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起源及歷史

尚姓圖騰_尚氏圖騰

尚姓圖騰(尚氏圖騰)

  尚姓是中國姓氏之一,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後裔,以祖名為氏。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二十多萬,排在第一百四十七位。

 【釋義】《說文》:“尚的本義為曾”。即增加。有上下之上的音,引申有添飾、超過之義。進而有崇尚、高貴的含義。

【得姓始祖】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建立呂國,故又名呂尚,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武王伐商時,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於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後,原齊國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為氏,稱尚姓。他們尊尚父為其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大臣尚黑,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夏王朝時期,部落成員尚黑,不論是服飾、居室、器物、牲畜、時節和意識觀念,無不以黑為貴,黑色也是最經久耐用、成熟老練的顏色,因此有大夫乾脆取名叫尚黑。

  在尚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周王朝開國功勳姜太公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及《萬姓統譜》等記載,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因其祖上伯夷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建立呂國,故又名呂尚,為炎帝后裔。

  姜尚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稱太公望。

  周武王姬發伐商紂時,姜尚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

  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姜尚被輔政大夫周公旦封於齊地,建齊國,立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諸侯封國之上。

  戰國初期的周安王姬驕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田氏正式代齊。之後,原齊國姜姓王族中有一支族人,以其先祖姜尚的字名為姓氏,稱尚父氏、尚氏,後皆稱尚氏,世代相傳至今。尚氏族人多尊奉姜尚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尚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尚書,是戰國時期秦國首先設定的官位,起先專職為君主保管文書、典籍、史冊等,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在少府中設定四個官吏負責掌管檔案收發,這四個官吏皆稱尚書。

  到了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改革秦制,提高了尚書的政治地位,加大的尚書的只能權力,專設了尚書中臺,置有尚書令,與尚書僕射分別為尚書中臺的正、副長官,下設有四曹理事,每曹設尚書一人,四曹分掌國家各方面的政務。到了東漢時期,又增加了兩個部門,稱六曹,有六個尚書。

  唐朝時期確立六部制,尚書令統管六部,儼然如同今日的總理、首相、國務卿。六部分別執掌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成為較為完善的封建帝制的統治機構。

  元朝時期,這六部歸如中書省。到了明朝時期,六部尚書各自獨立處置所轄政務,直接對帝王負責。

  在尚書、尚書令、尚書僕射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氏,世代相傳至今。直到清朝時期,仍有人以祖上尚書之官稱改為姓氏者。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朝時期官吏五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在尚書之外設定了五個“俱尚”之官位,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這五個官職,皆有管理、負責和司掌之意,這六個官職實際上就是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的內宮小官吏。

  在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尚書郎,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尚書郎,就是尚書郎中,是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定的官位,設有四人,皆稱尚書郎,四個人分別掌管對外尚書事務:一名主管匈奴單于營部,一名主管羌夷諸部吏民、一名主管全國戶籍及土地墾作,一名主管錢帛貢獻委輸等,皆歸屬尚書中臺統轄。

  尚書郎不能一步即位,先入尚書中臺時稱作“守尚書郎中”,工作滿一年且稱職者方稱“尚書郎”,工作滿兩年且無過錯者則稱為“侍郎”。

  西漢初期,漢王朝與諸多民族戰事頻乃,諸風國大吏也多有反叛,尚書郎竭力應付各種變化的局勢,少有不犯錯誤者,因此能升至“侍郎”者稀寡之致,許多人在“守尚書郎中”在位置上就被砍了頭。

  在尚書郎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氏、郎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尚衣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尚衣監,是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設定的一種官位,專職掌管君王貴胄的御服供奉。到了隋朝時期改為尚衣局,一直到明朝時期改為尚衣監,改由宦官(太監)擔當,為宦官十二監之一。

  在尚衣監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衣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尚氏、衣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隋朝時期官吏尚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尚功,是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設定的一種官位,統領尚儀局。尚儀局內設定尚功二人,官秩為從五品;到了唐朝時期升為正五品,相當於今日的司局級。

  尚功專職掌管、督遭造女工之事,下屬有司制、司珍、司彩、司計這四個官署,諸般繅、紵、緡、絛、編、紡、織、繡、綯、繢、繽、縫等等,皆在尚功掌督之列。該官職在唐朝武則天時期、以及明朝時期一度為女官,後一直沿用到清朝時期。

  在尚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尚氏、功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唐朝時期鮮卑宇文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唐尚書右僕射、馮翊郡王尚可孤,為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

  隋、唐時期,東部鮮卑族宇文氏部落,其中一支世居松漠(今河北牧蘭圍場到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南之間)。到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時期,有鮮卑族人名宇文可孤率部歸附唐朝,他驍勇善戰,屢力戰功,官至神策大將軍,被唐玄宗賜姓為李氏。

  唐德宗李適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後,李可孤恢復原姓宇文氏,兼御史中丞、荊襄應援淮西使,以所統之軍赴山南東道與李希烈對戰,屢有戰功。當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也率防秋士兵反叛,擁立在長安閒居的原平盧節度使朱泚為帝,唐德宗李適倉皇出奔奉天,下令宇文可孤率軍至藍田救援,當時賊眾方盛,宇文可孤營於七盤,修城柵而居之。朱泚派遣大將仇敬等人率兵進犯,接被宇文可孤擊破,隨後乘勝收復藍田縣。

  公元784年農曆3月,宇文可孤晉升封為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神策京畿渭南商州節度使。農曆4月,仇敬又來進犯,宇文可孤率兵急擊,擒殺了仇敬,於是聯合神策行營兵馬使、副元帥李晟一起策劃進攻長安。農曆5月,李晟率軍會合宇文可孤、駱元光諸路兵馬收復長安,宇文可孤擔任先鋒,頗有戰功,以功升檢校右僕射,封馮翊郡王,增邑通前八百戶,實封二百戶,遂自己以職官命姓為尚氏,稱尚可孤。

  尚可孤為人誠樸沉毅,雖有光復大功,卻未嘗言功。朱泚之亂平息後,尚可孤率軍駐紮白花亭,號令嚴整,不擾市民,時人稱頌。李晟也很器重他,後來河中節度使李懷光叛亂,唐德宗命尚可孤率諸軍進討,行軍到沙苑,尚可孤突發惡疾,病死於軍中。

  在尚可孤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漢改之姓為姓氏,稱尚氏,迅速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吐蕃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唐書》記載:“唐時吐蕃國有改漢姓尚氏,即宣宗時降唐蕃酋尚延心一族。”

  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西大豪張議潮率領當地軍民擊敗吐蕃,收復瓜、沙二州,然後採取遠圖之策,一邊訓練軍隊,一邊屯田圍墾,兵強馬壯之後,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勒師北征,一舉攻克伊州。之後出師西向,攻城野戰,連克甘、肅二州。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農曆2月,張議潮派兄長張議譚至長安,進獻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版冊予唐朝。唐宣宗大喜,詔封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農曆11月,又詔令河西張議潮所部為大唐歸義軍,擢張議潮為節度使、十一州觀察營田處置使,授尚書左僕射,爵二品。

  到了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農曆10月,吐蕃大酋長延心主動以河、渭二州歸降唐朝。當時尚延心對秦城防禦使李承勳建議: “河、渭二州,土曠人稀,因以飢疫,唐人多內徙三川,吐蕃皆遠遁於疊宕之西,二千里間,寂無人煙。延心欲入見天子,請盡帥部眾分徙內地,為唐百姓,使西邊永無揚塵之警,其功亦不愧於張議潮矣。”唐王朝因此對延心大加讚賞,賜其漢姓“尚”,後稱尚延心。

  唐懿宗李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張議潮再率歸義軍進剿吐蕃,吐蕃軍接龜縮於涼州。唐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率漢、蕃聯軍七千騎兵星夜長途突襲姑臧。吐蕃軍毫無防備,以為天降神兵,驚駭潰散,遂一舉攻克涼州。捷書至長安,朝野嘉之。

  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鶻酋長僕固俊盡驅吐蕃鎮卒,收復庭州、西州,以二州歸張議潮。農曆10月,鮮卑拓跋懷光以五百騎衝入廓州,生擒吐蕃首領倫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吐蕃餘部數萬東奔秦州,尚延心當即出兵將其徹底擊敗。之後,尚延心在奏報朝廷後,將吐蕃族人悉數遷於嶺南地區,吐蕃王朝由是衰絕,吐蕃王乞離胡君臣不知所終。從此,隴右之地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唐朝天寶年間以來西域失地皆得光復。

  在尚延心的後裔子孫以及部族人中,多稱尚氏,後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尚飲提點,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尚飲提點,是元朝時期尚飲局的最高行政長官,專職掌管酒醴釀造,隸屬於光祿寺管轄,官秩從五品,下屬有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全國的釀酒業均歸屬這三人管轄,元朝滅亡後再無此官。

  從大蒙古國薛禪汗孛爾只斤·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農曆3月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執政開始,至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農曆8月,終其大元帝國的一百零八年,元朝共歷尚飲提點十一人、尚飲大使二十七人,尚飲副使四十餘人,在如此最豐厚肥盈的尚飲局,竟無一人貪賄毫銀!比對今朝,實在是令人扼腕感慨不已。

  在尚飲提點、尚飲大使、尚飲副使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稱尚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尚牧提舉,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尚牧提舉,是元朝時期尚牧局的最高行政長官,專職掌管畜牧之事,隸屬於宣徽院,官秩從五品,下屬有同提舉一人,副提舉一人,全國的畜牧業均歸屬這二人管轄,元朝滅亡後再無此官。

  在尚牧提舉、尚牧同提舉、尚牧副提舉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稱尚牧氏,後大多融入漢族,省文簡化為單姓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尚舍太監,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尚舍太監,是元朝時期,改宋朝時期的尚舍局為尚舍寺後的最高行政長官,專職掌管畜牧之事,隸屬於宣徽院,官秩從五品,下屬有尚舍少監若干,元朝滅亡後再無此官。

  尚舍太監主管帷幕帳房陳設等諸般事宜,兼有牧養駱駝、貢進乳酪等。

  在尚舍太監、尚舍少監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官職稱謂漢化為姓氏,稱尚舍氏,後大多融入漢族,省文簡化為單姓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於琉球族,出自明朝時期琉球國君主尚巴志,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巴志,公元1372~1439年,思紹王之子,母親為美里子之女,古琉球國的第二代國王,日史稱“勢治高真物王”,公元1421~1439年在位。

  巴志在少年時即有才名,他取代了其父思紹出任佐敷按司。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他起兵擊敗了琉球群島的中山國王武寧,奪取中山王位,在首裡城(今日本九州沖繩)奉其父為名義上的中山王,自己親執國政。

  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巴志出兵滅了北山國,並任命其次子尚忠為北山監守。明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其父思紹逝世,巴志正式繼位為琉球王。之後在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對南山國發動了戰爭,南山王他魯每兵敗自殺,南山國滅亡,至此,巴志真正統一了琉球王國。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承認巴志統一琉球群島,飭封其為中山王,並特賜姓為“尚”,史稱“尚巴志”、爵稱“尚巴志王”,第一尚氏王朝正式建立。

  尚巴志王在位期間,追封其父為尚思紹王,後擴建了首裡城,修建了那霸港。當時的琉球國對朱明王朝、李氏朝鮮、日本、南洋各國的貿易往來興盛,為琉球國的繁榮合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尚巴志王的後裔子孫世代皆稱尚氏。

  直至清朝道光二十八年農曆5月8日(公元1848年6月8日),年僅四歲的尚泰繼承了第二十五代琉球王位。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腐敗的滿清政府在美國公使面前乞好,應允美軍馬休·佩裡率艦隊抵達琉球群島,簽訂了無恥的《琉美修好條約》。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喪失了祖國大陸中央政府支援的琉球國又與法國簽訂了《琉法修好條約》。

  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琉球國再與荷蘭簽訂了《琉蘭修好條約》。

  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8月13日,喪權辱國的《中日修好條約》由內大臣李鴻章出面簽訂,琉球國被日本政府強行霸佔。

  在“牡丹社事件”之後,日本明治天皇大室寅之祐(姬吳祐)於清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宣佈廢除琉球國,改稱“琉球藩”。清光緒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日本剝奪了尚泰的琉球王稱號,將琉球藩改為日本的沖繩縣(第二次琉球處分),尚泰則被明治天皇強行移居於東京,他的第二子尚寅、第四子尚順後來回到沖繩。在日本當局頒佈《華族令》後,尚泰被封為侯爵。

  清光緒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1901年),尚泰死於東京,終年五十九歲,被葬在了沖繩縣那霸市的玉陵。此後,該支華族尚氏成為了今日本著名的沖繩本貫尚氏家族。

  源流十四

  源於景頗族,出自明朝時期景頗木染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景頗族尚氏,源出景頗族古老的木染氏部落,後有人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單姓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尚姓源起周代的齊國。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認田和為齊侯。至此,齊國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因田氏代齊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屬於一種和平演變,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齊國。

  唐時,尚姓名人有官任禮部尚書兼侍御史的濮陽人尚衡,以及衛州汲(今河南汲縣)人尚獻甫,還有唐末的農民起義首領尚君長、尚讓兄弟(從其二人經歷來看,應為河南或山東兩省間人)。此際,尚姓一方面表現優異,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軍,使得整個尚姓家族自此龐大茁壯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講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黨、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於今陝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長治、河南汲縣、山東泰安、肥城一帶。

  五代閩國王王曦有寵愛尚妃,說明此際已有尚姓入遷福建。

  南宋以後,南方各地漸有尚姓家族。

  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澤(今河北深澤)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遷居河北滿城。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四起,既為推翻元人統治,又為爭奪皇權互相攻殺,導致中原、華東、中南各地人口銳減,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因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於是從山西移民,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

  明清之際,尚姓開始在南方各地發展起來,並有渡海赴臺,遠播海外者。

  分佈

  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一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一百二十多萬,排在第一百四十七位。

  尚氏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北。據史籍《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記載,明、清兩朝,尚氏族人進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廣、浙江(均兩名)外,還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過六名。北方諸省中以河南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為羅山人。其次為陝西(八名)和山東(五名)。需要提一下的還有奉天(今遼寧省),有三人入圍。

  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於今陝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長治、河南汲縣、山東泰安、肥城一帶。

  如今,尚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為多,這三省尚氏約佔全國尚氏人口的60%以上。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清河郡: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廉介堂:廉是清廉潔白,介是性格行為獨特。元朝尚野,志趣正大,文詞典雅,事繼母至孝。為國史館編修,出為汝州判官,為人清廉潔白,性格行為不同於眾。

  此外還有高師堂、仁壽堂、清河堂、飛熊堂、世德堂等。

  字輩

  湖北

  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朱集鎮尚寨村,全村有尚姓約2000人。字輩:正大光明 富豐先思善 書........

  湖北襄陽市南漳縣東鞏、肖堰一帶尚姓字輩:正世開德盛,萬仕廣明經,有志仁賢義,才柏之秀雲。

  湖北十堰鄖縣五峰鄉尚家河尚氏字輩:“應化克廣,文志從選;繼立學政,大啟榮顯;勳建天朝,恩垂邦典;世德振興,全修萬善;永發承祥,尊祖業傳;遠影康樂,道宏瑞滿;維敬群雄,英明佑賢;謙益儉良,代忠存延。(傳順治14年遷於山西大槐下)

  湖北襄陽歇馬河尚家壪尚氏字輩:川(廷春,乾(遇友)應(金錫),建其士瑞,玉麟發祥,宗功永秀,世代榮昌,承奉聖賢,書禮弘揚,文武全才,治國安邦,順之道正,仁義昭彰,祖德遺輝,明久興旺。(祖傳明朝正統年間約公元1444年左右,老祖尚乾川、尚寧川、尚少川兄弟三人從河南汝寧府、玉石碑、大槐樹、筲箕窪遷徙,分別落居於房縣,保康縣,遠安縣)

  湖北襄陽穀城縣城關鎮尚家埠口尚氏排行“正大光明,安邦治世”。

  山東

  山東鄆城尚氏字輩:“盛德伯作昭詩書可景習理成大宗興志先文懷繼餘傳恩樹良善秀萬春效仰方俊耀乃延慶嘉隆昌”。(後遷於現山東嘉祥梁寶寺鎮尚莊村)

  山東德州尚氏字輩:“文其明玉祥”。

  山東淄博尚氏字輩:“曰大維宏家聲振宗善敬啟廣丕作保方良承佩貽肇錫慶長”。

  山東淄博王村尚氏字輩:“仁義力志慎修克貞可”。

  山東龍口尚氏字輩:“大德玉福振(宗)作書香世守乃祖”。

  山東泰安尚氏字輩:“其思永繼元希榮緒廷先大德傳宗廣延慶佰世芳”。

  山東萊蕪故事村尚氏字輩:“憲緒念傳永,蕙蘭勝馨香,祖佑師叔第,富庶詔華堂”

  山東濱州大尚村尚氏字輩:“仁義禮智信,俊哲文明貴,忠厚傳家遠”。

  山東利津尚氏字輩:“育蕃應攸敘憲祖自熙淳世傳忠孝德尊訓久茂祥”。

  山東聊城閻營村尚氏字輩:“洪景然明振保貴”。

  山東日照東港區五蓮縣尚氏字輩:“……延慶修明”。

  遼寧

  遼寧大連尚氏字輩:“文雲思德肇志忠厚傳家遠詩”。

  遼寧瀋陽尚氏字輩:“世德爾祖……”

  遼寧海城尚氏字輩:“繼學可之崇玉維政宗昌其久世德爾祖承效克適偉佩紹憲本大乃永紀惠汝述”。

  遼寧鐵嶺花耳山尚氏字輩:“雲起邦國永成明君發洪貴殿志文俊興”。

  遼寧鐵嶺李千戶尚氏字輩:“宏玉新成慶尊崇國運昌德榮思守法寶善致發祥”。

  遼寧新賓尚氏字輩:“傳緒振恆衍慶修陽培源思茂承宗宜凝”。

  遼寧新賓這一支應來自江蘇贛榆或山東日照,字輩:傳緒永德,衍慶修明,積善之家,濟世運昌,培源思茂,承宗貽榮。

  吉林

  吉林市郊尚氏字輩:“崇登士永國廷有中希文起瑞雲殿昌榮名芳德峻才大聲鴻百祥連漢萬載豐恆”。

  河南

  河南孟津尚氏字輩:“汝師恆弘景全修德乃成廷懷連去際芳遠照永清從玉金作寶如宗廣來明道長世法有守存本建興”。

  河南淅川尚氏字輩:“德光宗士宏興良善花榮勝店家佔坤明”。

  河南南召尚氏字輩:“從春興廣泰久士相恆昌吉照迎增水仁義和友邦(音)”

  河南新鄉東曲裡村尚氏字輩:“文彥春家祥福德廣”。

  河南葉縣常村鄉尚氏字輩(尚應魁):

  應、進、宗、明。克、清、鳳、永。 學、書、耀、祖。 振、德、家、生。

  文、行、忠、信。延、年、增、榮。 正、新、誠、意。 太、和、春、景。

  堯、邦、舜、國。浩、志、可、興。 平、安、久、遠, 同、望、盛、隆。

  智、豐、惠、沛。均、建、奇、功。 潤、珍、貴、寶。 澤、善、順、禎。

  湖南

  湖南桑植縣:一支:大啟正龍世、文華遺澤長。

  二支:光大開文運、昌明啟後良、英賢先自立、家道永垂芳。

  三支:本立道生、源遠流長、昭穆順序、孝友滋彰、名高三楚、聲振一堂..........

  河北

  河北磁縣尚氏字輩:“西古祖而顯勤春林有清福祿禛祥慶大中正常生陽照苗盛旺萬物廣多興”。

  河北保定、遼寧遼陽尚氏字輩:“增(昌)明(其)永(久)德(世)利(德)富(爾)貴(祖)”。

  河北省寧津縣,現居遼寧黑山:雲順文鴻志,百世永吉昌

  河北廊坊尚氏字輩:國、存、近、()、在、德、景、文、俊、振、海、宏

  現居北京市昌平區百善鎮半壁街村:…如、德、志、紅…

  黑龍江

  黑龍江肇源尚氏字輩:“之國登永崇守洩廷萬書廣大教育群英聖為人瑞德乃家聲”。

  山東

  山東泰安夏家莊、肥城安家莊、大尚莊、小尚莊是一支。其中字輩有:“緒、乾、節、立、太、玉、隨、林、富、生等”。

  山東泰安肥城老城鎮辛屯村(胡莊組)亦尚存一支。其中字輩有:“成、永(金)、仁、義、禮等”。

  安徽

  安徽太和趙集鄉尚寨,馬營村一帶。其中字輩有:“孔,學,鳳,守(照),成”。

  安徽懷遠後尚,前尚,西尚,尚廟,尚莊是一支。其中字輩有:“成,登,守(佩),林(殿),元,國登“。

  安徽當塗縣黃池鎮,其中字輩有:“師、玉、文、世、定、啟、賢、坤。。。”

  安徽霍邱縣花園鎮迎龍村尚大臺子,其中字輩有:“習、顯、偉、德、發、傳、應、由、申、嘉.”

  山西

  山西運城永濟平壕村尚家字輩:修,善,積,德,廣,前,玉,後.

  四川

  四川成都尚氏字輩:...作開宏俊....

  其它

  尚氏一支字輩:“正金大光明富豐先永祥”。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京兆;

  源自太師。

  ——全聯典出尚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高人傳紀;

  僉判風流。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尚長隱居不仕,被列入《高士傳》。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尚道長為僉判,楊萬里贈其詩云:“風流文采舊家聲。”

  勒名彝鼎;

  擅術縱橫。

  ——上聯典指尚橫(待考)。下聯典指戰國韓國的尚靳事典。

  仁義為本;

  勞武結合。

  ——湖北省保康縣歇馬河尚氏祠堂祠聯

  五言通用聯

  材略澤吐蕃;

  孝友譽滿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吐蕃大相尚結贊,有材略,伏兵禦寇,屢立戰功。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國子祭酒尚野,滿城人。志趣正大,文辭典雅,以孝友聞。

  七言通用聯

  志留赤山表宿願;

  德被岳陽益庶民。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諸生尚兆山,字仰止,句容人。清光緒間,從左宗棠開浚赤山湖,事未半而功廢,兆山惜之。輯纂《赤山湖志》。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岳陽令尚達,字兼善,同州人。明弘治初年,以貢士任岳陽令,縣有澗水為患,達命開渠灌田。歲旱,民食其利。

  卜恢復匡挾之略;

  振清風文采之聲。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東部鮮卑宇文別支尚可孤,唐上元年間歸附唐朝。宦官魚朝恩器重他的英勇,收為養子,令他屯兵扶風、武功十幾年。升任招討應援荊襄使,平定李希烈叛亂;後以先鋒跟從李晟收復長安,因功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封馮翊郡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尚道長,宮僉判,詩人楊誠齋曾贈詩給他,有“風流文采舊家聲”的詩句。

  十言通用聯

  宋代高人,詩贈子平文彩;

  工科給事,疏止佛氏浮圖。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詩人尚長道事典。下聯典指明朝弘治進士尚衡,字一中,同州人。累官工科給事中,嘗上疏諫止造佛塔。後移守漢陽卒。

  【宗祠古蹟】

  新鄉尚氏祠堂

  尚氏祠堂位於:河南新鄉市牧野區西牧村。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間(1699年),距今已有306年的歷史。

  尚氏宗祠三百多年來,歷經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多次修葺,至今尚存。祠院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拜殿和神殿。康熙三十八年尚氏先祠碑記石碑一道,拜殿前簷石柱兩根,均為清代建築,許多構件雕工精湛,具有藝術價值和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

  尚氏大宗祠

  尚氏大宗祠原址上士橋之西南,昉自何代圮於何時,則茫然無考。中華民國時僅存墟基。民國二十五年,停燕酒一輪所得產息並民國九年圓譜之餘資,由寵成公增息至一百八十餘元,族之老成者董其事,民國廿六年購基村東即今址建祠五楹。爾後一九九四年培松、志明、松賢諸公重建。逮乎二零一七年,眾舉珠成、柏錢、柏安、志明等先生領銜組閣重建祠堂委員會,是歲孟春啟工,翌年二月十八告竣,祠佔地五百餘平米,五盈三樓。今日事成,先靈妥安以蔭庥苗裔,而尚氏後人念懷先人開疆建尚郎橋、創業尚家垟之不易,更灼禮先祖、睦親敦族、光吾尚氏之門楣、興吾尚氏之家第而蹈厲奮發旃。

【家訓格言】

  《尚氏祖訓》

  木本水源,莫忘根本,忠孝傳家,耕讀繼世。

  尊祖敬長,善待子孫,為人處世,誠實守信。

  愛國愛家,遵紀守法,闔族團結,友善共濟。

  勤儉持家,成就大業,妥管普書,準時續譜。

  襄陽尚氏祖訓

  忠孝為本,耕讀傳家。

  仁、義、禮處世,勤、儉、和持家。

  不孝有三無後唯大。

  不予同族通婚。

  不淮作娼盜。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