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姓圖騰(卓氏圖騰)
卓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二十四位姓氏,在閩、粵、臺、浙地區比較集中。當今卓姓人群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總人口大約有36萬。
卓的名義和圖騰
卓的本義是高,引申有高明、特出、高超等義。卓,是一會意字,以早、匕示意。早從日在甲上,甲像人頭,本有高之義。匕即比,比而同之,自當為高。卓的甲骨文字,上像鳥形,下為_長柄網形。卓人應是善於用長柄網逮飛禽的氏族,他們視捕飛禽的長柄網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並以卓命族名和族徽,最終出現卓氏。
卓姓的起源與演變
卓姓源出有兩支:羋姓和贏姓。
第一支出自羋姓。戰國時楚大夫卓滑之後。一說,戰國時楚威王之子公子卓之後,以字為氏。羋姓卓氏的歷史大約有2300多年。
第二支系自贏姓。蜀郡卓氏,原本趙人,戰國時秦破趙時被遷至蜀,居臨邛(故地在今四川邛崍),秦、漢間以冶鐵為業成為鉅富,有家僮幹人。贏姓卓氏的歷史大約有21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唐朝吐蕃松贊干布時期著名吐蕃人的姓有卓姓。當今土家族、黎族和朝鮮族中也均有卓姓。
歷史上卓姓的分佈和遷移
宋朝時期,卓姓大約有5萬7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六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幹福建、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浙江。福建為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卓姓總人口的一半。
明朝時期,卓姓大約有3萬2千人。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浙江、福建、湖南。廣東為卓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卓姓總人口的四成。
當代卓姓的分佈和遷移
當代卓姓的人口大約有36萬,為第二百二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9%。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卓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福建、廣東、臺灣、浙江、湖南、四川,這六省的卓姓佔卓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湖北、海南、重慶。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臺為中心的卓姓分佈區。
卓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224)表明:在閩臺瓊、贛浙大部、廣東東部和南端、廣西南端、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重慶中部,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2%,居住了大約49%的卓姓人群。在廣東西部、廣西東部、湘黔大部、江西西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南端、皖鄂大部、河南東部、重慶西南、四川東部、雲南北段、甘肅中部、新疆西北,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0.09%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2%,居住了大約32%的卓姓人群。
卓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卓姓的郡望有西河、南陽。卓姓以“褒德”為其堂號。“褒德”堂號出自東漢卓茂。卓茂是當時學識最淵博的人,為人寬仁恭愛。初在丞相府當小官,後升密縣令,關心百姓就像疼愛自己的孩子,遇到好人好事,馬上宣傳以作模範。不久他管理的地方社會風氣有大變化,曾官侍中祭酒,光武帝即位,拜為太傅,封褒德侯。
楹聯 有關卓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四副:
臨邛鉅富,褒德晉封。
臨邛鉅富,南陽通儒。
名高東海,績著西溪。
良夜歌聲,傳來釣叟;遠山眉黛,解逗琴心。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卓姓族譜1部,全國其他單位的圖書館還收藏卓姓族譜9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卓姓歷代名人21名,佔總名人數的0.0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二百五十九位;卓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卓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2%,排在並列第三百零六位;卓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一百九十八位。
歷史上卓姓的重要人物有:戰國楚國大夫卓滑;西漢鉅商卓王孫女卓文君;東漢褒德侯、太傅卓茂;南宋紹定進士、戶部尚書卓得慶;明洪武進士、戶科給事中卓敬,光祿寺署正卓明卿,翰林卓迪;清嘉慶進士、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
卓姓血型
卓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6.8%,A型佔29.2%,B型佔26.2%,AB型佔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