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氏起源及歷史

通姓圖騰_通氏圖騰

通姓圖騰(通氏圖騰)

  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秦漢時期,上蔡(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的鄉間有一個讀書人,很有學識見地,後來被帝王知道以後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丞相,並且封他為徹侯。他的子孫後代以徹為姓,成為徹氏。到了西漢武帝的時候,因為要避武帝劉徹的諱,所以改姓為通,成為通姓的一個來源。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二位。現今中國大陸通姓人口約十一萬,排在第四百零七位。

【得姓始祖】

  徹侯:通姓家族的起源,一是“因地命氏”,一是“因避諱而名氏”。上古時有皇帝封為徹侯的人,他的後人以“徹”為姓,到了西漢時,為避漢武帝的名諱,將“徹”改為“通”,稱為通氏。又有一說,是《元和姓纂》上記載的:“衛大夫食採通州,因氏焉。”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受封地名中的“通”作為姓氏。由此可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離石縣一帶)。通氏後人奉徹侯為通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巴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古巴國有個大夫受封於通川(今四川達川),他是巴國君主廩君的後裔,時稱“通君”。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通氏,世代相傳至今。

  通川,歷史悠久,很早即有人類活動。遠古時期屬巴國之地,夏王朝時期稱作梁州,周王朝時期稱作通川。一直到東漢和帝執政時期改置宣漢縣,西魏時期改為石城縣,隋朝時期改為通州縣,明朝時期改為達州,清朝時期改為達縣。

  到了1976年,經國務院批准,由達縣析出部分地域設立達縣市,後在1993年達川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時更名達州市。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達川地區設立達州市的同時,達川市更名為達州市通川區。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受封於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縣北陽鎮)。其後裔子孫遂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初期大臣蒯徹(蒯通),屬於以先祖名字避難改姓為氏。

  蒯徹,范陽人,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等皆是其後裔。

  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農曆8月,當時武臣授命於陳涉,北上掃蕩趙地。蒯徹立即遊說范陽縣令徐公投降趙王武臣,稍後又說服趙王武臣接受范陽縣令徐公的投降,傳檄千里,不戰而下三十餘城。

  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當韓信奉詔攻齊地時,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而此時蒯徹鼓動說:“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閒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蒯徹以漢高祖劉邦並未下詔退軍為理由,和酈食其爭搶功勞,因此要說服韓信攻擊未作任何防備的齊國,結果酈食其被殺。

  到了韓信成為齊王時,蒯徹則聳恿韓信自立,以成三分天下、鼎足之勢。當韓信以為“漢必不負我”時,蒯徹則直指“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但韓信未聽,仍不願背叛劉邦。

  後來韓信被呂后利用蕭何執殺,臨死前曾說:“吾悔不用蒯徹之計……”此話傳到劉邦耳裡,立即下令捕捉蒯徹。而蒯徹則辯稱“……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銳精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邪?以狗吠非其主、獨知韓信非知陛下、欲為陛下者眾又可盡烹邪?”十分成功地為自己免除了烹殺之禍。

  司馬遷曾評價蒯徹為:“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蒯徹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幹項羽,項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班固也評價蒯徹為:“蒯通一說而喪三俊。”

  後來蒯徹成了齊相國曹參的門客。蒯徹一直被漢廷嚴密追監,在他的後裔子孫中,為了躲避監視之難,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徹氏。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史學家為了避漢武帝的名諱,改蒯徹為蒯通。該支徹氏族人因改姓氏為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爵徹侯,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秦、漢時期,朝廷之上有一種最高的爵位為徹侯,是帝王敕封給臣子的最高爵稱。

  徹侯,為秦朝時期由丞相李斯設計並開始始設的爵位,為二十個等級爵位中的最高等級,其時的“三公六卿”皆為徹侯之爵,漢朝時期沿襲這種爵稱,主要封賞給功勳最卓著之人。

  秦、漢時期這二十個爵位等級從低至高依次為:第一級為公士,第二級為上造,第三級為簪嫋,第四級為不更,第五級為大夫,第六級為官大夫,第七級為公大夫,第八級為公乘,第九級為五大夫,第十級為左庶長,第十一級為右庶長,第十二級為左更,第十三級為中更,第十四級為右更,第十五級為少上造,第十六級為大上造,第十七級為駟車庶長,第十八級為大庶長,第十九級為關內侯,第二十級為徹侯。

  最低爵位為“公士”,最高爵位就是“徹侯”,有封國。

  實際上,到了漢朝第三代皇帝漢景帝劉啟二年(公元前155年),即已經下詔裁撤了徹侯的封國,此後,徹侯有爵位而再無封國,僅領朝廷俸祿。這在南朝宋范曄所撰著的史籍《後漢書·景帝紀》中有記載:“二年冬十月,省徹侯之國。”

  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為避劉徹的名諱,改徹侯爵稱為“通侯”、或稱“列侯”,這在史籍《漢書》中記載:“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後避漢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

  徹侯在漢朝初期榮貴無比,僅次於諸王,金印紫綬,有封國,允許自己設定家丞、門大夫,庶子等等,功大者食一縣,小者食一鄉、一亭或數亭,享受封國之內的各項食祿及民利,漢朝初期的開國功勳如韓信、蕭何、張良、彭越、英布、曹參等人,以及後世的蘇武、司馬相如、楊惲、衛青、馮異、岑彭、賈復、耿秉、耿純、班超、爰延、袁紹等等,皆曾領受徹侯之爵。

  在歷代徹侯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徹氏。徹氏之源並非一家一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後來所有徹氏族人因為要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分別改稱通氏、列氏等;通氏之姓由此而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隋朝時期官吏通守,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通守,是隋煬帝楊廣在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於各郡設定的官位,名義是輔佐太守管理郡內軍民事宜,職位僅次於太守,實際上是隋煬帝派駐各郡監督太守們的督察官。

  在通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通氏。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古代官吏通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蒙古族通事納爾氏,主要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族官吏稱謂。

  通事,亦稱通官、通政,源起於三國時期曹魏國的通事郎,隸屬於中書省。

  唐王朝時期,通事的先職為負責呈遞奏章、傳達旨意與各國之間國事、民事往來溝通,隨著大唐勢盛,各地區種族、語言皆為多元化,因此專職負責轉譯語言的通事,就成為溝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人物。

  到了元朝時期,通事成為蒙古統治者征服各地區不可或缺的臂助,稱通事納爾,兼理部落王爺、臺吉的內務,隸屬於通政院,後逐漸成為姓氏,稱通事納爾氏,蒙古各部皆有,該官稱一直延續到清朝。從明朝開始,通事納爾氏族即有冠以漢姓為通氏、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在蒙古族通拉嘎氏部族群體中,有以部族名稱為姓氏者,稱通拉嘎氏,漢義“明淨”,多為僧侶或醫師,後多冠漢姓為通氏、明氏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鄂通氏,亦稱鄂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氏部落(奧敦氏),滿語為Etung Hala,漢義“強盛”,另義“馬槽”,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東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鄂通氏多冠漢姓為通氏、曹氏、鄂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秦漢時候有一種官職叫作徹候,是一種職位很高的官職。那時候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有一個書生被封為徹候,他的後代以此為榮耀,就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稱為徹氏。後來到了西漢時候,漢武帝叫劉徹,為了避漢武帝的諱,徹氏的後代就改為“通”姓(因為古代徹和通同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通姓。

  分佈

  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則排序為第三百一十二位門閥,現今中國大陸通姓人口約十一萬,排在第四百零七位。族人多以西河、河南、遼東為郡望。

  河南省潢川縣也有聚集性分佈(以踅孜鎮最為集中)。今雲南之隴川,河北之尚義,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臨汾、運城等地有分佈。漢、錫伯、傈僳、景頗等民族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通川堂:巴國君主廩君的後裔封於通川,即今四川達州通川區,引以為氏,後人紀念起源之處,因以立堂。

  判官堂:明朝時期的良吏通本仁為山西朔州判官時,有德政,深受到百姓的感念、歌頌,其族人因設判官堂。

  直忠堂:後漢時期的巴肅因為對待朝廷忠誠而聞名。他痛恨宦官敗壞朝廷的風氣,於是與竇武、陳蕃一起密謀株殺宦官。事情敗露後,他被列入黨錮。巴肅於是到縣衙投案自首,縣官佩服他的忠誠,於是要放棄官位和他一起逃亡。巴肅卻對縣官說:“做大臣的,有陰謀就不能隱瞞朝廷,有罪就不應該逃避刑法。”結果他被朝廷判為死罪,慘遭殺害。歷史上將他稱為忠義之臣。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西河;

  姓啟通川。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通姓的郡望和源流。

  譜成巴邑;

  氏肇春秋。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通姓的得姓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

  江陰大覺;

  朔州判官。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江陰人通琇十九歲出家,說法稱旨,順治帝賜號“大覺禪師”。下聯典指明通本仁,為山西朔州判官。

  五言通用聯

  橫岡千萬樹;

  大半已成龍。

  ——明·通潤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通潤《種松老人》詩摘句聯。

  江陰說法大覺;

  朔州感頌判官。

  ——李文鄭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江陰人通琇,十九歲出家,居武康報恩寺。順治年間三次被召見,說法稱旨,賜號為“大覺禪師”。下聯典指明代人通本仁,任山西朔州判官,有德政,受到百姓感念、歌頌。

  七言通用聯

  通達無阻福祿至;

  川流不息財源來。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通姓的起源地“通川”二字的嵌字聯。

  後代長仰墨花禪;

  先人喜讀冬關詩。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畫家通證明,僧,青浦人。嗜畫山水,以太倉王圓照為師,西盧老人嘗匾其居曰:“墨花禪”。下聯典指清代詩人通復,僧,字文可,嘉興人。工詩,有《冬關詩鈔》。

  十言通用聯

  德被朔州,巷裡途歌感戴;

  宗開巴國,瓜綿椒衍象賢。

  ——佚名撰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良吏通仁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巴國大夫通氏的始祖肇姓事典。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