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圖騰(邱氏圖騰)
邱(丘)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五位姓氏,尤盛於華南、閩臺、四川地區。當今邱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總人口大約近380萬。
邱的名義和圖騰:
邱姓本丘氏。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名諱,不斷有丘氏改為邱氏。到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聖諱,理應迴避,除四書五經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邱姓是中國百家姓中最年輕的,其歷史不到300年。所以,漢族邱姓即丘姓。
丘即土山,因地勢的高下自然形成,並非人力所為。丘,是一會意字,從北從一。一,表示地,人一般住在丘的南邊,向陽,所以字從北,北邊為丘。我們華夏之邦的居處位置,就在崑崙丘即崑崙山脈的東南。丘的另一解釋是四周高、中間底的地形稱為丘。甲骨文中的丘字,像山脈少了一中峰,之間的區隔為平地。丘人自然以所居住的環境作為氏族崇拜的原始圖騰,進而以此形成了氏族名和族徽,最終出現丘姓。
邱姓的起源和演變:
邱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姜姓、曹姓和地名。
第一支源出姜姓。炎帝生於姜水,在今陝西岐山縣西,因以水命姓為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嶽,虞夏之際輔佐禹治水有功而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侯爵,復賜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呂國曆經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後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公望,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周初封於營丘,為齊國,是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營丘先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後遷臨淄西北,為齊國都城。姜太公支庶居於營丘者以丘為氏。其歷史至少3000年。
第二支源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顓項後裔祝融氏吳回,吳回之子陸終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始封曹姓後裔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初為魯國附庸,春秋時晉爵為子,後遷鄒縣南,亦稱邾婁。春秋時邾大夫丘弱之後有丘氏。
第三支出自地名。其中一支出自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之後,左丘明居左丘,以居地為氏有左丘、丘氏。左丘故地可能在今山東定陶縣西,戰國時在魯國的左人和陶丘一帶。其二,春秋時陳國有宛丘,在今河南淮陽東,居者以邑為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丘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發生在西漢以後,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漢初東胡族烏丸部為匈奴所滅,餘部東奔內蒙古與晉冀遼相接的地區,稱烏桓,烏桓山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烏桓人有丘姓;東漢末十六國西秦時羌人中有丘姓;南北朝北魏時鮮卑族丘敦氏族集體改為丘姓,後來成為河南丘氏的望族;匈奴族丘林氏族改為丘、林、喬三姓,也成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這些外族很快與漢族相融,成為中原的丘氏漢族。
歷史上邱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邱(丘)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東地區,後向西進入陝西地區。秦漢時,邱(丘)姓南遷到江準地區,定居於浙江紹興的一支發展最快,在南北朝時形成了著名的吳興丘姓望族,邱(丘)姓主體已經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時期,邱(丘)姓在華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佈,宋朝時邱(丘)姓已經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佈於南方各地。清初進入臺灣,如今成為臺灣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國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復丘姓,這樣在當代的中國人中同時存在邱、丘兩姓,但多數仍以邱為姓。
宋朝時期,邱和丘姓人口大約有1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三位。丘姓與邱姓的人數比率為73/1,以丘為主,邱姓幾乎集中在江浙地區。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湖南、江蘇、浙江,這四省邱(丘)姓大約佔邱(丘)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安徽、江西,這四省的邱(丘)姓又佔邱(丘)姓總人口的30%。福建為邱(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邱(丘)姓總人口的17%。全國基本形成了江南多邱(丘)姓、江北少邱(丘)姓的局面。
明朝時期,邱(丘)姓大約有3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5%,為明朝第六十八位大姓。丘姓仍佔優勢,丘姓與邱姓人數比率為5/1,邱姓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區,在兩湖、華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邱(丘)姓人口增長超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邱(丘)姓人口淨增長率為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福建、江蘇,這三省邱(丘)姓大約佔邱(丘)姓總人口的58%,其次分佈於浙江、廣東、山東、湖北、陝西,這五省的邱(丘)姓又集中了30%。江西省的邱(丘)姓人口約佔邱(丘)姓總人口的27%,為邱(丘)姓第一大省。全國的邱(丘)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閩、浙、蘇、粵邱(丘)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邱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邱(丘)姓的人口已近380萬,為全國第六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丘姓與邱姓之比的值已經變為1/7,邱姓成為主流。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萬增到了368萬(其中丘姓44萬),增長了11倍,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邱(丘)姓人口增長率呈∧形的態勢。目前在全國邱(丘)姓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四川,三省大約佔邱(丘)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佈於臺灣、江西、湖北、湖南,這四省區的邱(丘)姓又集中了26%。廣東大約居住了17.7%的邱(丘)姓人群,臺灣是邱(丘)姓密度最高的地區,佔臺灣省人口的1.4%,為臺灣第十八位大姓。全國形成了南方粵贛閩臺、川鄂湘兩塊邱(丘)姓聚集地區。在近600年期間,邱(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南的遷移成為主流。
邱(丘)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65)表明:在粵瓊、贛閩臺、廣西大部、湘黔南部、湖北東段、安徽南端、浙江南部,邱(丘)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4%,居住了大約54%的邱(丘)姓人群。在廣西西南、雲南東北、湘黔川渝大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河南南端、安徽中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黑吉東端交界地區,邱(丘)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24%—0.4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4%,居住了大約23%的邱姓人群。
邱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邱(丘)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吳興。邱(丘)姓的堂號主要有河南、文莊等。“文莊”堂號典出明朝邱浚。邱浚官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他熟悉當代典故,著有《大學衍義補》,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軍事等方面,博採前人議論,加按語抒發自己的意見。其代表作有《邱文莊集》。
楹聯 重要的邱姓楹聯有以下三副:
文雅希範;像立昭陵。
吳興才望;大學儀刑。
諸女工詩聯吟郎署;寡母善教篤學瓊山。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邱(丘)姓歷代名人115名,佔總名人數的0.2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4%,排在並列第六十五位;邱(丘)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23%,排在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9%,排在並列第九十三位。
歷史上邱(丘)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學家丘遲;唐朝右武侯大將軍、冀陝二州刺史丘行恭,詩人丘為;南宋學者丘富國;元朝長春演道主教真人丘處機;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邱溶,大將丘福;清朝戲曲作家兼畫家丘固,作家丘心如;民國詩人丘逢甲;當代教育家邱椿,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譯製片配音演員邱嶽峰。
邱姓血型:
邱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6.8%,A型佔29%,B型佔26.4%,AB型佔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