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氏起源及歷史

向姓圖騰_向氏圖騰

向姓圖騰(向氏圖騰)

  向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炎帝生的二十四個兒子之一,起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陝西建向國,以國名為氏,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根據《呂氏春秋》載有:“宋向帶為太宰,桓族也。華元殺蕩澤、向帶等舍於睢上……”。可知向帶亦為桓公之後,綜合其他史料判斷,向子戌所處年代應在向帶之後,這就說明,向姓發源於陝西,並以國為姓,而“向父”為向父姓得姓始祖,無論如何,“向父”的姓祖發祥於今宋國。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三百三十七位,現今人口一百八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

  【釋義】向,“向也”。向的本義是指朝北的視窗或煙囪口。

【得姓始祖】

  向父:宋桓公之子,名。其孫(一說曾孫)名子戌,任宋國左師,執掌國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此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得以安寧十多年,這在春秋史上是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為姓,其後子孫沿續相傳,稱“向父”氏。尊“向父”姓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向福四:諱廷龍,字樂雲,號泰華,公乃宋靖康時守淮寧,殉節和卿公七世孫也,世居河南登元至正壬辰進士歷官秘書丞拜殿中侍御史後欽授江蘇巡撫政簡刑清軍民戴德因目挈元運將衰謝職歸隱偶遊潤州由金焦歷圖峰見共地山輝澤媚俗美風淳愛置田於當沙引家眾而居焉。公生於元至順庚午年三月初九日丑時,享壽七十八,歿於永樂丁亥年八月十一日,配無人王氏,生於元統癸酉年九月十八日亥時,壽七十六,歿於永樂茂子年十一月十一日,合葬宅西新塋,生四子:祿三;祿四,祿五;祿八。是江蘇向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史記》的記載,傳說遠古帝王神農氏有個裔孫名叫“向”,他後來成為了氏族部落的首領,類如後世的諸侯。此後,向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內史向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呂氏春秋·先識》中記載:“紂王暴政迷亂,向摯載其圖書以歸周。”

  在向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后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今山東莒縣南部),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

  在一些史書中,稱“向國出祁姓,為堯帝后裔。”

  但在史籍《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中記載:“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為縣。”在史籍《前漢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沛郡向縣。向,故國,姜姓,炎帝后。”

  另外,在史籍《潛夫論·志氏姓》中更明確地記載:“炎帝苗胄,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申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云:‘亹亹申伯,王薦之事,於邑於序,南國為式。’宛西三十里有呂城。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閒,晉惠公徙置陸渾。州、薄、甘、戲、露、怡,及齊之國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幹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因此,而本書則按《史記》註記之補,取向國源出炎帝裔孫,改為姜姓。

  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併,亡國時間在史籍《春秋·隱公二年》中有記載:“莒人入向。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

  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

  公元前546年,向戎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諸侯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這次盟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在十餘年間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各國得以安寧生息積蓄力量。這在春秋亂世中是非常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

  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向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氏正宗。

  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羊舌肸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羊舌肸,亦稱叔肸、楊肹,字叔向,具體生卒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後再予刊載。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貴族,晉軍名將羊舌鬥克之後,是春秋歷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

  羊舌肸主要活動在晉悼公姬周、晉平公姬彪、晉昭公姬夷三代晉侯執政時期(公元前572~前526年),他的封地在楊邑(今山西洪洞東南七公里處),故又稱楊肹。

  羊舌氏家族是晉國的公族,羊舌肸之父羊舌職即為大夫。到羊舌肸這一代,羊舌氏家族極盛,有兄弟四人,即羊舌赤(銅鞮伯華)、羊舌肸(叔向)、羊舌鮒(叔魚)、羊舌虎(叔虎),皆為晉國大夫,史稱“羊舌四族”,聲名四播,連當時的晉國世敵楚國人,都稱其為“強家”。

  在羊舌肸的其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向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西南夷,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

  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

  在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準軍事力量佔據。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征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

  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向氏早期發祥於河南商丘一帶

  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榜上名列第九十九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一百七十二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1%左右。華元殺蕩澤、向帶等舍於睢上……”。可知向帶亦為桓公之後,綜合其他史料判斷,向子戌所處年代應在向帶之後 ,這就說明,向父為向姓得姓始祖無疑,但是否由子戌改向而來尚須斟酌。無論如何,向姓發祥於今河南商丘一帶毋庸置疑。宋元公時,華亥與向寧叛亂,後二人雙雙敗逃楚國。

  戰國時期

  戰國時,秦國有向壽。可見在先秦時期,向姓已南及瀟湘,西入關中。此期至兩漢,向姓除繼續繁衍於商丘一帶外,有一部西遷洛陽,一部遷於今山東金鄉一帶,並有一部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此際見於史冊之向姓有東漢時期的向栩、向長,二人均為河內朝歌(今河南商丘)人,可見在東漢以前,商丘依舊為向姓繁衍之大本營。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此期至魏晉時期,向姓在北方發展的尤為昌盛,並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陽郡望、河東郡望。三國時,襄陽宜城(今屬湖北)人向寵、向充兄弟,向郎、向條父子入蜀。南北朝至隋,由於社會動盪不安,向姓有避居江東,也有湖北之向姓南遷湖南。但上述三大郡望依舊較為興盛。

  唐朝

  唐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兩度請回鶻出兵助戰,則洛陽、西安兩次遭受回鶻將士的滅頂之災,向姓河南郡望名存實亡。接著又有黃巢起義接踵而來,向姓為避亂或其他原因始大舉南下,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成為向姓避難所。

  北宋時期

  北宋時,開封人向敏中入朝為相,又有其從孫向經之女向皇后嫁於神宗,使得這支開封向姓人家飛黃騰達起來,名載史冊者有十五人。宋靖康之恥後,向敏中玄孫向子因仕宦之故遷居臨江軍清江(今屬江西)。明初,陝西、山西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北京,廣東等地,後來又有向氏族人遷往臺灣定居。

  明清時期

  明清之際,向姓已廣佈全國各地,並有沿海之向姓渡海赴臺,進而遠播海外。如今,向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多此姓。

  分佈

  先秦時期,向人先期居於陝西,後東遷山西,南下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秦、漢時期,向姓已經進入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成為兩湖地區的大族。唐、宋時期,向姓基本成為南方的姓氏。

  宋朝向姓約有7萬多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三十七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這四省向姓大約佔向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山西、湖北、江西。河南為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向姓總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西連四川、南接兩湖、北通陝晉的向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向姓近11萬5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三位。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約佔向姓總人口的41%,為向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湖南、湖北、江西、浙江,這四省向姓大約佔向姓總人口的5 5%。全國的向姓人口遷移主要由北向西、向東南流動,重新形成了為中心沿長江向東移動的向姓分佈區。

  當代向姓的人口約180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廠形的態勢。全國向姓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重慶,這三省市的向姓佔向姓總人口的65%。其次分佈於湖北、雲南、貴州,這三省的向姓又集中了21%。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西牽川渝、西南串黔滇的向姓聚集地區。

  向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重慶、湘黔大部、湖北西南、陝西南端、四川東部和南部、雲南大部、廣西北部,向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1.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8%的向姓人群東南、江西大部、廣東北部、福建西部、廣西南部、雲黔西部、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安徽西段、豫陝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向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一0.4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6%的向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山陽郡:歷史上的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於西漢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漢武帝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的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淮安市。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又名“河內堂”向氏第六代子頎任宋國大夫,遷徙河內,河內成向氏始發地。北宋《向氏族譜原序》由宋昭文館學士兼修國史參知政事李清臣撰,其中有“河內向氏”,敏中公任“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湖北省黃梅縣容公向氏懷戀先祖,遂命名郡望地為家族堂號為“河內堂”。不忘 原流始居之地。有楹聯曰:“宋國啟姓,河內流芳。”“河南堂”類同。)

  河東堂:以望立堂。

  山陽堂:以望立堂。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大耐堂:典自宋向敏中。向敏中,宋開封人,字常之。太平興國進士。知廣州,召為工部郎中。以廉直超擢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真宗朝拜右僕射。門闌寂然,宴飲不備。帝聞之嘆曰:“敏中大耐官職。”以衰疾辭不許,卒諡文簡。居大任30年,人以重德目之。尊向敏中為祖的向姓後人以一代賢相為榮,遂名其堂為“大耐堂”或“耐職堂”。

  此外還有七賢堂、竹林堂、彝德堂、孝友堂、泰和堂、讓爵堂、光裕堂、四知堂、懷德堂等。

  字輩

  湖北利川向氏字輩:

  向正路支派:“九必福明開正陽光暉天地人忠英信世代興為國政禮義新尚寬裕廣見聞”;

  向天榮支派:“世萬崇貞這開洪選弟德昌榮歷代宗英永錫康平”;

  向正常支派:“大志必有成明德紹廷聲詩書啟良左才學鎮乾坤永遠懷忠澤精心思傳心茂昭垂道煥萬世受昌榮”;

  嶽池遷利川支派:“馬原有祖永朝秀士永朝秀士學明勝大德興宗徵恩光茂天平地國鈞”;

  雲陽遷利川支派,“大寧朝龍列祖忠厚世澤孔長昭穆肖永篤禪人文日碧永新正道應若天興極成貽謀善承”;

  新河遷利川支派:“天倫朝元修德立明安幫定國文武長城福祿維述百代昌榮忠廉孝友萬載貴人金榜取選項明順華堂政臣安樂新河南陽”;

  派一:“大廷榮耀思遺禎祥賢才應殿昭啟龍章天地開甲顯達忠良”;

  派二:“子山啟永秀正大明應宗耀遠必裕洪昌堯武聖德”;

  派三:“天地宗英修德成仁歷代文武正大光明克紹先治家聲繼承聯美百世永威昌榮”;

  派四:“天地宗英正大光明彝倫悠序修德成仁”;

  派五:“天地鍾英修德存仁彝倫悠緒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詩書禮樂丕振家聲”;

  派六:“門中文明登正永新興大必昌道立言緒德達承先遺隆發遠繼志屬仕家聲自傳”;

  派七:“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貞元維秀奇世代顯榮昌學大道德正科登久有光承紹能永遠啟興自聯芳百福長臻守一本際超常詩書傳家寶忠孝定朝幫明月輝山海乾坤奠陰陽芝南庭獻瑞芙蓉鏡中朗桂生金飄嶺梅開玉照堂祖宗盤碣固後嗣麟池祥”;

  派八:“公泰世正日照乾坤光星興文榮國永遠明士昌幫君賜朝剛華都德景自義宏寬福月登臣季仲聯輝康壽維新元鎮奇海”;

  派九:“天冬……永遠幫光國仕大顯朝庭”;

  派十:“正大光明福壽康寧忠孝傳遠永德昌榮”;

  派十一:“正大光明福壽康寧忠孝傳遠永德昌榮安幫定國世代啟文裕其登厚佳敏成興源本勝前洪毅崇禎詩書先進顯揚秀清”;

  派十二:“正大光明治國興家世德康希永遠發達”;

  派十三:“左朝庭有相緩月文德陽孔樂承且豆詩書振家香春秋廣紹人格之永發祥宗支多啟秀萬古慶澤長列光既太元盛芹其道昌完方呈榮華先世正大光正大光明孝悌忠信祖德宗功文武安定”;

  派十四:“正大光明啟福壽康寧喜仁義禮智信忠孝傳家舉”;

  派十五:“正三文庭玉天地人和永紹宗光華緒志為國家珍奇才智長髮世代受宏勳”;

  派十六:“正興開大學明德紹紹文光萬代承先澤家傳定遠昌”;

  派十七:“世茂仲志文國朝興正大光明德益維新學開洪選啟源宗蔭天地君親永遠榮廷”;

  派十八;“令君室庭丹光明志有源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派十九;“永文宜登高國正天朝大運遠澤自長世代啟榮光”;

  派二十:“仕智正添順明德茂益盛”;

  派二十一:“仕文宜登弟詩學可光榮國正天朝大華祥高信祖”;

  派二十二:“仕學可光榮國正天朝大令君室庭丹光明自有源”;

  派二十三:“仕文登弟貞德力升”;

  派二十四:“朝文學仕元正其堂禹明毓秀永啟英光士金功德時登久長”;

  派二十五:“天地永興國祚禎祥啟修人紀為幫忠良為述先澤榮華流芳”;

  派二十六;“先永聖世文宗啟興體朝光國宏紹希清步祖克續大開乾坤崇學待治丕振昌明瑞積良時萬代長榮”;

  派二十七:“興體朝陽金漢呈祥”;

  派二十八:“景福志彥文一二三成德明仕為國之珍光昭宇殿輝耀幫庭先聲藝苑蘭木齊榮奇才長髮世守宏勳”;

  派二十九:“萬興海治世代承永啟源大昌德茂忠良賢紹書香傳家孝友定國安康文武發秀蘭桂騰芳福壽同慶本支流長乾坤多廣耀顯明揚河清海晏提升禎祥金榜取選明順華堂臣正安樂新河南陽繼往開來雄略添光奇才立露國定民強少傑鴻展寬洪遠揚拓進建勳前程無量科學高登業績聲旺江峰崢嶸美譽為常凡事如意歌頌有章數載存宇騰達輝煌”;

  派三十:“朝中文運廷顯祖天國安朝中文運廷顯祖昌明德肇啟世代興揚柳開碧繼幫國之光鴻程大振永遠流長”;

  派三十一:“朝中英伯元定旺日光昌文才大德勝萬代永興隆”;

  派三十二:“必志榮光庭詩書有科名繼述長顯達維德紹家聲世界永大同群支慶昌隆乾坤新開運殷周復興中人生敦原本家治昭肅雍和順統南北文明化西東國祚平康泰開心正元洪富貴金玉寶福祥麒鳳龍發達英俊舉綱常禮紀崇星月江河景詩書孔孟功鈞承作述緒繼宗仁義鳳長遠存簡策尊榮顯祖宗”;

  派三十三:“廷朝重可國登學萬世海洪大耀金榜富貴紫榮昌永遠多吉慶福壽保安康太平甲陵享宇水增家幫詩書最為尚必定出禎祥一齊振興旺發達河南堂”;

  派三十四:“君有善良子孫文武安幫定國世業顯榮多奇鳳儀永秀成德”;

  派三十五:“仕有文大貴正天興朝輝銘學開洪揚聖文定家幫宗秀永登榜萬古得流芳興明正大昌賢德振興良和順統南北群支慶隆昌”;

  派三十六:“茂海澄清文明大登正天興國世萬崇禎學開洪選歷代宗英第德昌榮永錫康平”;

  派三十七:“仕有文大貴正大興朝輝世萬崇禎學開洪選歷代宗英第德昌榮永錫康平”;

  派三十八:“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派三十九:“紹祖仁智大德文武安幫定國事業榮華多奇鳳利永秀司澤”;

  派四十:“金略起天程世德永長純本榮智茂孝繁榮慶吉昌育英鍾秀靈禮義開鴻仁學正賢志大修知達先登”;

  派四十一:“修培先緒賢紹書香傳家孝友定國安幫文武發秀蘭桂騰芳福壽同慶源遠流長”;

  派四十二:“首登選貴厚天地忠義明世德光昌永興文正大廷”;

  派四十三:“修德茂洪澤詩書紹先芬奇才作常相昭穆耀乾坤”;

  派四十四:“祖芝啟可秀正大光明德”;

  派四十五:“明史光輝大儒士勳猷正世佐乾坤聖主弘開金榜第滿腹經綸卓越才朝廷重賢貴國泰振興良家富青雲志世代顯榮昌”。

  湖北漢川向氏一支字輩:“慕學志道近宗遠紹源清楚發祖啟川雙世繼顯雲”。

  湖北漢川向氏一支字輩:“敬德世繼顯明元清”。

  湖北仙桃向氏字輩:“漢廷思世得晉代振家生”。

  湖北清江向氏字輩:“會慶忠子德詩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雲礽逓(迪)傳方乾元生瑞彩坤運起禎祥開封原世傑官任三振房祖澤燻民從蘭選玉季揚扼守清白訓裘代永期昌”。

  湖北房縣向氏字輩:“大天生雲修長發富貴榮華文武全”。

  湖南秭歸向氏字輩:

  宋御支派:“傳系宗祖許士公之大元有能存此道可以守世全朝廷重賢貴國泰振興良家富青雲至永載顯名揚”;

  歸香支派:“志必思培立恆文繼述昌守道家聲振祖傳刻永芳”;

  楊林支派:“嚴正啟發秀世家維文亭”;

  茅坪支派:“鐵方長邦……”

  長陽支派:“世宗正道自克希賢天錫嘉兆可光榮先”;

  其他支派:“家龍祖德昌”。

  湖南沅陵向氏字輩:

  永定中蓮花支一派:“文龍祥鳳積德培存忠臣名輔孝士克前儒珍受錫嘉玉保全圖書獻瑞世禮逢年美含春日頌裕家傳澤有資益譜宜考佔純篤成習俊哲繼宣庭修亮采烈翊南原佩度昭法省體慎言祖楷眙訓寶之連綿”;

  永定中蓮花支二派:“子都文志永廷仲守正朝學定科大啟萬士明高顯”;

  永定下蓮花支派:“志永廷仲國應登君雲萬士宏大正開”;

  永定另一支派:“文公明如隆賢時仁行宗八必七彌元天華子宗志永思彥汝錫(正)德學連廷(世道)萬文登開國峻發邦家珍登開國峻發邦家孝有成本修聲雅煙守先澤遠榮”;

  桐木溪支派:“天華子諌才零朝仲正一應文子萬國世道永熙和晉禮昌盛化祥兆富玉金光輝昭瑞景振克反樊康平”;

  桐木續支派:“增廣純武禮美經延蒿凝度九恆樹餘三善維紀寶達秉書庚楚湘儲秀錦桂題魁敦厚集福崇建呸基”。

  湖南洪江向氏字輩:“朝宗英伯元子孫其紹志”。

  湖南龍山、湘西向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地德”。注:該支向氏另有字輩:“起友文士正朝廷”。

  湖南邵陽向氏字輩:“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應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書(香)乾垣生煥彩坤運啟禎祥公錫勳名遠家聲緒業長銀臺隆系籍紳宦鎮辰陽善紹敦倫訓貽謀定熾昌”。

  湖南隆回向氏字輩:

  受一支派:“受子仕友榮光德思文道大通方學顯正立永繼述”;

  邵陽支派:“乾垣生煥彩坤運啟禎祥公錫勳名遠家聲緒業長銀臺隆系籍紳宦鎮辰陽善紹敦倫訓 貽謀定熾昌”。

  湖南保靖向氏字輩:“世德榮康修祖啟洪澤詩書紹先芬奇才作帝相昭穆耀乾坤”。

  湖南平江向氏字輩:“國泰振興良家富青雲至”。

  湖南錦屏向氏字輩:“廣春士正立克定家邦”。

  湖南桃源向氏字輩:“照示來許迪光前人詩書禮樂丕振家聲天地鍾(宗)英懷德成仁彝倫存(悠)緒(敘)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詩書禮樂丕振家聲”。

  四川綿陽向氏字輩:“定光世道……”

  四川巫山向氏字輩:“燦應享琉世大洪昌學善登榮作得傳方文明紹啟長髮其祥”。

  四川向氏一支字輩:“正國天朝大世學可光中”。

  四川宜賓向氏字輩:“萬汝通文允庭秀才志興思大正光紀富貴鼎述書乾恒生煥彩……”

  四川永興向氏字輩:

  受一支派:“受子仕友榮光德思文道大通才學顯正應永繼述”;

  科朝支派:“宗世添必仲才祖思遷文朝仕名國正德安見太平”;

  元壽支派:“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應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書”;

  萬山支派:“萬汝通文永庭秀才志興思大正罔紀富貴鼎乾坤”。

  四川雙流向氏字輩:“天自元於爾以之曰純全峻德世繼顯榮源清楚發祖啟川雙家聲兆瑞裕後凡昌振光百業富民強邦崇仁尚匕左師傳芳”。

  四川宣漢向氏字輩:“傳系宗祖許士公之大元有能承此道可以守是本朝庭重賢貴國泰振興良家富青雲志永代顯名揚”。

  重慶奉節向氏字輩:“發其祥壽世永良紹承斯錫應遠騰光崇本正德衍慶兆昌開啟宏緒遺傳曲章守道明志軒舉春芳心存忠厚元善大楊”。

  重慶三峽向氏字輩:“啟承先祖志本永萬昌齡”。

  重慶雲陽向氏字輩:“先永聖世文宗啟興體朝光國宏紹希清步祖克繼大開乾坤崇學待治丕振昌明瑞積良時萬代長榮”。

  江蘇向氏一支字輩:“孝友家聲遠詩書世澤長之宗敦德廣明遠樹仁崇”。

  安徽巢湖向氏字輩:“道從先澤學政”。

  江西吉安向氏字輩:“滄廷木一洪啟永文興之水元朝宗明大定世可守時正泰運開修齊宜為首心懷治國才忠愛必先有賢能培德多光裕自長久”。注:該支向氏清朝咸豐九年譜記字輩為:“會慶忠子德思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雲礽逓(迪)傳芳幹元生瑞草坤運起禎祥祖澤燻銘重籣輝蔚秀揚開封原籍世宦應三辰房落首清白訓變代永奇昌”。

  向氏一支字輩:“光清明志安”。

  向氏一支字輩:“業選雲多其”。

  向氏一支字輩:“明正玉圓望”。

  向氏一支字輩:“一德宗元本世代全家人”。

  向氏一支字輩:“髮長秀新啟繼文光元正”。

  向氏一支字輩:“德章國忠應正大光明富榮昌盛”。

  向氏一支字輩:“雲日初曉光升達遠天欲求家世永登本克成先”。

  向氏一支字輩:“文學天光大穆德易召恭萬代能顯達永世克蒼龍”。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上古;

  秀毓河南。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向姓的源流和郡望。

  子平了願;

  伯奮揚威。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朝歌人向長,字子平,隱居不仕,生活貧困,有人送給他東西,他留下必需品,多餘的退回去。精通《老子》、《易經》。曾讀到《易經》中的損益卦,喟然嘆道:“我已知道富裕不如貧困,高貴不如低賤,但不知道死怎麼如生啊!”建武年間,待子女婚嫁後,遍遊五嶽名山。下聯典指南宋樂平人向伯奮,字元伯,高宗時官建州知州,孝宗時官戶部侍郎。廣西叛亂,他出任靜江知州,因素有威名,叛軍如約出降。

  弭兵息禍;

  任將稱能。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宋國執政向戌,宋桓公的曾孫,官左師,有賢名。宋平公時,晉、楚兩大國因國內矛盾尖銳,都想暫停爭霸戰爭而講和。向戌奔走拉擾晉國大夫趙武、楚國令尹子木,並約合十餘國在宋國召開“弭兵(息兵)大會”,使晉、楚兩大國暫時妥協,平分霸權。下聯典指三國時蜀漢宜城人向寵,初為牙將,後主時歷中部督、中領軍,封都亭侯。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稱他“性行淑均(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銀臺望重;

  玉殿高登。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宋向敏中,性端厚,諳曉民政,善於採拔,居大任十三年,人以重德目之。

  六言通用聯

  海明雄踞安定;

  君玉功播涪州。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向海明,原為扶風(今陝西省鳳翔)沙門,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卒眾起義,追隨者數萬人。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下聯典指南宋名將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今江蘇省常州)人。紹定進士。曾知安慶府、峽州等,進直龍圖閣,秘閣修撰、樞密副都丞旨。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率軍攻涪州(今四川省涪陵),他奉命冬天援遷南安撫副使,升湖南制置副使。官至兵部侍郎兼轉運使。

  椒房配名臣胄;

  竹林儕逸士班。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向敏中孫女為神宗皇后。下聯典指晉·向秀為“竹林七賢”之一。

  七言通用聯

  七州歷仕稱德政;

  九世同居號義門。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歙縣知縣向綜,字君章,開封人。歷隨、鼎、漳、汾、密、棣、沂七州。性寬裕,善治劇,於奸惡不少恕。官至中散大夫。下聯典指元代名人向遜,宜都人。至宋末及元,九世同居,人無間言,稱為義門。

  雲箋自題二萬軸;

  風騷以及四千言。

  ——清·王闓運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咸豐舉人王闓運贈清代名人向晴峰聯。

  烈士榮存長江報;

  詩人喜誦寓廉集。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和傑出的領袖向警予(1895-1928),犧牲前主編有《長江報》等刊物。下聯典指明代進士,廉州知府向錦,慈溪人,有《寓廉集》(詩)。

  八言通用聯

  行陣肅清,見稱蜀帝;

  城池破陷,不屈金人。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蜀國名將向寵,襄陽宣城人。劉備時為牙門將。後封都亭侯,遷中領軍。諸葛亮《出師表》中說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下聯典指宋代知府向子韶,開封人。字和卿。清約如寒士,元符舉進士。建炎初淮寧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諸弟守城。城陷,不屈死。諡忠毅。

  法立教成,事歷之語;

  玄風奇趣,竹野之賢。

  ——佚名撰向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山陽人向雄,字茂伯,初為郡主簿,曾無辜入獄,司隸鍾會把他救出來,任為都官從事。後鍾會因罪被殺,無人殯殮,向雄為他安葬。文帝責備他目無王法,他說:“您把他殺了,王法已備;我出於義氣為他收葬,在禮教上也無缺失。法在上面立著,教在下面弘揚,你何必使我違背生死大義活在當世呢?”太康初年,官河南尹,封關內侯。下聯典指魏晉之際哲學家、文學家向秀,字子期,河內懷人,“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為《莊子》作注,人稱“發明奇趣,振起玄風”。在自然觀上,提出萬物“自在”、“自化”,各任其性,主張自然與名教統一,合儒道為一。擅長詩賦。

  【祠堂古蹟】

  中大壪向氏宗祠

  在恩施州宣恩縣李家河鎮中大壪村,有一處文物古蹟——向氏宗祠。該祠堂是宣恩縣唯一儲存下來的祠堂建築,為受國家保護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文物局的文物保護單位資料記載:向氏宗祠位於中大灣村一組向家大院,建於清代,座西北偏東南。面寬11.1米、進深18.9米,佔地面積241平方米。祠堂原有房屋三進,兩個天井,現僅存前門正牆、後院及古井。

  前門正牆殘高8.14米、厚0.4米,刻柱畫壁,雄勢威嚴。中間大門上部裝飾牆寬2.75米,向上突出,裝飾牆有彩繪,有雙格紋、雲紋、荷花紋等。大門額匾橫刻“向氏宗祠”四個大字,字面有缺損。大門為石頭做的門框,高2.57米、寬1.98米。門聯豎刻“丕承厥志系哥小子、默定其祥惟我先人”,大門兩側安座一對精美石鼓。

  宗祠四面牆體相圍,房屋寬11.1米、進深18.1米。宗祠前側有一古井,距大門7.5米,井口長、寬各1.9米,深1.1米。向氏宗祠是我縣唯一儲存下來的祠堂建築,對研究我縣少數民族特色建築和民風民俗具有珍貴的實物參考價值和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修建向氏宗祠的地方原是一口有出水的水塘,叫紅魚井,因井裡出紅魚而得名,後來向氏族人在塘上修建了祠堂。祠堂後靠小山堡,叫大龍腦殼上;兩邊大山連綿,構成圈椅狀,將祠堂和小山村環抱,形成避風藏氣的地理環境。

  紅魚井建祠堂後,出水匯聚在祠堂門口的水井裡,水井青石砌成,光滑的石面訴說著歲月的悠久。

  登十一級青石臺階,就到門樓。門樓前立一對石鼓,上有四圈鼓釘,鼓面浮雕動物和花紋。門樓高大,牆體用火磚砌成。頂部覆瓦,簷口為瓦當狀。其下做蓮花格子“窗”,再用青花瓷片嵌一條蓮花瓣橫疊的花紋、一條迴文狀花紋。大門背後做成斗拱,頂部層層收束。

  大門上方正中楷書陰刻“向氏宗祠”,殘存的字呈紅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費力地剷掉大部。大門用條石做成,也是門樓承重的關鍵構件。對聯陽刻,以回紋鑲邊。門楣上刻有壽字、寶劍等圖案。

  在祠堂右邊的向爽家,收藏有向氏宗祠裡的碑文:昔我太祖,光盛公自黔中而來至止斯土也。上率文(或“又”“丈”)夫子一,下率各房孫,則十有一焉。遐想其時,雖目慶四代蟬聯而約計其數,大都不過二十餘丁已耳!洎乎於茲,子姓蕃衍,族支眾焉。縱二三長房生齒多寡有間。搃(總)之,老少男女以及幼子童孫不下數百有奇矣。餘則槩不之紀(及)第舉監而效力於祠宇者,勒其名於左……嘉慶丙子年六月穀旦合族公立。

  向氏宗祠選址考究,建築精美,對研究宣恩明清時期的建築文化、宗族文化、鹽道文化、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文物保護單位資料所說,古建築向氏宗祠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家訓格言】

  《向氏家訓》

  餘寡聞藐見,安敢妄事臆說。然,於前言往行,凡可為子孫誦法者,不惟口述之,而必手錄之,無非於垂戒於後人云爾。

  解讀:(我學識淺薄,不敢隨便亂說。然而,縱觀自古以來先賢聖人的言行,凡是為子孫後代誦法,並不僅僅是簡單口述講解,而是必須隨之形成文字記載下來,這樣做是就是為了垂戒後人,給後人誦讀)

  訓為父母

  父嚴母慈,天性為然。然嚴所以保子之心。若太嚴,子反畏懼不前,智識顛倒。母所以保子之身,若太姑息,之害甚於不愛。總之以得中為貴,為父者須身先之,善養之,故人樂有賢父也。

  解讀:(父親嚴厲,母親慈愛,是人類的天性。然而,嚴厲可以使孩子德才兼備,成人成才,但是太過嚴厲,孩子便會變得膽小慎微,唯唯諾諾。母親往往會從生活中疼愛並關心孩子,同樣,要是溺愛嚴重,那就會害了孩子,還不如不愛。總之,對孩子的教育和愛,必須掌握合適的“度”,為人父母,必須身先士卒,給孩子做好典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必須時刻為孩子做好榜樣,悉心撫養孩子。擁有賢夫慈母實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訓教子弟

  少年子弟,不可令浮閒無業,以至身無所關,心無所束,必流入淫酒賭博之中,蕩其家產,壞其品行,惟於賢者教之讀,愚者命之耕,或貿易或習藝,各有一業方可,不然雖遺千金有何益哉。

  解讀:(年輕一輩的子女,不可讓他們沒有工作,沒有正事,這樣會讓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心中空虛,時間長了,必然會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自甘墮落,從而酗酒賭博,變賣家產,做出一些荒淫無道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會品行變壞,成為十足的敗家子。對此,聰明的孩子就讓他們去讀書,笨一點的孩子就讓他去學一點手藝,或者去做農活等等,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有一番自己的事業。不然,就算你死之前留給他們萬貫家財,又有什麼用呢?)

  訓事父母

  父母俱存,乃天倫樂,若好貨私妻,嗜酒縱色不顧所生,凡此子孫不如無嗣。蓋人子於親在之,日當服勞奉養,菽水承歡。若欲養而親不在,雖椎牛以祭,何如雞豚之逮親存也。

  解讀:(父母健在,乃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是子女如果一味寵幸妻子,貪戀美色,整日聲色犬馬,不知道孝敬父母,有這樣的孩子,還不如沒有孩子。所有為人子女的人,只要父母雙親在世,每天應當替老人做事,好好奉養老人,端茶送水以敬孝道。如果雙親都不在人世了,就算你用祭奠天子的規格來祭拜他們,又有什麼用呢。)

  訓友兄弟

  父母而下,惟有兄弟孩提之時,自相親相愛,及長各有室,或因財利,或聽婦言,多致參商,亦獨何殊?不知患難相顧,雖有友生,莫如兄弟,惟一友一恭,各盡其道期善矣,語曰兄弟同,居忿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情兒孫作樣看念之哉。

  解讀:(兄弟姐妹之間,在幼小的時候,大家都是相親相愛的,待到成年成家以後,往往因為錢財利益,或者妻子妯娌見的閒言碎語,枕邊風等等,導致大多數兄弟姐妹關係破裂,這樣的兄弟姐妹關係,和沒有兄弟姐妹又有什麼區別呢?作為兄弟,應當同時以恭敬和友好的態度對待,各自盡好自己的心。常言道,兄弟間千萬不能因為小事起爭執,一定要為膝下的兒女做一個好的學習楷模)

  訓和夫婦

  語云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和之非言戲也,若言戲語,動生大;蓋婦雖賢,惟頻繁中饋司服酒食之,而外事不得與焉,禮雲外言不入,內言不出,言有別也。至於雞司晨,非家之幸,白頭相守道莫如敬。

  解讀:(常言道:夫唱婦隨,舉案齊眉,後來的家庭一定是和睦旺盛的,這不是胡說八道的。賢良淑德的妻子,只有經常勤勞持家,愛惜相公,照顧好相公的飲食起居,不要到處說閒話,搗騰是非,盡好自己的本分,守好婦道。夫妻之間,白頭偕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敬如賓。)

  訓睦家族

  語云一代親,萬代族。即帝王之胄,尚同姓之歡,況士庶乎。一族之中,我若出人頭地,乃祖宗積德所致。凡族中失所之人,失所之事,不可視如陌路。當以富濟貧,以貴提賤,以賢誨愚。在我未必常處於順,在彼未必終處於逆,恐我轉眼如彼,亦以陌路視我矣。此日遠日疏骨肉之所以離間也。

  解讀:(俗話說,一代親,萬代族。縱使是王公貴族,帝王將相,都是十分重視同姓族人的,何況我等普通人呢。在向氏一族中,如果我有一天能出人頭地,並非我個人本事多大,而是全靠祖上積德,只要是我們向氏一族中貧困的人,我絕不能視而不見,應當時常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提攜同族。一個人不可能一生都平順,也不會一輩子倒黴,同族間應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然天長日久的,骨肉血脈間親情不存了)

  訓和鄉黨

  鄉黨鄰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浸害,童僕之爭,言語之相角,行事之錯誤,勢不能免。惟在以心體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責人,方是良策。若不忍小忿,遽生嗔怒,自恃財勢智謀,必欲求勝。萬彼此不服,必至仇怨相尋終無了時矣。

  解讀:(鄉里鄉親的,鄰里之間,居住都在一塊,家裡家外,孩子打鬧,家畜偶爾給鄰居造成破壞等等的事情是常有的,無法避免。我們只能將心比心,多多體諒,互相包容。我們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多多換位思考一下,才是正確的。假如因為一件小事,就開始爭執,誰也還不服輸,一直鬧騰下去,這樣的仇恨不知要到什麼時候阿)

  訓友朋友

  朋友即甚相得,未必事事如意,一言一事之不合,且宜舍忿,不得輕相嗤罵,亦不必逢人說。恐怒過意回,無再對。又恐他友聞之,各有自心。所以交友之道惟貴惟敬。

  解讀:(朋友之間相處,也不會事事都讓對方滿意,有時候一點小事情,或者一句話的不如意是正常的,我們不能把眼睛放在針尖上,不要去計較這些小時,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朋友。沒有必要為一件小事就生氣,到處說朋友壞話,或者辱罵朋友。就算過後你悔過了,但再也無法面對受傷的朋友了,如果這樣的事情傳到其他朋友耳朵裡,其他朋友又會怎麼想你呢。所以,對待朋友,一定要尊敬對方,包容對方)

  訓居家

  居家以勤儉為本,諺雲: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勤。誠善矣,然美德而太儉,又近乎慳,自度多處之地稍留不盡可也,若慳吝太甚,未免有俗惡之態,豈不為人所鄙。

  解讀:(居家過日子,應當以勤儉持家為本。有諺語說的好:發大財是命裡註定的,而小富小貴則要靠勤勞節儉得來。但是,節儉貴節儉,也不能太節儉,該大方的時候還是要大方,不然節儉過頭就變成吝嗇了。這樣的惡俗之態,人們都會鄙視的)

  訓置田宅

  人于田宅,必求方圓。俗說買盡天下有田,何必日久營營為兒孫作馬牛哉。要知無田宅則無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孫。田止求轂種,宅止要安身,昔茅季偉之。詩云,多置田莊,廣修宅四,買盡猶嫌窄,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聞此不可戒哉。

  解讀:(人,財產(房產,土地,而這裡說的土地是現代產業的泛稱,總之就是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兩者之間總有一個和諧的配比關係。沒有房產,沒有產業,則人就沒有根基,窩都沒有,還談什麼呢。但是房產多了,對子孫後代也是很不好的。產業夠子女花銷就好,房子夠住就行。就算你置辦廣廈千萬間,從生到死,你又能住幾間呢?)

  訓聯婚姻

  凡婚姻者,有女當則婿,有子亦當擇婦。若娶婦先問妝之厚,而不論女子之賢否,鮮不敗德家,間離骨肉。蓋良婦為起家之本,務在配德,苟得勤慎,貞賢之婦必能孝親和家。若嫁女,止求富家巨戶,不察兒郎邪正,及於婦之後,凌虐相加,父母聞之已晚矣。

  解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人之常情。兒子在娶妻的時候,如果先關心的是女方的嫁妝多不多,而不管女孩子的品行如何,這樣娶進門的媳婦,很多都是敗家子,離間骨肉的禍首。賢妻良母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在娶妻的事情上一定要注重女子的品德,娶一個貞潔,賢良的女子,這樣才能家和萬事興。作為女子出嫁,如果只看男方有多少家產,權勢大不大,而不管女婿是個什麼品行,往往會在女兒嫁過去之後,受盡丈夫虐待,到了這個時候,女孩子的父母想後悔都來不及)

  訓輸國賦

  錢糧輸納,自有定期,供應自有大例,惟預先設辦,依期急公,庶免公差催擾,若手中空乏,亦當出息稱貸,若遷延時日,催者受比較之,若我亦終不免,則何益哉。

  解讀:(照章納稅,國家對日期和數額都有規定,我們應當預先做好準備,及時繳納,不要讓差官(稅務局或者工商的工作人員)經常來催促。如果手頭緊,沒有錢,則應該想辦法借錢來繳納。照章納稅是公民的義務和責任,拖來拖去的讓人比,自己的面上也無光,而且,終歸是要交的,何必拖來拖去的不好看呢)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