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氏起源及歷史

談姓圖騰_談氏圖騰

談姓圖騰(談氏圖騰)

    談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二百一十二位,主要分佈在廣西、蘇瀘一帶。當今談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3%,總人口大約有41萬。
談的名義和圖騰
談,即交談,對話,談論。談同郯,為古代國名,為少昊所封,是東夷族之胤,以鳥為其氏族的原始崇拜圖騰,據說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古鳥。此氏族與談、郯、譚等作為氏族的名稱,最終出現談姓。
談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談姓主要有三支:子姓、姒姓和已姓。
第一支系自子姓。談國,為宋微子之後,傳國36代至談君,為楚滅,子孫以國為姓。
第二支系自姒姓。譚子國,故地在今山東濟南東龍山鎮,魯莊公十年滅於齊,其後分支有談氏。姒姓談氏的歷史大約有2600多年。
第三支系自己姓。談國,一作郯。故地在今山東郯城西南,少昊氏後裔。相傳皇帝之子得姓者14人,而青陽夷鼓同為己姓。青陽即少昊(少皞)氏也,赤稱金天氏。金天氏之後有己氏。春秋是郯國為其後也,戰國初滅于越子孫以國為氏,分支以國為氏,分支有談氏。已姓談氏的歷史大約有24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唐姓大家族中很少融入外族的血液,僅在秦末發生一例。周大夫籍談之後裔,秦末時為避西楚霸王項籍之後諱,改姓談氏。清朝初,世居瀋陽的滿洲人中始有談姓。
歷史上談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談姓大約有幾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浙江地區。
明朝時期,談姓大約有2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四川,這三省談姓大約佔談姓總人口的79%,其次分佈於湖北、江西、湖南。
當代談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談姓的人口大約有41萬,為第二百一十二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西、江蘇、上海、湖南,這四省區市大約佔談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湖北、重慶、浙江、廣東、河北、山東。全國形成了以廣西為中心的談姓分佈區。
談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12)表明:在桂瓊湘黔、粵贛鄂皖大部、浙江北部蘇滬、山東大部、遼寧東部、吉林東南、陝西西南、甘肅大部、寧夏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部重慶中部、雲南東部,談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9%的談姓人群。在福建東端、福建西部、浙江南部、江西東部、湖北西北、重慶南部、四川大部、雲南中部、甘肅東部、寧夏南部內蒙古中西部、陝豫冀大部、京津、山東西部、黑吉遼大部,談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3%—0.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3.3%,居住了大約19%的談姓人群。
談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談姓的郡望有梁國、廣平二弘農。談姓的重要堂號為“志吳”。“志吳”堂號典出宋朝談鑰。談鑰,官樞密院編修,著有《吳興志》,記載了吳國的情況。後人遂以“志吳”作為談姓的堂號。
楹聯:有關談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三副
湖州恤民,丹陽賦詩。
湖州政著,丹陽傳賢。
湖州施恤民之政,丹陽傳賢尉之詩。
家譜: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談姓族譜10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日等國的圖書館還收藏談氏族譜16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了談姓歷代名人13名,佔總名人數的0.03%,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三百三十二位;談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3%,排在並列第二百五十四位;談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2%,排在並列第一百一十七位;談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8%,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二位。
歷史上重要的談姓人物有:唐朝長洲尉談戭;宋朝樞密院編修官、撰《吳興志》的談鑰;明朝弘治進士、湖州知府談倫,嘉慶進士、右僉都御史談愷明清之際史學家談遷;清朝畫家談炎衡。
談姓血型
談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7.4%,A型佔27.8%,B型佔27.1%AB型佔7.7%。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