茒姓圖騰(茒氏圖騰)
茒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kuàng(ㄎㄨㄤˋ),亦可讀作guàn(ㄍㄨㄢˋ),不可讀作yuán(ㄩㄢˊ)或yuàn(ㄩㄢˋ)。一說在戰國初期將“卝”字、或“丱”字訛筆為“茒”,意為野郊荒草下有礦,稱茒氏,為職業稱謂所演化的古老姓氏之一;二說是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嶺南地區茒草,屬於以植物稱謂為姓氏。目前茒姓主要分佈於臺灣、山東和福建等地。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卝吏或卝人,屬於以官職或職業稱謂為氏。
“茒”字,在古代就是“卝”字、或“丱”字,就是稚童梳理的兩個髮髻角,因此古人稱未成年之孩童為卝、或丱,該字後訛為“茒”。
在西周時期,人們將“卝”字之意衍伸至採礦業,並將掌管採礦的官吏稱為卝吏,採礦工人稱為卝人。在典籍《周禮·地官·卝人注》中記載道:“卝之言礦也。金玉未成器曰礦。”
卝吏,或卝人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官稱或職業為姓氏者,稱卝氏、或丱氏,後因字型單薄,在戰國初期訛筆為“茒”,意為野郊荒草下有礦,稱茒氏,為職業稱謂所演化的古老姓氏之一,讀音作kuàng(ㄎㄨㄤˋ)。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嶺南地區茒草,屬於以植物稱謂為氏。
茒草,就是在北緯30°以南地區普遍能見道的蕨草之一,今稱鳳尾蕨,莖可編席,枝葉可作柴,全草可入藥,其藥性甘溫,可當伸筋草用,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這在近代學者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有記載。
茒草(鳳尾蕨)
因此,當地自古就有楚人取茒草編席,世人有稱其編席匠人為茒人者,久之成姓氏。
在秦王贏政二十三年(楚王熊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派大將軍王翦領兵六十萬進攻楚國,王翦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戰、麻痺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最終乘楚軍向東調動的時候,率秦軍突然出擊,迅速消滅了楚軍的主力,擄楚王熊負芻,就此滅了楚國。之後平荊楚之地置為郡縣。
由於茒草在南方遍地可見,叢生密集,最高者可達兩米。因此在秦滅楚之後,有楚國王族子孫躲入茒草叢中以避秦兵追殺,後指茒草為姓氏,稱茒氏、葆氏等。其茒氏的姓氏讀音作guàn(ㄍㄨㄢˋ)。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麻仔洞”,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臺灣省的臺北縣汐止市有一位小有名氣的游泳教練,叫茒麒仁。因為姓氏特殊,不但常被別人唸錯,其姓氏用字在《康熙字典》裡也找不到,讓他在辦理證件的時候苦不堪言。
雖然自己的姓氏已經造成他在生活中很大的不便,但他仍堅持不改姓,因為除了自己的姓氏比較特別以外,更是代表著一種祖先血脈的傳承。茒麒仁表示,如今很少人見過這個字,他也不清楚這個字型源自哪裡,只聽說音是閩南語發音。這個特殊的姓氏給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擾,辦理身分證時計算機軟體可以造字,但辦其它證件時,都只能用手寫;他說,老一輩的人看到他特殊的姓氏都會問他“從哪裡來”,但他一直不清楚。有人曾用閩南語和他說,茒氏是從“麻仔洞”來的。
在閩南語中,“麻仔”就是“貓仔”,白話就是“狐狸”,所以“麻仔洞”就是“狐狸洞”。如果說茒氏源出“狐狸洞”,那麼其源出有二:一是今福建省的三明市清流縣一帶,那裡有個叫“狐狸洞”的地方;另一是今四川省的德陽市什邡市,那裡也有一個叫“麻仔洞”的地方,這兩處地方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遍地都叢生有茒草,那麼其家族姓氏“茒氏”當為指物為氏,或避難改姓為氏。不過,這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茒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臺灣省則未在“內政部”民政總署於公元2005年(民國九十四年)2月28日對臺閩地區姓氏進行人口統計時列入排行。
今山東省的濟南市,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臺灣省的臺南市、臺北縣等地,均有茒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