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氏起源及歷史

宦姓圖騰_宦氏圖騰

宦姓圖騰(宦氏圖騰)

  宦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以仕宦為姓。《正字通》載:宦姓“當取意於仕宦,不以宦閹為姓。”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七十九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職業,出自上古時代之宦人,屬於以身份稱謂為氏。

  宦人,是上古時期奴隸主的家奴,或帝王國君、王族貴胄的奴僕之獨特稱謂,是奴隸制度的社會產物之一,“宦”即家臣,並非指後來有中官、閹官、寺人、奄人之稱的太監。

  宦人在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大多是世襲終生制,這種社會身份稱謂一直延續到中央人民政府於1959年3月在西藏進行的民主改革,方才逐漸終廢。

  在古代宦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世襲身份稱謂為姓氏者,稱宦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宦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戰國時期官吏宦者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宦者令,是戰國時期在趙國首先開始出現的官稱,負責掌管“宦官署”。

  在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裡,首先明確指認那些被閹割了男性外生殖器的奴僕為“宦者”、被搗垂了女性內生殖器的奴婢為“寊者”,後世以中官、閹官、寺人、奄人等稱謂來特指這些喪失了生育能力的人。其中,有司掌職務者稱“宦官”,統領所有宦者、寊者、宦官的“宦官署”最高行政長官即稱“宦者令”。由於宦者、寊者、宦官等大多是帝王君主的貼身服務者,出於安全需要,宦者令大多由君王的嫡親、或極端親信之人擔當。

  到了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以大將軍王翦率秦軍滅了趙國,之後在建立的秦王朝中承襲了“宦官署”這種稱制。

  到了漢朝時期,大多沿襲秦制,不過改由親信宦官來擔任“宦者令”。一直到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改“宦者令”為“太監總管”,從此成為後世歷朝歷代對男、女太監統管之官吏的統一稱謂,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

  在宦者令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宦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宦氏、令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古代官宦世家,屬於以官職統稱為氏。

  大明正德的年間,由皇帝賜姓於太子太保滿門姓宦。宦姓開始盛行。據清朝學者張澍撰著的《姓氏五書》中記載:“宦,當取意於仕宦,不以閹宦為姓,今貴州遵義具有此姓,江蘇丹陽亦多。”另外,在史籍《姓苑》中也記載:“宦氏,望族出東陽。”

  在古代,有以官宦世家身份為姓氏者,即稱仕宦氏,後有避難、避亂、避禍而省文簡改為單姓宦氏、官氏、仕氏等,以念先世顯赫身份地位,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自舜之後裔陳梅林。戰國時期有一奇人鬼谷子,星象占卜,兵法韜略無不精通,門下弟子皆為高官,顯赫一時。著名的有蘇秦,張儀,龐涓,孫臏等。陳梅林亦為其弟子,學藝下山後卻難登仕途,求官不第,最終其妻也離他而去。臨終前囑咐其子,我一生未入仕途,希望你能完成此願,並改為宦氏,以慰此念。遂其後人以宦為姓。

  源流五

  出自蒙古族。蒙古族姓氏何勒楚德氏、何勒楚悌氏,改漢姓為宦。

  源流六

  出自其他少數民族,今土家族有此姓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宦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三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三百七十九位。來源於仕宦,起初指做官,因此有人期望做官,即以“宦”為姓。據清代《姓氏五書》載:宦姓”當取意於仕宦,不以閹宦為姓。但由於舊時有人以為是出自閹宦的。閹宦,即皇宮中淨身後,專門伺候皇親國戚深宮嬪妃的人。由於接近皇室,有時能手掌大權,因此也有人以此閹官為姓。發展和演變:後來,宦發展轉指皇宮中淨身後,專門伺候皇親國戚深宮嬪妃的人。雖然由於接近皇室,歷史上也出現過幾個居有很大影響力的宦官,他們有時也能手掌大權,因此也有人以此閹官為姓。但由於宦官畢竟被人歧視,很多“宦”姓的後人,都改為了他姓,宦姓的人數越來越少。如今在貴州遵義縣和江蘇丹陽縣發現一些宦氏人家,重慶萬州、忠縣等地也有大量宦姓居住。宦姓望族居東陽(今浙江省金華)、中山(河北省定縣)。

  今江蘇省的鹽城市、鎮江市、揚州市運西縣、常州市、無錫市、金壇市、姜堰縣、江都縣,重慶市萬州分水鎮、忠縣汝溪鎮,湖北省的丹江口市涼水河鎮、保康縣、房縣,河南省的南陽市,山東省的菏澤市,臺灣省的臺中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市、金華市,四川省的達州市,北京市,貴州省的遵義市,上海市,黑龍江省等地,均有宦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266年(三國吳·寶鼎元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浙江金華婺城、金東、蘭溪)、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縣,治設長山。556年(南朝梁紹泰二年)置縉州,562年(南朝陳天嘉三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593年(隋開皇十三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東陽郡。621年(唐武德四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縣(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742年(唐天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758年(唐乾元元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改為婺州路,1358年(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1283年(至正二十年)改為金華府。1471年(明成化七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

  ①戰國時期中山國原都城顧(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國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公元前296年(周郝王十九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

  ②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西漢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581年(隋開皇元年),隋朝廢國置郡。

  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

  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忠武堂等堂號。

  字輩

  江蘇鹽城新興宦氏字輩:“文、武、全、才、德”

  湖北房縣宦氏字輩:“金玉庭忠吉,仁德世紀昌”。

  重慶忠縣宦氏字輩:“天國文學耳朝廷宜品臣仕途開知汝道運德其仁”。

  安徽蕪湖宦氏字輩:“守、文、誼、述、祖、譽、榖、永、方、洲、忠、良、元、守、孝、順、篤、學、本、純、修、英、豪、超、眾、婁、朝、國、必、封、侯”。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名成永樂;

  譽起江陰。

  ——全聯典指宦績,字宗熙,明永樂年間進士,擅寫文章,又負氣節,名重一時。

  名成永樂;

  望重江陰。

  ——同上。

  五言通用聯

  乃姓出玉闕;

  望族住東陽。

  ——全聯聯典指宦氏的源流和郡望。

  七言通用聯

  宦官門第流名遠;

  進士家風播惠長。

  ——上聯典指宦氏的源流。下聯典指明朝永樂年間的進士宦績,為宦氏歷史名人。

  宗正子孫發達久;

  熙和家族繁衍長。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明朝永樂年間進士宦績,字宗熙,屬嵌字聯,上下聯嵌“宗”、“熙”二字。

  萬里東風浴大地;

  一輪豔陽照堯天。

  ——此聯為以散嵌法嵌典宦氏望族居東陽郡,鑲“東”、“陽”二字聯。

  十言通用聯

  宦族開宗,文章傳於後世;

  中山衍派,氣節重於當時。

  ——上聯典指宦氏的源流。下聯典指明朝永樂年間的進士宦績,為宦氏歷史名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