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姓圖騰(昝氏圖騰)
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讀音為zǎn,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商朝的宰相昝單,他的子孫在咎字上添了一劃,做為他們的姓氏。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此後因中原戰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及江南遷徙,現在江蘇、浙江、安徽、陝西等地都有該姓。昝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六十五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二位。
【釋義】昝,本義是我,同“咱”。作為姓氏,擬與古國及其封號、古地名及其人名、字有關。“昝人”應是先祖中有“昝”字或在“昝”地居住的部落,他們以“昝”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並命氏族名和族徽,最終形成“昝姓”。圖騰用多種手法,形象的表達了“咱們一家人”的意境。
【得姓始祖】
朁單(昝單):朁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湯時期五卿之一的朁單,時任職掌水土之職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時期改稱冬官正,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時期是“出人意表、特別、竟、乃”的意思,亦寫作“曶”,表示為太陽忽然破雲出現,義通“暘”,是誇讚某人做某事時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極。在秦始皇統一漢字時期,被宰相李斯規範為“朁”字,後在西漢時期有筆誤者,寫作“昝”,完全是“朁”的偽俗字。
舅犯: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舅犯,是一個有謀略之臣,詭計多端,又直率不奸。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朁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出自商湯時期五卿之一的朁單,時任職掌水土之職的土正。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在西周時期改稱冬官正,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司空,掌管冬官府司,成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公之一。“朁”字,在上古時期是“出人意表、特別、竟、乃”的意思,亦寫作“曶”,表示為太陽忽然破雲出現,義通“暘”,是誇讚某人做某事時常常出人意料,精彩之極。在秦始皇統一漢字時期,被宰相李斯規範為“朁”字,後在西漢時期有筆誤者,寫作“昝”,完全是“朁”的偽俗字。
在朁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朁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筆誤為昝氏,以訛為正,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舅犯,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舅犯,是一個有謀略之臣,詭計多端,又直率不奸。
在舅犯後裔子孫中,有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越國於朁,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於朁,古越國地名,東漢朝時期改稱於潛縣,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一帶。在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十四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越王無餘之二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宣王滅越國,於朁成為楚國的縣邑。於朁的住民中有以故名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形成朁氏一族。越國滅亡後,居於於朁的越國住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於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朁氏、於氏。楚滅越後再傳七世至閩君姒搖,漢高祖劉邦復立越國,設定於朁縣。到了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109年),因於朁縣在杭州灣地區,人們便將“朁”加上了“氵”偏旁,改為於潛縣。
其時,朁氏族人在不規化的漢字時代,多有筆誤為昝氏,以阿為正,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蜀族,出自春秋時期蜀中有昝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蜀國昝氏部落,傳說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其源待考,主要分佈在蜀中地區。
蜀中昝部落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晉、楚、越文化進入蜀中,昝部落逐漸融合於它姓,只有遷離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為姓氏,稱昝氏,世代相傳至今,但人口非常稀少。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中有叱盧氏、昝盧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時期,叱盧氏、昝盧氏多改漢姓為昝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西羌族,出自唐朝時期甘州羌族土司,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羌族昝氏,是在唐朝時期形成的漢姓,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長昝插、昝君謨,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率羌、蠻八千自來,即其部置葉州,用昝插為刺史,刻石大度山以紀功。”葉州,即今河南葉縣,昝插後裔多在吐蕃王朝後期逐漸演化為白馬羌,最後被世人稱為藏族。
在清朝時期,今甘肅省的甘南州臨潭縣的藏族土司即為昝氏,實際上是屬於白馬羌的一支,至民國初期,其世家仍為“昝土司”,今為藏族昝氏,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樂都縣亦有分佈。
【遷徙分佈】
遷徙
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西等地居住,以太原郡為郡望。此後因中原戰亂,逐步向山東、河北及江南遷徙。明初昝氏作為洪洞縣移民,被分遷到今安徽、江蘇、浙江地等,並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形成望族。
分佈
據瞭解,昝氏族村、莊、巷、坊、寨、家、鎮、鄉幾乎遍佈華北、西北、中南、西北、西南各個省區。
今河北省的灤縣有昝辛莊、昝崗、昝家莊,南皮縣的大道邢和石佛昝等村有大量昝氏族人。山西省的大同市有幾個昝氏集中的村莊(昝娘城村),山東省的棗莊、兗州、商河、禹城、臨沂市莒南縣、高密市、淄博市,江蘇省的徐州市、江寧市、海門市,四川省的雙流縣、廣元市、嘉川縣、蓬溪縣、蒼溪縣、旺蒼縣,湖北省的十堰市、房縣,陝西省的涇陽縣(慶家村、柴焦村、架王村、皮劉村、北潘村)、三原縣(城關鎮)、韓城市(昝村鎮)、扶風縣,河南省的南陽市,江西省的泰和縣,安徽省的阜陽市太和縣李興鎮昝寨村、前店子村等、安慶市,甘肅省的甘南州臨潭縣,雲南省的文山州丘北縣、曲靖市,黑龍江省的訥河市,北京市,遼寧省,吉林省,上海市崇明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溫泉縣卡昝河(卡昝科學考察保護區),青海省的樂都縣等地,均有昝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明敏堂:源自五代時有昝居潤,書記業務很強。後唐明宗時,他在樞密院做小吏。辦事謹慎,待人和惠。入晉到周,累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性格明敏有節,概好做義束。
篤義堂:同明敏堂。
字輩
安徽李興昝氏字輩:“永興西愛孝,瑞欽慶家相;紹承秀倫建,召賢運其昌;明清東石樹,令財俊今芳;魯兗武靈芝,晉漢獻中良。”
四川蓬溪昝氏字輩:“仕相現登言東文先少瑞祥光應萬國明良信朝天”。
四川旺蒼昝氏字輩:“映陽長紹德,家學大文章;能有興宗志,單為善自昌”。
山東商河昝氏字輩:“京運開龍聖清雲照吉祥”。
江蘇徐州(山東棗莊)昝氏字輩:“澄興茂盛金玉傳家”。
湖北十堰昝氏字輩:“安榮新廷文光大啟繼續鹹昌”。
天津靜海昝氏字輩:“同長秉德茂盛堂”。
天津武清昝氏字輩:“文德振雲學士井”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蜀地;
望居彭城。
——指昝姓源流和郡望。
司空衍派;
太原望族。
——上聯:上古商湯咎單,在朝廷官大司空,主天地之官。其後世子孫都改姓昝。下聯:太原為昝氏望族聚居地。
宋廷遺美;
唐室揚名。
——上聯:北宋高唐人昝居潤,曾在後唐、後晉、後周做官,從樞密院小吏至檢校太傅,北宋初年,官檢校太尉。行事敏捷,多講節義。下聯:唐代人昝商,官博士,著有《心鑑》五卷。
唐室剌史;
宋廷猛將。
——上聯:指唐昝慎交。下聯:指宋昝壽。
六言通用聯
剌史留芳唐室;
猛將馳譽宋廷。
——上聯:指唐昝慎交。下聯:指宋昝壽。
博士心鑑五卷;
孝廉枕同八年。
——上聯:昝商。下聯:明昝學易,字心源,懷寧人。萬曆舉人。廉介不苟取。性至孝,父年邁,恐獨處不暖,共枕被八年,授金溪知縣,不就卒。
七言通用聯
居潤筆記流光遠;
如心文集享譽高。
——上聯:宋代文士昝居潤,高唐人。善書記,性明敏,有節概,篤於行義。下聯:明學者昝如心,字子推,三原人。有《敬齋集》。他性穎悟剛介,讀書能悟人所不到處。年二十九歲卒。
八言通用聯
經效產寶,功蓋千古;
食醫心鑑,惠澤萬民。
——唐醫學家昝殷,撰《產寶》,後增輯成《經效產寶》,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
八言通用聯以上
薦士引賢,雅得知人美譽;
高才博學,精著心鑑名書。
——上聯:昝居潤。下聯:昝商。
【家訓格言】
《昝氏族訓》
教育道德
學習能力
個性交際
敬業創新
遵紀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