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姓圖騰(堵氏圖騰)
【得姓始祖】
洩寇(堵叔):堵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的公族,始祖堵叔是聖君周文王的後裔。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堵姓出自姬姓,堵原是一個地名,是鄭國大夫洩伯的采邑,他的後代以邑為氏,世稱堵氏,望族出於河南。據《左傳》上記載鄭國有堵叔。而《古今姓氏書辯證》上指出春秋時期鄭國有堵叔。實際上楚國堵敖的後代亦有堵氏。當時的鄭國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帶,采邑的“堵”在方城縣一帶,這裡是全國堵姓家族的發源地。望族居於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故堵氏後人奉堵叔為堵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樂官堵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堵人,氏西周初期樂官中的一種,專職演奏編鐘或編磬。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小胥凡為堵,全為肆。凡編鐘編磬,各十六枚,半懸之在一虡,謂之堵,全陳之在一虡,謂之肆。”
西周禮儀中,全套編鐘編磬各十六隻一起懸掛起來演奏,稱為“虡”,只演奏一半,即編鐘編磬各八隻,或只演奏編鐘,或只演奏編磬,稱之為“堵”,演奏難度要比全套更難,其演奏樂師即稱“堵人”、“堵師”。
在堵人、堵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堵人氏、堵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堵氏、師氏該支堵氏正確讀音作shé(ㄕㄜ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洩寇,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初期鄭國有大夫洩寇,是當時執政大臣之一,與叔詹、師叔被稱為“三良”。因他被封於堵邑(今河南方城),所以世人又稱其為洩伯、洩堵寇、堵叔。
在洩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洩堵氏、洩堵氏,例如在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姬鄭十二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三年,公元前640年),率鄭國大軍征伐滑國的著名大將軍洩堵俞彌(洩堵寇),就是洩寇的後裔;其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堵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堵氏讀音作dù(ㄉㄨˋ)。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上大夫堵汝父,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堵汝氏,曾在歷史上訛稱“堵師氏”,還因此衍派出堵氏和師氏兩支族人。
在史籍《左傳》中記載:“褚師段,宋共公子石,食採於褚。其後可師號褚師,後因氏焉。又有褚師比。‘堵’亦姓也,鄭有堵汝父。但作‘堵師’,則恐字有訛。”
在漢朝學者劉向整理《戰國策》時,也曾提出“堵師”作為姓氏之誤,然歷史上確有曾以“堵師”為姓氏者,源出堵汝父與子師僕的聯軍。
實際上,張澍在稡集補註本輯《世本》時曾有記載:“鄭簡公三年冬十月,尉止、司臣、堵汝父、侯晉、子師僕帥賊以入,晨攻執政於西宮之朝,殺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國人攻之,殺尉止、子師僕。”
鄭簡公姬嘉,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十七任君主,周簡王姬夷七年(公元前565年)即位,執政時間長達三十六年。
鄭簡公即位之初,起用了公子駟(姬騑)為上卿,而姬騑原來就與尉止(掌管治安的大夫)有爭執,他曾禁止尉止擁有私人車輛和軍隊,因此要廢黜其車。尉止知道後,就與姬騑爭吵起來。姬騑則利用權力壓抑尉止道:“爾車非禮也!”遂迫使尉止獻出其車。後來,姬騑又改革制度,嚴格控制貴族們擁有田產的數量,因此司臣、堵汝父、侯晉、子師僕、司齊等人“皆喪田焉”。故而,尉止聯合這五個貴族群體,準備要反抗。
當時是姬騑當國主政,子國為司馬,子耳為司空,子孔(姬嘉)為司徒。在周簡王姬夷九年(鄭簡公三年,公元前563年)農曆10月5日早上,尉止、司臣(掌管王朝排班的大夫)、侯晉(掌管官員考核的大夫)、堵汝父(掌管北方地區的軍政大夫)、子師僕(掌管貴族子弟教育的大夫)、司齊(掌管王室財政的大夫)等人率自己的家丁們突然攻入執政上卿們所在的西宮,乘亂殺了姬騑、子國、子耳三位上卿,並將鄭簡公劫持前往北宮。由於司徒姬嘉早一步得到了訊息,因此避開而未遭殃。
姬騑的兒子公子西聞知動亂髮生,當即率家丁衝入宮中平叛,動亂的五族挾持鄭簡公避入北宮內,公子西則把守在北宮外。後來,子西還因此受贈了一付盔甲(當時成套的盔甲是非常昂貴的)。這次動亂髮生後,鄭簡公的臣子、妻妾們紛紛逃避,宮中器皿多有丟失和毀壞。
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子產)知道訊息後,立即關閉城門,控制各個衙門,封閉府庫,令官員們躲藏起來。在完成所有守備工作後,率軍成列而後出,他指揮兵車十七乘,群起攻擊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僕、司齊等人所把守的北宮,姬嘉等人也率領國人前來相助,一舉攻克北宮並殺了尉止、子師僕,那些家丁們盡死,公孫僑救出了鄭簡公。
這是春秋時期鄭國國內發生的一次大規模的武裝暴亂。司臣、堵汝父、侯晉、子師僕、司齊們劫持了國君,血洗朝廷,當政三卿死於一朝。在這次暴亂中,“鄭國七穆”中的“三穆”即駟氏(姬騑及子西)、國氏(子國及子產)、良氏(子耳)是被攻擊的主要物件,而引發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由姬騑(子駟)個人所造成的。
動亂失敗後,參與動亂的侯晉逃奔晉國,堵汝父、司臣、尉翩、司齊等人則逃奔宋國。
在堵汝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堵汝氏、堵女氏、汝堵氏、女堵氏等,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堵氏、汝氏,該支堵氏讀音作dù(ㄉㄨˋ)。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堵敖,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堵敖,源於春秋時期楚國均王稱號,出自楚國君主楚堵敖,亦稱楚熊堵、楚杜敖、楚莊敖。
“堵”,在古代楚國就是“盈、滿”之意,“敖”就是“長、大”之意,“堵敖”,就是“長子、嫡長、無與相爭”之意。
在史書中記載:“楚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息侯請楚伐蔡。楚出兵,敗蔡師於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稱譽息媯之美。楚文王遂訪問息國,受到息侯接待,乘機滅息,以息媯歸。後息媯生熊艱(堵敖)、熊頵(成王)。”
楚堵敖就是熊艱(熊均),是楚文王熊貲之子。楚文王逝世後熊艱繼位,仍然執行父親制定的富國強兵之策,積極逐鹿中原。史書記載:“楚堵敖元~三年(公元前674~前672年),楚為逐鹿中原,加強車兵。楚國中上層貴族亦開始以車、馬入葬。楚申公彭宇卒,葬於申縣近郊。隨葬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物六百四十四件。”
史書上還記載楚堵敖剛愎自用,容不得兄弟。在周惠王姬閬五年(楚莊敖五年,公元前672年),欲殺自己的親弟弟熊惲,熊惲得訊奔亡至隨國,隨後借姬姓隨國人之助,悄悄潛回弒殺了熊艱,然後自立為楚王,是為楚成王。
但從當時楚國實際情況分析,按史籍《左傳·莊公十四年》中的記載,楚文王滅息虜息媯歸是在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故而息媯所生熊艱、熊惲兄弟兩人當時均很年幼。所謂“堵敖欲殺其弟熊惲”,當非真實,而應當是楚國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結果,即企圖推翻堵敖的貴族集團失敗後逃到了隨國,藉助隨國力量而獲勝的。因而,熊惲是依靠政變手段奪得王位的。楚國大夫屈原後來在《天問》中所描述的所謂“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反映的就是這種以暴力手段奪取政權的歷史真相。
這說明,楚堵敖實際在位時間為三年,即位時年僅六歲,被殺之時也不過九歲。而當時楚國國內政局動盪,他根本就無所作為。
周惠王姬閬六年(楚成王元年,公元前671年),熊惲繼位,是為楚成王。楚成王即位時還是個年幼之童,軍政大權皆掌握在令尹子元手裡。從史籍《左傳》等所記載的子元之行為來看,子元就是倒堵敖、立熊惲的主要策劃者,故而在楚成王立後,即以其為令尹,主持楚國大政。
子元,楚文王之弟,曾助楚文王四處擴張,因此居功自傲,飛揚跋扈。楚文王逝世後,他對楚文王的夫人息媯極其無禮,這在史籍《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中有記載:“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說明這個子元竟在楚成王母宮室的一側自建館舍,然後振鈴鐸,跳‘萬’舞,惑以淫亂。由於文夫人泣訴反對才停止。接著,子元又倉促起兵進攻鄭國,而鄭文公姬踕“縣門不發,楚言而出”,給他來個不予理睬,子元疑有伏兵,緊接著中原姬姓諸國組成聯軍來增援鄭國,子元害怕,便慌忙退兵。
子元回來後變本加厲,公然住進王宮,企圖挑逗文夫人。當時鬥射師予以諫阻,反被囚禁。如此種種,引得楚國他人大為不滿,因此到了周惠王十三年(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申公斗班怒殺子元,子元內亂遂平。楚成王即位前後時經十餘年,政局動盪不安,楚武王、楚文王開創的王業曾一度受到削弱。
顯然,楚莊敖的被軾以及楚成王的即位,都是令尹子元為滿足自己的權欲而一手策劃的政變過程,“積極逐鹿中原”的實際上是令尹子元。
楚莊敖被軾殺後,其家族之人種便以先王名號為稱謂,世稱“堵敖”,多為楚國掌政重臣,其後代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即稱堵敖、杜敖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堵氏、敖氏、杜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堵氏讀音作dù(ㄉㄨˋ)。
注:
諸多姓氏專著指認羋姓堵氏為楚堵敖熊艱之後,而楚堵敖被殺之時也不過年才九歲,何來後裔?難道古人的生理發育、生育機能比今人強許多?
因此,將其以“堵敖”之號為堵氏、敖氏者,明確為非楚堵敖之系,而是後世以“堵敖”為稱號的楚國一系列輔政大夫之後裔子孫,這樣可靠一些。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第四百六十位。
現今全國包括無錫、上海、山東滕州、湖南常德、安徽固鎮、河南原陽,都有為數不稀的堵姓人分佈。其中河南新鄉原陽有堵莊(1000多人)堵寨(六百多人)兩個村 ;無錫江陰有個堵家村,約有300戶人家;蘇州金庭有個堵家地,約有100戶人家。全國各地另有零星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
知兵堂:明朝時堵允錫以戶部郎中出任長沙太守,率鄉兵剿滅山賊。後來授湖北巡撫,賊人李錦有三十多萬眾,被允錫打得投降。從此軍威大振,人們都誇他知兵。
此外還有永言堂、忠節堂等。
字輩
上海高橋堵氏字輩:“玄茂彬倫鈺恆魯立金鳳”。
山東滕州堵氏字輩:“純蓮成兆洪華繼俊秀隆德厚傳長世英禎玉堂明”。
河南原陽堵氏字輩:“玉積修振純傳世澤行仁戰坤銘”
江蘇沭陽堵氏字輩:“勝寶建立(銀)巨(新),旭光月照明,仁義禮智敬, 旺茂永久青”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堵邑;望出河南。——全聯指堵姓源流和郡望。
族繁鄭國;德被宜都。——佚名撰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鄭國大夫堵叔(洩寇),為堵氏的得姓始祖,其族繁衍,堵姓之人遍佈鄭國。下聯典指明·堵琇為宜都令,廣施惠政,民懷其德。
七言通用聯
忠節見推於江浙;氏族首筆於春秋。——佚名撰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金壇人堵簡,字無傲,能詩善畫。元末為江浙行省檢校官,平章慶童率兵平松江時,他任參謀,兵敗為賊所擒,不屈被殺。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大夫洩伯,食採於堵邑,世稱堵叔,其後人以堵為氏,稱堵姓。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節盡一時,名傳萬古;
族繁鄭國,德被宜都。
——上聯典指堵簡。下聯典指洩寇。
績傳荊州,湖北巡撫軍聲壯;
名播藝苑,無錫女史文望高,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堵胤錫,字仲緘,號牧遊,江蘇無錫人。歷官長沙知府,以知兵名。唐王立,授湖北巡撫,駐常德,撫降李錦之眾三十萬,軍聲大振。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女詩人、書畫家堵霞,江蘇無錫人。字巖如,號綺齋,又號蓉湖女史。進士堵廷芳女,庠生吳母音室。少嗜讀書,博通經史,喜於吟詠,遊情繪事,兼工小楷。其詩清婉韶秀,高出晚唐,有煙霞想,無脂粉氣。畫法宋人,麗豔雅勝,出自天然,隨意點染,皆臻神妙,非形似者所能比。而花卉寫生深得徐熙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