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姓圖騰(習氏圖騰)
習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以國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習是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出任陳相。《左傳·杜預注》記載,習氏,是以地為氏的姓氏。少習原是一個地名,在析縣(今河南省西峽縣,古有白羽城)東之武關。古諸侯國習國覆滅後,習國人以國為氏,稱為習氏。古代習國在現在的陝西省丹鳳縣武關附近少習山一帶。習氏後人尊習響為習姓的始祖。習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三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第三百三十一位。
【得姓始祖】
習響: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習為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為陳相。”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到了東漢時期,漢孝和皇帝劉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陽(今河南淮陽)為陳國,敕封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同時給劉羨配任的陳國宰相就叫作習響。習氏族人多尊奉習響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習文德:習善福幼子,業儒,居湖州。博古好詩,歌詠不輟,世稱詩士,遊淦城路見其山水秀麗,旋里後於皇慶癸丑(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遂卜居於塘頭,是為新幹縣華城門村一世祖。
習思敬:該支習氏第六世祖習舜生有二子,長名習南池,次名習天池。習南池生有習紋傑、習紋偉二子,一直在新幹縣世居繁衍。習天池則有四子,依次名為:習思新、習思淦、習思鄉、習思敬。明朝初期,中原一帶因戰爭,人稀地荒,明政府將江西部分百姓遷往中原。四子習思敬遷到河南鄧州(民國改為鄧縣)十林鎮習營村。習營習氏祖碑記載了這一歷史,後該地習氏尊習思敬為習氏始祖。習永生是習仲勳的爺爺,生有三子,次子習宗長得二子:習中凱、習中勳。習仲勳是鄧州習營始祖習思敬的第十七代玄孫。
習書琢:字玉,號逸庵,習磨胞兄,元英宗元年辛酉八月十五未時生,原系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炭木鄉,官曆西蜀藩府因遭遇不合伯仲偕隱,明洪武八年徙居湖廣德安府雲夢縣,繼遷長沙益邑三里長江村落業,洪武十五年遷戌九月十二戌時故,葬本村花園臺亥山巳向,石人守墓,埋志,勒碑墓前,有圖。元配,胡氏,元英宗二年遷戌七月初十子時生,明洪十七年甲子正月二十九酉時故,葬合夫右同向,附碑,附傅。附圖,子二:合紋;合斌。始遷祖:習書磨,字懷瑾,號臥江,琢公胞弟也,元泰定二年乙丑正月十二酉時生,官曆貴州哈州州牧,明洪武八年偕兄遷益邑三里長江村落業,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九月初十酉時故,葬長江村虎形上排第二穴丙山壬向。石人守墓,埋志,勒碑墓前,有圖。趙氏,元泰定二年乙丑二月十月卯時生,明洪武二十一年茂辰十月初十申時故,葬長江村虎形上排第一穴丙山壬向,附碑,附圖。子一:合倵。副室:朱氏,元文宗元年己巳五月十三申時生,明建文年庚辰九月十八酉時故,葬長江村虎形上排第三穴,丙山壬向,附碑,附圖。是為習氏東陽堂始祖。
習書琢:字玉,號逸庵;習書磨:字懷瑾,號臥江。明洪武八年自江西泰和縣炭木鄉隱居益陽三里長江村。後裔有分徙漢壽、灃縣、臨湘等地。是為湖南益陽習氏始遷祖。
習老靜:明朝時期即居行唐縣廟上村,原居村西口路南,約於公元1880年搬進村中路南胡同裡。是為河北行唐習氏支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中國古代有個習國(今陝西商洛丹鳳武關少習山一帶),以地為名,是封予炎帝后裔的諸侯國,君主名叫習侯。
在史籍《風俗通》中記載,“習為古國名,漢代有習響,曾為陳相。”
習國滅亡後,在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習氏。到了東漢時期,漢孝和皇帝劉肇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故楚地淮陽(今河南淮陽)為陳國,敕封西平王劉羨為陳王,同時給劉羨配任的陳國宰相就叫作習響。
習氏族人多尊奉習響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國名,出自西漢時期大臣息夫躬,屬於以避難改姓為氏。
在夏、商時期,在今河南息縣之地就有一古息國。
周武王滅殷商之後,在十三年(公元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將周文王第三十七子羽達封在古息國之地,稱息侯,建有息國。
息國曾強大一時,兵強馬壯,是監督中原四周諸侯國的軍力力量,號稱千乘之國,在春秋時期,息國北結齊、鄭、魯等大國,專門南抗楚國,後息國內亂,國勢急劇衰敗。到了楚文王熊貲執政開始(公元前689年),就持續攻擊阻礙楚國向中原發展稱霸的息國,到了周釐王姬胡齊二年(楚文王十年,公元前680年),楚軍終於攻破息國,兵滅了其國,國地成為楚國的息縣。
息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息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西漢王朝時期,息氏族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叫息夫躬。
息夫躬,公元?~前1年,字子微,河內河陽人(今河南孟縣)。
息夫躬是著名的西漢末期大臣。他早年為博士,在西漢末期漢哀帝劉欣執政時期(公元前6~2年),他與皇后之父孔鄉侯傅晏、汝南太守孫寵關係密切,且交遊甚廣。後擢升位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
息夫躬性格耿正,曾數次上書言事,議論無所避,眾畏其臼,見之側目。他還曾建議修繕京師長安的水利設施,增廣灌溉,利通漕運。後因與丞相王嘉政見不合,遂被免官就國(今江蘇揚州江都宜陵鎮),後被誣陷“悖汙朝綱”之罪入獄冤死。
在息夫躬被捕入獄後,其後裔子孫為避牽連之禍,四散遷逃,其中有改願姓的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國名,出自南北朝時期西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梁國,公元555~587年,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地方割據政權,國都建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史稱“後梁”。
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4年),西魏軍隊攻陷江陵、殺了南梁國樑元帝蕭繹之後,西魏恭帝在次年(公元555年)將屬下的梁王蕭察立為梁皇帝,成為西魏政權的臣皇帝。
由於西梁國土狹小,屬地僅有江陵及其附近數縣八百里地,因此先後成為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但是,西梁國一直自居為南朝正統,因而長期與南朝陳國對立。西梁國由於承續了故南梁國的文化,因而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
西梁國共傳梁中宗宣帝蕭察、梁世宗明帝蕭巋、梁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到了隋文帝楊堅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黜了西梁國制,西梁國因此滅亡,僅存在了三十三年。
西梁國滅亡之後,其皇族後裔中多有改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西梁氏,後因避隋朝的迫害,又有改以西梁氏首字諧音字“習”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習學公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習學公事,原為五代時期後周政權設定的官位,隸屬於中書門下省,後來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北宋王朝之後,在中書門下省設立了五個基本的衙門,稱作五吏房:一是總房,又稱孔目房;二是吏房,三是戶房,四是兵禮房,五是刑房。這五個部門綜管處理所有的文書事務。
到了北宋神宗趙頊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重新設定“檢正五房公事”一名,總管兵監督五房吏各項事務,該官員又稱“都檢正”。為此,在五房吏各置“檢正公事”二人,各自掌管本房事務,簡稱“檢正”。
所有的“都檢正”、“檢正”皆由京官充任,已經被皇帝選定為充任者,就叫做“習學公事”,然後經由吏部稽核之後,分派至相應崗位進行見習,待前任“都檢正”、“檢正”離任後繼任,其後便稱“都檢正”或“檢正”。如若在任的“都檢正”或“檢正”處於重大國事期間而一直不離任他調(如大規模戰爭、大範圍自然災害、持續宮廷內亂等),可憐的“習學公事”就一直在崗“見習”,不得他調。
到了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宋神宗對朝廷職官制度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史稱“元豐改制”。期間,廢除了“都檢正”、“檢正”之官稱,其職能分歸“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左司郎”、“尚書右司郎”,但“習學公事”之稱仍舊保留。到了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重新恢復“檢正諸房公事”二人,第二年又廢除。到了宋紹興二年,再重新設定“檢正”一名。
該職官模式在遼國、金國、西夏國等少數民族政權中皆有仿設,職能亦相彷彿。
在習學公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習氏世代相傳至今,其中不乏少數民族政權中相應官裔漢化冠改漢姓者。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明、清時期官吏教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教習,是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教育諸王子而專門設定的官員名稱,後成為官學教師的官名。其職能在史籍《明史·職官志》、《清通志·職官略》中皆有詳細記述。
明朝時期,朝廷先選一些優秀的進士入翰林院學習,時稱庶吉士,給這些庶吉士們教授課程的官員就稱作“教習”。自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始,命學士充任。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以後,專以禮、吏二部侍郎兼掌教習。
清朝時期沿用明制,在翰林院設庶常館,由滿、漢大臣各一人任教習,選侍講、侍讀以下官任小教習。各親王府、官學中亦有設教習。清朝末期,政府出面大力興辦學堂,其教師也沿稱為“教習”。這種稱謂一直沿用民國初期,後被教育總長蔡元培統改為“教師”,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朝時期的滿族教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漢姓者,就稱習氏、教氏,世代相傳至今。如清康熙年間著名的江寧巡撫哲伯·瑪祜,哲伯氏,滿語為Jebe Hala,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罕楚哈(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初為淳親王府教習,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特別提授江寧巡撫,他一生為官清廉勤勞,曾上密摺指責康熙大帝的愛臣曹寅(曹雪芹的祖父)銀餉虧空,其後裔子孫中即有習氏。
【遷徙分佈】
遷徙
說到習姓遷徙歷程不得不提到東晉習鑿齒。
習鑿齒(328~412)字彥威,襄陽人,是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是魏晉精神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世代為荊楚豪族,東漢襄陽侯習鬱之後人;據史書記載,習鑿齒為避前秦王苻堅逼其所用,偕妻室子女從湖北襄陽,長途跋涉到南方。
“淝水之戰”苻堅大敗後,晉朝廷曾又徵召習鑿齒修輯國史,其時,他已遠避於外,即今天江西新餘白梅村,白梅村習氏族人,只要一提及習鑿齒,均尊稱其“發祖公”。習鑿齒攜家眷定居白梅後,子孫綿延、益久益昌,後裔人才輩出,不乏社會棟樑之才,有的肩挑國家民族的大梁。從二十六世起,後世子孫以白梅為起點,枝蔓式地逐漸向外散發。目前尚無法準確統計白梅村之外,有多少個鑿齒後裔的村莊,更無法計其人口。江西新餘文聯原主席李前老師曾提供的習氏族譜等相關資料上顯示,陝西的這一脈的習氏也是從白梅發跡出去的,並有專家學者考證。詳見中國文化名人研究會副會長,南昌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吳直雄先生的學術論文《習鑿齒及其相關問題考辨》一文。
分佈
習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三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十九萬,排在第三百三十一位。
現今習姓分佈主要在‘鄂、贛、陝、豫、雲、貴、魯、甘、蘇、湘’等地。習姓集中相對較多的地方主要在今湖北地區(長陽、興山、宜昌、當陽、枝江、監利、荊州、洪湖、咸寧、襄陽)、江西新餘、吉安、新幹等地,其中江西峽江湖洲為全國習姓最大的村莊;另外四川宜賓、重慶、成都及湖南桃江縣等地分佈較為少數。
【郡望堂號】
郡望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游)、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東陽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蜀漢時有習珍,為零陵都尉。孫權襲殺關羽,習珍於零陵孤軍抗吳。孫權派使者來招降,習珍大義凜然地說:“請回去告訴碧眼兒,我寧做漢鬼,不做吳臣!”最後因糧絕,援兵不到,便拔劍自殺報國。
字輩
貴州盤縣習氏字輩:“乾坤文鳳起連玉正先盛德朝開龍遠光大齊家生木水有本源山川毓積英鴻發培元氣福裕俊昆才能經邦國忠孝艮明盤卅”。
湖北長陽習氏字輩:“修賢仿應上國呈之廷啟金玉家培桂蘭文明昭盛世德治正光昌大學傳心法以道維朝綱”。
雲南牟定習氏字輩:“學有根元在”。
四川自貢習氏字輩:“光明正大道德傳家定國長久吉祥如意”。
陝西富平、河南鄧州習氏字輩:“國玉永宗中正明通繼述乘顯尊守從容”。注:習仲勳為該支“中”字輩,習近平為該支“正”字輩。
習氏一支字輩:“益榮鳳祥如守永維紀縞瑞崇方應紹開必大振益永孟隱賢朝昆策眩宜珍”。
習氏一支字輩:“仲天易萬……”
習氏一支字輩:“美家遠紫……”
習氏一支字輩:“佳運宏昌國祚永長詩書繼世孝有一堂文章德業久代發祥”。
習氏一支字輩貴州岑鞏:“福(復)亮元亨利珍(貞)志發(法)達新”。
海南省習氏字輩
保亭縣習氏字輩:俊德繼術修韻
五指山市習氏字輩:德後傳家遠華持強
澄邁縣習氏字輩:尚師朝永正,起明利吉亨,石全忠孝志,榮華富貴春
萬寧市習氏字輩:丕承龍脈,良澤樂興長。正宗昌開明,仁禮德潔清
儋州市習氏字輩:登安堂芳芝本善茂盛常傳繼興隆久
臨高縣習氏字輩:齡嘉華永在,子光萬世興
白沙縣習氏字輩:萬化同心春
定安縣習氏字輩:大學欽同興,國明廣長順
瓊中縣習氏字輩:文敬贏祥瑞德修法華榮章成
屯昌縣習氏字輩:傳廣昭憲慶瑞連貴思祥丕承登龍脈良澤樂興常正宗昌開明仁禮德潔清
【郡望堂號】
四言通用聯
源自習國;
望出襄陽。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習姓的郡望和源流。
七言通用聯
史筆擅春秋之譽;
峴山留沼藪之華。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襄陽人習鑿齒,字彥威,博學廣聞,以文筆著稱,得桓溫器重,官從事別駕,後任滎陽太守。桓溫陰謀稱帝,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而貶曹魏,用來諷桓溫。下聯典指東漢襄陽人習鬱,字文通,官侍中。曾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建造魚池,池邊築高堤,堤上種竹及長楸芙蓉,人稱“習氏佳園地”。
九言通用聯
斑流管馨,擅荊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漢沔之華。
——佚名撰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習鑿齒,襄陽人。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下聯典指東漢習鬱,於峴山南依范蠡養魚法作魚池。堤岸種竹及長楸芙蓉。
各地宗祠通用聯:
四海鑿齒威名遠;
風清骨峻精神永。
——謝向英撰聯 出自《幽蘭引》歐里白梅行》
藏乾坤之精華;
蘊山川之靈氣。
——謝向英撰聯 出自《歸雲軒》系列之《習鑿齒系列專刊第一期》
文風昌華明德願;
萬物化育增輝同。
——謝向英撰聯 出自《幽蘭引》歐里白梅行》
金馬流芳;
翰苑世家。
——謝向英撰聯 自《中華習氏千字文》
浩然正氣勤儉為尚;
文華為本實幹興邦。
——謝向英撰聯 自《中華習氏千字文》
博涵經綸文德贏世;
耕讀為本經史傳昶。
——謝向英撰聯 自《中華習氏千字文》
【祠堂古蹟】
鄧州習氏宗祠
習氏宗祠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習營村,習氏宗祠為祭祀習氏先祖的活動場所。
習氏宗祠為祭祀習氏先祖的重要場所。
習氏宗祠重修於2005年,2009年徹底竣工,建有大殿一座,側殿兩座,門庭一座及園牆院落,總投資65萬元。
大殿為習氏先祖享殿,供奉習思敬公畫像,東側為習仲勳紀念展,西側為習氏歷代名人展。
大殿後20米處為習思敬公趙老孺人合葬墓,墓高6米,周圓38米,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石碑一通。
宗祠內外進行了高標準綠化美化,蒼松翠柏,四季怡人。
鄧州的習氏宗祠。習仲勳自1926年投身革命,至2002年去世,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提及習仲勳,人們只知道他是從陝西富平走出來的,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祖居地在南陽鄧州。
鄧州的習氏宗祠。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爭,全國人口銳減,特別是中原一帶,情況尤甚。是時的南陽,總人口才兩萬多人。鄧州更慘,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蕪。為改變這一現狀,明政府採用軟硬兼施的辦法,遷山西、江西、太湖一帶的百姓入中原。這其中,有一個叫習思敬的,來自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新幹縣),遷到河南鄧州的堰子裡(今十林鎮習營村)開荒種地。
習近平的族譜《鄧州習氏》,書名為習近平母親齊心所題。經過600多年的繁衍生息,習姓現已發展為數千人的望族。且不說遷居淅川、桐柏兩縣,以及湖北、四川、青海、山西、陝西、北京、甘肅、新疆等省、市的習思敬後人,單就留居鄧州十林、張村二鎮的就達2600多人,其中居住在十林鎮習營村的最多,達1300人。這些習思敬的後人,均尊習思敬為一世始尊。
習近平的族譜《鄧州習氏》。習思敬之墓,今仍坐落在習營村的西南隅。在習思敬墓的南邊20米處,建有習氏祠堂。每當清明節,不斷有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習姓後裔到習思敬墓前燒香祭祖,追思先人。
習仲勳,就是習思敬的後人。習思敬生汝華,汝華生希誠,希誠生元聞,元聞生欽俊,七傳至國科,生子四人,第四子名玉策。玉策生永盛,永盛生老虎(小名,是否還有其他名字,已無人知曉)、宗德(即習仲勳父親)和宗仁。
【家訓格言】
《鄧州習氏家訓》
一:精忠報國,有國才有家,愛國盡大忠。敬業多奉獻,丹心照汗青。
二:勤儉持家,從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勤儉立家本,耕讀代代傳。
三:孝親尊長,寸草報春暉,反哺孝雙親。吾老及人老,長者皆縈心。
四:敬夫愛妻,舉案互敬重,攜手奔前程。同心育兒女,合力振門庭。
五:恭兄友弟,本是同根生,互愛又互敬。莫為一己私,損傷手足情。
六:和族睦鄰,四海皆兄弟,何況族與鄰。和睦相互助,仁德裕後昆。
七:修身養德,崇德又尚賢,遵紀嚴守法。清白淨自身,修德以養家。
八:除惡遠毒,黃賭盜毒事,千萬墨染指。惡行積習日,敗家人不齒。
中華習氏千字文
作者 謝向英
雲霓春秋,少習古芳。神農後裔,炎帝為長。源自習國,姓開漢光。武關為始,析縣誌揚。
或為息氏,望出襄陽。才名智慧,大漢習饗。賢維宰相,陳州輝煌。三國鼎立,習溫浩蕩。
節儉為本,愛民高尚。習炫善文,北部筆昌。教授弟子,桃李滿疆。東漢習鬱,侍中襄陽。
習家池高,芙蓉浩穰。峴山高聳,立德朝綱。青史留名,漢晉春秋。壯哉習珍,零陵都肘。
豐田美譽,毓秀東陽。名臣駐郡,泰業錫光。為蜀死節,千載名揚。鑿齒為侯,敕封滎陽。
避難符堅,萬載書堂。新餘分宜,隱爾風雅。白梅傲雪,風骨鏗鏘。棗木吉祥,輝映朝疆。
淝水戰後,修輯國史。遠避於世,躬耕齊家。蒙山右歭,孔目江長。龍窩老屋,獅山鎮將。
分宜舊治,高隱為禳。珠玉齊家,半山書堂,老泉涵碧,凝鳳徜徉。浩然碧宇,峴山威揚。
漢晉春秋,越魏繼漢。方遒大統,巨篇煌煌。諸葛功名,異代相知。襄陽舊志,博學洽聞。
魏晉遺風,退隱守誠。道安元化,空為眾形。宅心仁厚,本無宗生。半山書院,清風朗朗。
溫良恭儉,誠實友讓。橋鄉古鎮,簪纓疊揚。驃騎威武,有子闢強,侍中俊郎,梅仙洞藏。
崎嶇仕路,智慧擔當。風清古峻,清心節諒。有毅遷徙,湖州重光。仁德興仕,花門樓煌。
雲屋飛閣,仙凡高堂。文德德善,儒學為航。詩名廣佈,歷經長陽。戰亂屢起,洪武多惶。
鄧州堰子,思敬攜行。永生再遷,乃至富平。耕讀為業,一脈相承。關中名邑,富庶太平。
習家莊裡,蔚然深宗。宗德剛直,傳家織耕。勤勞質樸,身體力行,辛亥風雲,含莘室成。
有子中勳,求學革命。俊朗超群,悟性不同。荊山藏梅,渭水古風。少小多志,公學立誠。
革命發祥,都村三傑。學生運動,層起雲湧。望湖樓高,青年赤誠。渭北風暴,三師學潮。
天災大旱,十八年饉。餓殍遍地,民不聊生。親人故去,家事突悻。不屈不撓,堅定堅強。
籌賑義舉,為民請庭。無畏無懼,獻身革命。年僅十六,投入兵運。兩當兵暴,驚世駭俗。
追隨劉謝,反帝同盟。遊擊大隊,轉戰富平。照金蘇區,政委先行。轉戰陝甘,特委委員。
政府主席,建設邊區。荔園堡會,重任擔當。反圍剿戰,艱苦卓絕。錯誤肅反,立場錚錚。
統一戰線,兩下關中。殫精竭慮,帷幄運籌。守衛邊區,抗日為營。綏德抗戰,革命伴侶。
伉儷情深,為國盡忠。鏖戰西北,書記擔當。邊區土改,民心所向。保衛延安,人民重託。
晉綏聯防,遠見卓強。建功立業,為國鏗鏘。心繫百姓,國務繁忙。忍辱負重,忠誠至剛。
實事求是,撥亂反正。開放廣東,開拓新創。一身正氣,千古名揚。有子近平,博文名璋。
歲月磨礪,知青為長。清華學子,再續輝煌。黨政軍學,經歷多廣。國家主席,萬民敬仰。
平實謙和,華夏立驤。浩然正氣,勤儉為尚。文華為本,實幹興邦。傳承歷史,兼濟情長。
廉政清風,大國泱泱。歷代先賢,望族流芳。簪纓迭出,千秋蹡蹡。懷清好讀,友而志尚。
質本清峻,不逞豔陽。懷濟清神,詩書秀麗。堪比伯夷,老而隱鄉。懷恭溫和,操潔榮光。
縉紳之榮,永世弗忘。啟登文采,珍佩彩茳。盛世儀哲,華美吉祥。書琢為官,西蜀稱名。
諧隱長沙,益陽始祖。書磨臥江,黔州州牧。哈州退隱,秉承祖志。老靜再遷,續晟行唐。
嘉言問鼎,樂善華章。詹事容肅,操行純正。真事智慧,正佐大常。侃公剛如,豐滿可掬。
科第豐才,堪擲果玉。襄公溯古,宏圖輝揚。世相義勇,玉樹倜儻。風神高掛,帝佑英翔。
博齋巍乎,恬靜性淵。筆掃千軍,鑿齒苗裔。瀛洲六任,百姓恭之。博涵經綸,文德贏世。
子功心慧,志高氣揚。貌雖侏儒,家學文章。白鹿監院,儒教益昌。修江西志,史冊留芳。
偉堂儼然,翠柏德瑺。教育英才,當世儒芳。節高風貌,骨格嚴莊。晚年守志,後人景仰。
均謙公智,博採眾長。梅田修譜,功德無量。芳甫公厚,上步平康。皓而顏蒼,山水徜徉。
文軒事碌,骨峻氣張。清白一世,功德天翔。文德公後,聰慧裔疆。勤勞樸實,鄰里相幫。
北遷鄧州,習莒為鄉。九修族譜,時代新章。研讀歷史,雄略韜王。鑿齒正名,著書立坊。
嘉言為教,屢述祖強。根珠勤勉,默守故鄉。保護文脈,編輯多廣。經史傳承,翰苑世光。
文風昌華,金馬流芳。子孫修延,益久益昌。齊家天下,公道尊長。俾族眾人,知史根旺。
修身德業,謹言慎行。型儀宜端,敬爾魏襄。德行鄰里,出言有章。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戒懼約之,操守不失。君子之儀,友善為幫。睦以合族,上下有行。孝悌父母,順為報當。
士家弟子,常毅思強。靈氣乾坤,國運民昌。震宇川江,人才輩將。耕讀為本,經史傳昶。
靜坐心安,碌思琪暘。秉承家訓,古風猶旺。誠實勿躁,勤勉為綱。寬厚恭儉,養德明彰。
威儀肅然,誠敬桑芳。天地正位,萬物化育。揚名四海,增輝無疆。
作者編注:中華習氏千字文,本著以史為鑑,繼往開來為導向,資料已經整理蒐集多年,於癸巳年春節成稿,共計一千四百六十四字。釋文版計兩萬兩千餘字,正在編輯出版。在此感謝多年孜孜不倦,以魏晉風骨精神為研究導向的江西南昌大學吳直雄教授,還有書畫家謝雲生,一直潛心繪製魏晉時代之謝安、道安法師、鑿齒公、習氏宗親文化之書法、碑文、人物畫系列,及白梅及棗木山山水系列,收錄在楊柳青出版社為其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精品叢書《謝雲生作品精選》和《謝雲生書法精品選》中,以《鑿齒登高圖》主題為封面,我則在2011年就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向英詩選《幽蘭引》中發表《春日歐里白梅行》等及歐里、白梅詩詞書畫作品,歸雲軒藝術機構常年印製鑿齒公畫像及山水系列十萬餘張,廣佈海內外,編輯出版《習氏宗親文化藝術專刊》系列書法、繪畫,整理出版的《漢晉春秋》等系列文集,挖掘根親文化,整合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