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姓圖騰(駱氏圖騰)
駱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位姓氏,北京、廣東、貴州是駱姓佔優勢的地區。當今駱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95%,總人口大約有118萬。
駱的名義和圖騰
駱,鬃尾黑色的自馬,這是駱的本義。其實駱有三種,即駱駝、駱馬、駱羊,古時這三種動物往往混淆不清。古代馴服野駱駝、野駱馬、野駱羊的氏族是以駱為原始圖騰,氏族也稱駱氏族。被馴服的駱駝可以馱物,駱馬可以駕車進行運輸,中途中轉或休息之地被稱為駱驛。引申之詞有絡繹不絕等。
駱姓的起源與演變
駱姓有四大支:任姓、姜姓、嬴姓、姒姓。第一支出自任姓。黃帝之後有十二姓,其一為任姓,任姓之後有謝、章、舒、洛等氏族,而洛氏族就是駱氏族,古時洛、駱通用、駱人在夏朝以前生活在陝西周至西南的駱谷、駱關一帶,後東移陝西北洛水地區。夏朝之後,進一步東遷到今河南的洛水,這時候駱人已經形成大部落,稱有洛氏。商朝時候,由於與東夷族的雜居,一部分駱人改奉鳥為原始圖騰,族名也改為雒。這樣北部駱人以遊牧為主,最終被商朝趕出中原大地,向北遷移,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境內的古駱縣定居。南部的駱人定居在洛水地區,建立了洛伯國,以農耕為主,後滅於商。一部分駱人向西進入四川廣漢北的古雒縣地區。西周初期,留在洛陽的駱人被封為子爵,在駱水上游建立了駱國,不久也被西戎所滅。幾支駱人的後裔多以駱為氏。
第二支出自姜姓。齊太公姜尚助周滅商有功,被封在齊,太公的後裔有名公子駱,其後人以其名為氏。姜姓駱氏也有2 800年的歷史。
第三支源出贏姓。少昊氏之後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姓贏。其後裔非子在周初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封在秦。非子之子大駱,大駱之子成建立了大駱國,故地約在今陝西的洛河地區;在周厲王時滅於西戎,子孫遂以駱為氏。贏姓駱氏也有2 800年曆史。
第四支出自姒姓。大禹的後代夏後少康之裔在浙江建立了越國,戰國後期滅於楚國,越王的裔孫閩越王無諸和東海王搖之後都姓騶,騶後來有改姓駱。姒姓駱氏也有2200年曆史。
外族基因的流入
駱姓的外來基因的流入幾千年來一直在發生,商周時期,西北部的戎、氐族的加入。到南北朝時鮮族他駱拔氏族進入河南以後,全部改姓漢族駱姓。唐朝時期西北地區的吐谷渾部落中有駱氏族,後來也被同化為漢人。宋朝時的北方金國女真人的散答氏族、獨鼎氏集體改姓駱姓。清朝初期,滿洲八旗紛紛改用漢姓,滿洲八旗的薩達克氏族也集體改姓駱氏。因此,北方地區的駱姓可能與以上外族的改姓有關。
歷史上駱姓的分佈和遷移
駱姓起源於陝西,先秦時期主要活動在西北和河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駱姓發展較快,唐、宋以後,駱姓主要向東南和向西南移民,最終在南方形成駱姓的主要聚集地。到清朝乾隆年間駱姓始入臺灣,成為臺灣百家大姓之一。
宋朝時期,駱姓大約有近2萬人,是宋朝的小姓。主要集中於湖北,大約佔駱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西、浙江等省。在沿長江地區初步形成了駱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駱姓約有9萬餘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後。宋、元、明600年中駱姓人口增加很快。當時的浙江為駱姓的第一大省,約佔駱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江西、陝西五省,大約又佔駱姓總入口的42%。駱姓在這600年中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重新形成了以浙、閩、贛和粵桂為中心的兩大塊駱姓聚集地區。
駱姓的傳統文化:
郡號和堂號 駱姓的郡望有內黃、會稽、河南。駱姓以文傑為其堂號,“文傑”堂號典島唐朝的駱賓王。駱賓王七歲能作文,最終發展成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餘敬業起兵討武則天時,駱賓王為他寫檄文,武則天讀到此文時,大驚失色說:“像這樣的天才竟讓他流落不遇,這真是宰相的錯誤了!”
楹聯 駱姓的重要楹聯有四副:
名高四傑;勇冠三軍。
三軍韜略;兩溪山林。
四傑才名;三軍韜略。
散粟施賢姊之仁;傳檄驚武后之愧。
家譜
目前在上海圖書館中收藏駱姓族譜26部,全國其他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駱姓族譜46部。
名人頻率的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駱姓歷代名人27名,佔總名人數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二十三位;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1%,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四位;駱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4%,排在並列第二百一十七位。
駱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東漢陳留相駱俊;三國東吳名將駱統;南朝陳大將駱牙;唐朝文學家駱賓王,右驍衛大將軍駱奉先,華州節度使駱元光;清朝四川總督駱秉章,狀元駱成驤。
駱姓血型:
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9%,A型佔29.3%,B型佔26.8%,AB型佔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