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姓圖騰(衡氏圖騰)
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魯國公子衡的後代子孫以衡為姓,稱衡氏。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位。
【釋義】衡,本義是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為防牛抵人,把一根大木橫在牛的角上,引申為平衡作用的器物。也比喻行政權力中樞及權力準則。
【得姓始祖】
公子衡:周公旦之子姬伯禽的後代。史籍《春秋·成公二年》中有記載:“冬,楚師侵衛,遂侵我,師於蜀。使臧孫往,辭曰:‘楚遠而久,固將退矣。無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斫、執針、織紝,皆百人,並公子衡為質,以請盟。楚人許平。”在公子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衡氏,衡氏後人尊公子衡為衡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有莘氏,出自上古商湯時期著名賢臣伊尹,屬於以先祖尊號為氏。
商湯時期,成湯屬下有一個著名的賢臣叫伊摯,因為在滅夏桀的過程中功勞至偉,成湯任命他為尹(宰相),史稱“伊尹”。成湯還給伊尹封了個尊號,叫“阿衡”。
在古代,“阿”就是“倚靠、仰仗”的意思,“衡”就是“維持、長久”的意思,“阿衡”就是“國之棟樑”之義。相類似的還有劉備之子“阿斗”,其名“鬥”就是“嫡宗、宗室”的意思,“阿斗”就是“國之宗主”之義,只不過那位阿斗是一位“爛泥築牆”式的人物,怎麼也“扶不起來”罷了。
傳說,伊尹為姒姓,冒姓有莘氏,是夏禹的後代。據說他曾居於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為姓氏,叫伊摯。
關於伊尹,歷史上還有一個古老動人的傳說。據史籍《水經注·伊水》的記載:昔日,有一位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那個地方,在空桑(桑樹樹洞)裡發現了一個嬰兒,就是後來的伊尹。因為有莘氏女居住在伊水,所以就以伊為其姓氏。
伊尹長大後,成為一位聲譽清高的隱逸之士,躬耕於有莘氏之野,雖然隱居不問世事,但是高才賢名卻傳遍各地。所以,有志於推翻夏桀的成湯一連三次懇切地請他出山,以輔佐自己商湯滅夏桀。在伊尹的運籌之下,成湯最終推翻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
成湯去世後,其子太丁繼位。但太丁不學好,整日不理朝政,荒淫放蕩,因此伊尹以兩朝元老的身份,把年輕的太丁放逐到桐地(今河南虞縣)去反省,並且代之主持國政。三年後,太丁悔過自新,他又將之迎返,並把政權交還給了太丁。
據說伊尹活到一百來歲,在商王朝初期輔佐了四代五王,是上古時期著名的賢相。當伊尹去世時,商太甲(商太宗)葬之以天子之禮。
後來的孟子十分推崇伊尹,稱讚他為“聖之任者”。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伊氏出自帝堯祁氏,裔孫伊尹,名字叫摯,為商湯的賢相,生兒子伊陟,是伊氏之始祖。”
在伊尹的後裔子孫中,還有以先祖尊號為姓氏者,稱阿衡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衡氏、阿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城邑雍雝,屬於以地名為氏。
雍雝,亦稱衡雍、垣雍,在春秋時期為鄭國的一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縣西北五里處,目前還有故雍雝城遺址。
歷史上的雍雝城赫赫有名,在春秋時期的晉、楚兩國爭霸期間,歷為鄭國與強權大國的會盟之所。例如在周襄王姬鄭二十一年(晉文公姬重耳六年,鄭文公姬踕四十二年,公元前631年)農曆3月,晉軍攻至雍雝,還在其地建了一座別宮(的行宮),晉文公與鄭文公結盟於雍雝;周襄王三十三年(晉靈公姬夷皋二年,鄭穆公姬子蘭九年,公元前619年)農曆10月,公子遂代表鄭穆公與晉軍元帥趙盾結盟於雍雝,並在該城接受了周襄王賞賜的彤弓等等。
在衡雍的鄭國軍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衡雍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衡氏、雍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楅衡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楅衡使,簡稱衡使,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就是在進行重大的祭祀、典禮等活動中,牽奉掌控犧牲的小吏,裝飾牛、鹿、豬等牲畜並使其不得亂跑。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所以楅持牛,使不得牴觸也。”
在楅衡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衡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衡氏為典型的皇家專用姓氏,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公旦之子姬伯禽的後代公子衡,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姬旦)被封於魯(今山東曲阜一帶)。
後由於周武王病逝得早,繼位的周成王姬誦年僅十二歲,因此周公旦留在都城宗周(鎬京,今陝西長安西北灃河西畔),與另一個弟弟召公奭一起輔佐周成王。由於無暇顧及封地,便派長子姬伯禽去掌管魯地,姬伯禽在魯地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建立了魯國,其後代世為魯國之君。
在姬伯禽的後代中,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公子衡,為魯成公姬黑肱之子。
在周定王姬瑜十八年(魯成公二年,楚共王熊審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共王親率楚國大軍討伐齊國,隨後攻擊魯國。魯成公無力抵抗,遂派孟孫為使臣,用上百名各行業先進的技工行賄楚共王,而楚國當時正缺少這些技術工匠,楚共王遂答應以魯公子衡為人質,並與魯國結盟,遂退兵而還。
這在史籍《春秋·成公二年》中有記載:“冬,楚師侵衛,遂侵我,師於蜀。使臧孫往,辭曰:‘楚遠而久,固將退矣。無功而受名,臣不敢。’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斫、執針、織紝,皆百人,並公子衡為質,以請盟。楚人許平。”
在公子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衡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衡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三國時期河北袁紹一族,屬於避難改以地名為氏。
東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逝世後,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殺當朝宦官,事洩,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朝內監宦。後董卓專權,袁紹與之政見不合,遂逃奔冀州,董卓則遙拜其為渤海郡太守。
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地區的州、郡牧守們聯合起兵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聯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併。袁紹乘機奪取冀州牧韓馥的地盤(今山陝間的黃河以東、晉豫間的黃河以北,包括了現在的山西南部即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河南東北部即殷墟安陽,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的一部分),自領冀州牧,此後又相繼奪得青州(今山東半島中部)、幷州(今山西太原地區,包括太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六郡)之地,形成了袁家勢力。
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出兵消滅了幽州公孫瓚,吞併了幽州之地(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半島西北部),至此,袁家勢力已佔據了整個黃河下游的四個州,領兵多達六十餘萬,號稱百萬雄師,成為當時最大的區域割據勢力。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意欲直搗許都,劫奪漢獻帝。當時,監軍沮授、謀士田豐皆勸其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據守黃河,以逸待勞,並派遣精騎不斷騷擾曹軍,俾不出三年即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狂傲將領則主張迅速決戰。袁紹則採納了後者的意見。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釋出討曹檄文,率十萬大軍進軍黎陽。在當年,即與曹操所部決戰於官渡(今河南許昌)。曹操率軍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僅以萬餘兵力以寡勝眾,一舉擊敗了袁紹十萬大軍,其主力七萬多先後被曹操殲滅和坑殺,袁紹只與其長子袁譚帶八百多騎兵敗回河北。
兩年後的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紹慚憤吐血而亡,其幾個兒子又接著自相殘殺,袁氏勢力土崩瓦解,所據四州之地盡並於曹操手中。
袁紹勢力敗亡之後,部分袁氏族人脫離袁家軍,遷逃到湖南地區,在南嶽衡山一帶隱居避難,遂以居住地名為姓氏,改姓為衡氏,以掩人耳目,後世代以衡氏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著名官用寶刀工匠葉赫那拉·聖治,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著名的北京“寶刀衡”所製作的刀劍,輕可裁紙絹,重可斷鋼筋。
二百七十年前,“寶刀衡”的祖上就是建州女真(遼寧滿族)中的制刀高手,葉赫那拉氏。
在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該支葉赫那拉氏工匠世家隨著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的軍隊崛起,在歷史程序中,其製作刀、劍的手藝也隨之迅速發展,成為諸多軍械工匠中的佼佼者。
該葉赫那拉氏世家一直跟隨後金部隊,為之打製寶刀和寶劍。到了愛新覺羅·皇太極執政時期時期,隨清軍一起入關。在滿清政府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後,在京城專門負責製作宮中皇帝和大內侍衛的專用刀劍,後裝備至管帶(軍制營級)以上清軍將領。
到了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因為刀劍工匠葉赫那拉·聖治製作的刀劍等冷兵器十分精良,被清政府嘉獎,康熙大帝特別賜其為漢姓衡氏,因此改稱衡聖治。
到了清乾隆年間,衡家為乾隆大帝專門製作了寶劍,就是著名的“乾隆佩劍”,得御賜“寶刀衡”匾額。此後,該世家代代皆稱“寶刀衡”,以漢姓衡氏世代相傳至今。
“寶刀衡”曾經在中國北方地區一枝獨秀,是具有北方民族特徵和皇家氣派的特殊金屬工藝品牌。從清朝至今,民間一直傳著“南有龍泉劍、北有寶刀衡”之說。據說,在甲午戰爭期間,前線清軍全部裝備“寶刀衡”製作的兵器以抗拒倭刀,惜乎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後期著名學者哈斯朝魯,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時期著名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翻譯家哈斯朝魯,他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
孛兒只斤·哈斯朝魯,公元1837~1892年,亦稱尹湛納希(著作筆名),字潤亭,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十分響亮的漢名,叫“衡山”。
孛兒只斤·哈斯朝魯經歷了清朝中、晚期的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在蒙古民族中乃至世界上皆享有很高的聲譽。目前,人們已經發現孛兒只斤·哈斯朝魯遺留的各類文稿約有一百五十萬字之多,這在古代甚至在近現代也是非常驚人的。
例如,孛兒只斤·哈斯朝魯所撰著的《青史演義》,是一部編年體及演義體相結合的長篇歷史小說;而他撰著的《一層樓》、《泣紅亭》姊妹篇,則是蒙古民族中第一部脫離了對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的依附,而以當時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孛兒只斤·哈斯朝魯的哲學思想體現了一種自然史觀,亦是他哲學觀的重要部分。他在總結古代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正面提出“凡天地萬物,皆起源於陰陽二氣”的辨證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任何神學之說。孛兒只斤·哈斯朝魯所提出的“陰”,在蒙古語中稱作“必裡克”,包括月、水、雨、冬、夜、冷、女等方面;而“陽”在蒙古語中稱作“阿日格”,指日、火、夏、晝、熱、風、男等方面。
孛兒只斤·哈斯朝魯認為,正是由於二者(陰陽)互相聯絡、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方構成了世間的萬物,而不是什麼“騰格里神祉的創造或安排”。
在孛兒只斤·哈斯朝魯的哲學觀中,明確包含了自然辨證法和唯物認識論思想,這對當時批駁宗教神學、解放人民思想,振興蒙古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曾深刻影響了近現代民主革命時期的許多著名蒙古族革命志士,如著名的蒙古文學家、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人孛兒只斤·篙威丹精(寶嵩山),著名清朝末期蒙古圖合木起義領袖、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人剛布、桑布兄弟,著名的近代蒙古農牧民起義領袖、哲里木盟科爾沁草原左翼中旗人嘎達梅林(孟青山),傑出的蒙古無產階級革命家、土默特左旗人烏蘭夫(雲澤)等等。
在孛兒只斤·哈斯朝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漢名為姓氏者,即稱衡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禰衡擊鼓罵曹操,三個兒子逃至四川,為逃避追捕,將”禰衡“二字顛倒,採用”衡“姓。
【遷徙分佈】
遷徙
商湯時,有個賢臣叫伊尹,商湯就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後來。商湯尊稱伊尹為“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伊尹有個後代便以他的尊號為姓氏,這就是衡氏。衡鹹,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宗門下學習時,並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商朝時,有位開朝臣子名伊尹,顛覆夏朝的功勞最大,商王湯尊就封其為阿衡。對阿衡的解釋,如今有兩種,一為負責保護教養的官名,另一是意為“國家棟梁,依靠”的封號。伊尹的後人為了記住這榮耀的稱謂,就取其中的“衡”字為姓氏。春秋時,魯國有公子衡,其後代以祖先的名為姓氏。東漢時,袁紹兵敗曹操於官渡,子孫家屬避難逃至湖南衡山,改姓為衡,掩人耳目。
衡氏族人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向陝西、江、浙等地擴充套件,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為郡望。如今衡氏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字輩屬於一個家族中或姓氏中不易完全消失的血緣因素的證據,根據字輩推敲,可發現四川鹽亭一帶的衡氏字輩大氣穩沉,很有伊尹遺風。
分佈
衡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位。
今四川省的蓬溪縣、宜賓市、綿陽市鹽亭縣、閬中市、西充縣、遂寧市、長寧縣、涼山地區,湖南省的衡陽市,山東省的棗莊市薛城縣、汶上縣、臨沂市郯城縣,天津市的薊縣,河北省的邯鄲市、秦皇島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縣、蘇州市、揚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太康縣、修武縣、西平縣、封丘縣、濮陽市清豐縣、鄭州市中牟縣,甘肅省的甘谷縣,安徽省的滁州市鳳陽縣、馬鞍山市、五河縣,陝西省的漢中市、寶雞市鳳翔縣,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荊門市、襄樊市,黑龍江省的雙城市,山西省臨汾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賢相,商湯伐桀滅夏,伊尹之功居多,湯王尊稱他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湯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字輩
四川遂寧衡氏字輩:國貴尚志天,光永錫(世紹)德元,明敏存(立)忠義,榮華耀秉權。
四川遂寧高升場河沙場衡氏子輩:宗,帝,庭,克,昌,永,世
四川鹽亭衡氏字輩:子在文聽朝,國正天長順,安幫建子平。
四川鹽亭衡氏字輩:“洪應山廷,文明大啟,毓秀中英,邦家之榮,歲月西朝”。
四川鹽亭衡氏字輩:“誠、正、洪、先、澤,下、友、中、和、貴”
四川西充衡氏字輩:“仁義禮志信”。
四川蓬溪衡氏字輩:“仁孝思先達富貴永安定”。
四川衡氏一支字輩:“金木水火土”。注:可用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
湖北襄陽市樊城區衡氏字輩:“一大中正,修德光家兆,萬世登為先”
遼寧建昌縣衡氏字輩:“正啟大廣振守國月中先”
河南新鄉衡氏字輩:“兆、明、德、培、家、運”
河南潢川付店衡氏字輩:“保文志德”
安徽鳳陽衡氏字輩:長春公世系:長,天,恩,希,中,永(梅),朝(文),兆 ,(鳳),士,宗,雲,家,傳,孝,友,澤,光,智,仁,善,維,自,保,萬, 世,昌, 榮。
子忠公世系:子,均,伏,鸞,謙(謹),璽(淮), 講,一,民,管,渠,纘,培,掄,進,光,宗,蔭,墩,思,永,德,宏, 自,修, 宜,法,憲, 振, 邦,啟,化,明,繼,志,立,元,本,昭,賢,典,康,成
江蘇邳州衡氏字輩:“錫蒙凌家祥,倫進光宗印,敦思永德洪,志修宜法憲,振士起文明”
江蘇南京衡氏字輩:“德榮志……”
江蘇濱海衡氏字輩:“景禹長 成仁由義 福自己求”
江蘇漣水衡氏字輩:“學、州、運、井、海、洋”
江蘇淮安洪澤衡氏字輩:“春國宏興正文明德永強”
江蘇淮安市盱眙縣衡氏字輩:大、仕、天、生、應、連、朝、學、治、昌、金、國、洪、興、正、文、明、德、永、長、夢、兆、藍、田、玉、喜、傳、萬、裡、書......
江蘇揚州寶應縣衡氏字輩:“九、仁、宗、張、福、家、裕、堂、選、達、成、德、祥、庭、駟、林、秀、毓、茂、芳” 堂號:阿保堂。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儒林著譽;
易學冠時。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級的官,被載入《儒林傳》。下聯典指西漢末齊人衡鹹,字長賓,曾跟從五鹿充宗學習梁丘《易》,後任王莽的講學大夫。
勇謀濟世;
愷悌宜人。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衡毅事典。下聯典指明衡嶽事典。