。說明親屬系統,家規家風,教育子孫忠厚勤孝。並規定了自二十七世起的班輩次序,為廉、孝、仁、愛、義、禮、平七個字。

  大荔縣的眭姓是從澄城縣遷移去的,主要居住在眭家村,共138戶七百多口人。其餘的就散居在許莊鎮、鐵門村、馬一九隊等村。大荔縣城有一條眭家巷,許莊鎮有兩條眭家巷都是眭姓成員的聚居點。眭家村的成員也儲存著與寺前村同樣的有眭時聘像的家譜。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眭佔鰲考上武舉。清朝末年的眭煥朝及其父眭茂興以藥餌濟人,荒年賑災,榮獲四品封典,其子眭治臣是秀才、大荔縣紅十字會會長,救死扶傷不取分文。其孫眭玉臺是縣政協委員,為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人。在陝西省的蒲城縣與千陽縣亦有眭姓成員。

  南方的眭姓始於五代時期的眭昭符。他是現在的河北省高邑縣人,是南唐的進士,曾任常州刺史,及南唐的進奏使.後定居於丹陽縣(歷史上曾叫做雲陽、曲阿、蘭陵,唐朝時才叫做丹陽)董莊。繁衍旺盛,人才輩出。宋代有眭九誠,明代時有眭燁、眭石,清代有眭朝棟等人。後代們移居到鎮江、揚州、茅山、彭橋、甕城、朱巷、石潭、坊前、凌口、黃土橋等地。在丹陽縣居住比較集中的,是以眭字命名的村莊有三個:第一是橫塘鄉的眭巷村,習慣稱大墳頭眭巷。第二是延陵鄉的眭巷村,習慣稱陽安眭巷。第三是大泊鄉的眭家村。人口多少沒有統計,但是大墳頭眭巷一村,即有三百多戶,一千餘人。

  丹陽地區的眭姓在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修訂了。眭氏譜書”。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續修族譜一次。鎮江一支於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建立了“鎮江支譜”。並定出班輩次序為:“道傳宏大,名震家邦”八個字。

  可是,鎮江市還有一支眭姓後裔另有班輩字序是:“成文福永,生世乃昌,先為至寶,德可興家”。而這一支眭姓後裔當然是眭昭符的後代,但是他們是從丹陽遷來鎮江市的,還是從丹徒、武進、泰興等地遷來的尚不得而知。

  在清代中期有眭姓兄妹二人,為躲避戰亂流落到江北淮陰縣,就落戶到那裡,到現在已發展了五世,建成了一個眭家村。

  丹陽城裡還有一座眭姓祠堂,門上的對聯是“西漢家聲遠,南唐世澤塘”丹陽的眭姓是直接從高邑縣遷去的,沒有在河南居留過。這一點從明朝眭石的語言與行動中也可以得到證明。根據《丹陽縣續志》卷二十,“儒林”專案中對眭石的記載:“在京師時,宮中有郭貴人者,其母亦眭姓。以舅甥禮請通,拒弗許”。曰:“六世而袒免,吾家去趙州越六世矣,何能序昭穆耶”。他也認為眭姓是從趙州遷去的。當時河北省的高邑縣即歸趙州所管轄。

  根據現有的材料看,以丹陽縣發展到武進縣現有五百多人,泰興縣四千多人,丹徒縣三十八戶。其它地方如張家港、太倉、崑山、沙洲、無錫、高淳等縣市都有,但人數不知。

  眭昭符的十二世孫眭九誠,是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乙酉科舉人。任長沙府茶陵州知州,為官清廉。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恩授奉直大夫。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調江西瑞州府知府。舟過江西永新縣拿陂村,危石損舟,即留拿陂壙背立宅家焉。成為江西、湖南一帶的眭姓始祖。

  江西永新縣的眭姓已發展到二十五世。分佈在高橋樓、石橋、懷忠、象形、蓮壙、龍門、煙閣等鄉鎮。總人數六百餘戶,三千多口。他們有班輩詩:“江山永大定,傳衍蔚興隆,忠孝守先德,安邦建偉功”。並給眭九誠建有祠堂。名人有眭瓊林是中憲大夫,眭應賢是廣東肇慶府知府,眭世昆清代的舉人。江西省的安遠、大餘、南康、蓮花、信豐等縣,也有眭姓成員居住的村莊。

  眭九誠的七世孫眭彰仁由江西省永新縣遷到湖南省的東安縣石期市,安居落戶經營商業,人口繁衍。其九世孫眭相蕢在明代正德年間卜居於零陵縣名山嶺村,直到現在發展到二十七個村莊,933戶4239人。遷移到寧遠縣的已有八代人了,居住在六個村中,總人數約有六百餘人。以後又發展到衡山、新田、道縣、湘鄉、湘潭、祁陽、江永、南嶽、衡東、衡陽,江華等縣。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永州積善壙的眭元祥帶領叔侄十七口人,遷至現在的四川省綿陽市安縣的陳家溝居住,以後陳家溝改為眭家溝。在四川省的北部與東部發展起來,計有中江、廣漢、忠縣、萬縣、重慶、江北、梁平、嶽池、大邑、宜賓等市縣。

  從零陵縣名山嶺遷到廣西省的有:興安縣、全州縣、陽甥縣、隆安縣、永福縣、荔浦縣、平樂縣、灌陽縣等。如全州縣安和鄉大沅口村,共有十一戶,七十九口人。興安縣有一百多人。零陵地區的眭姓還有遷移到臺灣省去的.有的遷移到美國及加拿大的。

  石潭眭氏的繁衍與遷徙

     《雲陽眭氏族譜》載:“縣治之北尚德鄉里,名石潭,其他廣饒,可容千餘家。董莊三府君七世孫高蹈公居焉。縣誌所謂眭氏祖居也。”傳至第十代,人丁興旺,開始遷徙。

  宋進士、監察御史與賢(名方來)生四子,長子及之公分居東村,生二子:天錫、天賦。子孫繁衍興旺,形成石潭東村支。次子與之公生天鈞守居中村,子孫繁衍興旺,形成石潭中村支。三子有之生二子:天佑、壽四(無出),天佑公遷居前小辛村,形成前小辛支。十二代,張保公遷居潤州開沙。十五代國寶公始居西村,形成石潭西村支。十八代士英公分居瓜渚(廟頭眭家),形成瓜渚支。以上為石潭眭氏從石潭(即中石潭村)分遷至附近各地,子孫繁衍,形成了後來的中石潭村、東石潭村、西石潭村、前小辛村、廟頭眭家村眭氏族群。高蹈公遷居石潭,是現在的中石潭村。石潭三村原簡稱東村、中村、西村。

  此後,眭氏子孫興旺發達,又進一步向周圍乃至外地遷徙。中村支中,十三世有享四公遷居揚州府白馬廟,第十九世有忠公充長沙吉府校尉,遷居長沙。第二十一世有文照公遷居陶莊(諫壁小陶莊),第二十三世有元公遷居麻村(丹徒辛豐鎮北),形成中石潭麻村續支,此支傳至二十世,有學裕公遷揚州、學禮公遷新廟頭、學臣公遷前村(珥陵)。第二十三世秉鎰公與第二十五世必祿公遷居白楊灣。

  東村支中,第十六世有允讓遷居時莊(黃墟)。第二十世中有綠十二公遷居如皋縣。第二十三世中有允忠公遷居大關口。又有正一、正二兄弟同遷句容。第二十四世中有九鼐公赴京都。

  西村支中,第十六世,國寶公第五子仲彰公遷居江角湖,第六子仲敬公遷居青陽鋪,形成江角支(荊林眭家村)、青陽支(中王村)。第二十三世中,有仕成公隆慶壬申年發雲南衛軍,形成雲南軍支。第二十五世中,有道信公遷居順江洲(今丹徒高橋鎮),形成石潭西村順江洲支,該支第二十九世有文福公遷居鎮江。第二十六世中,有德譽公遷居丹徒錢家灣;有德宏公,遷居鎮江南門外;有德超公,遷居丹徒翁莊。第二十八世中,有空策公遷居梅洲大埔寺。

  小辛支中,第二十三世有召公遷居鎮江城北,形成京江支。

  江角青陽眭氏,合稱江角青陽支。第二十一世有時和公任縣主薄,遷居城中。第二十三世中,有承祥公遷居珠明溝村(訪仙),承傑公遷居西鎮,承懋公遷居蜘蛛山。第二十五世分為江角支與青陽支兩支續支。青陽支中,第二十五世有裕昆公遷居中王村,裕高公遷居小吳巷。第二十六世中有振芳公遷朱門口村。第二十七世中有毓慶公遷居蜘蛛山(在張岸西)。

  瓜渚支中,第二十二世,有自昌公遷塘裡灣。第二十四世中,有昭公遷聖潭村。第二十五世中,有道範公遷居經山;道顯公與道尊公遷居揚州。

  此外,石潭東村支,第二十二世應鬥公明崇禎年間任山海關總兵,生四子。譜載:其後裔第二十六代,“永孝尋父未歸”。據眭相生、眭關保說,解放初曾有自稱為眭應鬥後裔的人從天津專程來丹陽石潭尋根問祖,故天津眭氏應是應鬥公後裔。

  分佈

  眭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一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十二位,其字訛的睢氏名列第九百位,字訛的睦氏名列第一千七百零二位,多以趙郡、丹陽、零陵、太原為郡望。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鎮江市丹陽市、常州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市、揚州市,陝西省的澄城縣,湖南省的永州市零陵區、寧遠縣、祁陽縣、衡山市、岳陽市、益陽市安化縣、婁底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黃梅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晉中市昔陽縣、陽泉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趙縣、高邑縣、贊皇縣、保定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吳忠市、靈武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永新市、贛州市、南康市、吉安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賓市、綿陽市江油市、德陽市,福建省的福州市,雲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廣東省的深圳市,重慶市忠縣,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均有眭氏以及字訛形成的睦氏、睢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趙 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裡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為黃蓋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廢黜。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併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八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二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十二個公社和九個國營林場,設定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兩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九縣。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覆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九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趙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趙國堂、邯鄲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零陵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全國新編眭氏通用字輩:“元志寶守茂永君天公華道長安振春光一季青雲景秉汝思家時兆廷友紹仲允碧存玉承延應之希德宗萬自若叔士子敬弘國清正大榮東”。

  江蘇丹陽眭氏字輩:“顯相眭秀時尚炯(一)元光明(日)正大本朝鐘(德)純道嘉善貴解振貞守慶太安進履惟篤厚登庸定可長”。

  江蘇鎮江眭氏一支字輩:“道傳宏大名震家邦”。

  江蘇鎮江眭氏一支字輩:“成文福永生世乃昌先為至寶德可興家”。

  山西昔陽眭氏字輩:“元志寶守茂永君天公華道長安振春光一季青雲景秉汝思家時兆廷友紹仲允碧存玉承延應之希德宗萬自若叔士子敬弘國清正大榮東”。

  山西渾源眭氏字輩:“廉孝仁愛義禮平”。注:迴圈使用。

  湖南零陵眭氏字輩:“顯相眭秀時尚炯(一)元光明(日)正大本朝鐘(德)純道國(嘉)世紹(孝)其昌承家方有志登仕逢時揚”。

  湖南安化眭氏字輩:“紹先仁世業思守永昌隆祖德傳家禮宗功啟後忠”。

  陝西寶雞眭氏字輩:“廉孝仁愛義禮平”。

  江西永新眭氏字輩:“江山永大定傳衍蔚興隆忠孝守先德安邦建偉功”。

  貴州桐梓眭氏字輩:“昌仕登文龍元開順德榮光宗耀祖遠富貴永興隆”。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明經知數;

  卻詔出關。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魯國蕃人眭弘,字孟,少年時遊歷各地,任俠仗義。後跟從嬴公學《公羊春秋》,以明經任議郎、符節令。元鳳年間,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有枯柳復活,他根據《春秋》推斷:當從民間出天子。大臣霍光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他殺了。後來,宣帝果然起自民間,徵眭弘的兒子為郎。下典指說南北朝時北魏高邑人眭誇,又名昶,少年時與崔浩為莫逆之交。崔浩任司徒後,徵召他為郎中,人京見了崔浩,只談瑣事,不涉及世利。崔浩很想說服他,卻根本插不上話;給他詔書時,他竟潛出關外逃走了。著有《朋友篇》、《知命論》。

  五言通用聯

  西漢家聲遠;

  南唐世澤塘。

  ——佚名撰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符節令眭弘事典。下聯典指南唐進奏使眭昭符事典。

  【祠堂古蹟】

  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眭氏祖庭祠堂

  東冶頭眭氏宗祠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東冶頭鎮。眭姓的根源是在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周圍有十餘個村莊,都居住著眭姓成員。現為昔陽縣不可移動文物。



  南康眭氏祠堂

  南康眭氏宗祠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南康眭氏族人在南康的發展過程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為南康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俗的貢獻。




  石潭眭氏宗祠

  石潭眭氏宗祠位於江蘇省丹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石潭村。眭姓是丹陽的大姓,排丹陽姓氏20位內,在丹陽開發區排名第八位(均為石潭支眭姓)。


     【典故軼事】

  肥國

  肥子國的前身叫做肥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所在的地址是現在河北省藁城縣境內。在魯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時,晉國又滅亡了鼓國(鼓國在現在河北省晉州市區),把鼓國國王鳶鞮也軟禁到肥子國的城中,又給加了一個名字叫做昔陽城(昔陽原來是為鼓國都城的名字)。這就是東冶頭鎮在春秋時代又叫昔陽城的來源,現在的昔陽縣是春秋時代東山皋落氏的所在地,東山皋落氏被晉國滅亡之後,即歸晉國所管轄,後劃歸趙國所有。西漢時定名為沾(音dian電)縣,後漢時改名為樂(音lao烙)平縣,直到中國三年(公元1914年)才改為昔陽縣。東冶頭鎮是一個小城,建於春秋魯昭公時代。既叫肥子國,又叫昔陽城,是一個地方有兩個名字的特殊小城。《春秋左傳》中記載,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伐鮮虞。“晉苟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國將肥國國王綿皋軟禁到東冶頭鎮這個小城裡。因為是肥國國王綿皋屬於子級,給這個小城定名為肥子國,而不叫做肥國。這就是東冶頭鎮這個小城在春秋時代名為肥子國的來源。是春秋時代肥國被晉國滅亡之後。肥國國王綿皋被晉國安置的地方名稱,其地址在現今的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眭姓為肥子國後裔的傳說,在昔陽縣眭姓成員聚居的十餘個村莊,以及河北省贊皇縣兩個村莊,臨城縣的一個村莊,高邑縣的三個村莊的,眭姓子弟都是人人皆知的。而且東冶頭村莊的其它姓氏,或附近村莊的群眾也知道這種傳說。從昔陽全縣來說現在五、六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一談起肥子國在昔陽縣的遺址,就要聯絡到它的後裔是眭姓。昔陽縣政協出版的《昔陽文史資料》第一輯中的“關於肥子國的傳說與考證”一文中就明確的寫著:“現在東冶頭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後裔”。公元前745年,晉文侯之子晉昭侯繼位,經晉武公、晉獻公二代人的大力經營擴張,晉國先後滅掉了耿、霍、魏、虢、虞、焦、楊、韓、陽、肥、陸、渾、鼓等十二個小國,並戰勝了驪戎(今陝西臨潼)、赤狄(今山西長治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地區),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強盛時疆土有今山西大部、陝西東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部。春秋時期,隗姓出自中原北部人。活動於晉、衛、魯、邢一帶,開始同華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部落,隗姓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

  肥國,惟見於《左傳》所載。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晉伐鮮虞,因肥之役也。”《左傳》成書年代一般推斷為戰國時期。此節中所述“昔陽”與“肥”之確切所載,一度曾聚訟紛紜。紛爭原因源於西晉杜預所撰《春秋左傳集解》中之註釋。其文雲:“鮮虞,白狄別種,在中山新市縣。昔陽,肥國都,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又云:“肥,白狄也。綿皋,其君名。鉅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左傳》但言“以肥子綿皋歸,”歸乃謂歸於晉也。綿皋最終歸宿,史傳不詳。《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肥如”,《索隱》雲:縣名,屬遼西。並引應劭雲:“肥子奔燕,燕封於此。肥,國也;如,往也;因以為縣也。”《漢書地理志》遼西郡有肥如縣,班固注云:“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廬水,南入玄。莽曰肥而。”顏師古引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於此也。”《遼史地理志四》雲“盧龍縣。本肥如國。春秋晉滅肥,肥子奔燕,受封於此。漢、晉屬遼西郡。”其說亦本於應劭所記。劭,東漢人,所述肥子奔燕事,不當有疑。然此肥子是否即綿皋,實難遽斷。又《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縣,顏師古引應劭曰:“肥子國。”應劭蓋謂肥人之國也,若釋肥如然。肥子國滅後,史未言晉遷其民,是則任其流散耳。故今河北盧龍縣西之肥如,今山東省肥城縣之肥成,俱肥民散落遷徙所在。《左傳》以東漢樂平沾縣,即今山西省昔陽縣,為肥之國都。肥累城則在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南,杜似亦以為肥地,其間則相距百餘公里。肥國乃小國,地不當如此之廣。按《傳》文,晉師當越過鮮虞,方入昔陽,如此向東則可與齊會。今之昔陽縣,位於古鮮虞之西,晉師何須“偽會齊師”,先東行至鮮虞後,又向西折返百餘公里,入昔陽,復又折返向東,而滅肥。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詳論其非。

  眭氏綿皋帝原本是隗姓。春秋肥國最後一位君王。其子是圭王。是肥子國的開國君王也是最後的君王。生二子一女,在春秋歷史上,有一個被周王封為王后的狄女,名叫隗陽,她的廢立,引起了一次大的政治動亂。為了紀念綿皋帝左眼被箭射傷,逃避追殺改眭姓傳延至。

  至今山西昔陽與河北高邑、贊皇等地仍流傳眭姓為肥子國後裔之傳說,並皆指今山西省昔陽縣東冶頭鎮即為肥子國故城所在。1990年10月東冶頭鎮出土元大德四年(1300年)《眭讓立墓碑》,其文曰:“眭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滷、樂平、東山、靜陽。”東冶頭村即明嘉靖年間由靜陽村分立。其地又有元大德十年(1306年)郭氏墓碑雲:“前有昔陽之泊,北望肥子古城。”可見此傳說已有數百年曆史。杜預注所謂“肥國都”之都乃謂大邑也,非今之國都之義。若《左傳隱公元年》雲:“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該地當為晉安置肥子綿皋之奉祀所。晉滅肥後,又於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取鼓。獻俘獻捷後,又遣返鼓子。然鼓子復叛鮮虞,故晉終滅之,以鼓子鳶鞮歸。晉擄綿皋歸,必亦如之。晉不欲其返國奉祀者,懼其復叛也。然此皆推斷,史籍無實證,考古資料亦尚匱乏。故口頭傳說因杜預之誤注而成,抑杜注因傳說而誤,一時恐難甄別。

  杜注以東漢樂平沾縣,即今山西省昔陽縣,為肥之國都。肥累城則在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南,杜似亦以為肥地,其間則相距百餘公里。肥國乃小國,地不當如此之廣。按《傳》文,晉師當越過鮮虞,方入昔陽,如此向東則可與齊會。今之昔陽縣,位於古鮮虞之西,晉師何須“偽會齊師”,先東行至鮮虞後,又向西折返百餘公里,入昔陽,復又折返向東,而滅肥。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詳論其非。

  眭氏民族論

  如今在眭氏族人中提出一個問題來,即眭氏是什麼民族?是少數民族嗎?是滿族嗎?可以肯定的答覆:眭氏不是少數民族,更不是滿族。

  根據歷史書籍的記載,肥國是白狄,與鮮虞國、鼓國同屬於白狄。“白狄”一詞始見於《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傳曰:“晉侯敗狄於箕,郤缺獲自狄子”。箕是地名,山西省太谷縣。郤缺是人名,是晉國的大臣。自狄子是白狄的首領。《左傳·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經曰:“晉師、白狄伐秦”。這是史書上記載“白狄”最早的地方,而白狄是狄人中的一部分,他以愛穿白衣而得為“白狄”之名。狄是古族名,亦作“翟”。春秋前,主要分佈在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之西)、太行山一帶。春秋時期,白狄逐漸東徙,活動於齊、魯、晉、衛、宋、邢等國之間,與諸國有頻繁的接觸。公元前七世紀時,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分佈在北方,故又通稱為北狄,以遊牧、狩獵為業,善騎射。

  在著名的考古學家王獻唐所著的《炎黃氏族文化考》書中,認為炎黃二帝為爭奪黃河流域的水草美腴之地,而發生了戰爭。炎帝的後裔被黃帝的後裔所敗,被迫離開黃河兩岸的地區,逃亡到北方的偏遠的地方就成“狄人”,遊牧於陝西的北部與山西的中部。以後向東發展成為陝西、山西及河北西部的遊牧、狩獵的民族。白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白狄是炎帝的後裔,不是少數民族,更不是滿族。

  根據王獻唐所著《炎黃氏族文化考》一書的考證,炎帝的姓氏是姜,黃帝的姓氏是姬。可是炎帝后裔狄人又分為許多姓氏。而白狄族姓是什麼,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沒有講明。在《辭海》的詞目“隗”字下說:“姓,古代為狄族的姓”。在《辭源》在白狄詞目下則說明為:“春秋時我國北方地區狄族的一部,狄、亦作‘翟’,其衣尚白,故名。散居在山西、陝西西北一帶,隗姓,與晉互通婚姻”。

  以上資料說明,白狄是隗姓。在晉國滅肥國之後,將帛系皋軟禁在現在昔陽縣東冶頭鎮的肥子國裡時,史書上並沒記載他的姓氏。

  在《辭海》、《辭源》及《康熙字典》中,都寫明“隗”字有三個讀音,三個解釋:一是讀wèi(ㄨㄟˋ),高峻貌。二是讀kuí(ㄎㄨㄟˊ),古國名,故址在今湖北秭歸東部一帶。三是讀guī(ㄍㄨㄟ),姓,古代為狄族中白狄的姓氏之一。

  緜皋是白狄人,史稱隗王,他顯然是姓隗了。隗字的第三音是guī,這個讀音就與傳說中的“眭氏由圭姓改來”的說法在音韻上一致了。但不是由這個“圭”字改的,而是由這個“隗”字改的。

  綜觀以上資料與分析,眭氏一族是屬於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根源為姜姓,是狄族中的白狄人。到春秋時期即可能改為隗姓,肥國滅亡之後,族人怕因為肥國國王的後裔而受害,便改隗姓為眭氏。眭氏的來源就是如此。明朝時期丹陽人眭思永曾寫過一篇《眭大夫之功考》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贏姓、子姓以及後人提到姬姓的都是不足為據的。

  眭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炎帝的後裔與黃帝的後裔都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員,這個集體就是漢族,所以人們眭氏也是漢族,絕不是少數民族,更不是滿族,這是無疑的。

  眭氏發音論

  分佈在鎮江市區、丹陽市,兩地雖然不屬於一個方言區,但眭姓人士幾乎都不願意稱他們Sui 先生、Sui 同志。他們自稱姓Xu,還說不是“言午許”,而是“目圭xu”,周邊群眾也只好改口。眭氏世代相傳,儲存了古音。又如佴姓,江蘇有幾個縣市都有。句容市陳武有佴池,那裡的佴姓人士都按詞典上稱“姓 Nai” 。而江北的江都市昌松波斯莊,是一個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那裡的佴姓人都自稱“姓 Ni ”,說是祖先從江南蘇州遷徙過來,蘇州話裡“耳朵”發音作 ni duo 。後來我又遇到一位佴姓官員,他不願意別人叫他Nai 處長,自稱姓Mi。聽說寫《人到中年》的作家諶容,在許多場合都強調自己叫“Shen Rong ”。鎮江西南鄉的諶姓人口,祖籍河南。也自稱姓“Shen”。諶在《新華字典》裡注音為Chen

  查宋本《廣韻》“眭”字有下列讀音:

  平聲五支:

  許規切,眭盱健貌。

  息為切,姓也。出趙郡。

  平聲六脂:

  許維切,眭盱健貌。

  平聲十二齊:

  戶圭切,目深惡視。

  另,據《淮南子 原道訓》:“眭然能視,□然能聽”。(□,上下目,讀營)。漢高誘注:“眭讀曰桂”。

  根據上述記載,“眭”字的歷史讀音共有五個。按照古音學家的分類,這些讀音的韻母上古都在支部合口四等,按王力先生的擬測,加上合口呼的介音,韻母可以擬為[ue]。中古支脂二韻為三等韻,一般音韻學家認為,三等韻的語音特點是帶有介音[j]。而這個介音[j]則是在於音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屬於後起的語音特徵。這個介音的產生可能是由於聲母的演變造成的。美國漢學家蒲立本在《上古漢語的子音系統》一書中注意到,喉音的顎化會產生介音[j]。從《廣韻》紀錄的四個讀音中,“戶圭切”中古聲母為匣紐,喉音。“許規切”“ 許維切”為曉紐,舌根音。高誘音桂,屬見紐,也是舌根音。從音變規律看,喉音發展成舌根音是很自然的。匣紐的前化,導致介音的產生。這一點可以透過一些字的異讀反映出來,如“許規切”九個字中(實際上是七個字),眭,觿,鑴,又讀“戶圭切”。此兩切中的字多擁有共同的諧聲偏旁,這不是偶然的現象。應該說,“許規切”重大部分字讀是從“戶圭切”而來的。而脂韻中的“許維切”,和“許規切”的也僅在韻尾上略有差異。 比較難以解釋的是“息為切”的來源。這個問題暫且擱一擱,先說說“眭”姓在方言中的讀法。在江蘇鎮江、丹陽等眭姓比較集中的地區,一般讀念成“許”。如果這個音是從中古音“息為切”而來的,那麼,就意味著作為舌尖擦音的心紐變成了舌葉擦音。這在和北京話一樣存在著舌尖擦音和舌葉擦音對立的鎮江話中,這種變化是沒有理由的。相反,舌根音曉紐三等字,變成舌尖擦音,在北方方言倒是很普遍的現象。因此,我猜測,江蘇地區眭字的讀音,並非由“息為切”而來,而恰恰來源於“許規切”。中古音擬為 [hjue]。由於介音[j]的作用,韻母進一步高化,直至最終失落,同時,聲母也開始由舌尖擦音向舌葉擦音過渡,而這時圓唇介音[u]得到強化,最終成為韻母。再說“息為切”,令人疑惑的是,這個反切,在《廣韻》中只此一字。《廣韻》所本為隋末陸法言《切韻》,其所記讀音,皆經過蕭該、顏之推多人稽核,未可遽斷其謬誤。我個人臆測,在當時北方眭姓所聚居地區的方言中,可能眭字的讀音上已開始向舌葉擦音演變。而按照切韻語言系統,並沒有舌葉擦音的位置,因此蕭、顏等人將此字列入發音相近的心紐。陸法言《切韻序》雲:“燕趙則多傷重濁”。據此可推,隋末唐初,燕趙地區漢語的濁聲可能已經呈現弱化趨勢,而“戶圭切”的眭字正是這類濁聲字,而燕趙地區也正是北朝以來眭姓繁盛之地。

  關於“息為切”的來源,還可以做另外一個假設。那就是,我們假設眭字上古音的聲母是一個s + 喉音的形式。由於字首 s 的脫落,喉音轉變為舌根音,有可能還引起聲調的變化,如出現去聲“桂”音。而姓氏多能儲存古音,因而,脫落的不是字首,而是喉音聲母。由於同音字太少,要證明這種假設,難度很大。眭姓是否出於白狄,要從傳世文獻中找到確證似乎很難。但是,眭氏家族的活動和白狄民族的昌盛繁衍之地一直有著不解之緣。眭姓地望為趙郡,實為今河北高邑、趙縣一代。這裡恰恰是先秦時期鮮虞國和中山國的疆土。案《左傳》,肥、鼓二國,皆為鮮虞附屬,同為白狄之別種。所謂別種,我看是針對活動在西河地區的白狄而言的,這一地區的白狄主要和秦國接觸,所以後世隗姓的先祖多出於雍州。可見,狄民族在中國北方的分佈非常廣泛,部落眾多,互不統屬。狄民族內部不僅有赤狄、白狄之分,而且分別有姬、隗等多種姓氏。口頭傳說中,眭姓出於肥子國後裔,然肥字姓氏,文獻失載。考慮到肥子國為鮮虞屬國,雖同為白狄別種,姓氏或許不同。鮮虞,史載為姬姓在狄者。那麼,肥子國或可推定為隗姓。春秋時期,狄民族與夏民族各國相互征伐,但也相互通婚。《左傳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據楊伯駿注,隗氏,金文皆作愧,從女。觀眭、隗二字,皆合口呼,分以圭、鬼諧聲,皆合口呼並舌根音字,上古分屬支微韻,或可互通。因此,眭姓出於隗姓推測,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但是,為何隗姓一定要改成眭呢?查《廣韻》,齊韻戶圭切,另有和眭同音的姓氏四個。這四個姓氏,非常冷僻,但無一例外以圭為聲旁。除其中一字,指明為梁四公子之後,其他皆未說明來源。據此,或可以推測,肥子國後裔改姓一開始可能只是隨聲取字。但是,如果再因聲求義的話,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更有意思的推論。 《說文》雲:“赤狄本犬種。從犬亦省聲”。因此,狄民族和史籍的犬戎、犬夷等應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犬戎中的白犬和白狄,不一定是因其尚白而得名,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膚色白皙的緣故。狄民族有以隗為姓者,《玉篇》:“隗,高也”,可能指體形高大。《說文》“鬼部”:“象鬼頭也”,亦指面貌特徵而言。《廣韻》:“眭,目深惡視”,可能指深目而言。餘太山先生在《古族新考》中,發現《大戴禮記》中陸終氏娶於鬼方氏脅生的傳說具有印歐語系民族神話化特徵。根據現存典籍中人名和地名看,狄民族曾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但是後來不相統屬的各部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與華夏民族以及其他各民族融合了。

  七律 題鳳鳴先生《眭氏歷史考證》

  典墳草昧費鉤沈,野語求真顯見深。

  尋古族遷源白狄,述先祖德重黃金。

  兩河烽燧爭雄長,斷柳蟲文推帝心。

  流裔於今遍華夏,琴操遙揖響愔愔。

  自注:

  (一)野語句:禮失求諸野。由於傳世文獻的缺失,某些史實必須有甄別地求助於民間口頭傳說,此為社會學研究之通則。鳳鳴先生從山西昔陽縣民間流傳之肥子國傳說,求證出眭氏與白狄民族之淵源關係,誠符合此通則。

  (二)兩河句:春秋鮮虞國,戰國時稱中山國,白狄民族所建,與華夏諸國爭雄數百載,兩河為南河與東河,南河為古黃河故道,東河於今秦晉二省之界,此區域大致為今河北省中部。

  (三)斷柳句:《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載:“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眭)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 (眭)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


【家訓格言】

  眭九誠公流派所傳《眭氏祖訓》

  原文:

  孝悌人生①盛節也。凡我子孫,苟有能愛其親,而子道之②罔虧,能敬其兄,而弟道之罔越;斯為一門盛事,宗族共加③推美,以勸上下。

  ④忠節古今美行也。凡我子孫,苟有 能盡臣道,忠肝義膽而處變不貳;能盡妻道,雪腸冰操而初衷不渝。宗族重加推敬,以勵風俗。

  為人莫貴於讀書。讀書可以明禮義、讀書可以振家聲;父兄雖貧要教,子弟雖貧要讀;苟有遵父兄之教,勤讀聖賢之書,顯則⑤紆朱拖紫 光榮宗族,縱或不然,愽古通今,不失為當世名儒。此自古聖賢⑥倦勉人為學也。

  凡在子姓,各宜勉之,毋貽⑦馬牛襟裾之譏,為人子孫不可忘本。

  ⑧明道先生曰: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⑨禰。忌日遷於主祭正寢。祖瑩先基,依期掛掃。毋為人所侵佔,毋任祖祠頹壞不勤修整。

  凡事死之禮厚於奉生,則為尊祖敬祖敬宗之道也。其或失者,通罰以不睦。

  凡族中公事要⑩入尚義,苟有慷慨踴躍,不自惜其力,不自愛其財,誠為一門豪傑士視,眾猶當優待,匱乏宜加賙恤,歿則世世登⑾俎豆, 此厚往以激來也。凡在宗族,咸宜重之。

  宗族之中親睦為貴,各派子孫,務要卑敬。尊長慈幼,徳業相勸,過失相懲,有無相濟,患難相恤。

  毋懷驕傲之心,毋存忌妒之意,毋以貴凌賤,毋以富欺貧,毋以小忿遽傷大義,毋信奸人戕害族黨,毋作非理贖亂人倫。

  有一於此,必為祖宗之所不護。凡我子姓,各宜慎之。

  凡一族之中或有不顧廉恥,虧喪禮節,肆行無忌,玷辱宗祖者,則除押出外,並加進逐,以為後人鑑戒。

  紛爭鬥訟,無族無之。是皆罔知義理,傷庭誼而不顧者也。繼自今若有爭訟,族之賢達當省而誨之。使凌犯之風息,遜讓之俗興,則為孝義之族矣。

  禮始於謹夫婦,男女婚姻,務先稽查,⑿閥閱相當,然可出⒀庚帖,許定禮計。自今以後,三日之前,先備祠禮些須,隨帖入祠,族長回帖答敬清,然可許換庚。如或貪富厭貧,涇渭溷雜,有玷宗祖者,請告族中出之。

  族譜之修,由來久已。故謂之世寶,謂之世傳,謂之世美,謂之善慶錄。蓋自春秋以迄唐宋,不勝珍重,乃皆加以美名焉。

  然則⒁故家右族之於譜,安可不修,安可不重也哉。

  凡我同姓,富者務要勤勤修譜,貧者務要斤斤守譜。雖至親不可私假,雖急難不可輕失。如或富而忘譜,貧而⒂貰譜,是為輕宗棄族,後之子孫永遠不得錄入。

  今與合族立訓,每逢冬至先一日,各出所領譜,經眾驗過,方後仍存。

  註解:

  ①盛節:最大的操守,亦即高尚的道德情操。

  ②罔:讀wang,沒有。

  ③推美:推崇讚美。

  ④忠節:如孝悌之句,舉一而反三,涵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

  ⑤紆朱拖紫:慢慢地擠身於富貴豪門之中。

  ⑥倦勉:不厭其煩的勉勵教導。

  ⑦馬牛襟裾:語出唐·韓愈《符讀書城南》。“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就是說:人不知道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就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用來形容人不知道歷史,就會顯得沒有頭腦和無知。

  ⑧明道先生:程顥(hào)(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徙洛陽。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程顥是嘉祐年間進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反對王安石新政。學術上,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1085年(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召其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五十四歲。 程顥曾和其弟程頤學於周敦頤,世稱“二程”,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其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其所親撰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後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

  ⑨禰:讀mi,去世的父親,廣義指父母親。

  ⑩入尚義:要合乎禮義廉恥,簡單地說是講求道義。

  ⑾俎豆:俎豆,典故名,典出《論語·衛靈公》和《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後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

  ⑿閥閱:讀音為fá yuè,釋義為1、功績和經歷。2、是指有功勳的世家、巨室。3、仕宦人家門前題記功業的柱子。4、泛指門第、家世。

  ⒀庚帖:庚帖,中國民間婚俗之一。古時訂婚,男女雙方互換的八字帖。帖上寫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

  ⒁故家右族:豪門大族為“右族”。

  ⒁貰譜:出租、出借家譜。

  眭氏家訓白話淺釋

  一、道德教育:

  孝悌人生盛節也。凡我子孫,苟有能愛其親,而子道之罔虧,能敬其兄,而弟道之罔越;斯為一門盛事,宗族共加推美,以勸上下。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人生最重要德行準則。所以,凡是我們眭氏家族的子孫們,假使能夠熱愛自己的父母親,那麼做為子女之道就不會有所虧失。能夠尊敬自己的兄長,那麼做為兄弟之道就不會越逾而召不敬之過。德行教育是一件家門非常重要的事情,凡我家族宗親都應該推崇讚美,並且拿來教育勸化上上下下的後代子孫們。

  忠節古今美行也。凡我子孫,苟有能盡臣道,忠肝義膽而處變不貳;能盡妻道,雪腸冰操而初衷不渝。宗族重加推敬,以勵風俗。

  於家為盡孝,於國為盡忠,於夫妻為盡義,於民要盡愛。這是古今最美好的德行。凡是我們眭氏家族的子孫們,如果做為人臣能盡到臣道,忠肝義膽,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背叛變節;假使做為人妻能盡到妻道,自己的操守就如雪如冰一樣的純潔乾淨,至死不變當初的忠貞。

  以上這樣的孝子、忠臣、貞婦、烈女,家族宗親都應當重視並且尊敬和推崇,以移風易俗,勉勵後來。

  二、勸進求學

  為人莫貴於讀書。讀書可以明禮義、讀書可以振家聲;父兄雖貧要教,子弟雖貧要讀;苟有遵父兄之教,勤讀聖賢之書,顯則紆朱拖紫 光榮宗族,縱或不然,愽古通今,不失為當世名儒。此自古聖賢倦勉人為學也。

  做人一輩子最為高貴的就是讀書了。因為讀書可以明白道理,懂得禮貌以及自己在家庭、社會上的責任;讀書可以令一生有大的成就,名揚天下顯耀家族姓氏。家庭即使貧窮,父母兄長也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子弟雖然家境貧窮也一定要努力讀書。假使你能夠聽從父兄的教導,勤苦地研讀聖賢一類的書籍,將來慢慢地擠身於富貴豪門之中,就能光宗耀祖、顯耀宗族。縱然不能這樣,自己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人士,不失成為當世的名儒。自古的聖賢們同樣是不厭其煩地勉勵教導世人要努力讀書求學。

  凡在子姓,各宜勉之,毋貽馬牛襟裾之譏,為人子孫不可忘本。

  凡是本姓氏宗親,都應當相互勉勵,要有上進之心,千萬別遺留笑柄於世人,讓人在背地裡說自己沒頭沒腦、如馬如牛、如豬如狗,什麼道理也不懂。我們為人之子孫千萬不可以忘記做人的根本啊!

  三、祭典祖宗

  明道先生曰: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禰。忌日遷於主祭正寢。祖瑩先基,依期掛掃。毋為人所侵佔,毋任祖祠頹壞不勤修整。

  明道先生說:冬至祭祀始祖,立春祭祀先祖,季秋祭祀自己的父母親。眭氏家族的始祖就是綿皋帝了,各流派又有各自的先祖,如丹陽派的是眭昭符公,江西派的是眭九誠公,昔陽派的是眭彥公;以及繼善公、立良公、顯政公、關生公、淑臨公、元祥公、江拓公。祖宗父母的忌日做祭祀時(即去逝的日子)應當在把祭壇設在亡者的安葬之地。

  先輩祖墳和祠堂,按時節祭祀掃墓。不要任人隨便侵佔或破壞,不要經年日久讓祖宗祠堂風雨侵蝕頹壞而不進行維護修整,這是每一位族人份內的事情,不要攀比或推諉,各人儘自己的財力、物力、人力即可。

  凡事死之禮厚於奉生,則為尊祖敬祖敬宗之道也。其或失者,通罰以不睦。

  對已經亡故了的祖宗父母如同他們活著一樣認真侍奉,這才是尊祖敬宗之道。以上每一件事情上,如果有所欠缺,應該給予處罰,以戒除這種不和諧的問題和習慣。

  四、豪傑義士

  凡族中公事要入尚義,苟有慷慨踴躍,不自惜其力,不自愛其財,誠為一門豪傑士視,眾猶當優待,匱乏宜加賙恤,歿則世世登俎豆,此厚往以激來也。凡在宗族,咸宜重之。

  凡是處理家族內部的公事,都要合乎禮義道德,假使有對家族事業或國家社會慷慨奉獻,踴躍犧牲自我之士,甚至不惜捐獻財力、物力、人力的。應當以家門中的豪傑之士看待。對這樣的人,大家都要給以各方面的照顧和良好的待遇。看看他有什麼短缺的,應當給以接濟和幫助,如果他去世了,我們世世代代要祭祀他。厚重地對待先賢以激勵後代子孫們奮發向上,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熱愛家族事業。我們每位家族人員,都應當重視這些事情。

  五、仁愛和平

  宗族之中親睦為貴,各派子孫,務要卑敬。尊長慈幼,徳業相勸,過失相懲,有無相濟,患難相恤。

  家庭、家族親愛和睦最為尊貴,無論、哪一家、哪一派的本姓家族子孫,務必要謙卑恭敬。尊重長輩,慈愛幼小。在道德修養上,要相互勸勉,如有過失,要相互提醒、懲戒,在經濟上,富有的族親,多接濟貧困的。如遇病患災難,要相互關懷,相互照顧。

  六、七條教誡

  毋懷驕傲之心,毋存忌妒之意,毋以貴凌賤,毋以富欺貧,毋以小忿遽傷大義,毋信奸人戕害族黨,毋作非理贖亂人倫。有一於此,必為祖宗之所不護。凡我子姓,各宜慎之。

  不要有驕傲自滿的心懷,不要有忌妒他人的思想,不要因自己有權有勢去欺負地位低下的人,不要因自己財大氣粗而去欺負貧賤弱勢的人,不要因小小的紛爭或意見不合而傷了永久的家族情誼,不要聽信奸邪之人而破壞家族的團結和睦,不要做失去理性亂倫敗德的事情。以上這些問題,只要觸犯一條,必然不能受到祖宗的福佑庇護。所以,凡是我們家族姓氏之人,都應當謹慎低調地做事,虔誠恭敬地做人,不可觸犯道德、法律、家法、家規。

  七、失禮敗德

  凡一族之中或有不顧廉恥、虧喪禮節、肆行無忌、玷辱宗祖者,則除押出外,並加進逐,以為後人鑑戒。

  家族之中如果有不顧及廉恥、喪失禮節、肆無忌憚、放逸無度、玷汙祖宗這樣的人,就將他清除出譜,並且不得再將他錄入族譜之內,以這樣的懲罰做為後人的借鑑和戒條。

  八、紛爭鬥訟

  紛爭鬥訟,無族無之。是皆罔知義理,傷庭誼而不顧者也。繼自今若有爭訟,族之賢達當省而誨之。使凌犯之風息,遜讓之俗興,則為孝義之族矣。

  家族裡的糾紛爭鬥之事,沒有一個家族沒有的。這樣的人都是不知道做人的義理,做事根本不去顧及傷害家庭成員的情誼。從古至今,家族內部如果有了爭訟之事,家族中的賢達們都會明白地給以諄諄教誨,使侵凌道義、危害他人利益的風氣息滅,而使謙遜禮讓的風俗興起,這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孝義家族。

  九、選擇婚配

  禮始於謹夫婦。男女婚姻,務先稽查,閥閱相當,然可出庚帖,許定禮計。自今以後,三日之前,先備祠禮些須,隨帖入祠,族長回帖答敬清,然可許換庚。如或貪富厭貧,涇渭溷雜,有玷宗祖者,請告族中出之。

  良好的禮教起始於嚴謹的夫婦關係。男女的婚姻大事,務必先稽查清楚對方的家族背景、成長背景、教育背景,各方面都不差上下,這時候才可以決定婚禮之事可否,寫就庚帖,準備向對方下帖。從這天算起在三天之內,實際上就是再讓你考慮三天,先準備點禮品供物,帶著寫好的庚帖到祠堂,點燭焚香禮謝祖宗後請求族長或父母。族長或父母都同意了,然後才能允許到對方家交換庚帖成就這門親事。

  如果貪圖人家富豪,嫌棄對方貧賤,那就不對了;或者對另一方一無所知,婚後思想觀念不同,帶來的家庭不和諧,甚至家庭破裂。這些事情不僅對自己心靈有所傷害,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家族都是不負責任的,也有辱祖宗父母,這是不可接受的。特別是當今時代,自由戀愛、婚姻自主,給社會、家庭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我們家族成員不得不謹慎對待啊!

  九、族譜續修

  族譜之修,由來久已。故謂之世寶、謂之世傳、謂之世美,謂之善慶錄。蓋自春秋以迄唐宋,不勝珍重,乃皆加以美名焉。然則故家右族之於譜,安可不修,安可不重也哉。

  續修族譜這件事情在很久遠的時代傳流至今,歷經各個朝代。所以族譜稱做“傳世之寶”、稱做“世代傳記”、稱做“傳世精華”、稱做“傑出人物的記錄”。從春秋時代到唐宋時代,族人都無比地珍惜重視。並且都給這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族譜加上最美好的名稱。然而,每一豪門望族對於族譜這件事情,哪裡能不進行續修編繏呢,哪裡能不去珍惜重視呢?

  十、叮嚀囑咐

  凡我同姓,富者務要勤勤修譜,貧者務要斤斤守譜。雖至親不可私假,雖急難不可輕失。如或富而忘譜,貧而⒂貰譜,是為輕宗棄族,後之子孫永遠不得錄入。

  凡是我們同姓族人,富有的務必要勤於修譜的事業,貧窮的務必要小心謹慎地儲存好家譜。雖然是最親近的人,也不可以把族譜私自出借,雖然遇到急難也不可以輕易地將族譜丟失。如果富裕而不知道珍重族譜、貧窮而喪失族譜,這叫做輕視祖宗、捨棄宗族,那麼你以後的子孫們永遠不得錄入族譜之內。

  今與合族立訓,每逢冬至先一日,各出所領譜,經眾驗過,方後仍存。

  今天給合族成員訂立家訓,每逢冬至日前一天到祠堂裡,各人都拿出自己所領到的族譜,經過大家驗證過後,看一看有沒有丟失、損壞,然後仍再自行儲存。


  雲陽《眭氏家訓》

  第一條、建德器。平生於飲食衣服無所擇。不能惡意罵人。與人爭忿,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無德器,雖有聰明才藝,終不足以有成。

  德器:指有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的人。患:擔心。屈:使彎曲,屈辱,與伸相對。伸:意思是舒展開。

  人生於世,培育後人,唯有尊道貴德方是長久之計。所以我們祖宗將建立德行修養與才識度量列為第一。建德器是叫後人成就道德的根器,後面只是列舉了幾條,如:飲食穿衣不挑三揀四,不惡意罵人咒人,不與人起紛爭。祖宗擔心的是後人不能忍受各種不如意的委曲,並不擔心我們子孫後代沒有能耐生存,以及有能力不能伸展顯示。如果沒有德行,即使聰明多智、才藝出眾,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成就道德之器當應記取以下幾條:

  不殺生,培養慈悲善良的心;說話辦事不傷害一切人和物;要有家庭責任感以及社會責任感。這是長壽健康的基礎。

  不偷盜,不沾他人或公家的便宜,待人接物學會雪中送炭, 德才兼備更是錦上添花,德行能力皆具足,何愁一生不富裕。戒貪是富貴之基礎。

  不邪淫,端正心念,免得災禍。世間多少男女喪身失命,皆因不能自我約束感情,如今社會,包二奶養三奶,腐敗成風。我等眭氏後人當思道德為尊,常思祖宗賢德的教誡,從而成就事業、成就功名。我們決不可敗壞祖宗遺留給我們的家規家風,守住規矩便是成就家業的根本。

  不妄語,言語當謹慎,出口莫傷人,思維須慎密,處人要平和。多少先賢俊士都是謹言慎行才成就了大業,這是一種口德,一種修養。

  不吸菸、不醺酒,不打麻將。吸菸有失高雅氣質,引人嫌厭,飲酒多致誤事,酒醉多有失態,麻將與賭博乃是敗家之初,會給孩子留下不良的印象,所以這些習慣應當全部徹底地戒除。為人父母都應當把自身不良的習慣與嗜好戒除,時時處處給子女做好的榜樣。

  第二條、戒驕惰子弟。世上男女,從幼驕惰,長益兇狠於其親,己有物我不肯相下。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為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賢。警惕之。

  驕:驕傲自滿、自高自大。惰:懈怠、懶惰、不勤快。

  這一條是囑咐為人子弟戒除驕傲自滿、自高自大、懈怠懶惰這些不良習慣。對子女不能驕生慣養,不論養兒養女,如果從小就驕生慣養,懶惰奢侈,貪於享受,等長大之後,肯定更是不可收拾。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也不懂什麼孝敬父母尊長、人恭禮節。別人有的自己只想貪取,自己有的不肯施捨分厘。做子弟的做不了家務,遇到朋友不能禮貌待客。在領導面前不謙虛、不恭敬狂妄自大。做高官的不能禮賢下士。這些事情都是需要我們時刻警惕的啊。

  第三條、兄弟論。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朋友之不如兄弟,非友誼薄也。義固有,所不能逮也。良朋之誼有盡,兄弟之恩終不可解。

  論:這裡是爭論的意思。逮:趕上

  兄弟之間不可爭論。兄弟間本是分形連氣、骨肉相親之體,與朋友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不是能夠拿友誼來論厚薄的,雖然朋友間的友誼非常深厚,但是也趕不上兄弟間的情義。良朋之間的友誼有窮盡的,而兄弟之恩自始至終也不可窮盡啊。

  第四條、夫婦以禮相待。夫婦,人倫之始,其合以正,萬福基焉。

  夫婦要以禮相待,不能狎暱戲謔。夫婦,這是人倫的開始,所以選擇物件時一定要慎重,要門當戶對、才德雙全,而必須要明媒正娶,這才是一個家庭一切福報的基礎。

  現在時代人心不古,貪於財色,耽於名利,自由戀愛,誤人誤己,貽誤後代。所以造就離婚率居高不下,家庭破裂,孩子失教。包養二奶、三奶,以至喪身失命,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這些事情非同小可,是興家旺業之大忌。家族成員當應牢記。

  第五條、御童僕。溫公之僕不貪,明道之僕不欺,皆上所感之也。

  御:掌握、管理、教育。童僕:家庭服務員或公司員工。溫公:和氣的長者,這是指具有“溫良恭儉讓”五德的長者,簡稱“溫公”。明道:如《大學》中所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是明明德,道是具有明明德之道。感:感召。

  御童僕:家庭、公司,要善於管理、教育引導家庭服務員和公司員工。有德行的家長,要教育自己的服務人員不貪取財物,有修養的公司領導要教育自己的公司員工忠誠老實,不欺上瞞下。好的、壞的服務員和公司員工,都是自己感召來的。所以做家長的或做公司老闆的,在品德修養上自己要多下功夫。

  第六條、戒善柔便佞。大凡有驕樂、逸遊、宴樂之好,則所親必闢善柔便佞之人。所為者必驕樂、逸遊、宴樂之事,益之召益,損之來損。

  佞:(nìng)善辯,巧言諂媚。

  《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註釋: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便,習熟也。便辟,謂習於威儀而不直。善柔,謂工於媚悅而不諒。便佞,謂習於口語,而無聞見之實。三者損益,正相反也。尹氏曰:“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而其損益有如是者,可不謹哉?”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和正直的人為友、和誠實守信的人為友、和見識廣博的人為友,都會受益;結交慣於裝飾外貌,內心並不真誠的人為友、結交善於逢迎,虛情假意討人喜歡的人為友、結交巧言好辯,沒有真實學問的人為友,必然受到其害。”

  我們的祖宗就已將戒除善柔便佞、阿諛奉承定為家規。驕是驕奢的意思,樂是享樂,逸是閒的無聊,遊是東遊西逛,宴是吃喝玩樂。

  “大凡有驕樂、逸遊、宴樂之好,則所親必闢善柔便佞之人。所為者必驕樂、逸遊、宴樂之事,益之召益,損之來損。”之句的意思是:絕大部分的子弟,如果有驕奢逸樂、遊手好閒、吃喝玩樂的愛好與習慣,那麼,他所親近的人必然是善柔便佞、阿諛奉承的人。他們所幹的必然是驕奢逸樂、遊手好閒、吃喝玩樂的事情。所以說,結交好的朋友,他能幫你成就好的事情,自己和家人都跟著受益;結交壞的朋友,他們能幫你成就壞的事情,自己和家人都會跟著受累。這是老祖宗警告我們後人一定要善於選擇朋友啊。

  第七條、從仕之道。窮觀士者之所為,居家能清苦,則居官能廉勤;立身有本末,則施為注措有次第。人情險峻,仕途尤甚。

  仕,是做官;窮:追根求底;施:所做所為。注措:安放,安排,處置,籌劃辦理,棄置。

  祖宗定家訓,考慮到後人必有為官之人,所以,總結古來做官員的所做所為,一般情況下,在家裡時能夠清苦地過日子的,做官時就能廉潔勤政。立身懂得本末、主次的道理,那麼他必然也懂得處理事情的次第。

  古來人心險惡、世態炎涼,在官場是最為明顯了。

  第八條、戒聰明者。世間多有聰明者,不免滅頂於促齡。

  不可顯露聰明、鋒芒畢露。世間往往這些聰明之人,難免在小小年齡就遭到滅頂之災。

  宋代蘇東坡有《洗兒戲作》一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洗兒戲作》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絕。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充團練副使的閒散官,這一貶就是五年。蘇軾在黃州初寓居於定惠院,後遷居於臨皋亭,倒也安於貶所,隨僧蔬食,有暇則往村寺沐浴,尋溪傍谷釣魚採藥,自尋歡適。有時也隨一葉扁舟,放棹於大江之上,浪跡于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酒的醉漢所推倒,甚至於詈罵,他卻自喜漸不為人識,而自得其樂。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還是與朝雲的相處,朝雲為東坡侍妾,於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來歸,深得東坡的寵愛。元豐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雲產下一子,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蘇軾欣然,因作《洗兒戲作》詩。

  全詩以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以一個“誤”字,道盡了作者一生的遭遇。後兩句話“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願是願望,惟願孩兒愚且魯,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且魯,而是希望不要像自己這樣鋒芒畢露盡顯聰明,要不然如何去無災無難到公卿呢?這是教你學習老子的大智若愚的意思。

  我們的先祖也在囑咐自己的後人,不要太過鋒芒畢露、聰明顯露。為人處世也許木訥一點、大智若愚還好,讓別人感覺到你這個人在身邊有安全感,而沒有威脅感。

  第九條、守義理、崇勤儉、理好財。家興貴在義理,不在富貴。人有義理,正為家興。

  守:遵守。義理: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貴:看重在。

  先祖在告誡我們要有社會責任感並且遵守倫理道德,遵守法律法規,崇尚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管理好自己的財產。家庭的興旺,關鍵在於道義和倫理道德,不在於你有多富裕或多高貴。人要有德行,有家庭責感,有社會責任感,遵紀守法,為人厚道,這才真正是家庭的興旺啊。

  第十條、喪事儉辦。喪事行糧瓶之類事,無益有損。

  到頭更飯與行糧瓶:更飯是鬼飯的俗稱,燒到頭更飯和作香更飯這種民族傳統風俗,是對死者和長輩死者表示孝敬。凡是逢年過節,或四時八節祭奠亡靈,俗稱祭祖作香,認為子孫在祭祖作香時,祖宗的亡靈都要回來吃飯,這種祭祖作香飯俗稱更飯。到頭更飯的說法不同於一般人們所說的更飯,所謂到頭更飯是指某人過世,家人要為死者燒最後一頓上冥間時吃的鬼飯,這種飯就叫到頭更飯。燒到頭更飯,民間傳統風俗都很講究:要求死者的長子即稱孝子,頭戴孝帽(白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家人家去討“七姓米”回來燒到頭更飯。燒到頭更飯時,把討來的七姓米放入鍋中加少量的水,然後只拗一個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門口點火燒飯,邊燒邊喊“××親人,兒子為你燒更飯拉”,等到一個大草把燒完即成。另外再煮一個雞蛋,把更飯和雞蛋一起盛到一個碗裡,然後,在死者入殮後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殯前將此到頭更飯倒入“行糧瓶”中,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表示死者在陰間有飯吃。燒到頭更飯此風俗至今未變,這也許是民間傳統中人們表示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和安慰吧。“行糧瓶”,舊時把它稱作是死者的“糧倉”,舊時用一個小陶罐來做行糧瓶,當死者發喪出殯前,由風水先生將死者的到頭更飯放進陶罐,另加上米、麥、紅豆、綠豆、黃豆、芝麻、慄七種糧食,然後用紅紙青線封口,在死者出殯時一起埋入土中,行糧瓶都埋在死者的棺材頭坑前的小孔中,現時則埋在骨灰盒正面的小孔中。

  我們的先祖對這種世間的風俗早已有先見之明,認識到“無益有損”,要求後人喪事要儉辦。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