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氏起源及歷史

茹姓圖騰_茹氏圖騰

茹姓圖騰(茹氏圖騰)

  茹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於古代如姓、古代柔然部族、鮮卑族等。“茹”字作為姓氏字時,通常讀音作rú(ㄖㄨˊ),但亦可根據後接名字之讀音分別讀作rǔ(ㄖㄨˇ)、或rù(ㄖㄨˋ),不拘泥一式。“茹”字本身為平韻,若後接名字為仄韻且無濁子音和陰平捲舌音,其保持rú(ㄖㄨˊ)音不變,否則就可以根據後接抿子的平仄調整“茹”字讀音,均為正確讀音。這在姓氏學上,屬於姓氏字規範讀音中比較獨特的“倒排韻”現象。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一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一萬,排在第三百一十九位。

【釋義】茹,本義是餵牛馬。茹,表示牛馬進食的狀態和吞嚥草料的樣子。古文中的“茹”字,就形同一頭牛正在進食,茹的引申有承受、雜糅、柔軟等義。

【得姓始祖】

  蠕蠕:據考證,茹氏一姓傳自古代北狄蠕蠕族。《通志·氏族略》記載,北狄蠕蠕族人遷入中國,自稱為茹氏,望出河南。我國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蠕蠕的一支之外,同時期另有一支外來的種族即普陋茹氏改姓茹,《河南官氏志》也有“普陋茹氏必變茹。”的記載。這支茹氏也是以河南為他們的開基之地。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茹氏後人尊蠕蠕為茹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如姓。漢代有如淳,其後代子孫在“如”字上加草字頭為茹姓。

  源流二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茹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茹人,亦稱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間的一種職業人官稱,受領官家俸祿,但無官職,也就是專門收拾和處理生活垃圾的職業人。其職責是在每日寅時末刻前(凌晨5:00),將城鎮中的垃圾收集並運出城外,進行分類處理。“茹”,在古代有“腐爛、臭敗”之意,因此,“茹人”就是專門處理“腐爛、臭敗”之垃圾的人的官稱,早期多由戰爭俘虜帶鐐而為,主要為君主宮廷、王公貴族的府第服務。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城鎮規模的不斷發展,這些“茹人”後來逐漸成為正式的城市職業和部門,並由官府專門管轄,類如今天的環衛局。

  在茹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茹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茹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過去香港的九龍、中環、灣仔一帶,以及澳門的大三巴、大炮臺、螺絲山一帶,許多有錢人仍稱清潔工人為“茹佬”,稱垃圾處理場為“茹寮”,這種稱謂就是承此而來。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如京使,屬於以官職稱謂加筆為氏。

  如京使,亦稱如京吏,使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稱,沒有具體職務,是由功勳武將、武臣遷轉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性官稱,也就是武職散官之稱。朝廷視需要之時,從其中選拔任之。由於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隨時召喚使用,因此稱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如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如氏、京氏等。到了東漢朝末期,河內郡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叫如淳,曾曹魏時期出任陳郡的郡丞。如淳是一位歷史學家、考據學家,他對後世的重要貢獻,就是撰注有史學重著《漢書》,迄今為止仍是極其重要的先秦-秦-漢歷史資料。

  “如京使”這種官稱一直沿用至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如此眾多的驍勇悍將因其閒著也是閒著,乾脆就分派其去管理各地的軍械倉庫、糧庫、貨棧等等,自管自吃,到也凍餓不著,因此“如京使”又成為倉庫管理員的別稱。

  在如淳的後裔子孫中,有在先祖之名“如”字上加草字頭為姓氏者,稱茹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安徽茹氏。

  源流四

  源於柔然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柔然王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按史籍《萬姓通譜》的記載,茹氏乃大禹之後,帝啟之同母弟姒均之苗裔。禹子啟即夏帝,同母弟姒均北居咒牟山。又按歷史文獻《鳳洲茹氏源流》記載,周武王封禹後於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孫繁衍自稱部落“柔然”,迄今已歷兩千餘年。

  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數十座,據考古學家的考證,為公元前六~七世紀柔然、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共有墓地,可見其時茹氏先祖已在該地生息。另據《辭源》“柔然”條記載:至公元四世紀中葉,柔然部落勢漸強大,在勇猛而有權略的酋長社侖帶領下,於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創立了強大的集權制國家“柔然汗國”,稱丘豆伐可汗。其政權中心在今敦煌張掖一帶。當時柔然汗國雄據蒙古高原,西進西域統領各部族,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爾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貝加爾湖南,成為繼匈奴、鮮卑之後控制我國北方大草原的強大民族,雄居北方一個半世紀,後至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為突厥所並。一般來講,柔然王朝是古東胡民族的一支,是由其柔然族首領鬱從閭社侖可汗建立的。柔然民族,也稱茹茹、蝚蠕、蠕蠕、芮芮等,主要以遊牧為主,兼事狩獵,有冶鐵、造車、製革等手工業,與中原內地及中亞地區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絡。

  傳說,其始祖木骨閭原為鮮卑拓跋部的奴隸,因其頭禿,名之木骨閭,木骨閭與鬱久閭音相近,其子孫遂以為姓氏。鬱久閭氏投北魏政權後,部分族人改稱律閭氏。柔然民族實際上發展到木骨閭之子車鹿會時才擁有部眾,自號“柔然”。

  在魏、晉時期,柔然民族遊牧於漠北地區,附屬於鮮卑代王朝。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代北南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後,柔然部族乘虛進居於今內蒙古中部的陰山一帶。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柔然首領縕紇提被北魏道武帝擊破,族人被迫遷居至雲中地區(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縕紇提之子鬱久閭社侖棄父西逃,投奔伯父匹侯跋。後來又殺了匹侯跋,北渡大漠。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鬱從閭社侖率部征服了今土拉河、鄂爾渾河流域的高車部族和匈奴餘部,統一了漠北地區。之後,鬱從閭社侖仿照漢制設定軍法:以千人為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為幢,幢置帥一人,並明確了賞罰制度,形成了奴隸制的國家體制。然後,鬱從閭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建王庭於鄂爾渾河東側。下設官號有國相、國師、俟利發、吐豆發、俟利、俟斤、莫何等,史稱柔然汗國。柔然汗國在強盛之時,其疆域西到今新疆焉耆之北,東至朝鮮之西,北抵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南與北魏相鄰,疆土遼闊萬里。當時,柔然汗國與北魏王朝時戰時和,又派遣使者頻繁通於南朝,因此,柔然汗國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到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五年(公元464年),柔然第六代可汗受羅部真首建年號永康。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所屬高車之一部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及其弟瓊奇,不願繼續參加對北魏的戰爭,率部眾十餘萬由漠北西遷到前部(今新疆吐魯番)自立,建立政權,並與北魏王朝聯合,同柔然交戰,柔然勢力漸衰。北魏孝明帝元詡神龜三年(公元520年),醜奴可汗被其母所殺,其弟阿那瓖繼位,十天後阿那瓖又被族兄俟力發示發所逐,阿那瓖投靠北魏王朝,被封為朔方郡公、蠕蠕王,居洛陽。後要求返回漠北,但又怕新立可汗婆羅門(彌偶可社句可汗)不容,因此被北魏王朝遷置於懷朔(今內蒙古固陽)。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阿那瓖返回漠北,勢力復振,改號敕連頭兵豆伐可汗(把攬王)。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阿那瓖可汗曾大力協助北魏王朝鎮壓六鎮起義,大破破六韓拔陵。北魏王朝分裂後,東、西兩魏爭與柔然和親。到了西魏廢帝元欽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2~554年),柔然先後被所屬的突厥部擊破,部分部眾投向北周王朝或西遷,大部為突厥部所兼併。鄧叔子可汗在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率柔然殘部遷逃的過程中,被西魏軍隊所阻擊,鄧叔子可汗被殺,柔然王朝徹底滅亡。隨後,大部分柔然部族人為突厥所吞併。柔然王朝自鬱從閭社侖可汗於公元402年開國,至公元555年鄧叔子可汗被西魏軍隊所殺,共歷十六王,一百五十三年。在柔然部族被併入突厥之後,其族人多以族名“茹茹”為姓氏,以念故族。到了唐朝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東突厥頡利可汗所部為唐朝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率唐軍所滅,茹茹族人中的一部分脫離後東突厥頡跌利施可汗的控制,遷入中原,之後省文漢化為單姓茹氏、芮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陝茹氏、雁門茹氏。餘下的茹茹族人當時被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可汗控制,在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唐朝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唐軍擊滅後,茹茹族人南遷,融入西南夷族,成為羌族、彝族的先民,亦稱漢姓為茹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雲貴茹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普六茹氏部落,亦稱普陸茹氏、普陋茹氏。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間(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多改漢字單姓為茹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茹氏、代郡茹氏。

  源流六

  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羌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今四川省阿壩地區的茂縣、汶川縣、平武縣一帶,聚居著一支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通常稱為“白馬藏族”。據說,在“白馬藏族”中流傳著一個一千多年故事:“該民族原來是藏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白馬’是古藏語,漢語意思為‘藏人的兵’。公元六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軍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於是,一場昏天黑地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而告終。戰鬥結束後,這支打了勝仗的隊伍卻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一切只能重新開始。於是他們躲在高山森林裡,過上了半農半牧的隱蔽生活。為了能夠永遠記住‘藏人的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族名‘白馬’,此後被稱作‘白馬藏族’”。在“白馬藏族”之中,其首領稱茹本,或稱如茹琫、如本、如琫,是“軍事長官、統領”之意,後成為部落首領的官稱,在其後代中因以冠漢姓為茹氏、如氏等。在“白馬藏族”群體中,還有嚴茹氏、陪茹氏等家族,後亦冠漢姓為茹氏、餘氏、嚴氏等。

  源流七

  出自楊姓。《周書》載,楊忠賜姓普六茹氏。其後代有支改為單姓茹。

【遷徙分佈】

  遷徙

  按史籍《萬姓通譜》記載,茹氏乃大禹之後,帝啟之同母弟,姒均古之苗裔。禹子啟即帝,同母弟均,北居咒牟山。又按《鳳洲茹氏源流》周武王封禹後於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孫繁衍自稱部落“柔然”,迄今已歷兩千餘年。在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數十座,據考證,為公元前六~七世紀柔然、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的墓地。可見其時茹氏先祖已在此地生息。

  另據典籍《辭源》“柔然”條記載:至公元四世紀中葉,柔然部落勢漸強大,在勇猛而有權略的酋長社侖帶領下,於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元年(南涼禿髮·薷檀弘昌元年,後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治四年,後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五年,後涼末帝呂隆神鼎二年,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三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郜庚子三年,公元402年)創立了強大的集權制國家“柔然汗國”,稱丘豆伐可汗。其政權中心在今敦煌張掖一帶。當時柔然汗國雄據蒙古高原,西進西域統領各部族,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爾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貝加爾湖南,成為繼匈奴、鮮卑之後控制我國北方大草原的強大民族,雄居北方一個半世紀,後至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為突厥王朝所兼併。

  在柔然立國的前後,不斷有茹茹人進入中原通商貿易定居生息,在柔然政權分崩離析的年代裡,更有大批人投奔北朝進入中原。這在史籍《魏書》、《北史》等史書中都有大量記載,這些人原來主要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古“河內”地區,屬當時北朝政權的屬地。

  據史學家考證和,柔然國被突厥所並後,一部分向東而走,與東臨的室韋民族混合,皆自稱室諱,後到蒙古人時代,最具聲名的吉剌部的祖先就是東走的鬱久閭氏,一部分蜇居在今甘肅省孰煌、酒泉和張掖一帶輾轉而南牧祁連山谷,稱“堯呼爾”,但柔然部鬱久閭氏並沒有消亡。元代後,鬱久閭稱謂由於異寫或異稱,很少有記載,發展到後來,就是今天的裕固族。另有一部西遷到了歐洲的拜占庭國。其後裔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即阿瓦爾汗國。直到十世紀末,阿瓦爾人才退出了歐洲的歷史舞臺。剩餘的柔然人,有留在漠北的,其後裔逐漸融合到突厥和契丹的部落中,另一部分流徙到山西境內。《嘉慶統一志》中有關於“茹越山”、“茹湖”的記載,在通往魏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帶,有“茹越口堡”和“茹越寨”、“茹村鎮”,這使我們聯想到“茹茹人”當年活動的情景。

  茹氏出自古代北狄茹茹族(芮芮、柔然)。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等書都曾分別指出:“蠕蠕入中國為茹氏。蠕蠕,柔然也。”柔然《北齊書》、《隋書》稱為“茹茹”,在史籍《宋書》、《南齊書》中稱為“芮芮”,而在史籍《魏書》、《北史》中的“蠕蠕”,則是魏酋拓拔燾的有意蔑稱。

  又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引用《河南官仕志》所載的“普陋茹氏改姓茹氏”,可知我國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柔然”的一支之外,同一時期還有一支外來的種族亦改姓為茹。但長久以來都一直被視為一體,很少有人也很難對其嚴加區別。

  在《中華姓氏通史》中記載茹氏族人:“望出河內,源自柔然。”在典籍《說文解字》中亦有相同記載。

  另外,在我國的南方據說本來就有姓茹的家族。《姓氏考略》雲:“南齊茹法亮,蓋南國自有茹氏。”據說此茹氏系出河內郡(今河南黃河北岸一帶)的如氏加草為茹,如漢代的如淳,其後世將其如字加草為茹。據有關史書考證,此支茹氏已在公元三~四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因北胡南侵戰亂頻仍,南遷至江浙及兩廣地區。今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及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之茹氏族人多為“柔然”之後裔。柔然如同烏桓、鮮卑一樣,屬古代東胡民族系統,與鮮卑同源。

  柔然國鼎盛時期就與北魏南朝各政權有了頻繁的經濟文化聯絡和交往,並有相當茹茹人進入中原通商貿易。被突厥所並後,徙居山西的這部分柔然人漸有南移之舉而散居各地。後逐漸融浴於優秀漢族傳統文化中,自此留居中原。

  就河南茹氏族人始遷祖四門稽考,源自明朝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始祖四門到河南以後,為了子孫繁衍生存,開始了篳路襤縷的創業,不辭勞苦的耕耘,歷六百餘年的滄桑歲月,今已根植河洛,綿延於中原,其支脈遍佈海內外。始祖四門具體分佈:長門仁秀公祖居澠池坡頭,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人口達萬餘,謹按世系居地析分四十二支,載入譜內。二門義秀公祖居洛陽茹凹,今已繁衍至二十世,八百餘人,因世事多變,碑譜佚失,歷代徙遷各地者世系無稽,謹以洛南茹凹暨洛陽老城兩處茹氏錄入譜內。三門禮秀公祖居宜陽七里店(今東店),今已衍傳至二十一世,分佈十餘縣三十餘地三千五百餘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六片載入譜內。四門智秀公,祖居新鄉古風崗(今茹崗),今已衍傳至二十二世,分佈十餘縣二十餘處六千餘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四片載入譜內。

  分佈

  茹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三十一位門閥,現今茹姓人口約二十一萬,佔全國人口的0.015%,排在第三百一十九位,臺灣未進入前三百。

  各地分佈

  山東省:

  濟寧市嘉祥縣茹家莊茹氏族人一千餘人,屬洪洞大槐樹移民。

  廣東、廣西兩省:

  據茹氏族人茹冬華的調查,已收錄有五萬三千四百餘人。

  甘肅省:

  茹氏族人有兩萬餘人。

  山西省:

  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共有茹氏族人乙烷一千七百四十七人,系堯都區高河店村遷入,聞喜縣白凡底村茹氏系洛陽茹凹十五世春慶(公元1912~1990年)攜子寶金、慶金遷此,桓曲縣劉莊村茹氏系新安縣曹村鄉大扒村茹祖芳等十三戶遷入,新安縣石井鄉院古洞村茹廷盈攜五子遷居絳縣。

  平陽府東高河村(今臨汾市堯都區屯裡鎮東高河村)因年代久遠,碑譜失錄,明代以前先祖世系名諱無存,流傳下來的只有高河對岸七十餘畝祖塋地,可視為我祖故里。今故里一門已衍至二十一世,七百餘口人,世代徙遷他省外地者世系無稽。

  河南省:

  據河南省社科院提供資料,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茹氏族人人口近三萬,我始遷祖四門後裔在河南統計入譜者逾二萬。另有數支祖無可考或同姓不同宗者,亦入譜內,總計入譜人口達三萬餘:

  新鄉縣小冀鎮,十世先祖茹公諱國強,祖籍山西省陽城縣劉善村,清代中葉因貿易遷此,今已衍傳至二十一世,有一千二百餘人。

  沁陽縣西王照村,先祖系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因世事變遷,至十世前先祖名諱失傳,今衍至二十一世,連同遷居市南關洪道寺一門,共計三百餘人。另有博愛縣孝敬鎮留村及寶豐縣大營鎮牛莊,共有一百餘人。

  滎陽茹寨,據祠堂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所立《茹氏源流碑》載:與西王照村茹氏系異地兩居,始祖茹公用系元末明初由西王召村遷此,今已繁衍至二十三世,一千餘人。

  濟源茹氏共分八支,入譜人口五百餘人,其中東馬蓬、大韓、大驛、大峪及葉縣邵奉村,五支字派統一,系出同祖,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計三百餘人;邵原鎮二里腰村與北寨村二支系出同祖,先祖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自山西陽城遷至,今已衍傳至十八世,一百餘人;邵原鎮小溝背村茹氏系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從山西陽城縣嘉嶺鄉園河村遷此,已衍至十九世、二十七人。

  另有數處茹氏,因各種原因未能統計到詳細資料,故未能入譜,但周口市僑務聯合會提供茹氏族人人口三十人,禹州市僑聯提供有茹氏族人七人,洛寧縣下峪鄉龍門店有茹氏族人十餘戶、六十餘人。

  靈寶縣大王鎮茹氏系河南省原工會副主席茹嘉效一門,其先祖故里系安徽徐州,初遷靈寶老城茹家大院,因修三門峽大壩屬淹沒區,繼遷於此。魯山官店茹大保一門因種種原因未能入譜。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代,人們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終養堂:唐朝時有茹榮,自幼死了父親,事母至孝。他開始在縣裡當小官德時候,縣官送給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給母親吃,一會兒又回到衙門。縣官問他幹什麼去了?他如實回答了縣官。縣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親,每月工資照發。

  此外還有崇本堂、留香堂等。

  字輩

  粵桂兩省茹氏字輩:“崇華常芝……宏啟毓基植淳和耀典慶國恩延世業澤承祖德蔭雲初”。

  湖南衡山茹氏字輩:“萬國勝人其昌永大德澤傅芳功名紀載湘嶽鹹鍾英賢斯在景法先民家聲益泰”。

  茹氏一支字輩:“正德傳家承天洪恩光輝世澤萬代長興”。

  鳳凰鎮(陝豫)茹氏字輩:“從前派未祥,行彥廷勝芳。仕含先德遠,官顯國恩長。孝友光前烈,詩書裕後昌。功勤高宇宙, 永世錫霞觴。”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河內;

  源自柔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茹姓的郡望和源流。

  符分魏虎;

  位珥齊貂。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茹皓事典。下聯典指南齊茹法亮事典。

  七言通用聯

  明代炳炳忠誠伯;

  清朝彪彪狀元公。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兵部尚書茹瑺,衡山人。建文時奉詔至龍潭見燕王議和。成祖即位,封忠誠伯。下聯典指清代乾隆狀元茹棻,字古香,會稽人。官至兵部尚書,有詩集。

  八言通用聯

  古之遺直狀元門第;

  香其幽遠忠誠人家。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乾隆狀元茹棻。下聯典指明代兵部尚書茹瑺。

  壽越期頤,朝端與宴;

  少負氣節,吏治有聲。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無錫人茹文中,永樂年間隨父親遷居燕地。天順年間一百零四歲時,英宗在便殿召見他,賜予冠帶,又命順天府設宴招待,還命吏部尚書姚夔到他家去致賀。下聯典指北宋舒城人茹孝標,少年時負節氣,好學不倦。天聖年間進士,以都官員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聲。

  少負氣節,有聲吏治;

  幼學親情,無忝家規。

  ——佚名撰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天聖進士茹孝標,舒城人。負氣節,好學不倦,以都官員外郎出知江州,有治聲。下聯典指唐代名人茹宋的事典。

  譜贊與詩讚

  譜贊 五言古 政止齋題贈

  衡山茹公子,皎潔冰霜姿,才華冠當代,偉器方丁儀,家世稱閥閱,早逢明主知,宗府書姓字,締配天潢支,悃愊志所尚,清標人共推。暇日特趨謁,求我譜系詩。展玩三嘆賞,滿帙名公辭。有祖在宋日,名望誠不卑,貴顯耀金紫,功勳著當時。有子令衡山,瓜瓞由蕃茲,源深流必長,本茂末不衰。維嶽產英傑,及翁繼皋夔。早年登大學,拔擢樑棟基。堂堂仗忠義,蹇蹇不詭隨,夏官司馬職,少保青宮師。積善有餘慶,功名良可垂。我歌族譜吟,為汝遠大斯,光前必裕後,蕃衍當自茲。子孫又孫子,千載流光輝。

  譜贊 七言古 岳陽 陳思銘

  凌雲之木本乎根,稽天之浸由其源。積善之家有餘慶,人物雖異理則然。竊聞宗法聖王制,統緒分明代相繼。源流不混支派明,昭穆燦然倫理序。奈何經秦古法湮,六籍典禮俱遭焚。世家大族亦莫考,遂使骨肉如途人。茹氏有譜今八代,其源斷自開封派。不知不紀知者書,未嘗妄附權豪輩。開封有子宰衡山,自此家焉宗族繁。箕裘不墜踵前業,儒林累葉皆衣冠。巍巍衡嶽鍾秀氣,孕毓良材扶盛世。乃翁一旦際風雲,主聖臣賢千載遇。秩登少保爵忠誠,厚德陰功遺哲嗣。天工報應誠無私,玉友金昆皆偉器。伯氏自是人中傑,早年締配天潢裔。一朝持牒叩我門,來索狂言題譜系。我今為作譜系歌,願言什襲永不磨。雲礽滾滾如流波,簪纓累葉懸鳴珂。金門步武肩相摩,直與衡嶽同嵯峨。

  譜贊 四言古 清碧 鍾溥

  赫赫茹宗,派衍南衡。其幹既分,其枝以榮。維衡之裔,維嶽孕靈。靈鍾於後,俊傑賢明。乃迨忠誠,翹然鉅碩。惟德是宣,維善是積。公有賢子,作賓王室。竹帛傳芳,簪纓世襲。忠孝相承,禮樂彌敦。班班親從,秩秩卑尊。綿延芳牒,念厥先世。後企於前,書香克繼。

  譜贊 五言古 徐景昌

  茹公本大族,故宅衡山峮,父任忠誠伯,子官秦國賓。勳業留青史,芳名注紫宸。子孫千萬載,綿遠感洪仁。

  譜贊 五言律 桂陽 羅以禮

  喬木名家乘,年深翰墨香。尊卑序昭穆,孝敬重綱常。瓜瓞盤根遠,芝蘭累葉芳。尚書舊世業,繼述慎無忘。

  譜贊 七言律 中堂楊溥

  奉觀先牒起遐思,名世鴻猷眾所推。夢象旁求同傳說,文臣封拜亞劉基。承嘗共守忠誠廟,金石猶傳大誥詞。況是天潢垂一派,千秋玉葉與金枝。

  譜贊 七言律徐景昌

  禩世承恩玉殿芬,早膺帝賫佐明君。九重湛露椒花液,五等金章柳葉文。秦楚風煙生道路,華衡雲氣接氤氳。宗功元祀垂千古,一瓣南豐展拜勤。

  譜贊 七言律 翟鶴

  堂堂賓相楚邦奇,衡嶽英靈特發揮。仕始郡侯先世美,文封伯爵若翁稀。詩書自昔綿芳澤,蘭玉而今奉德輝。昭穆分明無錯繆,歐蘇家法雅同歸。

  譜贊 七言律 安仁 何宗

  衡山清派本開封,振後光前世罕同。少保功勳轟海宇,國賓譽望耀王宮。宗枝秩秩排倫序,聲價巍巍並岱嵩。秦楚兩途人物盛,信知根厚葉鹹隆。

  譜贊 七言律 臨江 蔣慶

  譜載親疏大義明,家存文獻有堪徵。衡山特表名卿宅,陝右榮書貴戚乘。睦族一門興孝弟,流芳百世衍雲礽。翰林太史雄文在,永與麇城並著稱。

  譜贊 七言律 會稽 陳本道

  衡山一派自開封,昭穆詳明統有宗。積德流芳傳後裔。存心樹業仰先公。箕裘隱卜雲礽紹,簪笏遙知世代同。信是忠誠垂澤遠,由然孝悌播仁風。

  譜贊 七言律 邱陽 程璥

  開封遺派至衡湘,世積家承德用張。鼻祖以前應本大,耳孫厥後信流長。儀賓孝義名當代,少保忠誠紀太常。南嶽關西雖異地,宗支彌遠更彌昌。

  譜贊 七言絕 莆田 鄭應祚

  河內淵源信不差,支分派別底需查。開基祗說忠誠伯,本是當朝宰相家。

  譜贊 七言絕 廬陵 劉魁

  南嶽精英降此翁,發身胄監到三公。金書鐵卷光前後,自與尋常譜不同。

  譜贊 七言絕 一 明達堂題贈

  譜系相承總異材,從知積德是賢胎。國朝元老遺微在,餘慶還看裕後來。

  【祠堂古蹟】

  宜陽茹氏祠堂

  茹氏祠堂位於城關鄉東店村北。現存祠堂面闊三間,坐南朝北,硬山頂疊脊獸,正脊、垂脊都有走獸。前簷及牆經後人重修,長10.3米,寬7.4米。門上方正中有木質匾額一塊“茹氏祠堂”。

  屋頂樑架儲存民國風格,檁下有小檁作為幅件。在新農村建設中進行維修和部分翻新。

  新鄉茹氏宗祠

  茹氏宗祠位於新鄉市區北2.5公里處的茹崗村。明洪武三年,茹氏先祖由山西省陽城縣沁河鎮遷入新鄉縣(今新鄉市)北的鳳凰崗定居,遂更名為茹家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十八年春(1753年)由八世祖振元公、十世祖瀛公倡率族人興建修祀,後有祭田九十餘畝,此為一修祠堂。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年間,迄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世祖習武公、同族人十一世祖憲章公、起風公及十二世祖興茂公等倡率合族建修祠堂兩院(配房)六間,此為二修祠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祠堂建後120年)十二世祖奎公到祠堂祭祖,見房屋院牆傾頹,不覺傷心,遂與桂芬公說:“待吾秋後與弟同修祠堂。”不幸麥後奎公偶染重病,秋後臨終前囑其四子景華公說:“吾病重,命矣!祠堂之事有志未遂,吾死後,可將房屋院牆修理,九泉之下庶可瞑目。”言畢而終。

  清光緒二年(1876年),十四世祖例貢生(由捐納而貢入國學的生員)景華公為主,以其父奎公遺囑,約族人十三世祖方公、佳公,十四世祖丹桂公、希元公、生福公,十五世祖應祥公、應時公等九人各出資修復祠堂並新建大門(山門)三間,伙房兩間,至光緒八年竣工,此為三修祠堂。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五世祖應蔚公及族長作桂公為主,重修祠堂,並立轅門(街門)一道,此為四修祠堂。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清明,十六世祖耀德為茹氏宗祠編撰楹聯三幅(呂春林書丹)。

  (一)

  由陽城來遷古鄘,雖非簪纓華胄。

  自明代遙迄今日,罔替仁厚家聲。

  (二)

  數十世支別派分惟序來總屬一體

  六七村星羅棋佈通會處孰非同宗

  (三)

  麟趾衍慶仁厚家幸勿愧乎先哲

  鳳罔鍾靈雍喈鳴盛是聽望於後人

  茹氏宗祠自四修後已呈現規模,主體為磚木結構,廟堂式古典建築。中設神殿、陪房、山門。棟宇廣廈,匾額怡然,軸線對稱,相互呼應,甬道兩旁六株慘天古柏,彰顯出宗祠的莊重肅穆,大門三楹概括了茹氏家族的起源和淳樸仁厚的家風。

  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三世祖大成公主持翻修祠堂神殿,此為五修祠堂。

  茹氏宗祠自建成後,就承擔起子孫後代道德觀念的傳統教育。十五世祖茹應聘在光緒年間在茹氏宗祠辦起了私塾學堂,民國初年又在縣鄉村教師訓練班畢業,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影響,在私塾學堂中滲入了三民主義,他嚴格厲教,辛勤耕耘,在茹崗和附近村莊中有極高的聲譽。直到建國初期,在他艱辛辦學的五十年中,那些已故和健在的耄耋老者,大多都曾就讀於茹氏宗祠這座私塾學堂,接受過茹應聘老先生的教育。一九六O年陰曆八月,茹應聘老先生謝世,享壽86歲,茹應聘老先生對茹氏家族和鄉村教育作出了貢獻,受到後人的愛戴和尊敬。

  建國初期,由於貧窮,附近有些村莊辦不起學校,茹氏宗祠又以嶄新的面貌——茹崗小學,接納了楊崗、小朱莊、白小屯、小楊莊、大朱莊、尚莊等十幾個村莊來這裡求學的孩子。一九五三年,根據學校教育層次的需求,時任茹崗小學校長趙子瑜申報市教育局,把茹崗小學辦成了完小,解決了高年級學生到外求學的困難,使得附近廠礦機關企業的子女能就近上學。這裡的文化啟蒙,使他們逐漸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之才,從這裡走出去,進入大學殿堂的枚不勝舉,有些走出了國門,成為國家的棟樑,因此,茹氏宗祠又是文化教育的搖籃和殿堂。

  一九六三年那場洪災,大地變成了一片汪洋,村裡出現了危房,部分村民無家可歸,茹氏宗祠有安全地接納了這些群眾,使鄉親們順利地渡過了這道難關。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高年級學生搬遷到了新校園,初級班仍繼續留在茹氏宗祠授課。

  九十年代,茹氏宗祠又成了老年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老年人在這裡載歌載舞,享受著晚年的快樂。

  二十世紀末,茹氏宗祠又辦起了學前班,解決了一些家長的後顧之憂,使那些幼兒提前受到了教育。

  2007年6月,茹氏宗祠籌建理事會成立,這是茹氏宗祠自清乾隆十八年建成後第六次修祀,時間相隔253年,其間,雖經先人多次修繕,但由於歷史和社會原因,多年來得不到保護,使得茹氏宗祠面目全非,只剩下搖搖欲墜的神殿,族人深感痛心。經過近一年的宣傳發動,新鄉市、縣十幾個村的茹氏族人一致認為盛世修史、修志士人心所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是人之常情,大家積極籌集資金。經過族人的共同努力,2008年5月2日舉行了茹氏宗祠奠基儀式,2008年12月竣工。並復立了從始祖到十世列祖神主19尊。茹崗大呈義書寫了原山門楹聯,小呈義書寫了原大殿、神龕楹聯,同時中國風水研究會秘書長、茹氏宗祠籌建理事會秘書長茹呈智歷經兩年的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撰寫了茹氏溯源和新鄉鳳崗茹氏族史大事記,以較大的篇幅,詮釋了新鄉鳳崗茹氏六百四十年的歷史,使得重修後的茹氏宗祠展現歷史風貌的同時,又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茹崗宗祠修復期間,得到茹崗村兩屆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援,他們無代價地拆除宗祠內的其他建築,淨化了廣場,鋪設了宗祠門前的道路,架設和安裝了宗祠內的電路,並給予資金方面的資助。同時,茹崗的茹氏族人全力以赴,起到了表率,使新鄉茹氏族人十幾個村的代表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感動。

  2009年4月4日,新鄉市、縣茹氏族人在鳳崗茹氏宗祠隆重舉行了乙丑清明祭祖和茹氏宗祠竣工慶典儀式。天剛亮,茹氏宗祠就擂響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大鼓《古鳳鼓》,茹崗村老年秧歌隊以獨特的風采前來助興,此時的新鄉茹氏族人個個衣著整齊,滿懷喜悅,等待著慶典的開始。宗祠內、廣場上,彩旗招展、人群湧動,一派節日的氣氛。茹崗村其他姓氏的一些群眾,基於對茹氏宗祠這座教育聖地的敬仰,也參慶典並捐了款。來自宜陽、義馬、洛陽、山西、南陽、平頂山、鄭州等地的茹氏代表及嘉賓200餘人,他們與新鄉茹氏族人共同拜祭了茹氏先祖,併發了言。新鄉市文物局賀科長代表市、牧野區文物局作了《尊重歷史、保護文物》的講話。茹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春蘭也發了言,對茹氏族人拯救茹氏宗祠這一文化遺產的舉動表示讚賞和支援。河南省總工會副主席茹嘉孝、新鄉市原市委副書記茹銀格、南京軍旅作家茹洪源、河北峰峰礦經理茹光磊到會祝賀。最後,新鄉茹氏宗祠籌建理事會會長茹呈海致謝詞,與會人員達500多人,大會獲得圓滿成功。

  走進茹氏宗祠,門前一塊碩大的景觀石上,醒目地鐫刻著“德志者昌”四個楷書大字,寓意為“以德為本,自強不息”的茹氏宗祠。它不僅代表一個家族文化,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的美德和精神。

  茹氏宗祠的第六次修復是新鄉市、縣十幾個村的茹氏族人在新時期內一次大的舉動,充分展示了新鄉茹氏族人尋根思源、團結向上的風貌,並告誡族人將這一傳統發揚廣大,讓茹氏宗祠這一歷史文物流於後世,啟迪後人。

  【典故軼事】

  茹茹公主,一塊魏碑裡的愛斷情傷……

  三國兩晉之後的南北朝,常被史書概括為“五胡亂華”,書法史更狠,只濃縮成倆字:魏碑。

  其實中國曆代的梟雄加起來,也不如這一時期多。在公元6世紀,北方就出現了兩位曹操式的人物,高歡、宇文泰。

  他們短暫的風光很快為隋唐所掩,但當年很多曲折好玩的故事等著我們去發掘。

  比如湖南衛視正在熱播的《陸貞傳奇》,講的就是陸貞和高歡的兒子高湛的愛情故事。

  這部青春偶像劇,劇情八成都是杜撰的。高湛確有其人,陸貞的原型確實也姓陸,可他們的故事卻要有賴後人的想象力了。

  不過,陸貞雖不可考,但她的前任——高湛第一位夫人的簡歷,卻十分鮮活地擺在我們眼前——

  這就是高歡兒媳、高湛妻子的墓誌——《茹茹公主墓誌銘》,1979年出土於河北磁縣。

  東魏武定八年,也就是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去世了,年方十三,此時她已給高湛當了五年老婆。

  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高歡之於東魏,就像曹操之於東漢,他們的外號都是“丞相”,上面有董事長,但他們是說了算的CEO。

  高歡就是東魏的CEO,誰都看得出來,東魏不是他註冊的,但實際屬於他。也就是說,只要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把東魏過戶到自家名下。

  可那時候,東魏的周圍全是對手。

  為了做大做強,高歡想盡一切辦法,比如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當然也包括和親。

  茹茹公主,就是來和親的。初見這個名字,我們很容易認為茹茹便是這位小公主。實際上,茹茹是個民族,他們自稱柔然,但中原音譯為茹茹、芮芮,還有叫蠕蠕的。

  柔然是繼匈奴、鮮卑之後興起於漠北的又一遊牧民族。他們出現於4世紀末,到了東魏時期,有了一位比較能幹的頭領,叫阿那瓌(瑰)。

  高歡為了籠絡阿那瓌,把東魏安樂公主嫁給了他的兒子,作為回報,阿那瓌把自己的孫女許配給高歡的兒子高湛。

  這一年,小公主才五歲,與高湛同齡。阿那瓌是親自把孫女送來的,見到高歡,老頭讚歎不已,他對這位東魏的CEO說:我今年把孫女嫁給你兒子,明年還要把閨女嫁給你。

  阿那瓌是個老狐狸,他把女兒和孫女嫁到東魏,同時還與西魏通婚,還和南朝做買賣,而且跟西域有往來。送孫女來高家時,他還帶了兩枚拜占庭金幣做陪嫁,後來小公主死了,金幣成了陪葬。

  小公主在高家應是備受寵愛的,但遠道而來,各種水土不服,小公主終於染病去世了。

  就在小公主去世當年,高家終於自立門戶,建立北齊王朝;而兩年之後,阿那瓌被突厥打敗後自殺,柔然被滅掉了。

  所以茹茹公主,也是柔然最後一位公主。

  茹茹公主死的時候,她的夫君高湛也是十三歲。但此時的高湛已經一表人才了,史書說他“俊美奇偉”,氣場很足。電視劇將他打扮成偶像,倒是符合歷史真實的。

  茹茹公主葬禮時,他還是東魏長廣郡公;但沒多久,他就成了北齊的長廣王。11年後,他做了北齊的皇帝。

  在歷史上,高湛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他殺兄弟,害侄子;即位後,荒淫無道,霸佔自己的嫂子;他寵信奸臣,奸臣還與他的皇后私通。後宮弄得亂七八糟,他也因酒色過度而死,年僅三十二歲。

  茹茹公主十三歲去世令人惋惜,但她如果不死,會遇到些什麼呢?我們不禁要為她的早亡而慶幸了。

【家訓格言】

  《茹氏家訓》

  孝之訓

  訓爾孝,百行先,希賢希孝此根源,為人不識身奚自,獨不見返哺慈鳥物且然。願兒孫,莫逆天,常懷生我鞠我恩,爾孝其親子孝爾,點點滴滴到簷前。

  弟之訓

  訓爾弟,弟宜恭,如何手足不相容,嫌釁多因凌侮起,獨不見春秋叔段與莊公。願兒孫,和氣充,雁飛有序緊相從,弟敬其兄兄愛弟,花萼樓前樹樹紅。

  忠之訓

  訓爾忠,由中出,食祿居官須盡職,人生在世不忠良,獨不見天公報應還有日。願兒孫,無粉飾,始終內外皆如一,盡心無愧待友朋,託妻寄子終得力。

  信之訓

  訓爾信,重一言,交友心如鐵石堅,為人若是無信實,獨不見說盡千般少人憐。願兒孫,絕詐諼,翻覆之言不可傳,爾不欺人人信爾,患難死生相顧全。

  忍之訓

  訓爾忍,貴能容,有容方見量之洪,項王叱吒千人廢,獨不見歸來無面見江東。願兒孫,度雍雍,橫逆潛消自反中,九世同居全尚忍,一時息氣百憂空。

  讓之訓

  訓爾讓,戒爭先,退步原來是向前,相爭相軋兩俱敗,獨不見鷸蚌齊歸漁艇邊。願兒孫,事事謙,莫因小事結仇冤,讓人非是怕人者,惡因緣化善因緣。

  慈之訓

  訓爾慈,慈幼小,幼小如同春日草,斧斤偏斬嫩柔條,獨不見父母三年常在抱。願兒孫,心地好,親孫儒子皆懷抱,矜憐孤弱及顛危,壽福還同天地老。

  廉之訓

  訓爾廉,須分曉,衣祿不從門外討,若還過取必傷廉,獨不見悖入悖出天心巧。願兒孫,安分好,見利思義須當早,一介不取古稱賢,何須貪得心無了。

  勤之訓

  訓爾勤,醫爾貧,貧富關頭勤惰分,安逸清閒誰不愛,獨不見成敗興亡似轉輪。願兒孫,勿因循,士農工商各置身,休羨閒人閒得好,閒人非是等閒人。

  儉之訓

  訓爾儉,儉成家,,由來盛得抑驕誇,歌舞樓前酣夜月,獨不見床頭金盡枉嗟呀。願兒孫,戒奢華,莫將此物等泥沙,服食若還輕物力,貧窮到老走天涯。

  寬之訓

  訓爾寬,修爾德,御下宜寬毋過責,小小過失不相容,獨不見朝服羹汙無怒色。願兒孫,休苛刻,寬洪度量人皆悅,曾記古人亦有言,上弦太緊下弦折。

  嚴之訓

  訓爾嚴,秩序明,家規齊一家道成,人情所悅在寬縱,獨不見婦子嘻嘻悔吝生。願兒孫,學芳型,治家嚴肅若朝廷,男女最宜分內外,何悉閨閣風不清。

  莊之訓

  訓爾莊,在敬身,幃幄之前如對賓,休將惰慢設身體,獨不見夫妻失敬尚紛紜。願兒孫,學端人,爾要人尊先自尊,心志衣冠常整肅,不重不威夙所聞。

  耕之訓

  訓爾耕,業種田,人生衣食各埋根,漫道農夫終歲苦,獨不見倉儲有粟免憂牽。願兒孫,勿貪眠,雞鳴茅舍嫋炊煙,及時種耨休遲誤,生計充時禮義全。

  讀之訓

  訓爾讀,讀書高,筆底生花品自超,終歲伊唔非寡效,獨不見金殿臚傳姓字標。願兒孫,勿憚勞,青燈黃卷度清宵,漫道居官身富貴,便為民庶也英豪。

  館之訓

  訓爾館,館須專,誤人子弟最招愆,莫道教書為賤役,獨不見師尊有位受香菸。願兒孫,守硯田,硯田終歲可逢年,舌耕盡職成人美,餘燈且自理殘篇。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