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氏起源及歷史

扈姓圖騰_扈氏圖騰

扈姓圖騰(扈氏圖騰)

  扈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扈通戶,部分扈姓已簡寫成戶姓,今存陝西省戶縣。夏代為有扈氏國,地點在今戶縣北二里。《左傳·昭公元年》:“趙孟曰:夏有觀扈。”即此。關於扈,《說文·邑部》:“扈,夏後同姓所封,戰於甘者。從邑,戶聲。“本義為古國名,夏后氏屬國。《爾雅·釋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廣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時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腳下,便取“扈“為聚落地名。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三百九十二位。

  【釋義】扈,與戶同義。古文的“扈”字,上下結構,從“戶”、從“邑”。想必是和地區及人口管理有關。“扈人”定與古代的國名、地名和先人的名、字及帝王的分封有關。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扈榮:據《扈氏族譜》記載:“始遷祖扈榮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人。元順帝至正二年(1343年),以廕生授臨淄縣令,任滿值變亂,道途梗阻,於臨淄城北遂家焉。”是山東淄博、東營、濰坊、濟寧等魯中地區的扈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左傳》、《漢書》等記載,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強行繼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稱夏後啟。夏啟的做法破壞了傳統的禪讓制度,引起了一些諸侯國的極大不滿。

  其中有一個諸侯國叫有扈氏國,也是大禹的後人,是夏啟的庶兄,受封於有扈(今陝西扈縣),建立有扈國。有扈氏首領覺得自己有責任維護傳統的禪讓制度,於是就起兵討伐夏啟。夏啟立即召集天下諸侯興師鎮壓。由於大禹剛逝世不久,諸侯們對大禹的豐功偉大績記憶猶新,因此大多願意出兵助夏啟,所以夏啟就佔了很大的優勢。雙方軍隊在甘(今陝西戶縣)相遇。交戰前,夏啟對部下發布了一篇誓師辭,這就是著名的《甘誓》,記載在典籍《尚書》中,其中列舉了有扈氏國的種種罪狀,並公佈了作戰計劃及賞罰規定。

  戰鬥開始後,儘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奮戰,但畢竟寡不敵眾,結果戰敗。夏啟趁勢滅掉了有扈氏國。有扈氏族人後來以原國名為姓氏,稱有扈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扈氏、有氏。

  有氏因已失國,遂改稱冇氏。“冇”就是“沒有”的意思,以念失國之痛。

  扈氏後來又分為扈氏、戶氏、鄠氏三氏。其實扈、戶、鄠三字音同字異,實為一姓。戶氏就是由“扈”字去“邑”而為戶氏;而鄠氏則是因秦始皇改“扈”為“鄠”,因稱鄠氏。

  扈氏、戶氏、鄠氏、冇氏,四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

  另有一說,是夏啟建立了夏王朝以後,將自己的後代分封在扈地(今陝西戶縣),建立了扈國。而扈國公族的後代,有的以國名為姓氏,稱扈氏,是扈氏的另一支來源。

  著名的東漢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述:“祝融之孫,分為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羋。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慾以飲食之,龍多歸焉。乃學擾龍,以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朡川。朡夷、彭姓豕韋,皆能馴龍者也。豢龍逢以忠諫,桀殺之。凡因祝融之子孫,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溫、董……”

  源流二

  源於官職,出自古代官吏農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上古時期,少昊設立負責農政的官員為農正,全稱為“春扈氏農正”。

  據史籍《史記·三代世表》的記載,到了堯帝時期,“堯立后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大農就是當時主管農政的官職。

  到了西周時期,“春扈氏農正”簡稱為“農正”,類如當今的農業部部長。

  農正下屬有農師,為上士大夫,具體負責農田耕作之管理;有農史,負責記載農事、物候、氣象、收成、倉儲等;有農役,專職負責農事過程中的具體相關事務。

  在農正、農師、農史、農役等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扈氏、農氏、春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扈地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中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後魏代北鮮卑族有扈地幹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扈地幹氏部落在此期間改為漢姓扈氏、幹氏兩種姓氏,逐漸融合到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扈倫納喇氏,通古斯語為“Hulunnara”,漢義“盔頂”,以扈倫河名為部名,因以稱氏,後蒙古酋長星根達爾漢滅扈倫納喇部,兼併其民眾,遷徙葉赫河岸為葉赫部,以部為氏,改稱葉赫氏,滿語為Yehe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與哈達部、烏喇部、輝發部各自在扈倫地區建立割據政權,史稱“扈倫四部”,後皆為後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爾哈赤所統一。清朝中葉以後,扈倫納喇氏的主要分支葉赫氏、扈倫氏、納喇氏等,多冠漢姓為扈氏、葉氏、那氏、納氏等。

  ⑵.滿族瑚錫哈哩氏,亦稱祜什哈禮氏、瑚克沙哈里氏,滿語為Husihar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瑚錫哈理(今黑龍江寧安東北部)、依蘭費爾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等地。後有赫哲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赫哲族氏、錫伯族瑚錫哈哩氏多冠漢姓為扈氏、華氏、關氏、胡氏等。

  ⑶.滿族科奇哩氏,亦稱柯齊禮氏、郭齊里氏,滿語為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裡(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裡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扈氏。

  ⑷.滿族託和囉氏,亦稱託科羅氏、託活絡氏、脫闊羅氏、託忒克氏,滿語為Tohoro Hala,漢義“套馬”或“把袋子馱在馬背上”,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喀穆(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南)、奧裡迷(今黑龍江同江)、畢瞻(今黑龍江畢瞻河流域)、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英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扈氏、陶氏、託氏、妥氏等。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扈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古時候,堯帝將帝位禪讓給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禪讓給大禹。而大禹後來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建立了夏朝,歷史上稱為夏啟。由於大禹違背了傳統的禪讓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諸侯的不滿。其中有個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對啟,但是卻被啟打敗,氏族幾乎滅絕。有扈氏殘留的族人為了避難,就把姓氏改為扈,成為扈姓的起源。一說啟建立了夏朝以後,將自己的後代分封在扈(今陝西省戶縣一帶),建立了扈國。而扈國公族的後代,有的取國名為姓氏,稱為扈氏,是今天扈姓的另一支來源。

  扈氏起源於陝西戶縣,早期活動在河南一帶,漢唐時向西發展,在京兆郡(今陝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門。由於歷史原因,後來分散到全國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廣麻城縣落腳。後來又因家族興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遷往各地,有一支遷往貴州,現有的分佈在貴州桐梓;有的分佈在重慶市綦江縣石角鎮;有的分佈在重慶江津等地。至於其他各支情況不得而知。

  宋代以後,逐漸擴散到河北、山西、東北等北方地區及湖南、貴州、四川、江西等南方地區。

  會東縣扈氏家族與冕寧縣瀘沽扈氏家族乃一脈相承,祖籍都是貴州遵義府。先祖於清嘉慶年間經商入川,老大(名不詳)至四川會理縣(今會東縣),因其妻分娩,留在當處,乃會東扈姓之先祖;二子成貴、三子成應繼續北上至瀘沽定居,乃瀘沽扈氏之先祖。現瀘沽扈氏家族已發展至兩百多人,為瀘沽之旺族。

  自元末至今,四地扈姓族人多有分佈,人才輩出,如臨淄白兔丘的扈興漢;青州扈家官莊的扈學庠曾出任汪偽政府的山東建設廳廳長,2000年後,該村的扈本溪曾出任濰坊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扈文高曾任青州市計生局局長;濰坊的扈本軍曾任寒亭區副區長,扈洪波現任坊子區委書記,扈本詢為中國美協會員。今居山東省無棣縣的扈姓族人,據扈氏家譜記載:扈始祖自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到利津扈家零,後遷海邑城東二十里立村,傳說,宋朝名將楊延昭曾在此駐兵,分三個大營,(即今三個河西營)因位於溝盤河溝西岸,故取村名河西營,該村位於西,名為西河西營。定居在山東魚臺縣、豐縣的扈姓族人,都是清朝嘉慶年間由濟寧市區遷往魚臺縣楊宅子村,民國初年部分又從魚臺縣楊宅子遷往豐縣歡口。山東兗州市興隆莊鎮護駕營村曾有扈姓人氏,據明朝初年墓碑記載,此村西南有扈家的祖塋,原稱扈家塋。後扈姓他徒。村中吳、劉等姓認為“扈家塋”的“塋”字不吉利,改村名為護駕營。今居山東曹縣魏灣鎮的扈姓族人,據當地扈姓族譜記載其始祖由洪洞大槐樹遷曹縣,已傳二十三世,有族譜留於世。今故城縣饒陽店鎮扈莊村有扈姓族人居住。扈莊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80公頃,430人。村址位於饒陽店鎮東6公里處。東有溫莊乾渠,北有武北溝至溫莊乾渠的順水溝。以扈姓命村。

  據崇文堂家譜坊收藏的扈氏支譜記載:現居地沂南縣沽渣汪的扈姓族人,其始祖扈仕行,祖居地山東省沂南縣界湖村。此地族人有家譜留於世,初修版本修於一八九二年,本版修二00四年,主修人扈義勤,卷數1,頁數95頁。現居於四川巴中的扈姓族人,據說是湖廣填四川時,由湖北孝感麻幹鄉遷來。分佈在巴州區青山鄉石龜山(七村)、扈家山(人頭山)、紅巖碥(六村二社),東興鄉白鶴山,平梁鄉黑桃碥及光輝鄉、化成鎮一帶;南江縣朱公鄉黃梁壩和斜巖砭一帶。青山鄉扈家山(人頭山)和朱公鄉黃梁壩的扈姓族人為一個始祖,傳下來分為五房。長房和四房分佈於青山鄉五村二社,長房主要聚居於四合院;四房主要聚居於老屋和新房子。四房後來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花橋鄉趙家壩一帶居住,另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朱公鄉七村一帶居住。二房分佈於青山鄉六村二社(紅巖碥),二房後來有一部分遷居到南江縣花橋鄉一帶居住。三房和么房分佈於南江縣朱公鄉黃梁壩。

  分佈

  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四位,現今人口約十二萬,排在三百九十二位。望居京兆。

  今北京市,山東省的單縣、曹縣、沂水縣、泰安市,黑龍江省的樺川縣,河南省的開封市、安陽市、浚縣、鶴壁市,重慶市的綦江縣、江津縣,四川省的達州市,河北省的棗強市,湖南省的邵陽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縣,安徽省的六安市,貴州省的桐梓縣,湖北省的麻城市,廣東省的中山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扈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日照扈家莊扈氏字輩:為、全、佃、文、新、武、俊、……

  河南鶴壁扈氏字輩:逢日全炳東建寶,振發永宗興國玉;

  河南信陽扈氏字輩:……金生國家……

  河南商丘民權縣扈氏字輩:......家光善傳如中孝...... 與山東曹縣同家譜

  重慶開縣扈氏字輩:正大光明,道以中傳,繼天立極,曰維性善,儒宗東國,文行忠信,賢如思孟,世守其成;(後續派)開基良厚,承澤也長,功崇業廣,恩溥德昌,家徵鳳瑞,代發麟祥,孫榮子盛,桂馥蘭芳

  湖北荊門扈氏字輩:廷士國開公,大志光先德,惟善天必佑,福壽可遠長,在家作名詩,登朝顯忠良;

  四川達州扈氏字輩:①登祥圓仕長,德澤永壽昌,興發克紹序,萬代遠相揚。②天思興文人,德澤富貴成,詩書傳世代,榮華福滿門;

  北京大興扈氏字輩:廷英九明文紹世,乃克三天成治家;

  河北棗強扈氏字輩:克傳琪家厚,秀毓慶邦光,令德繼世久,紹仁定永昌;……殿清文傳其家厚榜訓慶芒光

  江西九江扈氏字輩:德運開景象,財華佐國安,富貴榮金玉。

  河北故城扈家莊扈氏字輩:晵溥蘟允永思學紀憲忠明志昭賢德家興國榮昌

  山東淄博周村扈氏字輩:……志樹佃興……

  四川巴中扈氏字輩:佔尚方朝,國章三文,榮光昌大,元遠長興,有德克紹,必躍宗庭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

  姓啟扈國。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全聯典指扈姓的郡望和源流。

  館推棣萼;

  威振棗陽。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北宋朝初期的安次人扈蒙,字日用,後晉天福年間進士。後周時官右拾遺,並直史館,當時,他堂弟扈載為翰林學士,兄弟二人共同掌管內外詔令,時稱“二扈”。人北宋,扈蒙任史館修撰,與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又與李叻等人同編《文苑英華》,另著有《鰲山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淮人扈再興,字叔起,驍勇而有膂力,善於應變。作戰時,總是披散著頭髮,光著膀子,赤著雙腳,揮舞著雙刀,大聲呼喊著沖人敵陣。曾在棗陽大敗金兵。官至神勁統制。

  學優日曆;

  名重碧雞。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全聯典指五代末扈矇事典。

  五言通用聯

  父子雙名將;

  兄弟兩才人。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宋代抗金名將扈再興,淮人。下聯典指北宋進士扈蒙,安次人。字日用,少以文學名。仕周官至知制誥。時從(堂)弟扈載為翰林學士,兄弟並掌內外製,世稱“二扈”。

  戶中千祥聚;

  邑內百卉妍。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扈姓“扈”字的拆字聯。

  六言通用聯

  漢時將軍甲第;

  後周學士人家。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車騎將軍扈雲。下聯典指後周朝時期的學士扈載,北燕人,字仲熙,宋太祖初年進士,有才名,拜知制誥,遷學士。

  十言通用聯

  為政得民,合屬挽留上奏;

  揮戈入陣,屢收戰捷奇功。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明代知府扈暹,由舉人知鳳翔府,政務寬簡,識大體,以憂去任,郡民詣闕保留,及秩滿,又保留之。凡三十餘年致仕卒。下聯典指宋代抗金名將扈再興,淮人。善機變,有勇力,每戰則勝,金兵大懼。扈再興之子扈世達,官至都統制,亦有“北宋名將”之稱。


  【祠堂古蹟】

  扈家嶺

  扈家嶺,地處湖南省邵陽縣諸甲亭鄉祖陽村,位於海拔500多米的半山腰上,俗話說“高山有好水,谷地有好花”,此處層巒疊嶂,林木繁盛,水草豐美,四季分明。春來風景碧如玉,鳥語花香蝶成雙;秋高氣爽雲更白,紅葉滿山碩果累。正可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雞犬相聞,空谷迴響。更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村民聚落依山傍坡,環繞成寨,登高望遠,頗有“表裡山河”的即視感。江山如此多嬌,醉美自己家鄉。

  四百多年前,扈家先祖鐸公自河南蘭考縣至湖南邵陽市履職,官居寶慶太守,有子二人。因心儀於寶慶府風景優美,風水上佳,遂命長子友文回河南蘭考老家守祖業,次子友仁在此居住,開枝散葉。友仁公派衍本清、本源、本淡、本瀛四房,其中長房本清公一房居霞光嶺,本源公一房遷邵東野雞坪鎮梅田村,本淡公一房居祖業地邵陽市大祥區雲水鋪,本瀛公遷四川。後長房本清公堂下蟾芳公一脈又遷徏到雙聯村,蟾芳公派生六房(名字輩六房),其中一、二房遷居祖陽村扈家嶺,至今已三百年矣。

  鄒城市扈家溝

  扈家溝村,地處孔孟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東部,西望孔子出生地尼山,東臨沂蒙山脈,屬孔孟故里鄒城市管轄、鄰村有小柳峪村、西南河村、北王村等,山明水秀,空氣清新,依山傍水,視野開闊。

  扈氏先人來到這裡,一支去了湖裡(當地人說的湖裡,應該是微山湖一帶),一支留了下來,繁衍生息,世代更替,形成了現在人丁興旺的扈家溝。

【家訓格言】

  《扈氏家訓》

  訓孝

  訓爾孝,孝為先,人生百善此乃源,父母為我生身本,獨不見反哺跪乳報母恩;願兒孫,法前賢,綱極深恩大如天,爾孝其親子孝爾,點點滴滴在簷前。

  訓悌

  訓爾悌,悌於兄,兄如不及弟當恭,骨肉同胞不可分,獨不見棠棣花開共樹紅;願兒孫,自省躬,弗聽婦言薄弟兄,樓前花萼相輝映,骨肉不分永昌隆。

  訓忠

  訓爾忠,忠何謂,盡已之心弗作偽,瞞天昧已用心機,獨不見十目所視十手指;願兒孫,勿粉飾,始終內外皆如一,足恭巧令不為焉,至聖先賢永世師。

  訓信

  訓爾信,信其言,然諾無欺效先賢,使奸弄巧愚耳目,獨不聞掩耳盜鈴皆自欺;願兒孫,自省愆,妄詐言行人所嫌,爾不欺人人信爾,有何冰炭到胸前。

  訓勤

  訓爾勤,勤補拙,貧富關頭好問津,富貴榮華誰不愛,獨不見勤人勞作五更星;願兒孫,鬚髮奮,勤勞苦掙奔前程,休羨懶人貪玩好,閒人畢竟是廢身。

  訓儉

  訓爾儉,儉養廉,人生節儉莫奢侈,金迷酒醉酣混日,獨不見床頭金盡枉自嗟;願兒孫,戒奢華,休將錢物當泥沙,與其奢也常思儉,聖人之言記心間。

  訓耕

  訓爾耕,耕為先,豐衣足食非等閒,莫道農家業太苦,獨不見民生原以食為天;願兒孫,聽其言,耕讀兩字一家全,更有忠厚傳家好,總把心田作良田。

  訓讀

  訓爾讀,讀書高,筆底生花品自超,還須勤苦休懶惰,獨不見得意歸來奪錦標;願兒孫,勿憚勞,青燈黃卷度清霄,漫道居官身尤貴,便為庶民也英豪。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