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氏起源及歷史

邊姓圖騰_邊氏圖騰

邊姓圖騰(邊氏圖騰)

  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商朝有諸侯國邊國。據《百家姓》記載,邊姓屬地為隴西郡(秦朝),現在甘肅省。現在浙江省,陝北,內蒙古鄂爾多斯,河南省,山東省,江西省,河北省較為常見。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一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四十四萬,排在第二百四十一位。

【得姓始祖】

  邊伯、公子城(子邊)、孛爾只斤·忽哥赤。 子邊,中國的邊氏族人,由來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說,邊姓是宋公子城的後代,城字子邊,他的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國是傳自商湯的嫡系子孫,追本溯源,邊氏當然是商湯的後裔了。商湯這一支子孫,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望族居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陳留郡)。故邊氏後人尊子邊為邊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邊肅:(生卒年待考),字安國;楚丘人(今河南滑縣)。著名北宋大臣。進士出身,宋真宗時歷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秘書少監邊珝、太常博士。契丹入侵時,正逢地震,城牆倒塌,宋真宗密詔令他見機行事,他開啟城各城門,嚴陣以待,敵軍卻退了回去。宋真宗曾秘密採訪朝臣中有令聞者(好名聲),得二十四人,其中就有邊肅。邊肅是諸暨邊村邊氏宗族的先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邊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按史書記載,商王朝時期有一諸侯國名邊國,是古東夷民族的一個分支,故址在商王朝東北的邊境地區,大致在今山東省的泰安市東平縣一帶,為伯爵,國君稱邊伯。

  在邊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邊氏。傳至周王朝時,有一個大夫名為邊伯,就是古邊國的後裔。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

  到了東漢後期,邊氏族人有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脅後融入鮮卑族者,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稱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後有錫伯族、蒙古族引為姓氏者,蒙語為。

  清朝中期以後,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邊佳氏仍冠漢姓為邊氏,亦有稱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夫子城,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邊氏是宋國貴族公子城的後代。

  公子城,字子邊,是宋平公子成的兒子,後為宋國大夫,精曉軍事,猶擅長射箭,百發百中,因此又叫御戎。

  在宋元公子佐執政時期,宋國發生了著名的“華、向之亂”,叛亂髮生之時,公子城、公孫忌、樂舍、司馬強、向宜、向鄭、楚建、郳甲等逃奔鄭國。後來公子城率領各家族的軍隊與華家族氏戰於鬼閻(今河南潁川),因勢孤力單而戰敗,公子城遂至晉國。

  周悼王姬猛元年(宋元公十一年,公元前520年)農曆11月20日,公子城率領晉軍,與曹國、齊國,以及衛國公子朝組成聯軍救宋國。11月23日,聯軍與華氏軍隊戰於赭丘(今河南汝南)。當時子祿為公子城御車,莊堇為車右。

  華氏主將華豹以勇士張丐為車右,大夫乾丐督軍。兩將相遇,公子城勒車而還(春秋時期兩將在正式相戰前,彼此之間要拉開一箭之距)。華豹一箭就射向公子城,公子城躲過,準備搭弓回擊,華豹卻已經又搭箭拉弓對準了公子城。公子城怒喝:“你不讓我回射嗎,真卑鄙!”

  在當時,兩將必須輪流對射,因此,華豹只好放下弓。公子城一箭射之,華豹躲閃不及,正中心窩,當場斃命。華豹的車右張丐抽出殳(有金屬頭的棍棒類打擊兵器),下車就衝過來,公子射又一箭射斷了他的腿骨。張丐掙扎著爬過來,一殳擊斷了公子城的車軫(戰車後面的一根防止衝撞的橫木)。公子射再一箭射死了張丐,華氏家族軍隊大亂。

  當時,著名的大夫乾丐請公子城射死自己,公子城敬重乾丐,對他說:“我來為你在君主面前求情。”乾丐回答:“不死伍乘,軍之大刑也。幹刑而從子,君焉用之?子速諸。”公子城嘆息一聲,乃一箭射死乾丐。

  聯軍乘勝大敗華氏軍隊,緊緊包圍了華氏家族盤踞的南里(宋國南部邊境一帶)。

  在公子城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邊氏、城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邊氏族人最初在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望族出陳留郡,史稱邊氏正宗。邊氏族人大多尊奉子邊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蠻部領地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屬於以地名漢化為氏。

  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通古斯語為“Bayidaraq-beltchir”,原是蒙古高原古乃蠻部八剌忽氏族領地中的一條河流的名稱,漢語簡稱其為“巴剌合黑河”,乃蠻部八剌忽氏族世居其河流域,就是黃河支流班珠爾河,即今呼和浩特的大黑河,在《元史》中稱作“巴勒渚納河”。

  乃蠻部被成吉思汗吞併後,原乃蠻部中的八剌忽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之名為姓氏者,稱巴亦拉葛赤氏。巴亦拉,就是蒙古語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巴剌合黑河)的簡稱;葛赤,世蒙古語“旁邊”、“河畔”之意。巴亦拉葛赤,就是居住於“巴剌合黑河邊的人們”之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後裔。

  元朝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皇子孛爾只斤·忽哥赤被元世祖封為雲南王,孛爾只斤·忽哥赤則任命下屬文吏張立道為王府文學(文案師爺,秘書)。

  張立道進勸孛爾只斤·忽哥赤“務農以厚民”,孛爾只斤·忽哥赤覺得甚為有理,欣然接受,便任命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官,兼領屯田事,佩銀符”。當時孛爾只斤·忽哥赤鎮守大理、鄯闡、茶罕章、赤禿哥兒、金齒等處,設立了大理等處行六部省,則張立道出任統領全省的農業及屯田之事。不久,張立道與侍郎寧端甫出使安南(今越南),定下了安南向元歲貢之禮。

  元朝初期雲南政局不穩,地方勢力不服統治。雲南地區烏蠻三十七部的都元帥寶合丁不願拱手讓出自己的權力和領地,想方設法阻止蒙古勢力進入雲南,定下了謀害元朝政府派遣的雲南大員的計策。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農曆2月,孛爾只斤·忽哥赤到雲南後,都元帥寶合丁設鴻門宴欲毒死雲南王,張立道聞訊急忙後趕赴王府營救。當他衝到王府時,孛爾只斤·忽哥赤已經將毒酒嚥下肚,當時孛爾只斤·忽哥赤拉著張立道之手,探入其口,口腔內肉已腐爛。寶合丁則“使人諷王妃索王印”,從孛爾只斤·忽哥赤的王妃手中脅詐了雲南王大印,奪取了雲南王的王位。

  張立道救孛爾只斤·忽哥赤不成,便秘密結交義士十三人,以圖一舉,並推一人到京師告變。結果事情敗露,寶合丁囚禁了張立道。提舉燕人張忠,視張立道為族兄,暗結壯士乘夜劫獄,救出張立道。他們逃至吐蕃界,遇到元世祖所遣御史大夫博羅歡、王傅別貼及到京報訊之人。二御史率大軍隨張立道返回雲南,誅殺了寶合丁,再次平息了雲南地區。

  寶合丁之亂平息後,元世祖下旨召張立道入京,詳細詢問孛爾只斤·忽哥赤被害時的情況。聽完彙報後,元世祖唏噓良久,後問張立道等:“汝等為我家事甚勞苦,今欲事朕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張立道等回答願事陛下,於是元世祖賜張立道黃金五十兩,以表彰其忠心。

  孛爾只斤·忽哥赤被害後,其後裔子孫以先祖身份及名字合為姓氏,稱巴亦拉葛赤氏,或稱巴亦拉哥赤氏。巴亦拉,蒙古語為“少爺”、“皇子”之意,葛赤(哥赤)是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名字。

  元、明、清朝時期,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家族世代為蒙古王爺,後多冠漢姓為邊氏。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於元太祖“黃金家族”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後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

  蒙古族、滿族博爾濟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季氏、李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邊佳氏,滿語為B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卞氏等。

  ⑵.滿族額爾吉氏,滿語為Ergi Hala,漢義“邊”,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烏里布(今烏蘇里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吉氏等。

  ⑶.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黑龍江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清朝末期以後多冠漢姓為邊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等。

  源流七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是為新滿洲姓氏之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bianc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遷徙分佈】

  遷徙

  邊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時候,有個諸侯國叫邊國,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後來邊國滅亡以後,邊伯的後代中有的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邊氏,世代相傳。還有一支邊姓起源於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宋國,宋國國君宋平公的兒子叫御戎,字子邊。子邊的後代有的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稱為邊氏,形成了另一支邊姓的起源。在古代,邊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陳留。

  邊氏最早源起於春秋宋國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後很長一段時間繁衍於該地,直到宋朝滅亡。

  歷秦、漢時期,逐漸散居今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等靠近古宋國的地域。

  西漢時期,邊氏名人有與朱買臣、王朝合稱三長史之一的邊通;東漢時邊氏名人漸多,有任京兆尹的邊鳳,九江太守邊讓,尚書令邊韶,此三人均為陳留郡人,表明至少在東漢時邊氏陳留郡望已經形成。另有《董卓傳》中提到的金城人邊章等,表明邊氏已經在甘肅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規模。

  魏、晉、南北朝時期,邊氏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興旺,並有移居與之相鄰的隴西郡者。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隴西郡自然環境優越,又加遠離動盪不安的中原地區,故邊氏後來在隴西郡形成大族。

  至隋朝事情,中原一帶戰亂不寧,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澇天災,百姓流離失所,不惜顛沛流離,徙奔江南,邊氏經此動亂,漸散居今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

  隋、唐兩朝,邊氏主流依舊在北方繁衍,山西、北京、天津均有邊氏人的蹤跡,河北、陝西、甘肅等地成為邊氏人繁衍的中心。

  唐末五代時期,邊氏人活動之重心始向江南轉移。北宋中期,邊肅孫邊由於仕宦的緣故,由應天府楚丘(今河南滑縣)落籍於吳(今江蘇蘇州)。

  南宋至元朝時期,邊氏在南部省份的分佈區域愈廣,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均有邊氏人入遷。而北方的內蒙亦有晉陝甘之邊氏入遷。

  明朝初期,山西邊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京、天津等地。

  歷有清一朝,邊氏逐漸散居於西南、東北和臺灣等地。

  分佈

  宋朝時,邊姓大約有12萬7千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大姓姓氏第一百位以內。邊姓第一大省是陝西,約佔全國邊姓總人口的42%。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河北,這三省的邊姓大約佔了全國邊姓的68%。其次,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全國基本形成了以陝西為中心的北方邊姓分佈區。

  明朝時,邊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只有4萬4千人。邊姓的第一大省是河北,大約佔邊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當代邊姓人口大約有44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1%,為第241位大姓姓氏。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邊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北、遼寧、浙江、山西,這五省大約佔邊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佈於河南、內蒙古、天津、陝西、山東、江蘇等地。安徽為當代邊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邊姓總人口的21%。

  邊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皖贛、粵湘鄂東部、福建大部、浙江北部、江蘇西北、河南東部和北端、山東大部、冀京津、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寧夏大部、甘肅東端、內蒙古大部、黑吉遼,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30%,居住了大約71%的邊姓人群。在粵湘中部、福建東部、浙江南部、上海、江蘇大部、山東東部、鄂豫大部、晉陝南部、川渝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北,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4%,居住了大約24%的邊姓人群。

  具體分佈

  今山東省的濟南市、德州市、青島市、萊蕪市、菏澤市、淄博市、東營市、濱州市、鄆城縣、臨沂市,甘肅省的臨洮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縣、涿州市、定州市、秦皇島,山西省的朔州市、忻州市、五臺縣、定襄縣、太原市、大同市、榆次市、侯馬市、介休縣、運城市夏縣,江蘇省的淮安市、徐州市、鹽城市、無錫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湖北省的咸寧市、宜昌市、襄樊市、天門市、仙桃市,浙江省的諸暨市同山縣、金華市、嘉興市;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陽縣、召陵區、源匯區、開封市、商丘市、許昌市、葉縣、平頂山市、南陽市、焦作市博愛縣、新鄉市封丘縣、濮陽市、禹州市、駐馬店;貴州省的貴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的遼陽市、瀋陽市、鐵嶺市、本溪市、錦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的四平市、松原市、扶余縣,安徽省的淮南市、鳳臺縣、壽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湖南省的衡陽市、湘潭市、張家界市、寧鄉市,四川省的阿壩州小金川、松潘縣、廣元市、西昌市、彭州市軍樂鎮等地,均有邊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劉徹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金城郡:西漢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隋朝大業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腹笥堂:後漢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下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後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此外還有貽謀堂、敦睦堂等堂號。

  字輩

  山東鄄城邊氏字輩:“金文孟(廷)廣道兆祥”

  山東濱州邊氏字輩:“雲喜玉清瑞,田越禮智信”

  山東長清邊氏字輩:“其紹慶(清)家培(丕)現克孝衍(延)修長薪(金)傳開基業詩書學溫良”。

  山東淄博邊氏字輩:“聖洪昌繼凱”。

  山東臨沂邊氏字輩:“永文經(景)俊玉”。

  山東鄆城邊氏字輩:“鳳夢廣道兆祥慶傳同”。

  山東蒙陰邊氏字輩:“丕景振立田開洪樂成圓”。

  湖北咸寧邊氏字輩:“作善吉後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邊氏字輩:“世忠厚傳……”

  安徽渦陽邊氏字輩:“靜興懷心(力)”

  湖北沔陽(仙桃市)邊氏字輩:“積厚自有光”。

  湖北天門邊氏字輩:“惟爾孫子名震家邦”。

  遼寧本溪、錦州邊氏字輩:“萬寶朝忠(鎮)憲成繼廣”。“國文長振久,福海慶雲生”。

  遼寧昌圖邊氏字輩:“國永喜誌慶庚生”。

  河北河間邊氏字輩:“鳳西德樹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邊氏字輩:“申敬傳家祥紅永.....”。

  江蘇邊氏一支字輩:“學振中華偉業乃倉”。

  邊氏一支字輩:“孝先緒文祥”。

  邊氏一支字輩:“宏德志寶……”

  邊氏一支字輩:“學從廣東正志光華”。

  甘肅省臨洮縣臥龍鄉雁門村邊氏字輩:“....海、世、宏、國、正(第三十六代)....”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縣辛集鄉邊莊村邊氏字輩:慶 玉 保 洪 之 樂 志

  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前竹亭村、後竹亭村

  山東省鄒城市太平鎮邊莊:廣、貽、德、茂、永、

  山東省濟寧市長溝鎮南韓村:德、永、業、

  河南駐馬店邊氏字輩:戰、理、學、奧、振、思

  河北涿州一支字輩:玉、章、文、金......

  四川廣元一支字派:德、化、先、元、吉、學......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燕店鎮付莊村:計、學、國、立

  河南省杞縣邊氏字輩:“星玉照家永,紅中振齊天”

  山西省五臺縣邊家莊支系字輩:自4世起至23世:(括號中為一輩多字情況)景廷堯永,崇維學如(崇一四章),成來藩關(業文國彥),奏起遠功,定開錫命。2005年新修家譜擬定24世至39世字輩派語:秉承禹貢,鼎泰璽銘,忠善鴻儒,萬世韶華。

  山西省五臺縣坪上邊氏支系字輩:自坪上支系邊氏始祖志寬志亮起至34世字輩派語:志,玉,國,□,朝,維,洪,□,廷,德,守,進,國,安,廣或達,積,智,祥,增,掌,培,育,新,啟,發,福,貴,旺,生,定,成,永,宏,興。(符號□表示無固定字。)

  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邊氏字輩:德、國、振、長、鴻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邊國;

  望出陳留。

  ——全聯典指邊氏的郡望和源流。

  五經笥腹;

  四傑蜚聲。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浚儀人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能言善辯,教授弟子數百人。一天,他正假寢,有弟子私下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他聽後應聲對道:“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盛飯食或裝衣物的竹器)。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意旨相同)。師而可嘲,出何典記?”嘲笑他的弟子大為慚愧。桓帝時,官至尚書令。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歷城人邊貢,字廷實,號華良,弘治年間進士,任兵科給事中,明嘉靖年間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他早年就負有才名,喜歡遊覽江山,飲酒賦詩,與李夢陽、徐禎卿、康海號稱“弘治四傑”。

  官稱佛子;

  朝採令名。

  ——上聯典指五代時期的南唐升州人邊鎬,中主李璟時,以行營招討洪、撫、饒、信、歙等州都虞侯,繼而先後攻克建州、潭州,執閩主王延政,殺楚王馬希廣,分別滅了閩、楚二國,官至武安軍節度使。諸將爭功時,他從來一言不發。善於以仁慈用兵,時人稱他為“邊菩薩”、“邊佛子”。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楚丘人邊肅,字安國,進士出身,真宗時歷官工部郎中、曹州知州、邢州知州。契丹入侵時,正逢地震,城牆倒塌,真宗密詔令他見機行事,他開啟城各城門,嚴陣以待,敵軍卻退了回去。真宗曾秘密採訪朝臣中有令聞(好名聲)者,得二十四人,其中有邊肅。

  孝先笥腹;

  文禮逸才。

  ——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以邊韶事典。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邊讓,字文禮,善屬文,孔融稱其有俊逸才。

  盧龍節度;

  聞望名臣。

  ——全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楚丘人邊肅事典。

  五言通用聯

  稻田留野老;

  煙翅破寒江。

  ——此聯為清朝書畫家邊壽民自題聯。邊壽民,淮安人,或作山陽,一名維騏,字頤公,號漸僧,又號葦間居士。

  七言通用聯

  唐人愛讀邊鸞畫;

  明士喜吟仲子詩。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畫家邊鸞,京兆人。最長花鳥。下筆輕利,用色鮮明。或謂其牡丹圖,人畜六七,大小相戲,狀態如生,推為絕筆。他如蜂蝶蟬雀,並居妙品。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邊習,字仲學,著有《邊仲子詩》等。

  名列弘治十才子;

  官居紹興二侍郎。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戶部尚書邊貢,歷城人。與李夢陽等號稱“弘治十才子”。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吏部尚書邊知白,字公式,紹興中歷戶、吏二部侍郎,直學士院。

  負才俊偉馳芳譽;

  持躬端敏紹家風。

  ——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九江太守邊讓,字文禮,浚儀人。恃才氣,不屈曹操,操殺之。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名人邊承遇事典。

  十言通用聯

  聞望崇高,天子殷殷採取;

  腹笥富厚,門人濟濟從遊。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工部郎中邊肅的事典,邊肅,字安國,楚丘人。下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學者邊韶事典。邊韶,字孝先,浚儀人。嘗言:“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


  【祠堂古蹟】

  諸暨市邊氏宗祠

  邊氏宗祠,俗稱“邊村祠堂”,位於浙江省諸暨市邊村鄉邊村。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成,佔地約1800平方米。

  坐北朝南。平屋三進,七開間,面寬一致。有門廳、戲臺、正廳、後廳和東西看樓及側屋。祠堂雕樑畫棟,製作講究。門廳與正廳前槽均用捲棚頂,瓜柱雕花籃、花枝。捲棚下垂掛花籃,雕飾富麗,色彩和諧。門廳的隔扇,雕飾吉祥;天花板上鑲嵌纏枝木雕。所有簷柱牛腿,浮雕和透雕著不同的歷史典故、人物山水、宮廷市井、海市蜃樓、飛禽走獸圖案。畫面構圖嚴謹,刻工細膩,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戲臺中的露明構件,悉數用透雕和浮雕裝飾,絢爛精緻。藻井用七彩小斗拱,以螺旋式疊砌,中嵌16尊鎏金木雕神像,將藻井分為上下兩層。藻井內外貼金施彩,金光耀眼。整座戲臺,如同精緻的雕籠,其精湛的雕刻藝術,堪稱建築中的瑰寶。

  現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邊氏宗祠是一處研究江南地區晚清建築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